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预设与双重否定*

2013-03-18 13:57张家骅
外语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小句考大学蕴涵

张家骅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

●语言学

〇本土化探索

语义预设与双重否定*

张家骅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

吕叔湘先生曾举例指出,否定的否定,结果是肯定,这个肯定不等于除去两个否定剩下来的东西,但是也有两个否定恰好抵消的,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情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从命题态度动词词汇语义结构角度分析语义预设对于命题态度动词谓语句的两个否定结果的影响,尝试回答吕叔湘先生提出的问题。

语义预设;陈说;蕴涵;主位;述位

1 引言

吕叔湘曾经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否定的否定,结果是肯定,但是这个肯定不等于除去两个否定剩下来的东西。例如:不怕他不来≠怕他来;不说他不来≠说他来;不知道他不在家≠知道他在家。但是也有两个否定恰好抵消的,例如:不相信他不知道=相信他知道;不赞成他不考大学=赞成他考大学;不希望他不参加=希望他参加。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情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吕叔湘 1987:305)。这些例句都以命题态度动词作谓语,谓语动词支配小句宾语。其中,有两个否定词的句子,其否定词语法上分别依附命题态度动词和宾语小句谓语。寻找两个否定有两种情形的原因,须着眼句中的命题态度谓语动词(沈家煊 1999:134),考察这些动词是否允许否定词跨越自己移至小句谓语前,使两个否定出现在同一命题中形成双重否定,要看它们之前的否定词是否来自“否定提升”。

否定区分为相反与相对两种不同类型。有相反否定(контрадикторное отрицание, contradictory negation)关系的两个句子,必然一真一假,非此即彼,无第三选项;相对否定(контрарное отрицание, contrary negation)不排除第三选项,两个有相对否定关系的句子虽不可能同真,但却可能同假,义值为真的在这种情况下是第三选项。双重否定等于肯定是一条逻辑规则:两个否定出现在同一命题中,如果它们都是相反否定而不是相对否定,那么其逻辑意义相当于肯定。这条规则也一定程度适用于自然语言。

所谓“否定提升”,指否定词语法上置于支配动词前、语义上指向从属命题的结构:a)不认为你会找到=b)认为你不会找到。对于“否定提升”现象有句法、语用和语义3种不同解释。早期生成语法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涉及特定类型动词的深层句法转换现象(Fillmore 1963,Lakoff 1969,Horn 1978,Кобозева 1976)。从语用角度阐释“否定提升”现象的学者不认同例b是语法初始句、例a是语法派生句的观点,认为二者不是句法转换关系,而是语用推理关系。否定词前置(例a)时的否定范围较宽泛,语气较婉转,后置(例b)时的否定范围收窄,语气直白。在排除第三选项的特定语用条件下,例a推理得到例b,使用语气较婉转的句式(例a)间接表示语气直白句式(例b)的否定意义(Jackendoff 1971,Bartsch 1973)。否定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语用条件。较之肯定句,否定句总是用来充当反映话轮。反之,否定句势必让人认为另有他意。“否定提升”归根结蒂是支配动词的语义属性问题。沈家煊通过分析判断语词在语义强度上存在的弱项(可能,会)、中项(很可能,相信)、强项(肯定,知道)的等级差别指出,弱项、强项语词构成的“不V1不V2”不适用否定移位(不可能不去≠可能去),中项语词构成的“不V1不V2” 适用否定移位(不很可能不去﹦很可能去),从而对这种现象进行语义解释(沈家煊1989,1999:133-146)。Анна А. Зализняк, Е. В. Падучева认为,所谓“否定提升”,就是“不V(P)”与“V(不P)”在语义上彼此相互蕴涵(V=命题态度动词,P=从属小句,=否定算子,→=蕴涵):1)V(P)→ V(P); 2)V(P)→V(P)(Зализняк,Падучева 1987;Зализняк2006:504)。例如:

① 伊万不认为天气会变。

② 伊万认为天气不会变。

蕴涵关系1)是例②可以理解为例①的依据;蕴涵关系2)是例①可以理解为例②的依据。可能有 V(P)与 V(P)同义关系的命题态度动词区分为标准的与熟语性的两类,能够参与表示1)、2)两种蕴涵关系的是标准命题态度动词,它们同时具有以下语义属性:1)矛盾律属性:不允许V(P)与V(P)同时为真。既然V(P)(例②)与V(P)(伊万认为天气会变)不能同时为真,那么如果V(P)(例②)为真,则V(P)(伊万认为天气会变)为假。既然V(P)(伊万认为天气会变)为假,那么V(P)(例①为真)。亦即V(P)(例②蕴涵 V(P)(①)。2)排中律属性:V(P)(例①)只蕴涵V(P)(例②),不蕴涵V(P)(例①)且 V(P)(伊万不认为天气不会变)。照理, V(P)(例①)应蕴涵V(P)(例②)或者(V(P)且 V(P))(①且“伊万不认为天气不会变”),但命题态度动词“认为”具有排中的语义属性,①在通常情况不表示主体对天气会变不持立场,因而V(P)(例①)只蕴涵V(P)(例②)。

本文拟从命题态度动词词汇语义结构角度分析语义预设对于命题态度动词谓语句两个否定结果的影响,尝试回答吕叔湘先生提出的问题。

2 知道、说、怕

吕叔湘先生例句中的3个动词都阻碍两个否定抵消。

V(P)和V(P)可否同义与 V(P)和V(P)可否同义是同一问题。阻碍“否定提升”的一个语义原因来自命题态度动词与宾语小句命题相关的各种语义预设成分。这类命题态度动词在其支配的肯定小句和否定小句中包含相互矛盾的预设命题。如果提升否定,势必造成从属小句的预设命题相反(Зализняк 2006:509,Мельчук 2012:151)。“知道”是叙实动词,其宾语小句体现叙实预设。句子(a)“知道他在家”和句子(b)“不知道他在家”以“他在家”为叙实预设;句子(c)“知道他不在家”和句子(d)“不知道他不在家”以“他不在家”为叙实预设。句子(a,b)与(c,d)的叙实预设内容相反,(b)与(c),(a)与(d)之间没有同义关系。完全否定句(b)不是由于来自部分否定句(c)的“否定提升”而可以还原为(c):不知道他在家≠知道他不在家;完全否定句(d)也不是由于来自部分否定句(a)的“否定提升”而可以还原为(a):不知道他不在家≠知道他(不不)在家。

“知道”的叙实动词属性体现在它的述位倾向上,“不知道”在句子(d)中充当述位,表示句子的陈说(断言)(ассерция, assertion)成分。宾语小句“他不在家”充当主位,体现句子的预设成分。完全否定句的否定词通常应置于述位动词前,是述位标记,只否定陈说,不否定预设,语义上不能跨越述位动词移至主位小句中。“知道”前的“不”因此不能位移到宾语小句中构成双重否定“他不不在家”。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不不P=P)的逻辑规则不适用于句子“不知道他不在家”。“知道”通常充当述位成分的句法标志是可以置句尾,宾语小句在这种情况下转换为主语:他不在家不知道(张家骅 2009)。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并非所有叙实动词都只充当述位成分。有的叙实动词,如感知动词,在句中常常充当交际结构的主位成分,占据交际结构述位的是体现叙实预设的从属小句,试比较:他在看人家下棋/*人家下棋他在看(Крейдлин 1983)。

“知道”的叙实动词属性和述位倾向可以通过详解词典释义体现出来。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简称《现汉》2012)中,“知道”释义为“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释文由(a)“对于事实或道理”、(b)“有认识”两个义素模块构成,前置的(a)是交际结构主位,通常为已给信息、预设成分,后置的(b)是交际结构述位,通常为新给信息、陈说成分。预设是不被否定的语义成分,在释文的否定命题“对于事实或道理没有认识”中,被否定的只是(b),(a)仍以肯定形式保留下来。“事实或道理”的逻辑形式是判断,判断(道理)虽属于主观世界,但其所指(事实)在现实世界里存在,(a)因而被称为叙实预设,“知道”属叙实动词。“事实或道理”是释文中的语义变项、“知道”的客体语义配价,在表层结构中通过表达判断的小句或缩略小句(名词短语)而实际化。“知道”是表达认知模态的述位命题态度叙实动词。

在特定的语义、交际条件下,叙实动词可能有非叙实用法,其宾语小句不表达事实(我知道他说不定要来北京→你已告诉我他说不定要来北京了),非叙实谓词也可能有叙实用法,其宾语小句表达事实。二者的区别在于,叙实用法对于叙实动词无标记,对于非叙实动词有标记(Крейдлин 1983)。“说”是一个多义动词,有“用话来表达意思”(说1)(《现汉》2012)、“用话来使人认为是事实或知道事实”(说2)等多个义项。“说1”不是叙实动词。“说2”在充当主位成分、不带逻辑重音时,也不是叙实动词用法,其从属小句充当述位,传达新给信息,不表示事实;但在充当述位成分、带逻辑重音时,“说2”多属叙实动词用法,其从属小句表达事实。试比较:a)我说你什么都不知道 / b)我说了你什么都不知道。句a的意思仅仅是我想让受话人认为“你什么都不知道”;但句b的意思则是:我把“你什么都不知道”的事实告诉了受话人。①

“不说他不来”中的“说”体现“说2”叙实用法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说2”在句中含有宾语小句呈现的叙实预设。“不说2他不来”预设“他不来”;“说2他来”预设“他来”。两个句子的叙实预设内容相互矛盾,句义没有相等的可能。句法上述位成分“不说2”可以后置:他不来不说2。完全否定词语义上不跨越“说2”移至宾语小句(主位)中构成双重否定:不说2他不来≠说2他(*不不)来。

动词“怕”也是多义词,词义结构包含“X处于否定情感状态、事件P是不好的、P发生的概率很高”等义素模块(Иорданская 1970,Wierzbicka 1972,Зализняк 2006:530),“怕”与本文相关的义项是“怕3”、“怕1”。

“怕3”──担心:他怕你不知道,要我告诉你一声。(《现汉》(第6版))

“怕3”可释义为:X怕3(担心)P ──“X认为不利的P是有可能的,因而处于否定的情感状态”。释文中的“不利”不被否定,是语义中的预设成分;“可能”接受否定,是语义陈说成分:X不怕3P =“X认为不利的P是不可能的,因而不处于否定的情感状态”(张家骅 2006)。换言之,“怕3”表示的X处于否定情感状态的原因,不是他认为P不利,而是他认为P可能:X怕3P=X担心P可能。X怕3他来──X处于否定情感状态,因为他可能来;X不怕3他来──X不处于否定的情感状态,因为他不可能来。“X怕3他不来”和“X不怕3他不来”都含“他不来不利”。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表示“X处于否定情感状态,因为他可能不来”;后者表示“X不处于否定的情感状态,因为他不可能不来”。“他不可能不来”≠“他可能来”,不怕3他不来≠怕3他不不来,因而“怕3他来”不是由于来自“否定提升”而可以还原为“不怕3他不来”:不怕3他不来≠怕3他来。

命题态度动词“怕3”的功利预设成分“不利”不参与表达宾语肯定小句和否定小句的命题内容“他(不)可能(不)来”。

“不怕3不”大多已熟语化,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态“(期望的结果)不可能不(出现)”。这是一种转喻派生义,从表示“不可能不P,因而X不处于否定情感状态”到主要表示“不可能不P”:不怕他不来──“他不可能不来”∣将他揍个半死,不怕他不交──“他不可能不交”∣以此挟制,不怕他不俯首听命──“他不可能不俯首听命”∣只要有信心,不怕不成功──“不可能不成功”。

“不怕3不”受这种转喻情态语义制约,在句法上与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类似,是主导动词(如“来”)的句法附属成分,通常不置其后充当述位。表达“他不可能不来”时,只说“不怕3他不来”,不说“*他不来不怕3”。“他不来不怕”只能理解为“他不来不怕1”,即“他不来没关系”。作为熟语单位,“不怕3不”表示的整体语义“不可能不”不是由组成词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来。显然,“不怕3不”与“(不不)怕3”是两回事。

“怕1”──畏惧:老鼠怕猫∣任何困难都不怕。(《现汉》2012)

与“怕3”相反,“怕1”表示的X处于否定情感状态的原因,不是X认为P可能,而是X认为P不利,“可能”是预设成分,“不利”是陈说成分。②X不怕他不来──“X不处于否定的情感状态,因为他不来不是不利的”;X怕他来──“X处于否定情感状态,因为他来不利”。“不是不利的”在很不利、不利、不不利、有利、很有利等的级次对立(градуальная оппозиция, gradual opposition)中与“不利”不构成相反关系,“他不来不是不利的”≠“他来是不利的”,不怕1他不来≠怕1他不不来,因而不怕1他不来≠怕1他来。

与“怕3”相同,“怕1”宾语肯定小句和否定小句的命题内容不同,也与预设无关。

“怕1”在命题态度动词句中充当述位,可置句尾(不怕1他不来=他不来不怕1∣她一个人回去不安全,我妹妹送她呢,一个人走回来也怕)。否定词不能跨越述位“怕1”移至主位小句中构成双重否定“他不不怕”,这是“不怕1他不来”≠“怕1他来”的交际结构的原因。

3 希望、相信、赞成

吕叔湘先生例句中的这3个动词允许两个否定抵消。

“希望”作为命题态度动词,在《现汉》(2012)中释义为“心里想着出现某种情况”③。“(X)心里想着”是交际结构主位,通常为新给信息,前置;“出现某种情况”是交际结构述位,通常为新给信息,后置(*他不参加我不希望)。“出现某种情况”只是主观意愿,其所指不存在于当下世界。因而“希望”与“知道”不同,不是叙实动词,与“认为”相近,属信念动词。“出现某种情况”是释文中的语义变项、“希望”的客体语义配价,在表层结构中通过表达信念的宾语小句实际化。

“希望”常被看成“期望”的同义词(张志毅 张庆云 2005)。二者作为命题态度动词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有无“好”的评价预设上。试比较:

③ a. 期望他参加(他参加好)。

b. 不期望他参加(他参加好)。

c.期望他不参加(他不参加好)。

d. 不期望他不参加(他不参加好)。

④ a. 希望他参加(他参加好)。

b. 不希望他参加(他参加不好)。

c.希望他不参加(他不参加好)。

d. 不希望他不参加(他不参加不好)。

肯定句a,c与否定句b,d都含命题态度主体认为他参加 / 不参加“好”。“期望”的这一涉及宾语小句的评价预设阻碍“否定提升”:c与b的评价预设矛盾,二者显然不构成同义关系。a与d也是如此,不能认为a是d的否定提升:(*不不)期望他参加。

④的情形与③不同,“希望”不含涉及宾语小句的评价预设:④中的肯定句a,c含命题态度主体认为他参加 / 不参加好,但否定句b,d含命题态度主体认为他参加 / 不参加不好。④句④a与④d的评价含义(“他参加好”/“他不参加不好”)构成同义关系,有将句④a看成句④d否定提升((不不)希望他参加)的可能,如果它们是相反否定关系而不是相对否定关系。试比较:“不是希望他参加”/ “希望他参加”与“不希望他参加”/“希望他参加”。“不是希望他参加”可蕴涵“希望他不参加”或“不希望他参加且不希望他不参加”(对他参加不参加不持立场),与肯定判断“希望他参加”构成相对否定关系;“不希望他参加”只蕴涵“希望他不参加”,不蕴涵第三选项“不希望他参加且不希望他不参加”,与肯定判断“希望他参加”构成相反否定关系。否定语词“不是”意义接近否定词“没”。“没”与“不”除去时间意义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用于客观叙述,后者用于主观意愿(吕叔湘 2007:383)。“希望”与“没”搭配客观地描写消极意念状态,不带有命题态度主体的意志色彩,与“不”搭配表示积极意愿抉择,带有主体意志色彩。说“没希望他参加”时,言语主体描述的可能是排除“希望他不参加”、“希望他参加”的第三选项:命题态度主体未曾想过他参加不参加的事情。“不希望他参加”用于争辩话语中反驳听者或读者可能持有的意见(沈家煊 1999:54),命题态度主体受这种语用条件制约,通常面临的只是接受或拒绝对方意见的选项。“不希望他不参加”的语境尤其如此:不希望他不参加≈希望他参加。⑤

“相信”的《现汉》(2012)释义是:“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在语篇中,“相信”可具体化为“相信1”、“相信2”两个词义变体。

1)X相信1P──“别人有看法P,X认为P正确或确实”。

释文中的“别人有看法P”是语义预设成分,不被否定;“X认为P正确或确实”是语义陈说成分,接受否定:X不相信1P──“别人有看法P,X认为P不正确或不确实”。“相信1他知道”和“不相信1他知道”以“他知道”为语义预设;“相信1他不知道”和“不相信1他不知道”以“他不知道”为语义预设。肯定句与否定句的预设内容相反。从语序特征来看,“相信1”因词义中包含和宾语小句相关的预设,通常充当述位;实现语义配价“别人有看法P”的宾语小句表示语义预设,充当主位。因而宾语小句可提升到句首,担任主语:X不相信1他不知道=他不知道X不相信1;X相信1他知道=他知道X相信1。

既然“相信1”语义、语序特点都与“希望”不同而和“知道”相同,照理“不相信1他不知道”语义上应不同于“相信1他知道”,但何以我们会有二者相同的语感呢?原因在于,它们逻辑上都蕴涵“X认为他知道”:相信1P=“预设P﹢认为P确实”→“认为P确实”→“认为P”。试比较:

⑤ X不相信1他不知道=“a)有人认为他不知道(预设);b)X认为他不知道不确实(陈说)。”

⑥ X相信1他知道=“a)有人认为他知道(预设);b)X认为他知道确实(陈说)”。

释文中的预设成分⑤a虽与⑥a相反,但陈说成分⑤b却与⑥b相同。“确实”尽管不具有排中律属性,“不是确实”/“确实”属相对否定关系,与“比较确实”等中间选项构成级次对立,但由于“不”与“不是”有语义差别,在两个否定多用于争辩的特定语用条件下,⑤b = ⑥b.“X认为他知道确实”→“X认为他知道”,因为“他知道确实”→“他知道”。语言中类似“他知道”的陈述句大都有歧义,既可以用来实施报道言语行为,如:“(我告诉你,)他知道”,又可以用来实施肯定言语行为,如:“(是的,)他知道”。在前一种情况下,“他知道”≠“他知道确实”,因为陈述句命题充当交际结构述位,是向受话人传达的新信息,交际结构主位是报道言语行为的适宜条件──说话人确信命题内容真实;在后一种情况下,“他知道”=“他知道确实”,陈述句命题为言语行为参加者双方共知,是交际结构主位、语用预设,充当述位、陈说成分的是陈述句内通过语调重音显示的事实情态“确实”。两种情况下,“他知道确实”都蕴涵“他知道”。

2)相信2的语义与“认为”近似:“说话人认为自己的看法确实”。词义中不包含“别人有看法P”的语义预设。试比较:

⑦ 相信2他知道=“说话人认为他知道确实”→“说话人认为他知道”。

⑧ 不相信2他不知道=“说话人认为他不知道不确实”=“说话人认为他知道确实”→“说话人认为他知道”。

但事实上,“不相信2他不知道”通常由于语境原因被解读为 “不相信1他不知道”。在须要表达“相信2他知道”的意思时,使用“不相信1他不知道”,假设一个持相反意见的论敌(有人认为他不知道)并与之争辩,会起到加强语气的修辞效果。就这个意义而言,不相信1他不知道=相信2他知道。

相信2表示“认为自己的看法对”,与“希望”一样,因词义原因一般充当主位;实现语义配价“自己的看法对”的表层宾语小句是句子的新给信息所在,充当述位。宾语小句因而通常不提升到句首,特别是在“相信2”前略去主语虚化为语用标记的时候:相信2中国人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中国人没有办不成的事情相信2。

“赞成”在《现汉》(2012)中用同义词“同意(别人的主张或行为)”释义(同意──“对某种主张表示相同的意见”),语义结构包括“别人有看法或行为P”和“X主张P”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和宾语小句相关的预设成分(Зализняк, Падучева 1987)。“赞成他考大学”与“不赞成他考大学”的语义预设相反。相应地,在句中“赞成”通常充当述位成分,可置句尾:X不赞成他考大学=他考大学X不赞成。从语义、句法角度看,“不赞成他不考大学”的真值意义不应等于“赞成他考大学”。二者有同义功能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在逻辑上蕴涵“主张他考大学”,因为“赞成”大体相当于“预设P﹢主张P”,蕴涵“主张P”;“不赞成他不考大学”→“不主张他不考大学”;“赞成他考大学”→“主张他考大学”;“不主张他不考大学”=“主张他考大学”。就这个意义而言,“不赞成他不考大学”=“赞成他考大学”。两个句子中“赞成”语义结构中的预设成分在特定语用条件下可忽略,只保留陈说义素“主张”。

4 结束语

(1)就本文涉及的动词而言,与宾语小句相关的语义预设对于命题态度动词句两个否定的语义影响有3种情形:a)“知道、说2”的叙实预设和“期望”的评价预设与宾语小句命题相关,是阻碍“否定提升”、使两个否定不能抵消的原因; b)“相信1、赞成”的预设“别人有看法P”虽然也涉及宾语小句命题,阻碍“否定提升”,但由于逻辑蕴涵的原因,在特定语用条件下,V(P)=V(P);c)“怕3”和“怕1”的功利预设、可能预设不影响宾语小句命题的陈说内容,不是相应命题态度句“否定提升”受阻的原因。

2)命题态度动词的述位倾向不是V(P)≠ V(P)的必有形式标志。“知道、说2”由于含语义预设而有述位倾向,可置小句后,这是 V(P)≠ V(P)的一个形式标志。“相信1、赞成”也含语义预设而有述位倾向,可置小句后,但 V(P)= V(P)。

3)V(P)与 V(P)是否同义,大多取决于命题态度动词自身的语义属性,但并不完全是这样。“说2”阻碍“否定提升”的重要因素来自于交际语境,只在充当述位成分时,其宾语小句才表达事实预设,阻碍“否定提升”,使“不说他不来≠说他来”。

4)“不怕3不”用来表示“不可能不”已熟语化,整体语义不是由组成词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来,不宜通过“怕3”的义素结构分析来解释“不怕3不”中两个否定不等于肯定的问题。

5)就语法结构而言,否定句子的谓语动词多等于否定全句(高名凯 1986:432),但就交际结构而言,否定的焦点应是句子的述位。对于具有述位倾向的命题态度动词而言,它们在命题态度动词句中,兼有全句谓语和述位两个功能,其前的否定词同时否定全句的谓语和述位;但对于具有主位倾向的命题态度动词而言,认为其前的否定词只否定全句谓语,而不否定作为全句焦点的述位小句显然不恰当。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否定词形式上否定全句谓语,语义上否定全句述位。

注释

①在特殊情况下,句b的“说2”也可能作非叙实动词理解,其从属小句的叙实预设在这种情况下被语用预设(已给预设)所取代: (照我们约定的那样,)我说了你什么都不知道(Зализняк 2006: 187,493)。

②“怕1”常与“不”构成短语,表示“没关系”:不怕他不来──“他不来没关系”∣我们怕的是不能够为国战死,不怕不能得生──“不能得生没关系”∣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别人不了解自己没关系”∣有的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群众不满意没关系”。这里,“没关系”的语义相当于“不是不利的”。

③“希望”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释义呈析取方式:“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用于“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时支配动词宾语,不是命题态度动词;用于“出现某种情况”时支配小句宾语,属命题态度动词。

④在《CCL检索系统(网络版)》中,“不期望﹢小句宾语”的结构共33条。其中,小句宾语带能愿动词“会、能、能够”的19条,不带但能补入这些能愿动词而不改变句义的11条,如:不期望会谈取得成果 /不期望会谈能取得成果。“不希望﹢小句宾语”的结构数量较多,仅取前33条观察,小句宾语都不带能愿动词“会、能、能够”,它们也大多不能补入这些能愿动词。

⑤Л. Н. Кобозева(1976)曾针对双重否定说:与相应肯定句不同,双重否定句出现在争辩上下文中,因而很多上下文中的双重否定句都不能随便用肯定句替换。这表明,“S是P”和“S不是Р”尽管逻辑对等,但语义并不对等。

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吕叔湘. 语文近著[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Z].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沈家煊. “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J]. 中国语文, 1989(1).

沈家煊. 不对称和标记论[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张志毅 张庆云. 新华同义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张家骅.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义素分析语言[J]. 当代语言学, 2006(3).

张家骅.“知道”与“认为”句法差异的语义语用解释[J]. 当代语言学, 2009(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Bartsch, R. 《Negative Transportation》 gibt es nicht[J].LinguistischeBerichte, 1973(27).

Fillmore, Ch. The Position of Embedding Transformations in a Grammar[J].Word, 1963(19).

Horn, L. R. Remarks on neg-raising[A]. In P. Cole.SyntaxandSemantics9:Pragmatics[C]. New York: Acad. Press, 1978.

Jackendoff, R. On some Questionable Arguments about Quantifiers and Negation[J].Language, 1971(2).

Lakoff, R. A. Syntactic Argument for Negative Transportature[A].In R. I. Binnicketal.PapersfromtheFifthRegionalMeetingoftheChicagoLinguisticSociety[C].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1969.

Wierzbicka, A. Semantic Primitives[A].LinguistischeForschungen. 22[C]. Frankfurt: Athenäum, 1972.

Зализняк, А., Падучева, Е. Подъем отрицания: синтаксис, семантика или прагматика?[J].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 1987(2).

Зализняк, А. Многозначность в языке и способы ее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я[M].М.: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 2006.

Иорданская, Л. Н. Попытка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ческого толкования группы русских слов со значением чувства[A]. Машинный перевод и прикладн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 выпуск 13. М.: МГПИИЯ им. Тореза, 1970.

Кобозева, И. М. Отрицание и пресуппозиции (в связи с правилом перенесения отрицания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автореф. дис. на соиск. ст. канд. филол. Наук[D]. М., 1976.

Крейдлин, Г. Е. О некоторых особенностях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ого поведения предикатов с сентенциальными актантами[J]. Семиотика и информатика, 1983(21).

Мельчук И. А. Язык: от смысла к тексту[M]. М.: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 2012.

【责任编辑李洪儒】

SemanticPresuppositionandDoubleNegation

Zhang Jia-hua

(Center for 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Mr. Lu Shuxiang showed with examples that a double negation often results in affirmation. However, this affirma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equate to those components that would be left if the double negation was removed. It needs to be explored why it is the c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o-semantic structure of propositional attitude verb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above issue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the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on double negation in sentences where propositional attitude verbs act as predicates.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assertion; implication; theme; rheme

编者按:国外语言学的本土化不仅是本刊的核心栏目,而且是我国语言学发展的目标。本期刊发的3篇文章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运用俄罗斯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第二,属于同一个学科——语义学研究;第三,属于同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构《俄汉平行对照语义关系词典》的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第四,3篇文章各有自己的切入点、关注焦点和研究结论。国外语言学引进与诠释的目的在于建设、发展我国自己的语言学,然而本土化迄今依然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供模仿,只能靠我们自己探索。

H030

A

1000-0100(2013)03-0001-7

2013-03-1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YY066)、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08D019)“建构《俄汉平行对照语义关系词典》的理论与实践”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俄罗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系列研究”(11JJD740020)的阶段性成果。例句大多选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猜你喜欢
小句考大学蕴涵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模糊蕴涵下三角序和的一般形式
我的超级老爸
短语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
多重模糊蕴涵与生成模糊蕴涵的新方法
我的孩子放弃了“考大学”
杨淑芳巧猜谜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