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自组织能力

2013-03-17 12:24
观察与思考 2013年9期
关键词: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

□ 温 泉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但是“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为了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中国共产借鉴自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念,实现组织建设理论、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以期实现党的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和可持续性,不断提高党的自组织能力。

一、自组织、他组织与学习型组织

自从20世纪60年代自组织系统理论产生以来,人们就开始运用这一理论重新认识自然和社会,揭示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组织系统本性。

(一)自组织与他组织及其特点和功能

1.自组织和他组织

自组织与他组织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作为名词,自组织指在没有特定外部干预下自行建立起有序结构的系统存在方式;他组织则是指在特定外部干预下获得有序结构的系统存在方式。作为动词,“自组织指一种有序结构自发形成、维持、演化的过程,即在没有特定外部干预下由于系统内部组分相互作用而自行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从一种有序到另一种有序的演化过程。”②苗东升:《他组织——系统科学的另一片视野》,《光明日报》1999年3月2日。他组织指系统按照特定外部作用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从一种有序到另一种有序的演化过程。

自组织与他组织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纯粹的自组织,也没有纯粹的他组织。社会组织系统就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对立统一。

2.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特点和功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深刻揭示出了社会的自组织特性。从足够大的历史尺度看,社会历史是一种自发的自组织运动,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遵循自组织规律。但这种自组织运动规律一旦被人类所认识,就会转化为自觉行动,一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人类实践活动都是他组织,这是人类历史自觉性的重要表现。

他组织,尤其是人类社会他组织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征。他组织方式的优点是权限划分清楚、指挥统一、组织纪律性强。但其弊端也很突出,主要是指令传达速度缓慢、容易造成信号失真,而且组织结构等级森严,单向的上下级关系表现出简单性、被动性和线性作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要素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他组织和自组织是对立统一的,共同作用促进组织的系统性发展。两者各有其优缺点,但自组织更具有根本性。要促进组织系统良性进化发展就必须综合运用自组织和他组织的规律,以实现组织系统最优化发展。

(二)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典型的自组织系统

1.学习型组织的提出与内涵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技术发明家弗睿斯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1990年,弗睿斯特的学生、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博士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较为完整全面地论述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模式与特征。时至今日,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学习、教育、管理和发展的理念。

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彼得·圣吉还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紧密相关,对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可或缺。

(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 是指能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它是五项修炼的基础。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并在此基础上把自己融入整个世界。组织中的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组织成员的创造力是组织生命力的不竭动力,自我超越的本质就是创新。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指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中的描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和进行决策的依据和准则。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导致既有的心智模式与变化了的事实不相一致,这就需要组织及其成员不断的学习来修正、校正或改变心智模式以适应世界的变化。

(3)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组织及其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意向或景象。建立共同愿景的修炼就是要建立一个为组织成员衷心拥护、全力追求的愿望景象,产生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驱动力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4)团体学习。“团体学习”是建立、发展团队成员互相配合与整体搭配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与过程。如果学习型组织拥有了整体搭配的能力,就会使组织内耗减至最小,形成强大的促进组织发展的合力。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单位是团体而不是单个人,即“组织学习”。

(5)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一种分析综合系统内外反馈信息、非线性特征和时滞影响的整体动态思考方法。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指导思想、原则和技巧。系统思考的作用和地位在于将前四项修炼融合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整体。

2.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典型的自组织系统

从以上五项修炼及其相互关系中可以看出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自组织原理。

现代系统论科学认为,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必要条件,而组织结构扁平化是自组织系统的特点之一。

二、学习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在当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党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确立世界眼光和系统思维,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研究党建问题,用党建研究思路创新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创新的重大举措。

(一)学习型政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政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型组织,是通过激励、团结、促进和保障其成员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来完成政党使命的组织形态。”①苗文玉:《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指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先进分子为维护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影响政府而组织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政党是一种政治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因此,学习型政党的一般规定性是学习型组织和政党特性所共同决定的。

1.明确的目标性

任何政党都有着明确的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奋斗目标,建立学习型政党是为了增强政党组织及其成员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能力。对于执政党来说,建立学习型政党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学习型政党建设也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升执政能力,以更好完成执政使命的过程。

2.持续的创造性

政党作为一种组织形态,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必须持续不断地与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保持和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增强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来掌握或影响国家政权。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政党组织面对变动不居的外部环境提高组织的快速应变能力,保持自身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强政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反应了政党的历史自觉性。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扎波夫所说:“除了成为学习型组织,今天的组织可能确实别无选择。”①王吉鹏:《蜕变的蝴蝶·推进学习型组织的4种路径》,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3.非线性相互作用

建设学习型政党,首先要激发组织成员的学习自觉性,提升成员的学习能力,培养成员的创新能力,这是保持和发展政党创造活力的基础。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在尊重政党成员的主体地位,注重在对其成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基础上,通过共同愿景来保持政党成员持续的学习激情和创造活力,通过共享信息、敞开交流、真诚互动来提升政党成员和组织的能力,并达到政党运作层面上的默契。因此,在学习型政党内部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具有团结协作、良性互动、融洽和谐等鲜明特征。

4.强大的组织学习能力

学习型政党不仅注重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且更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型政党任何重大决策的做出都建立在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基础上,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决议,这样就会极大增强党组织和成员的执行力,达到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的良好效果。同时学习型政党通过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用组织的力量来吸纳外部环境的学习资源,整合组织内部的学习资源,发挥组织学习对个人学习的有益补充,形成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双向互补的特殊优势,有效地开发政党的组织功能,不断增强政党组织和成员的学习力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顾名思义就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本质要求的,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党的建设实践和党所领导的事业的学习型政党。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素有学习传统的中国共产党在借鉴、吸收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优秀学习、教育和管理理论成果基础上,借鉴、吸收自组织系统科学、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优秀成果,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加以创新,形成的中国化学习型组织理论。它为党的建设提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实效性的观念变革、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推动学习型组织运动,就可能成为世界的典范和实际工具、方法的开创者”②彼得·圣吉:《从学习型组织到学习型政党》,《天津日报》2010年11月22日。。

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推进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在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的各类党组织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路径设计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同时充分开发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政党的特有功能,使党的建设能够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本质和创造活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于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重视和提升“学习”在党的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关系到党自身以及党领导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全党尤其是党中央必须把学习型政党建设提高到党的建设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实践证明,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能够不断学习、持续创新,与学习型社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组织发展和管理模式,是一种成功的组织发展模式,是当前许多社会组织衷心向往的组织管理模式。建设学习型政党使党能够真正成为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政治组织,是对党的学习、教育、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学习型政党不再是单纯地对党员加大培训力度,倡导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创造性地探索一整套适应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科学的、符合先进组织发展理念的学习、管理理论和组织发展的最优化模式。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二)改革官僚制组织结构,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工业时代为背景的官僚制组织结构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虽然官僚制有利于效率最大化和公平、民主的实现,但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官僚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组织僵化、臃肿,缺乏甚至扼杀活力和创新,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理性主义的极端化和对人性的损害导致人的异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多变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要始终发挥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就必须转变观念,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必须对官僚制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建立组织结构扁平化、非制度化激励的自组织结构模式。充分激发党员和基层组织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并及时、有效地把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活力耦合为党组织整体的强大自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和创造性。

(三)培育共同愿景,加强以人为本的理想信念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追求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理想信念是鼓舞和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但由于过去我们对理想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和简单化,只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过分强调个人为组织、为社会的奉献意识,往往忽视每个党员的个性发展;或者因为实现理想的遥遥无期而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党组织产生怀疑,从而导致组织涣散,甚至走向混沌状态。这种缺乏个性基础的共同价值理念只能慑服于社会和组织压力下的“服从”,而不是发自党员内心的意愿。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组织学习,在创造条件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同时使个体愿景与组织愿景实现最大限度的融合和统一,把党组织打造成一个组织与个人拥有共同价值和文化的“生命共同体”。在这样的党组织内,党员是为了实现自己构筑的理想而工作,而不是为了服从他人的命令而工作,这样整个党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就会自然形成,党员和组织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于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立将使中国共产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以及凝聚全党和社会的强大力量,这绝不是一般的组织号召和个人努力所能达到的,也不是其他非学习型政党能实现的。

(四)发挥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的各自优势,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自组织是系统发展演化的最优化模式。自组织模式是系统创新之源,但也有自发性的缺点;他组织具有直接、高效的优势,但也有僵化、被动的不足。在现实世界中,有序的组织系统都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辩证统一。以自组织、学习型组织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就必须发挥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的各自优势,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增强党的自组织能力,不是不要他组织,不是不要党和政府的领导,而是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发挥党的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组织优势,建立最能激发党员和组织学习激情和创新活力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共同愿景,使每个党员和组织都能按照其本性和规律发展,使其潜力和积极性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使整个社会充满秩序与创造活力。

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实事求是,在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组织形态和模式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将两种模式融合统一于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猜你喜欢
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发布《学习型城市3X3X3X3青年声明》
新时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