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打断的原因分析

2013-01-31 07:51田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5期

【摘要】言语打断是一种常见的言语现象,本文将运用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对日常言语交际中的打断现象进行研究,以论证产生打断的真正原因是言语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言语打断;目的原则:原因

一、概述

1、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的研究包括打断的界定、打断与性别之间的关系、打断位置和原因、功能等。在国内,从目前撑握的材料看,截止2012年2月,CNKI中国内学者发表的以目的原则为理论基础的论文共有30篇。只有一篇期刊论文《英语电视谈话节目《dialogue》中打断现象解读》(徐伟,2008)从目的原则和合作原则角度对打断现象进行了解释。还有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法庭话语中的打断现象研究》(吴鹏,2007硕士论文)研究了法庭话语打断现象与权力、目的的关系,指出言语打断的原因是交际目的不是权力。

2、理论基础

“哲学家、社会学家认为,人与动物最基本的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因此,考察人类对象性活动及其创造物,离不开目的性。”廖提出的目的原则为:“任何理性(正常)的人的理性(正常)言语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或者说,任何人的理性(正)行为都带有目的的保证——交际目的”表述为八个层面:目的是话语行为生成的原因;是话语发展及进行的驱动力;是话语行为意义的所在;是多种多样的;在任何交际行为都处于一定的目的关系中;目的关系分为三种:一致、冲突(包括竞争)、中性;目的驱使着话语形式的选择;分析话语行为首先要分析其目的及目的关系。

二、打断原因分析

廖美珍指出目的关系分为三种:一致、冲突(包括竞争)、中性。在这三种关系下,都可能发生言语打断现象,目的冲突时频率大一些。

1、目的一致

互动双方的目的一致,或者相同,或者相似。这种一致、相同或者相似的关系可以是事先确定的,也可以是当场形成的。

下面这个例子是在招聘会现场录制的对话。

例1

招聘者:为什么选择文秘工作呢?

应聘者:我的性格较适合▲

招聘者:▽怎么说呢?

应聘者:因为……

招聘者:那你认为自身还有哪些不足吗?

例1中应聘者的交际目的是证明白已如何适合文秘工作,为了达到应聘成功的目的,应聘者特别强调自己的性格非常适合文秘工作,招聘者对这一点非常感性趣,为了详细了解原因,立刻打断对方以寻求细致解释。对话双方在目的一致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目的的实现打断(允许打断)对方,这一打断是由交际目的引起的。

例2

S1:她分析分析哪儿有打断了?我跟你说话哪块有打断,写个论文,叫啥题目啊?什么打断现象研究?

S3:唉,先别谈它,就让它▲

S2:▽调查研究啊?写个调查啊?

S3:嗯,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S2通过对S1的话语的分析做了一个总结:写个调查报告。为了确认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他打断了正在说话的S3,直接回答S2并等待确认。这一例也是在目的的驱使下发生的言语打断。

2、目的冲突

双方的目的是不兼容的,或者说一方的目的对另一方是有害的,是不能接受的。这种关系可以是先定的,也可以是现场即席发生的。

例3

S1:真是太好了吧▲

S2:▽不是▲

S1:▽早就听说王教授‖该来我们医院了‖

S2:‖我是说▲

S1:▽心内科有救了

S2:我是说我正想去北京进修向王教授学习呢,他现在还不能来

本例中,S2明白S1是认为王教授要来医院而高兴的,但事实是S2要去进修向王教授学习。S2想向S1澄清事实,打断S1,但S1由于太高兴了继续说话,所以双方在互相打断且并行谈话之后S2终于说明了事实。这一例说明可以通过打断来澄清事实。

例4

S1:你,你能,做我的女朋▲

S2:▽现在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

S2没有直接回答S1,而是直接打断S1的谈话并表达了她的言外之意。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判断出S2的真正态度。假如平时S2就不看好S1,那么S2的答话就是在拒绝S1的目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S2明白了S1说话的目的,但不能立即作出答复,这时可能是目的搁置,下面会讨论到。

3、目的中性

说话人的目的对听话人无益也无害,处于中性状态。

例5

S1:小张好像去医院▲

S2:▽怎么了,去医院?生病啦?

这段对话发生在两个同事之间,对话双方对所谈的问题的态度并没有倾向性,是目的中性的关系。S1将知道的消息告诉S2,陈述一件事,当S1提到了医院,S2便猜测,是否小张生病了,所以赶紧打断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可见交际活动是在目的的驱使下进行的。言语打断是在具体的目的关系下产生的,目的一致时打断是为了增近感情、赞美别人、同意对方观点等,能够促进对话的顺利进行。目的冲突时,打断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反对对方意见、更正信息或有意表示不合作等。所以打断的真正原因是交际各方对交际目的的追求。

注:

①本文中用▲表示说话者被打断,▽表示打断。

②本文用‖表示说话者同时说话。

参考文献:

[1]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63.

[2]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一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J].修辞学习,2005,(3).

作者简介:田莉(1983-),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