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研究生的解剖学教育体会

2013-03-18 21:22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骨间屈肌腕部

车 宇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骨科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是向骨科医生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解剖学对骨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骨科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在骨科研究生学习阶段熟练掌握骨科相关解剖知识,无疑对今后临床工作大有裨益。但就目前的骨科研究生解剖学教育而言,尚没有一部适合骨科研究生学习的解剖学教材,所以在骨科解剖的教育上就显得捉襟见肘。

1 骨科研究生解剖学基础特点分析

1.1 解剖知识零散,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

由于本科解剖学习均为基础学习,没有特别突出骨科特点,所以骨科的相关知识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如腕背侧可记住有七根肌腱,却不记得他们的排列顺序。零散的记忆即使记得再熟练,在临床中也没有任何帮助。

1.2 学生死记硬背,无法灵活运用、联系临床

由于我国本科解剖教育模式落后,实践机会较少,所以很多解剖知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的记忆方式使学生在遇到临床病例时无法活学活用。如只知道腕关节尺侧有尺神经、尺动脉,却不知尺神经、尺动脉就在尺侧腕屈肌下方,手术中沿尺侧腕屈肌桡侧就可找到尺神经、尺动脉。

1.3 实践机会有限,印象停留于书本,在手术中无法准确认知

由于本科学习中,学生实践机会较少,从而使得有些知识即使记忆明确,却无法在手术中进行一一对照;尸体解剖和临床手术有很大区别,即使学生在尸体解剖中可认知,但在临床手术中却不一定能找到相关结构。

2 骨科研究生解剖学教学改进

2.1 开展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延伸

如尺神经损伤,即可把尺神经的走行、毗邻、支配及损伤症状互相联系,进行完整讲授。尺神经自臂丛内侧束发出后,出臂腋角,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臂中下1/3处,转向后方,下行到尺神经沟,穿尺侧腕屈肌两头之间到前臂,沿尺侧腕屈肌内侧下行至腕部,穿腕尺管进入手掌,分为两只指掌侧总神经,运动支在前臂支配尺侧腕屈肌及指伸屈肌尺侧半,在手部支配全部的骨间肌及小鱼际肌肉、三四蚓状肌;感觉支支配手掌小鱼际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皮肤和手背尺侧半皮肤,绝对支配区为小指末节指体掌侧。尺神经损伤后分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在运动中最明显的障碍是患手食中环小指内收外展功能消失,夹纸试验阳性,因为手部所有骨间肌均为尺神经支配,尺神经损伤后全部骨间肌瘫痪,功能丧失,所以食中环小指内收外展功能消失,夹纸无力。在感觉障碍方面体现为绝对支配区即小指末节指体掌侧感觉消失。如此完整联系、广泛讲授,这一部分的知识就形成了一个整体,从理论出发,又密切联系临床,从而方便学生记忆与理解。

2.2 以功能解剖为中心

骨科解剖学知识零散地分布于各种骨科专业书籍中,本科阶段对解剖学知识涉及很少,而且不深入。因此,骨科研究生包括低年资的住院医生对骨科解剖也很陌生,如腕骨在功能上分为3个柱,桡侧柱为第一掌骨,大多角骨、舟状骨,主要负责腕部的稳定;中央柱为第三掌骨,头状骨与月骨,主要负责腕部的屈伸;尺侧柱为第五掌骨,豌豆骨与三角骨,主要负责腕部的旋转。这类知识在临床中非常重要,此种深度也适合骨科研究生学习。

2.3 密切联系临床

如在屈指肌腱断裂中,如何寻找屈指深肌,正因为蚓状肌起点位于屈指深肌,所以,即使屈指深肌断裂,其回缩距离因受蚓状肌限制也不会太远,一般在伤口内就可探及,而拇长屈肌腱断裂,因其无其他肌肉附着,其回缩可以很远,甚至可达腕部,寻找起来很困难,一般要做辅助切口。结合临床讲授解剖知识,就会使学生对这几个肌腱的特点印象深刻。

2.4 结合PBL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复习教材,教师结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此种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5 学习总结前人经验

一位成熟的骨科医生大多都经过了一个艰苦而系统的骨科解剖学习过程,均积累了大量的学习经验,如笔者在学习解剖过程中,就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每次手术之前均会温习一遍手术入路;如笔者在学习手部骨间肌时,形象地将其归纳为“掌三收,背四展”即三块掌侧骨间肌负责手指内收,四块背侧骨间肌负责外展,如此记忆简单形象,朗朗上口,非常方便记忆。将这样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猜你喜欢
骨间屈肌腕部
骨间背侧动脉筋膜瓣联合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手背创面
尺动脉五大分支的高频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高级篇)
针刀干预对中期膝骨关节炎兔模型伸肌-屈肌萎缩 状态及肌肉拉伸弹性模量的影响
大学生腕管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统计及其与电子产品使用的相关性分析
MRI诊断孟氏骨折骨间膜损伤范围的研究
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