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析

2013-02-02 03:39常艳芬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1期
关键词:鼻息肉上颌鼻窦

常艳芬

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析

常艳芬

目的 探讨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9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手术治疗,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 且不同病理分型和分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接受内镜手术治疗, 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鼻内镜手术是现阶段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鼻外科疾病临床治疗方法, 这一治疗技术能够将由炎性反应刺激所导致的窦内增生性粘膜病变组织彻底有效清除, 并以此为基础, 最大限度地保留鼻窦和鼻腔内正常的生理结构和粘膜, 从而有助于鼻腔引流和通气功能的重新建立, 并对鼻腔粘膜起到清理作用, 因而彻底解决了鼻外科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难题。本次临床研究对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 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9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47例,女43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34~76岁之间, 平均(54.6±12.4)岁, 患者病程在3~11年之间, 平均(6.5±5.5)年。所有患者经过鼻内镜检查、CT扫描和鼻窦冠状位扫描, 均确诊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患者病理分型结果为:11例III期, 7例 3型 II期 , 21例 2型 II期 , 15例 1型 II期 , 22例 I型3期, 8例I型2期, 6例I型1期。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连续5至7 d接受抗生素感染预防治疗, 鼻息肉手术患者术前连续3 d接受激素治疗。在鼻内窥镜监视下, 彻底清除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 在中鼻甲前端后方1.5 cm左右部位确定前后囟位置, 摊入细剥离子, 切除并内移钩突水平部。再将钩突垂直部位筛泡的暴露部位通过反咬钳向前上方向切除。筛泡开放后, 将前组筛房中的病变组织完全清楚, 直至中鼻甲基板部位。中鼻甲基板对于中鼻甲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因而手术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其完整性。若患者存在并发症筛窦炎症状, 需将上颌窦自然窦口部位常规开放, 将窦口部位的病变组织完全清除, 完全洗净窦内存在的脓性分泌物, 保证窦内清洁。周围阻塞因素的处理是上颌窦自然窦口临床治疗的关键, 而不仅仅在于通过手术设备将自然窦口扩开, 尤其是处理钩突尾部时, 由于其属于鼻囟门和上颌窦自然开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而钩突切除后易造成尾端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最终会诱发窦口狭窄和窦口阻塞等问题。在筛泡和钩突清除过程中, 需要注意保护自然开口处黏膜的完整性, 并采取相应的窦口黏膜完整性保护措施,从而有效处理上颌窦引流阻塞的问题, 保证尽快恢复上颌窦基本功能。无需完全清除水肿的粘膜, 术后常规应用激素和抗生素。

1.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海口会议制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治疗标准, 将本次临床研究的治疗效果划分为:治愈为患者鼻腔息肉无复发现象,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为患者鼻腔息肉无复发现象, 临床症状改善率超过50%;无效为鼻腔内息肉再次复发, 且临床症状未见任何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x-±s)表示, 使用卡方检验对比数据, 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9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 患者疾病程度越轻临床治疗效果越好, 且不同病理分期和分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 且病程较长、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受到鼻窦炎症造成的鼻窦引流不畅、鼻窦纤毛的清洁功能不良, 以及鼻窦、鼻腔自身解剖结构特征的影响, 该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且术后复发率较高[1]。随着我国内镜手术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推广,该技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治疗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一治疗方法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痛苦,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鼻腔鼻窦引流和通气功能的及时恢复, 而且手术更加方便、术野暴露充分、照明条件更加理想[2]。

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鼻窦鼻腔引流和通气功能的尽快恢复, 因而手术过程中在闭锁或狭窄的上颌窦开窗时, 需注意自然口前下方黏膜的保护,防止对上颌窦通气引流功能造成影响, 避免术后形成窦口瘢痕[3]。术后随访和处理措施对于手术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中, 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为术腔痂皮清理和鼻腔冲洗, 但在术后处理过程中应避免黏膜上皮损伤问题,以避免患者发生术后息肉形成, 同时, 术腔清理和鼻腔冲洗操作不应过于频繁。

综上所述,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因而是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1] 郑锁林.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86例疗效分析.吉林医学, 2011,32(28):5903.

[2] 王丽茵.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8,2(1):40-41.

[3] 许庚.慢性鼻窦炎的定义及其分类和治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40(5):736.

459000 河南省济源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

猜你喜欢
鼻息肉上颌鼻窦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经济型鼻窦球囊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中种植体位置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鼻内窥镜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
鼻息肉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的效果分析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94例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