高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3-01-31 19:10王秀霞刘淑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护理学高职护理

王秀霞 刘淑霞

高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王秀霞 刘淑霞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462002)

高职护理;中医护理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已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进入“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护理在实践中发展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模式,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显示出独特魅力。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其根本宗旨就是输送合格的、实用的护理人才。因此审时度势,如何提高中医护理学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我们中医护理教师研究的课题。

1 明确优势 突出应用

从目前发展看,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更需要大量既懂现代护理学又能灵活运用中医护理学的全科、复合型护理人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我国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国情,故西医院校护生学好中医护理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护理中的辨证施护、饮食护理、针灸、推拿、拔火罐、理疗等特点和高效、廉价、无副作用的技术,是西医护理无法做到的。加入WTO对于我国经济文化在21世纪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医护事业也迅速与国际接轨。新形势要求创新并拓展中医护理理论和服务领域,培养国际化的护理人才,使中医护理走出国门,为全世界人民服务。高等职业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谋职已成为市场条件下就业的主流。现代社会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根据我国的国情,加大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力度,培养实用型、应用型、适用基层医疗需求的职业人才,因此,从学生将来的就业角度考虑,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群,培养拥有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思维能力指导下和拥有中医特色护理技能的社会需求的综合型护理适用人才,在高职护理专业开展好《中医护理学》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营造和谐课堂 增强教学趣味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快乐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渴望求知;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1]。因此,增强教学趣味性是学生求知的前提,是学生学习好的原动力,是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之恰当的教学艺术,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能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果一节课老师从头到尾只是简单罗列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学生很容易出现听觉、视觉上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学生象坐过山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遵循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我校《中医护理学》课程安排,将中医护理学分为三大模块:上篇——中医学基础知识;中篇——中医护理程序与方法;下篇——中医临床护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书本上的简单内容可简明讲解规律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学为主;对于要求掌握的内容,可运用类比法,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临床、生活中常用的实例,用形象的比喻,对抽象、深奥的中医理论知识、病症,进行简洁明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研究证明,上课15分钟左右,学生的注意力会明显下降[2]。教师可在这一时间讲一些临床常见的病、医学趣话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如:常见病常用到的针灸穴位记忆,就可用: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取列缺,面口合谷收。针对中医饮食护理内容中的合理膳食,在讲解时将其总结为: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十项原则。即:一袋牛奶;250g碳水化合物;三份蛋白:瘦肉一两,鸡蛋一个,豆腐、鱼虾各二两;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每日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各500g。红:红酒和红色的水果、蔬菜、粮食等;黄:黄色的水果、蔬菜、粮食等;绿:绿茶和绿色的水果、蔬菜、粮食等;白:燕麦等白色的水果、蔬菜、粮食等;黑:黑木耳等黑色的水果、蔬菜、粮食等。

3 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中医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它具有独特思维方式,与临床密切关联。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授人以渔”。教师可针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护理的优势,编写病案,采用以PBL为主的多种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中医临床护理思维模式。课堂教学可采用“病案情景剧”方法,以及课间见习的标准化病人,实行“讲-演-练-评”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将中医护理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消化吸收,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护理思维,学以致用,从而获得坚实的职业能力。

4 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中医护理学》课程的教学行之有效,还在于一支带教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构建合理、多层次的教学梯队,加强临床业务能力的提高。年轻教师采取传统“师承”模式。积极进行教学研讨、科研项目,综合提高业务能力,保证了《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顺利执行,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中医护理学》课程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体现,由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和知识,到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的实训,以及临床应用,各部分相互关联,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掌握能力,结合就业导向,培养实用型护理人员,为全社会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另外,国外对中医护理人才的需求和引进,也让世界了解中医护理,让中医护理为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因此,进行高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方定志,万学红.医学教育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李慧杰.中医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6):60.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7.039

1672-2779(2013)-07-0063-02

韩世辉

2013-03-17)

猜你喜欢
护理学高职护理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护理学杂志》稿约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