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中诗歌的解读

2013-01-31 07:51赵多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意象

【摘要】诗歌教学在语文课本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解读,一定层面上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享受,并且通过短小精湛的诗歌能够直接引起学生和作者心灵的对话,语文课本中的诗歌解读就是从还原背景、情景再现、品味作者、诗歌留白和意象解析五个大的方面来解读诗歌。

【关键词】诗歌解读;诗歌背景;意象

自教材改革以来,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种类繁多的文章,从文章的体裁来分大致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这些课文大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的学科。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怎样去把握住诗歌的总体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情景的再现。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思维导向和恰当的解读方法。具体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了解背景

从背景来讲,诗歌背景对整个诗歌脉络及精髓把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联系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关键。而诗歌中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在对诗人创作的活动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因而,诗歌鉴赏教学的时候,首先入手的就应当先引出背景,在把握了诗歌整体背景的前提下,带着诗人当时的所感所悟来理解和把握!诗歌背景不同,所表现的诗歌色彩就不一样。如婉约派代表人李清照的作品,流露的感情婉曲真挚,不仅有对晚宋盛衰的悲哀,更有对个人身世的感伤,“物是人非欲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几种感情交错在一起,才有了李清照流芳百世的作品供今人凭吊。

二、品味作者

同样跟理解诗歌背景一样,对作者的了解尤为重要,观其人知其语,文如其人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在鉴赏诗歌的同时,不能简单的从其文字及背景上就能得到真正的认知,作者的性格、爱憎、语气等都关乎整个诗歌的整体意蕴。众所周知的诗歌流派里有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代表性比较突出,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尽显豪迈气概,而其人也是如此,行事文章都透露出一股豪气、大气,又如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醉一梦,将刀兵塞外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再者,从作者的身份上也要加以推敲,岑参是位诗人,更是安西北庭节度使,曾前后出塞六年,为何其诗文常带有一股风沙漫漫、大漠孤烟之气,这也是由作者亲身感受而引发出来的。再如李后主李煜的诗词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其诗文多事对前朝往事的追怀感伤,对先下自身处境的感慨,亡国之主的身份确定了他诗文的基调和氛围。

三、情景再现

诗歌情景再现是最有明显和突出的一种诗歌鉴赏教学方式,通过对诗歌中的描述,再现当时的场景,借助声色朗读来感受诗歌的意蕴,这就是古往今来为什么诗歌一定要读的原因。加之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施的应用,更全面的在视觉、听觉上帮助了大家在鉴赏中体会的深度与广度。读,在把握诗歌基调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是最为传统的情景再现方法上,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一种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模仿当时作者的心境,或感伤于情思的低沉哀于委婉、或失落于身世的沉浮止于无奈,将情感注入朗读当中,营造诗歌的氛围,理解作者的感受,如此在整体把握诗歌基调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诗歌鉴赏重在“读”,唯此通过对当时隋景的再现,提升对诗歌的感悟,增减诗歌鉴赏的见识!

四、意象解析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在诗歌的解读当中,意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直接影响读者对诗歌整体情感的把握。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分析上面,我认为应采用“意象归类法”,将一系列的意象分类而归,比如:婉约风格的意象大都为:柳树、轻舟、落花等等。而豪放派的意象则为:落日、长河、大漠等等。当然,这样的归类只能是大体而为,具体用意象表达情感,还得从诗歌的情感着手,“意象归类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初读诗歌时对诗歌基调的把握不清,能让学生大体把握住诗歌的基调。

五、诗歌留白

诗歌的留白是一种诗歌意境的追求,在众多现代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留白”和“空白”均和书画有关,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虚与实,黑与白,相映成趣,一个著名的画家首先是一个厉害的“布白”高手,同样一个著名的诗人也是如此,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中意境叠加,处处写实,而诗人的离愁别绪却只字未提,这便是一出绝妙的“白”,将离愁别绪化作景外愁思,引发读者自己去从景物中感受,其已经深远稍有能比,远远比那些将离愁别绪诉诸笔墨的诗词高深了不少。正像《天净沙·秋思》一样,“留白”不是随意为之,预设与补白才见其诗文的功力。

语文这门课程承担了口语的交际也承担了文化的传承和整合,尤其是诗歌的传承,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精髓,而承载其传承的重要途径无疑就是语文诗歌教学过程。秉承《诗经》中“诗言志”这种观念,以教承学,化成天下!

参考文献:

[1]黄友根.浅析作者诗歌中观点和态度的理解把握[J],新余高专学报,2010,(3).

[2]朱兆林.让学生学会“诗意的安居”——论新诗教学的理念与方法[J],天津教育,2004.

作者简介:赵多(1988-),女,四川汶川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意象
雨的文化意象
新自然主义的意象之美(视频)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玉人”意象蠡测
例说古诗中“鸟”的意象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