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集锦

2013-02-08 08:54
地理教学 2013年17期

我国大陆首条海底隧道全线贯通

我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今日全线贯通。这一隧道通车后,厦门岛至翔安区的车程将由1个半小时缩短至8分钟,成为继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和杏林大桥后厦门岛连接大陆的第五条出岛通道。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施工,工程建设历时4年多,设计使用寿命100年。该隧道全长8.695千米,隧道最深在海平面下约70米,由两条行车主洞和一条服务中孔构成。主洞宽17.2米,高12米,可同时行驶3车。它的贯通对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底隧道建造技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的建设解决了数项世界罕见难题——世界上覆盖层最浅的海底隧道,最薄处5.7米;行车主洞开挖断面面积达170.7平方米,在世界海底隧道建设史上尚属首例;软弱围岩(俗称烂泥巴)、富水砂层、风化槽群(囊)这些不良地质段规模之大也为世界罕见。建设者们依靠自主创新,攻克了技术难题,同时也使翔安海底隧道安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其抗腐蚀、抗渗水度均为最高等级,能抵抗8级地震,施工工艺达到世界顶级水平。

摘自2009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南宁至粤港澳建成“水上高速”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广西润桂船运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签约仪式上获悉:建成桂平、贵港、那吉航运枢纽等一批内河水运项目后,南宁至粤港澳的1000多公里航道常年可通航千吨级船舶,西江航运干线建成了“水上高速公路”,成为西南地区完成货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摘自2009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阳光下的绿色畅想

美国首都国会山与林肯纪念堂的国家大草坪一角,近日来“变身”为一座绿色村庄,20座房屋造型各异:翻转的金字塔、生锈的粮仓、几何图型的组合……座座都充满了奇思妙想。更神奇的是,这些房屋所需的一切能源供应全部来自太阳能。“太阳村”的房屋由来自北美和欧洲的20所大学的学生修建。他们正在这里摆开擂台,角逐由美国能源部主办的两年一度的太阳能十项全能设计大赛,看看谁能成为最受欢迎的“节能之星”。

十项全能包括十项比赛:建筑、市场可行性、工程、温度及湿度的舒适性、热水供应、家用电器、娱乐、与公众交流、光线设计,以及可供消费的能源供应。20支大学参赛队全部为初选中的佼佼者,参赛队从美国能源部得到10万美元的资助,其余不足资金由公司赞助。

“太阳村”中的房屋面积都只有80平方米左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流连其间,房屋设计者的大胆创造性思维和绿色理念令人钦佩不已。美国能源部比赛项目负责人里查德·金表示,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太阳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培养下一代的建筑师、工程师,早日设计出可以向市场推广的没有任何“碳足迹”的房屋。事实上,许多参加过往届比赛的毕业生如今已经组建了自己的新能源公司。在美国开始商业化生产的竹子碾压成形板,就源自于前几届参赛作品的设计。

摘自2009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国内节能效率最高建筑在杭州落成

目前国内最先进、节能效率最高的“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在杭州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落成。此座科技馆节能效率达76.4%,全年能耗不到一般同类建筑的1/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LEED铂金级奖的绿色建筑。

据介绍,此座科技馆为钢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达4679平方米,采用了十大先进建筑节能技术,包括国内首次使用的被动式通风系统、全部埋入地下的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系统等。

摘自2009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全国首个水生态试点验收

湖北省武汉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日前顺利通过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联合验收。这是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试点城市。

从2005年到2008年,水利部先后确定了无锡、武汉、桂林、莱州、西安等10个城市作为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试点。目前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短短3年中,武汉试点工作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效果初步显现。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由2002年的6.4%提高到2008年底的80.7%,两江四岸江滩防洪与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断延伸。

摘自2009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长江大桥已突破100座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桥飞架南北,跨越自古以来中国南北“天堑”长江的各类桥梁已经突破100座。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3日在此间的“崛起—中国桥梁自主创新之路”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最新统计显示,目前长江天堑上已架起各类桥梁100余座。而以苏通大桥为代表的一批特大型桥梁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桥梁技术强国行列。2008年通车的苏通大桥,成为当今世界最大路径的双塔拉索桥,代表着世界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被称作世界桥梁的珠穆朗玛峰。

高宏峰说,在世界桥梁跨径的前十大工程中,我国已建桥梁占到一半以上。

摘自2009年11月4日《文汇报》

我国年均20个天然湖泊消亡

我国最近50年减少约1000个内陆湖泊,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今天上午,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享有“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市开幕。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大会发言时称,当前我国湖泊面临四大严峻挑战:湖区防洪能力依然偏低,特别是受河道淤积、城镇面积扩大、河湖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防洪减灾的难度进一步增加;湖泊萎缩退化形势严峻,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一些湖泊出现了水位持续下降、集水面积和蓄水量不断减小的现象,有的湖泊甚至干涸;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尚未遏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一些湖泊出现水华等现象,不少湖泊水质已沦为五类或劣五类;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中,干涸面积4326平方公里,萎缩减少面积9570平方公里,减少蓄水量516亿立方米。不少湖泊水质已沦为五类或劣五类。在2007年调查统计的43个湖泊中,有27个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太湖、巢湖、滇池等12个湖泊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当人们对水环境的索取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时,流域生态系统就会严重失衡,以至产生严重的生态灾难,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

摘自2009年11月3日《文汇报》

用艺术呐喊:拯救地球

11月2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联合国2009年第五次气候变化谈判会议现场外,演员进行戏剧表演,警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当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巴塞罗那举行了环保主题的戏剧表演,演员们用艺术手段呼吁:拯救地球,刻不容缓。当天,联合国2009年第五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幕。

摘自2009年11月3日《文汇报》

如果气候变化失控

亚马孙森林 随着大幅度的气候变化,亚马孙森林有可能因干旱带给植被的压力或不受控制的火灾蔓延而大面积减少,这主要取决于亚马孙地区的降雨量是否会减少。虽然有些气候模型显示降雨量可能会增加,但是有些更现实的模型推算亚马孙将会严重缺水,将会增加大旱的风险。

农业 据预计,一旦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超过3摄氏度,所有主要地区主要谷类作物的产量都将减少。低纬度地区所受影响最大,有些作物产量可能会减少20%以上,这将导致面临饥饿风险的人口增加10%至20%。据预计,这些新增的饥饿人口,特别是营养不良的儿童,大部分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部分南亚和中美洲地区。到2050年,营养不良的儿童数量可能会达到2400万之多。

可用水 全球平均温度如果升高4摄氏度,河流和可用水将可能受到重大影响。即便没有气候变化,按照2080年全球人口增加到75亿计算,可能将有30多亿人生活在人均可用水受限的地区(少于100立方米/人/年)。气候变化将减少河水径流量,这有可能意味着这些人中有大约10亿人(范围从4亿到20亿)的可用水将显著减少,管理供水的压力也将明显增加。

海平面升高 海平面升高是全球温度升高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沿海地势较低地区将更容易受到洪水和土地流失的影响。这些地区通常人口密集,拥有重要的基础设施以及高价值的农业和生物多样用地,预期将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全球来看,居住在地势较低的三角洲的人口东南亚最多。海水洪流将可能引起土地流失并减少作物和淡水的供给,这将构成稳定及安全方面的风险,对一些地区而言,被迫迁移不可避免。

温度升高 说是全球平均温度升高4摄氏度,但是这个上升在各个地区是不同的。因为海洋升温较慢,陆地和高纬度地区升温较快,北极的温度将升高更多。一年最热的几天中气温也将升高,许多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将经历更大幅度的极端高温变化。温度升高将影响到可用水、农业生产力、火灾风险、冰盖融化以及冻土解冻。由于更热的环境引起生产力损失,保持凉爽的工作环境需要成本,因而商业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摘自2009年11月2日《文汇报》

新疆新建四条铁路投入运营

今天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了新疆精伊霍、乌精二线、奎北、乌准4条新线竣工开通运营新闻发布会,乌鲁木齐铁路局局长罗金保表示,4条铁路同时竣工开通运营,标志着新疆铁路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至此北疆的伊犁、阿勒泰、克拉玛依三地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

据介绍,精伊霍铁路是新疆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东起兰新铁路精河站,西至中哈边境口岸霍尔果斯,线路全长286公里。乌精二线自兰新铁路乌西站引出,经昌吉等地至精河站,线路全长381.5公里。奎北铁路南起兰新铁路奎屯站,向北经克拉玛依等地至兵团垦区重镇北屯,线路全长468.5公里。乌准铁路是新疆第一条合资铁路,线路全长264公里,这条铁路的建成,为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链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运输保障基础。

摘自2009年11月6日《经济日报》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开始建设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今天奠基开工,预计5年后,一条全长1776公里的铁路大动脉将横亘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届时,它将与现有兰新铁路一道拓宽三省区资源外运通道,破解运力紧张难题。

记者从工程建设动员大会上获悉,这一项目投资估算总额为1435亿元,由铁道部与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共同筹资建设,设计时速为200公里/小时,兰州至西宁段、哈密至乌鲁木齐段线下预留提速为250公里/小时,建设工期5年。

铁路建成后,将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而现有的兰新铁路将改为货运专线。两条铁路相辅相成,既能满足人们出行需要,又可拓宽新疆、甘肃、青海以及中亚等地煤炭、棉花等优势资源运输通道。

摘自2009年11月5日《经济日报》

陕西佛坪发现世界第五只棕色大熊猫

日前,世界第五只棕色大熊猫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身。这是在佛坪县境内发现的第四只棕色大熊猫。迄今为止,世界上有科学记载的5只棕色大熊猫,有4只发现于佛坪县。

10月底,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例行巡山,至大熊猫分布核心区三官庙一带时听到竹林中有大熊猫幼崽的叫声。经跟踪观察,11月1日中午,他们在茂密的竹林中发现了一只棕色大熊猫幼崽。这只幼崽正伏卧在枯叶上,身上本应生长黑毛的地方却长着棕色绒毛,乍看去就像一只刚出生不久的乳白花色的小狗。它体重约2公斤,还不能睁眼和独立行走,但感觉能力极强,当有人试图靠近时就会发出尖利的叫声。在离幼崽七八米远的地方,他们还发现了正在觅食和监护它的熊猫妈妈,这只大熊猫妈妈毛色黑白分明。

1985年,在佛坪县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棕色大熊猫“丹丹”。

摘自2009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二○二○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将增至23%

国家林业局6日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根据计划, 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0%,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据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司长王祝雄介绍,《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从提高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个方面确定了植树造林、林业生物质能源、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等领域的22项行动,其中包括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实施重点工程造林,实施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材料,开展重要湿地的抢救性保护与恢复,加强荒漠化地区的植被保护等。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也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6月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按照《国家方案》的要求,国家林业局研究编制了《林业行动计划》。

摘自2009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能源展望报告中提到的三个趋势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007年至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从120亿吨石油当量增长到168亿吨石油当量,增幅达40%。

原油价格继续攀升。2030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增至1.05亿桶。按照2008年美元估值,到2020年油价将达每桶100美元,2030年将升至115美元。

气候问题日益恶化。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趋势,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402亿吨,这意味着全球气温将上升6摄氏度。

摘自2009年11月12日《解放日报》

“嫦娥一号”在月球正面发现两座火山

昨天,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宣布,上海天文台等单位的科学家利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获取的数据,在月球正面发现了以往未被探明的两处大火山,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通报》杂志上。据透露,新地标被分别称为“玉兔”和“桂树”,正向权威机构申请正式定名。

“玉兔”、“桂树”处于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风暴洋”中。这个并无海水的“洋”,其实是远古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位于月球正面的西侧。风暴洋内有许多引人注目的环形山,如哥白尼环形山、开普勒环形山等,人类还在此实现了出舱登月。

新地名分别取自中国古代广寒宫桂花树和玉兔的传说。据了解,中国科学家正在向我国和国际负责月面地名的权威机构申请上述命名。目前,月球上绝大多数地名都是国外命名的,仅有张衡山、祖冲之山、郭守敬山等少数几座“中国山”。

摘自2009年11月12日《解放日报》

气候变暖将使小麦玉米显著减产

全球变暖使长江流域逐步滑入“亚健康”状态:最明显的是“体温”骤升。由于气温上升,加剧了长江源区冰川与冻土的消融。据估算,长江源区的冰川面积到2060年将比1970年减少11.6%,而同期径流将增加28.5%——这种水量的暂时增加,背后潜伏的是更长期的干旱。对汉江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本世纪前五十年,该流域的降水量将比1971~2000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减少7%。

报告说,对于典型季风气候的长江流域而言,这种水与热的变化,使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近年来长江流域雪灾、暴雨、干旱不断,即为明证。

全球变暖也并非一无是处,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更长的夏季,也许能使水稻增产。

报告指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产生“施肥效应”——为植物提供了更多的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会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气温升高使得水稻的生长期延长,若根据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尽量将水稻种植区一熟制改为两熟制、两熟制改为三熟制,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就可提高粮食产量。

但不容乐观的是,气候变化将使长江流域的小麦和玉米显著减产,到2080年长江流域的玉米将普遍减产,其中四川盆地中部减产幅度最大,达25%~50%。

摘自2009年11月11日《文汇报》

南美三国承诺在大西洋森林地区“零毁林”

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日前在阿根廷召开的世界林业大会上宣布,三国将在大西洋森林地区共同建立保护区,争取在2020年前保证该地区的森林面积总体不发生变化,实现“零毁林”的目标。

阿根廷代表在本次大会上表示,“我们计划保证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森林不会因为农业耕种或者其他工业用途而遭破坏。”为种植大豆等作物,阿根廷中部及北部的森林遭受大量砍伐。“绿色和平”及阿根廷森林生物基金会等5个环保组织的报告指出,阿根廷目前只剩下30%原始森林。

自巴西政府采取森林监督和管理措施后,2006年至2008年,这一地区每年森林砍伐面积降至1.27万平方公里,预计2009年将是亚马孙森林砍伐面积历史上最少的一年。为应对气候变暖问题,巴西也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巴西总统卢拉表示:“巴西将履行自己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带着减排承诺去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为此,巴西政府制定了全国气候变化计划,提出到2020年巴西砍伐亚马孙森林面积将在1996年至2005年的平均水平上减少80%,即每年不超过3800平方公里。如果实现这一目标,将减少4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10月24日,巴西环境部进一步建议,到2020年巴西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40%。

摘自2009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河南桐柏建设淮河源头生态明珠

淮河源头的河南桐柏县,地处鄂豫皖大别山的东段,这里是我国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形成了固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几十年来桐柏县人民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谱写了一曲生态建设环保发展之歌,使之成为淮河源头一颗璀璨的环保生态明珠。

在县委及政府的倡导支持下,桐柏县干部群众绿化荒山的积极性长年不减。目前,全县已发展“绿色庄园”200多处,绿化荒山面积18.5万亩,占全县近5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有10万农民从中受益。2008年底,全县以杨树为主的速生用材林,以木瓜为主的木本药材林,以板栗、桐柏枣树为主的经济林和以种苗、中药材等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建成千亩以上的基地134处,5000亩以上的基地19处,万亩以上的基地8处,荒山绿化率达90.8%,森林覆盖率达50.3%,桐柏县也因此获得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团”、“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如今,淮河干流出境水质符合地面水Ⅱ类水质标准,游鱼穿梭,许多打鱼人又重操旧业。

摘自2009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伊朗当局批准迁都计划

由于担心德黑兰发生大地震,伊朗已于日前批准了一个迁都计划,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准备重建一个新首都,还是直接迁往另一个现有城市。这一建议是由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提出的,并已经得到伊朗最高仲裁机构——伊朗国家利益委员会的批准。

如今,德黑兰落后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20世纪初那里的人口只有25万,但目前已经达到1200万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国王之后,大批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地区。德黑兰的人口从此开始呈几何形式增长,并逐渐引发交通和污染等各方面的问题。

迁都的计划早在20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但是政府一直都没有予以重视,直到2003年的一场大地震摧毁了伊东南部城市巴姆并导致4万多人死亡。人们因此非常担心巴姆发生的一幕在德黑兰重演。地震学家警告称,在可预见的未来,德黑兰很可能发生一场灾难性的大地震,因为该城市坐落在至少100多条断裂带上方,其中一条有将近60英里(约合96公里)长。此外,德黑兰的许多建筑不足以抵抗地震的袭击。

来自伊斯兰阿萨德大学的地震学家阿卡沙说,德黑兰从一开始就被“错误地”选为首都,因为其东北部郊区极有可能发生里氏8级的大地震。阿卡沙认为,新首都最好建在伊斯兰圣城库姆和中央省的代利詹之间,因为这一地区2000年内没有发生地震的危险。

摘自2009年11月3日《解放日报》

上海将在浦东建迪士尼乐园

据有关部门透露,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与指导下,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经过中美双方多年接触和谈判,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于2009年初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并按有关程序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了项目申请报告。

2009年10月底,上海迪士尼项目已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目前,项目中美双方正就合作的具体内容和细节进行深入磋商,将长期合作在上海浦东新区共同建设世界一流的迪士尼乐园。

摘自2009年11月5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