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心理调适

2013-01-31 19:10杨益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婴儿产后产妇

杨益民

(中国医科大学四平医院,四平136000)

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是妇女在生产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症状有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研究显示,50%~75%的女性都将随着孩子的出生经历一段 “Babyblues”,多数女性征兆不明显或稍转瞬及逝,性格上出现一段不稳定情绪,比如莫明的哭泣或心绪欠佳。10%~15%的新妈妈在这种情况变得很强烈,其归因是一种疾病,这是最新被医学界认识到的,并被专门术语称为 “产后抑郁症”的疾病。抑郁症发病于分娩后,故而得名。

1 产后抑郁分型及发生相关因素

实际上产后抑郁症与普通抑郁症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产后抑郁症的表现多种多样,分为三种类型:①第三日抑郁:患者往往是初产妇,发病于分娩的三天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焦虑、失眠、食欲下降、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数日后症状可自行缓解。②内因性抑郁:发病于分娩后2周内,表现为激动、情绪低落、焦虑、无助感、无望感、最恶感、担心养不活所生的孩子、严重时会担心孩子在世界上受苦而出现杀害婴儿的行为,然后自杀。③神经性抑郁:多数产妇以往有神经病的病史,在分娩后原有的不良情绪体验加重、身体不适、情绪不稳、易发脾气、睡眠不安等。以前有抑郁症的历史增加了妇女得产后抑郁症的危险。研究显示1/3有抑郁症病史的妇女会在产后时期重患[1]。发生产后抑郁症与产妇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关系密切,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患者表现情绪愉快;分泌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时患者表现抑郁[2]。

研究显示,产后第1天,游离雌三醇的水平比产前急剧下降,产后第2—3天忧郁产妇雌三醇的水平比非忧郁产妇高,雌二醇没有明显的改变。Nott等对27名孕妇进行激素监测,时间从产前3~5周至产后5~10周,其时进行抑郁量表评定,结果孕激素下降幅度与抑郁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即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也有研究显示,产后抑郁与尿中去甲肾上腺素减少有明显关系,与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密切相关,忧郁的产妇血清中游离的三碘甲状腺素(FT3)比正常的低。当然,有关激素与产后忧郁、产后抑郁症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3]。另外就是遗传方面: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说明家族遗传可能影响到某一妇女对抑郁症的易感性和她的个性。文献还报道,产后抑郁症患者家族中,单、双向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均较高。也有躯体疾病或残疾的产妇已发生产后抑郁,尤其是感染、发热时对产后抑郁的促发有一定影响。再有中枢神经机能的易感性,情绪及运动信息处理调节系统(如多巴胺)的影响,可能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关。

发生产后抑郁症往往跟一些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有很大的关系,孕产妇在经历了孕育、分娩、照顾婴儿的几个阶段,孕产妇要面临生活方式和心理模式的重大改变,要面对更多的心理社会和婚姻问题[4]。

2 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措施

①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妊娠、分娩、育婴和孕产妇疾病知识,减轻孕产妇对妊娠、分娩和育婴的紧张恐惧心理,争取家属的支持帮助;②识别和改善患者不良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如对人、对事、对己、对社会过度从否定、悲观、负面的角度看问题,自卑或自尊心过强,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客观评价;③培养乐观、积极、健康的性格,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不良的行为模式,如冲动盲目、不顾后果,孤僻离群、独处索居,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社会交往等;④调整婚姻家庭中不利的心理因素,提供危机干预;⑤产妇自己做好生活方式调适和心理调适,配偶和家人要多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共同采取积极的应对模式,尽量避免和减低不良应激的影响,使产妇保持良好生活环境。产后抑郁症一般在产后6周内发病,疲乏、易怒、焦虑、恐怖和抑郁是产后抑郁的主要特征,如不治疗,产后抑郁症状可持续数周。约有10%到20%的产妇在生产后会发生产后抑郁,发生抑郁前产妇常有产后心理适应不良、睡眠不足、照料婴儿过于疲劳等情况出现。

产后抑郁症对婴儿的不良影响,可以直接造成母婴连接障碍。母婴连接是指母亲和婴儿间的情绪纽带,它取决于一些因素,包括母婴间躯体接触、婴儿的行为和母亲的情绪反应性。这种情感障碍往往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母婴连接不良时母亲可能拒绝照管婴儿,令婴儿发生损伤,并妨碍婴儿的正常发育生长。据报道,孩子多动症即与婴儿时期的母婴连接不良有关。患产后抑郁症的母亲不愿抱婴儿或不能给婴儿有效的喂食及观察婴儿温暖与否;不注意婴儿的反应,婴儿的啼哭或难喂不能唤起母亲注意;由于母亲的不正常抚摸,婴儿有时变得难以管理;母亲与婴儿相处不融洽,母亲往往手臂伸直抱孩子,不目击婴儿,忽视婴儿的交往信号,把婴儿的微笑或咯咯笑视为换气而不认为是社会交往的表示;厌恶孩子或害怕接触孩子,甚至出现一些妄想,如认为婴儿是新的救世主(夸大妄想)、孩子生病或死亡(疾病妄想)、孩子的形状、大小、色泽改变(体象改变)或孩子变为野兽或邪恶(变兽妄想)等。

对早期婴儿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会令孩子在出生后头3个月出现行为困难,婴儿较为紧张,较少满足,易疲惫,而且动作发展不良。对后期婴儿(12至19个月)的影响研究表明,母亲的产后抑郁症与婴儿的认识能力和婴儿的性格发展相关。母亲产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与婴儿的不良精神和运动发展呈正比。对儿童早期(4至5岁)的影响在产后第一年有抑郁症的母亲,她的孩子的能力和认知指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妇女的孩子。基于产后抑郁症对母亲和孩子的不良影响,此症一旦诊断成立就应开始治疗。这不仅仅可避免母亲病情加重甚至向产后精神病发展,也可使婴儿尽早地感受到妈妈的慈爱和温暖,健康快乐地成长。

3 产后抑郁症的心理干预

①根据产妇的个性特点、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直接关系负性应激事件影响结果,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健康的性格,采用积极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信、乐观、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调动内部力量或求助于外部力量克服困难,使应激结果的不良程度减到最低。自我调节非常重要,指导产妇避免消极应对方式,如自我否定,悲观消极、躯体化、回避解决问题,产生负性情绪和消极行为;②热爱新的生命,对孩子的到来,要抱有一份欢喜之心。新生命的诞生,是婚姻的结晶,是生命的延续,将给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快乐和幸福,新的生命同时也带来了艰巨繁忙的劳动和重大的责任,在繁忙劳累中体会快乐和幸福。③做好母亲角色的转换,过去是被照顾对象,现在自己是肩负责任照顾婴儿,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注意克服损失感,如失去自由和许多娱乐,失去以往的身份,失去苗条身材等。作为孩子的母亲价值观需有所改变,对自己、对丈夫、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接近实际,对生活的看法也要实际,努力增加幸福感和责任感,感受新生命诞生带来的幸福快乐。④放弃完美主义的想法,不要迫使自己做所有的事情,不要期望每一件事都做的十全十美,在不感到疲惫的前提下尽力而为。越想不愉快的事心情就会越不好,心情越不好越容易钻牛角尖,心情就会越发低落,陷入情感恶性循环的怪圈中[6]。所以要利用焦点转移方法,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像 《飘》中女主角郝思佳面对困境时所说 “明天再想”,就是一种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愉快的事情,关注自己的喜好,不仅思维上转移,还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力所能及的愉快活动。如果女性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就可以学以自用,及时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情绪[7]。

虽然产后抑郁症很常见,据一些专家估计大约有50%~90%的女人会患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症[7],但有些严重的不能自行恢复而需要专家的帮助。有一些产妇甚至很快发展到产后精神病,所以如果发现某个产妇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状,一定要建议她去找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和治疗。大多数患此病的人都是普通人,她们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能力,但是产后抑郁症使她们感到无能为力,而且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但是,多数产后抑郁症病人症状并不十分明显,不容易被觉察,也不会严重影响其照顾婴儿或做家务。如果产后抑郁症状非常明显,并足以能引起周围其他人注意的话,那么问题可能就比较严重了。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产后抑郁症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将会自然消失,一切恢复正常[8]。

[1]李淑彩,李斌,金惠霞.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02.

[2]刘青,杨玲,郭雪丽.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0.

[3]周鲜艳.谈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13.

[4]李素梅,肖秀如.何银花.对产后抑郁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01.

[5]许祖年,卢碧运.产后抑郁症与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02.

[6]马琳,郭丽.产后抑郁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03.

[7]白清芬,张振芹.产妇及家属对产后抑郁症知晓情况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02.

[8]伯镛.产后抑郁的心理调试[J].家庭.育儿,2007:07.

猜你喜欢
婴儿产后产妇
艺术家婴儿推车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