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职生“苦难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2013-03-18 21:22王丽娟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职精神家长

王丽娟,杨 颖

(昌吉卫生学校,新疆 昌吉 831100)

苦难,是一种精神,它谱写着人类战胜困难,不断强大的奋斗史。苦难,是一切自立于世界的民族所共有的传统。它不限于中华民族,也不限于某个历史时期[1]。现代中职生更应该具备苦难精神,否则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1 加强中职学生“苦难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从中职学校学生现状看

由于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来校就读的学生在能力、素质、吃苦耐劳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呈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随地乱扔垃圾,不打扫卫生;怕苦、怕累;校服、床单脏了也不去洗等,这些现象非常普遍,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1.2 从社会环境看

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苦难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思想通过影视或网络,像洪水猛兽般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使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大部分学生无心刻苦学习,觉得学习苦、学习累、学习难,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中职无用论”使学生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培养他们勤学、好学的精神,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苦难教育”的重大课题。

1.3 从家庭教育看

由于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来养育,有的家庭,或出于对子女的溺爱,或出于对孩子学业上的同情,总是不愿让孩子做家务活。有的农村家庭经济宽裕一点后,竟把免去孩子干家务作为家庭“体面”的象征,也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抚养,因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更加缺乏吃苦精神。家长对孩子往往“宠爱有余、管教不足、爱之过甚、照顾过头、迁就纵容”,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长大后严重缺乏自理能力,非常懒惰和自私。德国家长在“苦难教育”方面,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不愿或不善于做家务的孩子,往往被外人视为“缺乏”家教而受到别人的鄙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家长实在太“爱”孩子了,认为生活自理是一件小事,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好好学习。因此,从不让孩子做家务,可谓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他一切都由父母包办。

2 加强中职生“苦难教育”的方法

2.1 在学校利用一切形式和活动对中职生进行“苦难教育”

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和快节奏的21世纪,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我们应培养中职生敢于吃苦的强者气质以及敢于向一切困难和挫折挑战的勇气,使其具有一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学校的德育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德育主题班会、主题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忆苦思甜”教育,例如,经常利用班会和德育活动课给学生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吃草根树皮”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雷锋的精神、延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等,让学生多读有益书籍,感悟书中的“苦难教育”。同时,可以通过观看纪实、纪录片,增强学生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毅力,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对中职生进行“苦难教育”时,应放手让他们在生活中多实践,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意识地组织其参加集体劳动,多让他们体验生活,如参加登山、赛跑、劳动比赛、拔河、足球、篮球比赛、打扫卫生、劈柴、煮饭等活动,唤醒、激活、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因素。教师应把苦难当作一种财富,把这种财富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中华民族的美德进入学校,促进学校各种工作的和谐开展。

2.2 “苦难教育”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作基础,家长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年轻父母应改变“严师出高徒”、“秋后算账”、“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方式,应有耐心地循循善诱。恐吓不是教育,不是我们所一贯认为的精神吃苦,更不是我们所要求的“苦难教育”。家长要摒弃封建陈旧的教育观念,解放思想。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孩子具备良好的性格素质,为人善良、宽厚,处事要果断,对生活要热情开朗,迎难而上,要教会孩子做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去学习自己的优点。家庭教育的奥秘全在“潜移默化”4个字上,或者说,此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就在于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努力优化家庭环境,创建良好的家风。“家庭苦难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熏陶,而不在说教。例如,父母对工作要勤劳、肯吃苦,对集体和家务事都应当负责,尽心尽力,并富有创造精神。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理想、有志气,在困难挫折面前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信心。家长还要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要有集体主义思想,对邻里家人尊重,态度诚恳,富有同情心。只有这样,父母的人格才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子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父母的自身信念、追求、生活目标常常是孩子的信念和追求。勤劳的家庭才能培育出勤劳的后代。发展孩子的独立意识,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孩子,启发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和独创精神,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鼓励他们树立起信心,从头开始,战胜困难挫折,不断争取进步。

此外,家长还要注重培养中职生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就是“我自己来”,自主就是“我能行”。自主的人常常会面对挑战迎难而上。所以家长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评价孩子,大胆信任孩子,理解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积极参与的意识,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其劳动意识,使其在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其勤俭节约的好作风。父母应该教导孩子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要父母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多观察、多思考、多引导,一定会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吃苦精神的有用之才。

马克思说:“一个人,他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范围的多样性活动和对世界的实际关系”。可见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状况是影响他们行为的主要外部动因[2]。“苦难教育”是社会、学校、家长共同的责任,需要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职生不仅要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还要勇于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智慧的头脑,还要有完善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1]王顺彬,翟飚.苦难教育·中国父母教子圣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吴秀娟,陈子良.学生心理与班级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中职精神家长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我心中的好家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