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地气 关照现实

2013-02-27 02:48林鹏华,蔡毅
今传媒 2013年2期
关键词:南安纪录片创作

林鹏华,蔡毅

摘 要:2005年起,笔者所在的县级台才开始尝试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创作,从几个编导最初一年做一个片子来参与上级台优秀节目的评选,到如今有了一个固定播出的栏目平台、成熟的创作团队与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我台的纪录片栏目《武荣纪事》倾向于地方文化类的题材,不仅在每年度的省市级纪录片评选活动中屡有斩获,在所在地域也获得较大的关注和影响力。在县级台的纪录片创作中,到底要如何忠实纪录社会,关注人文?如何通过展现独有地域文化,从而使作品更具生命力?本台的《武荣纪事》在不断的学习、模仿、实践和探索中,有了自己虽仍稍显稚嫩却日渐自信的影像风格。本文通过对具体节目的分析,结合县级台实际创作环境,谈一些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体会。

关键词:武荣纪事;纪录片;影像风格;地域文化;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97-02

作为《武荣纪事》栏目的策划人,回首纪录片创作之路,更多的是体会到我们县级台纪录片创作人员一路走来的艰辛。笔者所在广播电视台和多数县级台一般,面临机制体制较为僵化、人力物力短缺的社会现实,尽管有上级广电媒体评优方面的鼓励因素使然,我们的对纪录片创作的原始冲动更多地还是源于一方文化土壤对我们的潜移默化之力,以及我们对电视台文化品质的始终追求。唯有始抱其“朴”,方能终守其“真”,现将几点思考分享如下:

一、有一支成熟协作的纪录片创作团队

众所周知,纪录片文化含量高,能精细体现导演创作意图和哲学思考,能够带给观众以深层次的审美愉悦,代表着一家电视台的最高艺术水准。纪录片的受众一般是社会的精英层,成熟,有思想,有一定消费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一特点决定了有固定播出平台的县级纪录片创作应当是由一支有锐度、有热情的采编团队来共同完成的。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几年前,我们在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之初就开始了搭“草台班子”的谋划,先是重点培养一两个有历史、文学等教育背景又喜欢研究本地人文历史的记者进行实验性质的创作摸索。

在短纪录片作品《家》、《灯》等在泉州、福建的优秀电视纪录片评选活动中获得专家老师的肯定之后,我们的创作之路逐渐开朗,深耕于本土的独特优势,以及南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给了我们继续创作的巨大信心并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于是从2009年起,我们在十分有限的采编人手里正式分出一部分摄像和编导,成立了专门的栏目组,并为之添置了IMX和小高清摄像机等较好的设备,剩余一部分采编人员则承担更为琐碎繁杂的宣传报道任务。

此外,在选题策划等方面更是给予了纪录片栏目组宽松的创作环境。

二、深深根植于本土文化,彰显节目特色

电视,具有个性鲜明的区域文化特点,独有的地域文化同时赋予了电视迥异的文化禀性,而作为县级电视台更是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南安作为海丝源头、千年古郡,宽广深厚的地域文化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人文素材。

“随他起云落月,还我立地顶天。”县级台纪录片创作如何“立地”?作为熟悉乡音乡情、热爱当地文化的县级台纪录片栏目的编导来说,在创作中能比别人更容易接入“地气”,贴地飞行,这是节目创作能够“立”起来的重要原因。正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陈家平老师在鼓励我们的创作时所言,县级台很多题材是最“生鲜”(意指鲜活)的,最有生命力的。陈家平老师获2011年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最高奖“十佳纪录片”奖的《润饼老店》,和获第二届记录中国二等奖的作品《古大厝》以及《讲古人》等同具乡土味而又有国际视野的部分优秀纪录片作品,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县级台纪录片创作在“立地”的同时,还要有宽广的视野、多元的理念,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时代感。无疑,和上级电视台相比,在设备、理念、视野、制作水平方面,县级台有许多显而易见的劣势,然而深耕本土又是我们扬长避短、顶天立地的优势,县级台的纪录片创作者们,以自己的热情和坚守,给纪录片创作留下了一个虽小却富含生机的空间。

南安人文景观独特,历史上曾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地方。唐中叶欧阳詹开八闽文运;唐末中原战乱、北宋末金兵南侵,许多文人学士流寓南安,著名的有秦系、姜公辅、韩偓等;五代王审邽父子设招贤院;南宋有宗正司;北宋理学大师朱熹多次前来讲学等。史称八闽文学之盛、十国文物之冠,南安也被誉为“海滨邹鲁”。南安境内的丰州金鸡古港还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上除了民族英雄郑成功,南安还孕育出唐代开八闽文化之先声的欧阳詹,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一代名将叶飞等杰出人物。得益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文化氛围,2010年以来,《武荣纪事》栏目先后摄制了《守山人》、《心愿》、《开国上将——叶飞》、《拔拔灯》、《闽南手工刺绣的奇葩——“金葱绣”》、《留住手艺——蓑衣制作》、《贵峰诗村》、《老街制秤人》、《深山制鼓人》、《打锡人家》、《陈玉坤和他的漆线雕》等40多个片子,其中大部分在上级电视台播出,《守山人》、《心愿》等多个片子还获得省级奖项。

三、树立精品意识,遵循纪录片创作规律

“精英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精致化”是今后精品电视节目的一个走向。

(一)纪录片创作者要具有精品意识

纪录片是一门艺术,首先要求纪录片的创作者要有精品意识。县级台创作的纪录片,也理应成为当地观众眼中有分量,有意思、有一定深度的精品佳作。南安电视台《武荣纪事》栏目在草创之初,就确立了以“关注人生百态,记录社会变迁”的栏目宗旨,鼓励创作人员努力通过各种不同手法和手段进行创作,从解说词写作、画面拍摄、细节捕捉、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都力图做到精益求精。正如我台今年的纪录片作品《老街制秤人》里,有这么一段精心录下的同期,手工制秤师傅杨安福:“我在卖秤时经常给人家说,你向我买秤,以后这杆秤是可以做古董的。所以我尽量每杆秤都要做到完美,我制秤的心态就像做工艺品一样,不只是精确可以用,而且要有一种美感。制秤一定要心正,这杆秤才能准,像我祖传制秤,有句家训就是发誓不做不准的秤。”

对于制秤师傅来讲,制秤是项精细的活计。而秤的精确度如何,更关乎到制秤人的名声。只有用心去雕琢,才能真正做出一杆完美的好秤。和制秤人一样,作为扎根基层的纪录片人来说,同样也要用心去雕琢自己的作品,做到心抱其朴,而艺求其真。

(二)纪录片要关注现实,要有开阔的视野,要关注人在社会环境下的本真状态

以我们的获奖作品《灯》为例,南安市英都镇的“拔拔灯”有着一种世俗的规矩,那就是按照闽南传统习俗,“灯”与“丁”偕音,因此只有男子才可以参加拔灯。那经历了几百年的传承,到现代社会,这种世俗的规矩有没有改变呢?我在作品推荐意见这样表述,创作者在闽南重男轻女与拔拔灯传统习俗这一独特空间里,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纪实的手法,把“灯”作为巧妙的艺术象征,让观众以符号化的视角,去观察、感受主人公洪华玲姐妹在“拔拔灯”这个特殊活动空间中的情感变化以及南安特有的“拔拔灯”习俗在几百年间的演变。洪氏姐妹特殊家庭的困厄与主人公直面现实、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构成了反差,从而使作品具备了感动的力量。

再如泉州台的《古大厝》这部作品,纪录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安官桥蔡氏古大厝的建造者蔡资深的第五代长孙蔡崇敬,他在古大厝卖门票当导游十五年却没有养老保险,甚至拿不到工资,在他尴尬表情的背后,其实是古大厝保护的无奈现实。纪录片《古大厝》用真实的影像语言,为人们引入对古民居保护诸多难题的思考。这一类题材兼有地方文化丰度的同时又具备了国际视野,是备受专家肯定的优秀作品,此类作品的成功为我们县级台选材标准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借鉴。

(三)要有感染力的细节

纪录片大师伊文斯说过,“纪录片是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 而历史恰恰存在于细节,细节是构成纪录片的重要要素。任何一个真正好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有足够的细节力量来做支撑,电视纪录片也不例外,出色的形象细节、构图细节、声音细节是纪录片重要的感动因素和创作手段。

在南安台的《老街制秤人》里,昏暗的店铺、吱吱呀呀的酒红的旧木门、墙头两侧密密麻麻的杆秤、大大小小的秤砣、斑斑的锈迹、制秤师傅杨安福在秤杆上测量和标记具体刻度的专注深情和额头泌出的汗珠......作品通过一系列的画面细节,表现出主人公的专注和认真,也让我们更好的体味到杨安福“做秤如做人”的人生准则。泉州台的纪录片作品《讲古人》同样通过细腻独特的真实声画语言,成功地在一个不足十五分钟的短片中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性格独特的老人形象,在可爱之中又带有过分的自信和偏执。

同时,片子还传达出了一种复杂的意绪,因为影片在展现他对传统讲古艺术执着热爱的可贵品质的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出,他的处境其实是一种性格悲剧,是他自己过分的自信造成的。一个短片,既拍得生动好看,动作性强,同时又能颇为传神地刻画出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人物性格。

四、结 语

总之,纪录片的创作不仅需要注意故事化情节的设计和故事性的营造,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宽广的视野。接入地气、关照现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这既是县级电视纪录片工作者自身的追求,也是纪录片市场的自然选择。对县级台纪录片创作队伍来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和限制,但只要有对纪录精神的执着坚守,有更宽容而多元的创作理念,县级台的纪录片作品一样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南安纪录片创作
Rough Cut
Jazz
等待
聚焦核心素养 改革教学方式——南安国光中学提升办学质量的实践探索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三步曲”
九尺观音像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