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现代科技园建设发展初探

2013-03-19 10:14刘红红
关键词:科技园硅谷用地

刘红红,吴 薇

(1.武汉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广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科技园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中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园(后发展为“硅谷”)。“硅谷”的巨大成功,使得科技园的建设逐渐遍及世界各地,并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图景。虽然各国因国情不同而导致科技园的名称有所差异,但它们一般都是以发展高技术,开拓高科技产业,振兴科教和经济作为其基本的发展目标。

二战以后,建设高科技园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实施本国高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重点。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世界上已有各种类型的高科技园1000多个,大都分布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其中以美国最多,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建设实践证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科技园已经成为20世纪高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因此,分析国际上成功的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建设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科技园建设的升级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科技园发展历程

(一)初创期(1951—1980年)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第一个专门化的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公园,后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硅谷”。1959年开始,美国相继设立了波士顿128公路、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公园等著名的科技园。到1980年,美国共设立了24个科技园。在欧洲,英国、法国是建立科技园较早的国家。1969年,法国开始建设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1972年,英国在赫利奥·瓦特大学建立了第一个高科技园。在亚洲,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并着手实施筑波科学城计划。到1980年,全世界大约有50个科技产业园,大都分布于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二)快速发展期(1980—1990年)

在这一阶段,美国在科技园的建设上继续领先于世界各国,至1989年底美国已设立了141个科技园,遍布全美。日本也加快了建立技术城市的步伐,到1990年全国共选定18个地方兴建技术城。1984年以来,法国又在波尔多、马赛、斯特拉斯堡、里昂、图卢兹等地建立科技产业园。德国起步较晚,1983年才创建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即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但发展很快,到1990年已建立70多个科技园。此外,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爱尔兰、瑞典、苏格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建立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园区。这10年间全球新增科技园500多个,分布扩大到了34个国家和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兴办科技园,如韩国的大德研究园、新加坡肯特岗工业园等。中国的科技园是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三)稳定发展期(1990年代以来)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仅依靠廉价劳动力参与竞争,而且纷纷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把科技园作为本国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基地。同时,科技园的建设继续呈现出较高的发展速度,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面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大约有1009个科技园分布在世界上48个国家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各国科技园之间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

二、国外高科技产业园建设特征

(一)高科技产业选择特征

高科技产业园通常具有一定的产业主题,在某一产业领域具有突出的竞争力,以形成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目前,国外通常公认的高科技产业可归纳为如下几个部门。

一是军事高技术产业。当前,军事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开支和科研人员的投入比例都相当高。军事高技术的推动,促进了一批技术先进的公司的建立,并在一条不同于常规商业的成功创新的道路上发展着。

二是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是电子学、电讯、软件和分散的计算机工作站与信息媒体结合、综合利用的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已经允许服务业公司,如银行、旅行社、咨询机构等,为全球的客户提供服务。最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是其他高技术产业。在近30多年中,建立在信息系统基础上的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工厂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化、计算机辅助管理化、弹性集成制造业以及先进的办公自动化成为可能。围绕信息技术的核心,一系列新的创造不断产生,特别是新材料(陶瓷、合金、光纤)、超导、航空航天、激光、辐射、可再生能源、新医药和医疗器械等。

四是先进制造业。在整个西方世界,经济结构已经向后工业化经济转变,其制造业职工比例已经从20 世纪50年代的50%下降为现在的15%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放弃了制造业,先进制造技术仍然作为这些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主攻方向。例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韩国大德科学城等仍留有先进的制造业。

五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和独立的服务效用。国外许多科技园已经将生产服务业作为高科技研发向工业生产转化的不可缺少的部门。

(二)建设区位与选址特征

1.发展初期:依托城市地区。在此阶段,国家对科技园的选择考虑较少,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城市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交通与通讯设施,生产及生活的服务行业网络,以及丰富的社会网络和文化网络。因此,园区多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导或首都地区范围内选址。然而,这些地区内的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产生较大的消极性,如交通堵塞,房价上涨过快,空气污染,等等,从而对园区的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又会大大妨碍科技园的吸引力。因此,一些新建的科技园会在大都市区周边环境较好,方便通达的国家高速公路和主要国家机场的地区选址。

2.发展中期:城市郊区及周边卫星城。这一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科技园通常会在能够提供足够好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以及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特殊设施的地区选址。虽然这种选址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较低,但负面影响也可能会随着城市的扩张发展而迅速累积变大。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地区仍然需要审慎地找到具有良好基础设施和发展潜力的边缘区位。如美国科技园的区位选址一般都避开工业化地区,往往选择在现有大工业城市的边缘地区建设,如硅谷(旧金山)、桔县(洛杉矶)和128公路(波士顿)等;或者建立较小的卫星城市[2]。

3.发展成熟期:形成独立的对偶城市。随着国家经济的成熟,地区差异缩小,基础结构网络——高速公路、现代铁路、机场等设施在全国经济空间范围内广泛铺开。高质量的服务,也都不再集中于国家首都或经济领导地区,而是广泛地分布于各级城市。因此,能更加容易促成各类科技园的建立;同时,随着经济引领或首都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科技园的需要也不会像以前那么迫切,于是在城市外围比较容易形成功能完整、配套齐全的科学城(园),如日本筑波科学城、法兰西岛科学城、韩国大德研究园等。

(三)用地规模与布局特征

1.空间构成。科技园在空间上一般由高等教育、研究与开发、工业、居住以及城市服务五个方面构成。例如韩国光州技术城,1989年开始兴建,规划面积为18.81平方公里。园区内安排了精细化工、生物工程、信息业、新材料、航空航天工业和其他技术复杂型工业的建设用地,其中以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及其它复杂型工业为重点发展领域。园内布局了一所大学,安排了多所研究机构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布置了居住、商业等用地,以满足就业人员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

2.用地规模。从国外科技园的发展来看,用地规模不宜太大。一方面,规模太大容易造成园区管理不便,导致运营总成本上升,其实高科技及研发产业本身并不要求过大的用地。另一方面,规模过小又不宜形成一个功能完整的社区,造成基础设施投资的不经济,高技术企业之间也会丧失合作的机会。所以,一般认为,研发为主的科技园的规模一般以3~5平方公里为宜;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园的用地规模一般以10~30平方公里为宜;具有独立成长功能的科学新城的用地规模通常在30~100平方公里,以便于集聚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

在科技园的具体建设中,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智力资源状况、基础设施、技术开发条件、环境容量等情况的不同,科技园的具体规模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在进行用地规模规划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

3.用地比。研究与开发以及教育用地在科技园区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甚至超过生产企业用地。出于对良好环境的需求,园内一般还有大面积的绿化用地和一定比例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日本筑波科学城的用地结构为例,26.96平方公里总用地中,研究、教育设施用地为14.75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54%;道路交通、绿化、水面等用地面积为4.49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6.7%;公共设施总用地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占3.4%;住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6.98 平方公里,占25.9%[3]。

三、国外科技园发展新趋势

(一)向大型综合化与小型特色化科技园两极发展

由于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科技园的建设呈现出大型综合性与小型特色化并存的特点。大型综合性科技园的典型代表有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园区和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园,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统筹兼顾,成为世界著名的综合性科技新城。小型特色化科技园的建设主要是根据各个地区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研究优势和特色,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优势,以及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倾向等等,促使园区向多元化、特色化、小型化方向发展。这给新世纪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4]。

(二)科技成为核心动力

纵观国际上成功的科技园的发展,可以发现都是依托临近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这样能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科技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并可吸引高科技人才,引导高技术产业发展。据对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9个国家的226个科技园区的统计,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创建的科技园区占总数的86.3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内的科技园的内涵也发生相应变化,以知识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增长成为新的发展战略。例如硅谷,在知识经济及全球化驱动下,内部功能组成逐步发生了变化。工业生产功能逐步缩减,企业的研发、创新功能更加强化,创新周期逐渐缩短,同时,它依靠市场力量为硅谷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的、高效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5]。

(三)加强生态环境营造

一方面,高科技产业特性决定了科技园对生态景观环境要求较高。因此,高科技产业的布局一般选择在环境质量好的地区,降低为维持日常生产环境所需的费用,保证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高科技人才对环境的要求也较高。他们希望在生活的社区里,不仅要有一种激励创新的氛围,还能有充足的社区设施和美好的居家环境。因此,近些年来科技园的建设尽量控制生产性建设用地,强调绿化带和大片草地,注重对园区生态环境的营造。例如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公园的规划在强调融入优美环境的同时,保留自然环境基底,充分结合地形,最大限度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利用流经城区的河流,将公园、娱乐区和商业设施进行一体化布局。

(四)注重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

科技园的建设更加注重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以硅谷为例,其创新文化氛围是鼓励冒险,容忍失败,注重以结果为导向的精英文化。在硅谷,才华与能力主宰一切,种族、年龄、资历与经验并不能决定机会和职位。这与其他地区,尤其是非美国地区相比,显然与众不同。硅谷的精英体制为移民企业家扫清了障碍,来自全世界的大批移民企业家是联结硅谷与其母国高科技中心的纽带。这些网络使得硅谷的企业接触到其他地区的技能、技术和市场。资本的双向流动导致了外包、共同投资、技术交流和不同国家之间基于网络的创新,而这些正是硅谷活力的重要源泉。

(五)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规划或建设中的科技园,一般都是把为区域、城镇和人们生活提供一个有“活力的中心”放在突出的位置,以提供一个加速交流和有创造性的环境:开敞的绿地和多元化的居住场所,为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幽静和秀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建设多级商业服务设施,提供旅馆和会议中心、娱乐中心甚至高尔夫球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一些园区甚至还提供婴儿护理中心和专业化的小学、中学、高校。创造一个能满足经济和社会需要,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发展的崭新园区,使科技园区成为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可见,科技园的未来发展将具有新型的知识经济的特征:高品质、灵活性、设施完善化、知识化和网络化。

[1]陈益升.高科技产业创新的空间——科学工业园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8.

[2]Carrillo F J.Capital systems:implications for a global knowledge agenda[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2(4):379-99.

[3]Ergazakis K,Metaxiotis K,Psarras.Towards Knowledge Cities:Conceptual Analysis and Success Storie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5-15.

[4]Laszlo K C,Laszlo A.Evolving 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the Rol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a Changing World[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2(6):4-12.

猜你喜欢
科技园硅谷用地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浦江高科技园信息化建设探讨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