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肠套叠的CT征象分析

2013-03-05 14:46李建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体部内筒肠套叠

杨 璐,乔 英,李建丁

(1.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医学影像系,山西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太原 030001)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远端或近端的肠管腔内,其发生常与肠管解剖特点、病理因素以及肠能失调、蠕动异常有关。成人肠套叠多为慢性反复发作,可由憩室、息肉、肿瘤、结核、粘连以及肠蛔虫症、痉挛性肠梗阻等因素所致。了解和掌握肠套叠的特征性CT表现,对提高肠套叠的CT诊断率、避免误诊,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大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5月经CT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成人肠套叠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9~54岁,平均21岁。临床表现:均有腹痛,伴恶心、呕吐23例,黑便7例,发热4例,腹部包块5例。1.2 仪器与方法 32例均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层CT机扫描。除3例呕吐严重未进行对比剂准备外,其余均在口服对比剂及灌肠准备下行全腹平扫,其中9例根据需要加行全腹CT增强扫描。扫描参数:120kV,320mAs,重建层厚5mm,螺距0.984,窗宽200HU,窗位50HU为主的软组织窗,再根据需要调节窗宽、窗位观察肠系膜、血管及脂肪等结构。对比剂为浓度1%~2%的碘佛醇,一般口服约2 000ml,灌肠700ml,但考虑为急腹症患者,具体用量视患者情况而定。CT增强扫描用对比剂为300mgI/ml碘佛醇100ml,在预热状态下(37℃)静脉注射,注射速度为3.0ml/s。

2 结果

2.1 套叠病因及类型 套叠病因:慢性阑尾炎4例,肠道腺瘤样息肉9例,胃肠道间质瘤8例,错构瘤2例,脂肪瘤3例,肠憩室5例,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J综合征)1例。套叠类型:小肠型肠套叠9例,回结肠型8例,结肠型15例。

2.2 直接征象 靶征(即“同心圆征”)32例(见图1,2),伴肾形征16例(见图3a)、彗星尾征15例(见图3b)、双肠管征7例(见图4)。

2.3 间接征象 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套叠区域肠壁增厚,另外,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3例,后腹膜淋巴结影1例。

3 讨论

3.1 直接征象及其形成基础 肠套叠的机制一般认为是肠蠕动节律紊乱,局部肠管环形肌持续性痉挛,剧烈的肠蠕动将痉挛段推入相邻肠腔内而形成。临床上大部分肠套叠是顺着肠蠕动方向,即由近端肠段套入远端肠腔,也叫顺行性肠套叠[1-2]。套叠局部肠壁反折共分为3层:由内到外分别称内筒、中筒和外筒。内筒与中筒合称套入部,外筒又称套鞘。中筒与内筒的反折部称套叠头部(即套入部前端);中筒与外筒的反折部称套叠颈部;颈部之后的近端肠段为尾部;头部与尾部之间为体部,体部的长短取决于套入的深度。因此,肠套叠的套入部及其相邻肠段由远端到近端大体可分为头部、体部和尾部。成人肠套叠大多为继发性肠套叠,可由息肉[3](本组9例)或良、恶性肿瘤(肠道间质瘤8例、错构瘤2例、脂肪瘤3例)、肠憩室(本组5例)以及肠道感染性病变(阑尾炎4例)等引起。而套叠头部是原发病的好发部位,由于头部病变运动受阻而近端肠管蠕动增强及压力增高致套入。因此,在CT图像上观察头部形态及密度变化对肠套叠的诊断十分重要。

主要直接征象有:①靶征,也可称“同心圆征”[3-5],是套叠肠管长轴与CT扫描层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时的表现,本组32例。表现为鞘部、反折壁及套入部肠管(即外筒、中筒和内筒)3层结构的解剖关系呈类似“同心圆”的改变。最内层为套入部肠管;其外为陷入的肠系膜,连同其血管和脂肪纠集、扭曲卷入套入部,为不均匀密度影,且常偏于肠管一侧,因此多呈“新月形”或“半月形”表现[6-7];最外层为套鞘部肠管[6],通常其内有对比剂填充,呈环状高密度影(见图1,2)。②肾形征,是套叠肠管长轴与CT扫描层面斜切时的表现,本组16例。因不似同心圆那样规则,而呈椭圆形、似肾脏形态,故称“肾形征”。套鞘呈弧形围绕套入部,外形犹如肾脏轮廓,而套叠颈部的肠管、肠系膜状若肾蒂[8](见图3a)。③彗星尾征,为套叠尾部多见的征象,多与肾形征相伴出现,本组15例。因肠系膜脂肪及血管牵拉、聚拢卷入套入部,表现为肿块呈椭圆形或“香蕉状”,附以线状血管影及低密度脂肪影,似彗尾。此征与肾形征多见于小肠型肠套叠,可能与小肠系膜的特点有关[9](见图3b)。④双肠管征,本组7例,是套叠肠管长轴与CT扫描层面平行或接近平行时的表现。CT上可直观地显示外筒与内筒的关系。多见于套入部较深、体部较长的患者。文献[6]报道,双肠管征对肠套叠诊断的特异性为100%。其体部轴位则为靶征(见图4)。

肠套叠的CT直接征象与套叠的深度有关,即与体部的长短有关[8]。当体部≥5cm时,套入部长轴易于扫描层面垂直或平行,故易出现“同心圆征”或双管征;而体部<5cm时,套入部长轴于扫描层面易斜切而出现肾形征和彗星尾征。

3.2 间接征象及其对诊断肠套叠的价值 颈部与鞘部的痉挛可致套入的系膜受压。套叠早期,局部肠壁因淤血、水肿而使肠壁增厚,提示存在血运障碍;当套叠时间较长,套入部肠系膜血管进一步受挤压,血运障碍严重,最终致局部肠管缺血、坏死。CT表现为局部肠壁增厚并肠壁内小气泡影,肠壁边缘模糊不清、毛糙。本组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有时可显示与套鞘相连的正常肠管(见图5)。成人肠套叠大多是继发性的,多由肠道器质性病变所致。良、恶性肿瘤引起的肠套叠在CT直接征象上无明显差异,但间接征象可帮助诊断。如肠壁不规则增厚或见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影(见图6),且异常强化(见图7),伴邻近肠系膜或筋膜的浸润性密度增高(3例)、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影(1例)及腹水等表现,则提示恶性可能性大[10-11]。

3.3 CT对成人肠套叠诊断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特别是直接征象。虽然对于病因的诊断有时难以确定,但间接征象对良、恶性病变的判断仍有一定特异性。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CT检查对肠套叠的诊断有诸多优势,如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力高,特别是MSCT克服了肠蠕动及呼吸的影响、为断层显像并可以重建,避免了部分容积效应,可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及周围结构情况等。

综上所述,CT对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及优势,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江瑞周,陈金城.64排螺旋CT诊断成人急性小肠逆套肠套叠的体会[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9,18(3):139-140.

[2]Patak MA.Multidectector row CT of the small bowel[J].Radiol Clin N Am,2005,43:1063-1077.

[3]Rufener SL,Koujok K,McKenna BJ,et al.Small bowel intussusception secondary to Peutz-Jeghers polyp[J].Radio graphics,2008,28:284-288.

[4]Hearle N,Schumacher V,Menko FH,et al.Frequency and spectrum of cancers in the Peutz-Jeghers syndrome[J].Clin Cancer Res,2006,12:3209-3215.

[5]Byrne AT,Geoghegan T,Govender P,et al.The imaging of intussusception[J].Clin Radiol,2005,60:39-46.

[6]马万辉,王斌.20例成人肠套叠螺旋CT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8):746-749.

[7]卢增新,王伯胤,冯国灿,等.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5):584-586.

[8]赵文荣,王骐,汤光宇.成人肠套叠的CT诊断[J].现代医学,2002,30(2):89-91.

[9]马万辉,王斌,张毅,等 .成人肠套叠螺旋CT检查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12):688-690.

[10]陈海曦,李征宇,何之彦,等.CT对急性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0):1 532-1 534.

[11]Huang BY,Warshauer DM.Adult intussusception:diagnosis and clinical relevance[J].RCNA,2003,41:1137-1151.

(回修日期 2012-09-07)

猜你喜欢
体部内筒肠套叠
破碎地层取心工具内筒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保鲜膜筒的妙用
经腹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肾上腺腺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术的长期预后
动态旋转体部伽玛刀辐射剂量学蒙特卡罗模拟研究*
儿童小肠套叠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