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区域分析与综合 培养地理空间与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区域问题研究能力的教学探索

2013-03-19 06:06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汤国荣
地理教学 2013年16期
关键词:特征区域分析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汤国荣

一、“区域分析与综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1.“区域分析与综合”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区域与综合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对于地理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势必是“区域”。对于“区域”而言,其整体性的特点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需要借助于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特别是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综合是相对分析而言的。分析是一种“解剖麻雀”的方法,即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精确的研究。但是,事物本身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事物之间也不是孤立的,科学研究要求人们揭示不同物质运动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这就需要综合的方法。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中找出共同性、规律性。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全球、国家、地区间的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的形成,均是各种自然、经济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级别地理综合体内部的状况及特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才能对其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获得正确、完整的认识。可以说,区域综合分析法是地理研究中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因此,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应是引导学生领悟、掌握和运用这一地理研究方法。

2.“区域分析与综合”是地理高考重要的关注点和考生的短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学业评价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应重点了解学生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研究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评价标准: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基本的地理方法的掌握状况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试题设计的价值取向之一,并在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特别是地理综合题)中已有较多的体现。

【样例】(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卷36题)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图1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图2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图3为图1中①—③三地的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3

(1)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评价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

(2)说明①、③两地的多雨季节并分析其成因。

(3)比较②地和③地水资源的异同点。

本题要求考生对“澳大利亚西部区域”中的地理问题开展探究分析,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对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作出正确判断与分析,凸现地理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的考查。第(1)题侧重考查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从图1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地集中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中西部,从图2中可以看出其出口的目的地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综合图1、2信息,则可得出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有:铁矿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第(2)题主要考查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根据图3信息,可以归纳出①地夏季降水集中,③地冬季降水集中。再结合图1的空间位置特点,运用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可以分析得出其形成原因应是①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③地冬季来自海洋的西风为其带来降水。第(3)题重在考查地理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从图1中可以得出②、③两地的相同点是都有丰富的地下水;结合图1、3信息,则可归纳出②、③两地水资源的不同点是②地水资源总量比③地少,地表水终年缺乏;③地地表水较丰富,集中在冬季。

可以说,“以区域为载体,关注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已成为近年的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设计主流。一方面,突出区域内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原理性知识的分析应用:描述与阐述地理分布(规律),归纳与比较地理特征,分析与探究地理成因,探讨与评价人类活动。另一方面,渗透着对考生地理方法的要求: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能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在现实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重知识落实轻方法领悟”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出现地理研究方法的“缺失”,致使学生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研究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较差,运用能力偏弱,从而造成考生在高考区域综合题解题过程中出现严重“丢分”现象(详见下表统计)。

注:数据统计为浙江省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参加考试的全部文科考生(含零分考生)

二、强化“区域分析与综合”教学的实践尝试

1.梳理“区域分析与综合”的要求,引导学生明白其基本内涵

区域分析旨在搞清楚区域内单个地理要素分布的特征和规律。如果只有区域分析,我们对区域的认识是分割的、片面的,就不能深入了解和理解区域综合体内部的状况及特征。如果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入手,理清区域内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可以对区域综合体的地理特征获得正确、完整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决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与途径。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的区域分析与综合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区域位置特征分析与综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与综合(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分析与综合(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文化等),区域综合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分析与综合(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等建设等)(图4所示)。

从区域问题研究的路径(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要求看,区域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对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图4

2.运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选择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空间分析

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地理综合题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区域性与综合性,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考生能灵活运用区域问题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学关注“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应用性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某一区域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区域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规律、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等方面进行空间分析,以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对南欧(地中海沿岸)这一区域的研究,可以按以下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加以把握。

图5 南欧地区

① 了解地理位置与分布:即明确它在哪里?——纬度位置(40°N附近)、海陆位置(三面临海,南靠地中海)。

② 认清地理事物的特征:即观察并归纳区域主要地理事物的特征——山地为主的地形(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系)、冬温湿、夏干热的地中海气候……

③ 理解地理因果关系:即探究区域内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搞清楚“它为什么在那里?”——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系;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冬温湿、夏干热的地中海气候等。

④ 理解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即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地理过程——古地中海(沉积地层)→板块挤压运动(地壳活动剧烈、岩浆活动)→地中海缩小与阿尔卑斯山系隆起(褶皱山系、多火山地震、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等。

⑤ 理解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即分析区域内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明析某一要素对空间中其它地理特征存在所起到的作用——如巴尔干半岛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与地中海的关系(古地中海形成了可溶性的石灰岩,地中海气候满足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降水条件)。

⑥ 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辩证认识人类活动与区域环境特征的关系,特别是要探究怎样使某一地理要素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如充分利用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发展地中海农业(花卉、蔬菜、园艺)、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3.区域与系统有机结合,选择特征区域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

以区域为载体的高考综合题在区域空间选择上有两个明显的指向,一是区域内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二是与社会热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考查方向选择上也往往考虑两个指向,一是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区域地理学习内容);二是能承载地理原理的典型地理要素(系统地理原理性知识的应用)。为此,在考前的综合复习教学阶段,若能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选择特征区域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则能较快地提升学生区域问题的研究能力。

首先,依据区域特征的鲜明性和社会热点的关联性,引导学生框定自己重点关注的若干个区域(见如图6的样式)。

图6

其次,从系统地理的角度选择综合思考的方向,主要考虑区域内突出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在本区域中可以说明地理原理的典型地理事例。如图6中的A区域(美国西部地区),其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可以承载分析“地形、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这一原理性知识;而“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既反映了这一区域的世界性地位,又可以落脚高科技产业布局的区位要求。

第三,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梳理区域内主要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如图6中的E区域,可以选择以“气候”为中心进行如图7所示的主题式综合思考:从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角度可以正确认识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的宏观气候分布;从洋流和地形分布可以正确理解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气候分布入手可以正确理解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分布特色(澳大利亚的半环状景观和新西兰的温带草原)和河流水文特征;综合各自然要素特点和人类活动可以正确理解区域产业布局的特征(澳大利亚东部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混合农业的发展,新西兰的畜牧业发展等)。

图7

第四,选择主导地理要素,进一步探究区域内普遍规律中的特殊地理现象的发生。如图4 E区域中澳大利亚东北部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信风、地形、暖流等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如图8为新西兰北岛西部某地的气候统计资料,具有终年温和多雨的总体特征,但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差异性(冬季降水更丰富)。此时,则需要对其成因作出更为细致的分析:观察图像信息中降水量与气温的关系,分析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冬季(6~8月)气温低,区域内气压梯度大,西风更强盛,带来丰沛降水。”

图8

如果中学地理教学仅仅是关注地理知识传授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必然会造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缺失”,“地理方法、地理观点”也应是中学地理教学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悟到学生区域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上述3种教学方式可以在一程度上提高学生运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与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但仍需要进行多方位的教学探索。

猜你喜欢
特征区域分析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分割区域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抓住特征巧观察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