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樱教授小儿肾性血尿证治经验

2013-01-31 19:10都修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尿血肾性血尿

都修波

薪火传承

丁樱教授小儿肾性血尿证治经验

都修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郑州450000)

肾性血尿;尿血;证治经验

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排出异常增多,若尿液中红细胞≥3个/HP,为镜下血尿;若尿中红细胞>50个/HP,多为肉眼血尿,外观呈红色或呈洗肉水样或含有血凝块。血尿是儿科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根据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可以鉴别是肾小球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性血尿。

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炎型、IgA肾病、系膜增生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血尿长期反复发作,病程缠绵,如果治疗不彻底,反复迁延或失治误治,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最终会导致肾功能衰竭,是临床比较顽固的病症,目前仍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丁樱教授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在近40年小儿肾脏病的临床实践中,治疗小儿肾性血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导师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认识

肾性血尿属于“尿血”的范畴,(《内经》称之为“溲血”,“溺血”。尿血与血淋不同,两者虽然都是尿中带血,但尿血尿道多无疼痛,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终不若血淋之滴沥涩痛,痛苦难忍。故一般以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如《证治要决》云:“痛者血淋,不痛者尿血。”

尿血之证,多因热扰血分而致。发病部位主要在肾和膀胱。热聚下焦,损伤脉络,热扰血分,营血妄行,渗于水道,使血随尿出。如《素问·气厥》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涩则病积、溲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云:“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云:“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溶于脬故也。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丁樱教授临床上将其病因病机常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风热伤络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外易为六淫所伤,机体感受风热,风热犯肺,母病及子,热毒扰肾,损伤血络,迫血妄行,而致尿血。诚如《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所言:“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

1.2湿热下注小儿饮食不节,恣食香辛肥甘之物,酿生湿热,或外感湿热邪气,蕴结于下焦,下注于肾和膀胱,灼伤肾络,血溢溺道,故为尿血之证。

1.3阴虚火旺根据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为纯阳之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阴液易亏,虚火易亢的特点,素体阴虚,久病之后或温病后期,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火内动,灼伤血络,血溢脉外,循溺道而出,发为尿血之证。

1.4气阴两虚久病不愈或温热病后,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气虚统摄无权,阴虚火热内扰,血液不循常道而溢出脉外而为尿血。

1.5脾不统血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知自节,易损伤脾胃,影响气血化生,或久病气虚,或慢性失血,气随血耗,以致脾气虚弱,失于统摄,不能约束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而溢于脉外,发为尿血。

1.6脾肾气虚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而主统摄,肾藏精,主闭藏,为先天之本而主封藏固摄。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以致脾肾两虚,脾虚则中气不足,统摄无权,血随气陷;肾虚则下元空虚,封藏失职,血随尿出。正如《景岳全书》所曰:“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摄血、化血,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

1.7瘀血阻滞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瘀血既是本病的病理产物,又可导致或加重出血,离经之血阻于肾络,妨碍气血运行;久病不愈,久病入络,肾虚络损,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见尿血。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素问·缪刺论》也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

2 证治分型

丁樱教授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将小儿肾性血尿分为风热伤络型、湿热下注型、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脾不统血型、脾肾两虚型、瘀血阻滞型等进行辩治。

2.1风热伤络型临床可见尿血始于发热恶风、颜面浮肿之后,常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咽干咽痛,口渴喜饮,尿血鲜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以丁氏清热止血颗粒合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忍冬藤、连翘、竹叶、牛蒡子、荆芥、薄荷、芦根、生地黄、牡丹皮、丹参、墨旱莲、赤芍、三七、小蓟、茜草、海风藤、甘草等。血分热胜者,加水牛角粉、乌梅;咽干咽痛者加凌霄花,眼面目浮肿者加车前草。(丁氏清热止血颗粒由生地黄、牡丹皮、丹参、墨旱莲、赤芍、三七、小蓟、茜草甘草等组成)

2.2下焦湿热型临床可见尿中带血,血色鲜红,尿道

有灼热感,频数短涩,滴沥不爽,小腹胀满不适,腰部痠痛,口苦纳呆,心烦口渴,夜寐不安,舌苔厚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药丁氏清热止血颗粒合八正散加减。药用:萹蓄、瞿麦、滑石、栀子、车前子、通草、竹叶、芦根、生地黄、牡丹皮、丹参、墨旱莲、赤芍、三七、小蓟、茜草、藕节、络石藤、甘草等。血尿重者加大蓟、白茅根。皮肤疔疖肿毒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

2.3阴虚火旺型临床可见尿血反复发作,血色鲜红,时或淡红,头晕心悸,耳鸣目眩,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咽干口渴,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治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以丁氏清热止血颗粒合知柏地黄丸加减,药用:知母、黄柏、生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牡丹皮、地骨皮、土茯苓、泽泻、丹参、女贞子、墨旱莲、赤芍、三七、小蓟、茜草、生蒲黄、忍冬藤、甘草等。腰膝酸软著者加川杜仲、怀牛膝。

2.4气阴两虚型临床可见血尿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平时以少量镜下血尿为主,稍有劳累即见肉眼血尿,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差,腰痛腿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弦细或沉细。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以丁氏清热止血颗粒合参芪地黄汤加减,方用:太子参、生黄芪、菟丝子、桑寄生、麦冬、玄参、五味子、生地黄、牡丹皮、丹参、墨旱莲、首乌藤、赤芍、三七、小蓟、茜草、白茅根等。食欲不振加焦麦芽、炒山楂。

2.5脾不统血型临床可见久病尿血,血色淡红,精神困顿,浮肿尿少,体倦乏力,口淡纳呆,腹胀便塘,面色萎黄,可兼见肌衄、齿衄,舌质淡红,苔白或厚腻,舌边有齿痕,脉沉弱。治以健脾益气,摄血归经,方以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龙眼肉,山药、薏苡仁、木香、炒蒲黄、藕节炭、三七粉、鸡血藤、炙甘草等。肌衄齿衄加阿胶珠、白及。

2.6脾肾气虚型临床可见血尿反复发作,尿色淡红或以镜下血尿为主,劳则加剧,神疲气短,肢软无力,倦怠懒言,面萎无华,头晕耳鸣,食少便溏,腰膝酸软,腰痛不适,舌淡苔白有齿痕,脉细弱。治以健脾益气,补肾固摄,方以四君子汤合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白术、山萸肉、泽泻、熟地黄黄、茯苓、巴戟天、怀牛膝、山药、杜仲、菟丝子、肉苁蓉、炒蒲黄、侧柏炭、三七粉。头晕耳鸣者加炒枣仁、生龙骨。

2.7瘀血阻滞型临床可见顽固性持续镜下血尿及肉眼血尿,久治不愈,伴腰、腹部疼痛,胀痛或刺痛,且痛有定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唇舌紫暗,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止血,方以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桃仁、红花、柴胡、枳壳、桔梗、牛膝、木香、丹参、牡丹皮、大血藤、三七粉等。局部刺痛,固定不移,加血竭、水蛭。

3 证治经验

3.1明晰尿血的病机特点丁樱教授认为尿血的病机特点,体现在热、虚、瘀三个方面。热证有虚实之分,风热伤络及湿热内蕴属于实热之证,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属于虚热之证;虚证则有阴虚、气虚、气阴两虚、脾虚、肾虚之分。“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瘀血亦有虚实之分,有因风热湿热之邪,阻滞肾络致瘀者为实,有脾肾气虚,脾不统血,无力运血摄血致瘀者,有阴虚火旺,煎熬血液致瘀者属虚。临床上热、瘀、虚往往两两并见,或三者并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应明辨虚实、分清孰轻孰重,不要拘泥于一方一证,要善于变通,灵活用药,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3.2重视咽部的辨证治疗肾病多继发于感染之后,包括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消化道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咽部充血、疱疹,扁桃体糜烂、化脓等炎症刺激可诱发或加重肾病,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咽部症状轻则血尿轻,咽部症状重则血尿重,咽部感染的程度与血尿的轻重密切相关。临床上很多肾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尤其是Ig A肾病,往往在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出现同步血尿。祖国医学认为咽喉是足少阴肾经的循行部位,《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可见咽喉是外邪侵犯少阴、扰袭肾脏的重要渠道。外邪侵袭,经皮毛或口鼻而入,化热化火,壅结于咽喉,可致咽充血,咽后壁滤泡增生,热盛则肉腐,可致扁桃体红肿、化脓。咽喉热毒结而不散,循经下行,灼伤肾络,从而诱发或加重血尿。丁樱教授常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加入凌霄花、猫爪草、冬凌草、桔梗、木蝴蝶等,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对于咽喉部的感染,丁樱教授指出要遵循“祛邪务尽、善后务细”的原则,务必彻底清除咽部感染灶,有利于肾性血尿的恢复,减少血尿的复发。

3.3血尿治疗不能一味止血血尿属于血证的范畴,血证的治疗,先贤有“急则治其标”之谓,唐容川在《血证论·卷二·吐血》指出:“……此时血之原委,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对于出血急症首先要立即止血,以免气随血脱形成脱证,危及生命,止血是血证治疗的重要治法。丁樱教授强调,对于血尿的治疗不能单纯的见血止血,一味地堆砌止血药物,而应止血与活血药物并用,强调活血化瘀贯穿血尿治疗始终。无论血尿之新久,病程之长短,在止血药的同时适当配伍活血化瘀药,或使用既能止血又能活血的药物,做到止血而不留瘀,从而提高止血的疗效。若单纯使用大量止血药,出血虽止,往往有留瘀之弊,瘀血留滞,脉络受阻,反而会加重出血,或使出血复发。临床常可见到医者一见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急于止血,遍投各种止血之药,仍不能奏效者,因此治疗血尿之证,应治病求本,治本求源,本病除祛,痼疾立愈。正如《医宗必读》所云:“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止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止勿耗气,精遗勿涩。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明代医家周之干亦说:“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盖病有标本,……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只有针对病机,辨证准确,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针对血尿不同的本质,虽仅用1~2味止血药,亦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7.049

1672-2779(2013)-07-0080-02

韩世辉

2013-03-21)

猜你喜欢
尿血肾性血尿
血液透析仪联合血液灌流器治疗老年维持性透析合并肾性骨病的疗效观察
同是尿液异常:一喜一悲
同是尿液异常:一喜一悲
黄立中教授运用伏龙肝治疗恶性肿瘤 并发难治性出血验案赏析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尿血验案1则
特拉唑嗪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观察鲑鱼降钙素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药学服务
祝您健康处方(10)血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