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 E团队 E学习――读书 打造地理教师的专业底气

2013-03-19 11:41江苏省常州市溧阳教育局教研室213300贺丹君
地理教学 2013年16期
关键词:共同体读书活动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教育局教研室(213300) 贺丹君

一、问题的缘起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阅读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基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他们读书现状如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访了全市三十多个学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全市地理学科青年教师的读书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系列令人遗憾的事实:

现象一: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教师的光顾率、借书率较低,即使有借出,大多是教辅类或文学类及休闲类的书籍。

现象二:阅读的随意性和计划性差,学校推荐的好书,教师几乎不看或没有读完。

现象三:教师阅读的范围狭窄。

书籍种类 教科书 教辅资料 专业期刊 专著 其他阅读程度 最为经常 经常 很少 几乎没有 一般

原本应该与书为伍的教师群体为什么会远离书籍?在对本市的地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之后我们找到了答案。

原因一:教师工作繁忙。教师在学校从早忙到晚,备课、批改作业、命题考试,基本上没有几节课是闲着的,没有时间读书。

原因二:缺乏阅读的氛围。如果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在忙于其他的事情,只有你一个人拿本书静静地看,就显得有些另类。

原因三:教师并不喜欢学校推荐的好书。教师阅读书籍和学生一样,也有一个阶梯。理论性、专业性太强的书,是“好书”,但未必适合大部分教师此时此刻的阅读水平,激发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而这一切正是源于读书。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探索网络环境下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培训模式和教研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教师素养的提高呢?我们以“读书活动”作为抓手,作了一些探索。

二、行动

1.搭建网络研修环境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网络教研。网络教研为教师开展协作学习、发展集体智慧和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的专业环境,为教研工作打开了另一扇窗。

(1)创建QQ研修平台

我们利用QQ群来搭建网络研修环境,是因为QQ研修平台有诸多优势。首先,QQ群不受时空限制。不论身在何处,只要同时“在线”就可以共同交流。其次,氛围更为融洽、平等。参与教师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实现民主、开放、合作、共享的沙龙宗旨。其三,有利于读书活动的全程开发和立体研究。活动过程可以通过文字全程保留,即使由于客观原因当时不在场的教师,事后也可以反复研究、深入思考、不断深化、整理提升。其四,能够提高老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一种主动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在“话语流”的推动下,不由得你不思考、不参与,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集体的进步。其五,绿色健康。要求加入QQ群的每位教师都以真实身份注册,实名制的实施,在构建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同时,还保障了资源的真实有效性。[1]

(2)营造集体研修氛围

维果斯基指出,人的发展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需要对话与合作。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与同辈教师、优秀教师、专家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那么不同的教师因为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就能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形成更为丰富的和更符合教育本质的见解,从而可以持续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2.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研究证明“好教师需要有志同道合的同事共同努力、互相激励和有空间地进行教学工作。”“在一个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集体内,即使是一个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比任何一个有经验、有才干的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做出更多的工作。”美国的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把一个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的共同体称为学习型组织。[2]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构建于网络环境之中的学习型组织,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研修共同体。这是我们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最初设想。

我们在QQ群里吸收区域内所有志同道合的青年地理教师,在大家的共同商量下取名为“溧阳青年教师E团队”,其中的“E”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教育,即education;第二层含义是基于网络的学习,即electronic learning;第三层含义是指我们是地理专业的教师,即earth,地球象征我们联合,寓意我们关爱地球。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每一位参与教师在共同规划、共同建立愿景、频繁地深度汇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会有个别教师因自我超越意识不强等原因而脱离“学习共同体”,也属正常,但我们注重研究如何将个人需求上升为团队追求,即共同愿景,它是一个方向舵,当你在学习过程中遭遇阻力或懈怠时,它会把成员拉向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

3.开展区域联动研修活动

建立QQ群两年多来,我们的读书活动经历了自发式的读书分享、管理机制下的话题交流、虚拟和现场结合的主题沙龙三个阶段。现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自发式的读书分享

活动方式:以学校为单位建立读书学习小组,自主读书学习,各学校轮流组织读书活动。具体操作:⑴ 分享文章。轮到的学校根据这周小组内读到的众多文章选择一篇好文章,并于讨论前发至QQ群邮箱;⑵ 学习讨论。每周二各个学校成员从邮箱中下载文章,学习并在群里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⑶反思总结。各学校成员将学习体会形成短小的文章,以学校为单位发至我的邮箱。

活动情况分析:由于所选的读书文章是由大家推荐的,所以必然要经过选择,因此老师们就得浏览不同的杂志或书籍,至少读上几篇。这无形之中促进了老师们的自主学习,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存在问题:我们发现这样自发式的读书分享,最初的几次活动搞得还比较像样,集中读过几篇文章、共同讨论过几个问题,但由于缺乏督促机制,加上繁忙的工作压力和人的惰性,这种自发式的读书活动渐渐流于形式,几乎没人能坚持一学期的“读书在线”。

反思:自发式的读书分享,由于学习目标不确定,学习时间不固定,且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没有相应的监控机制,导致该阶段后期的读书活动基本形同虚设。于是我们开始重新调整思路,改进行动策略。

第二阶段:管理机制下的话题交流

活动方式:⑴全员参与。为避免第一阶段“无话可说”的现象,我们推荐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吴非先生《不跪着教书》等通俗易懂的书。每次读书活动由各校的读书活动主持人就书中的某部分内容,拟出欲交流的话题,提前一周发至群邮箱。其他任何QQ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对这部分的读书理解,提出更好的讨论话题。⑵区域联动。在读书日当天,各校负责人召集组内成员当日在线,观看并围绕讨论话题及时发表感想。整个过程由主持人负责推进与调控。为保证学习时间,我们把单周周二作为E团队的读书日。⑶ 组织保障。为了让网络学习共同体健康发展,必须培育建立一个强有力、民主透明、善于引导的学习共同体领导团队,负责共同体的策划、指导和管理。为此,教研员挑选了近一年来共同体中的骨干成员创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领导团队,由教研员来指导管理和培训筛选共同体各部门的主持者,并对他们进行明确的分工,设计一个公开、正式的共同体主持或指导计划。⑷制度保障。共同体的发展是在制度文化中进行的,为了规范共同体的活动运转和纪律维护,为了推动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商议研讨制订了学习共同体的管理制度。

青年教师E团队读书活动规章制度1.由教师自主在各校组长处领取表格拟写加入团队的申请书,在开学第一周之前每个学校组长将参与本学期活动的申请人员名单汇总发至李开春老师处,未申请者,视作自动放弃加入团队,QQ号在群里将被删除。2.每次活动将实行计分考勤,无故缺席3次将取消本学期活动参与资格。3.每次活动发言至少3次以上或者总字数在150字以上,并且发言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能结合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见解和深度。如果不符合,将取消本次考勤,请各校组长记录的老师统计。4.每次主持活动的学校必须要有一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在群空间里开始主持(该教师可以是组长本人也可以由组长指定教师代替)。5.学期结束时(阶段性活动告一段落),团队成员就阶段性读书内容各交一篇读书心得至各校组长处,由组长汇总打包上传至姚花老师处。6.根据每次活动组长统计的参与次数结合发言质量,由商中亮老师综合考虑推选出活动的“月之星”教师并公布,再经全体团友通过确定。7.凡获得活动“月之星”的教师(一学期不能有2次不参加活动)可优先申请市级公开课,上交的论文可优先考虑推荐交流。8.凡获得活动“月之星”的教师并及时上传活动心得或活动小结可考虑作市级讲座证明,有质量的活动心得或小结可在市地理教研网上发表。

活动情况分析:由于确定了读书活动的主题、确定了每次活动的主持人、建立了各校责任人领导的学校学习小组,每两周一次的读书活动逐步开始正常进行,读书日的参与人次和持续时间都有明显的增加,没能在线的队员也可以漂流瓶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的讨论过程亦上传至星韵博客网(一个全国知名的地理专业网站),向公众宣传,进一步扩大了我们的影响。该阶段共同体活动的开展较第一阶段有明显的进步。

存在问题:一是观望现象普遍存在。在针对学习主题的讨论过程中,有一小半队员以“潜水”的方式观望,只看别人怎样讨论,自己很少参与其间。二是队员间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队员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的差异,有的队员发言踊跃,讨论得较为深入,有的队员只言片语,较为浅显,有时候讨论很激烈,但有时候却很冷清。三是主题讨论缺乏深度。一番讨论后,许多问题的思考仍停留在表面,多数是泛泛而谈。四是讨论间的互动意识相对较差。大多成员因当天的课务自顾自发表感想,对别人的观点无暇倾听,有时一些队员在此段时间内有课,过后再想讨论该话题却发现前面讨论的一拨人已去上课了。五是冷场和断层现象经常出现。每次读书活动虽有主持人,但由于缺乏推进的艺术,常常会半小时都没人接话讨论。

反思:为什么会有潜水观望现象?为什么队员们的参与度有差异?怎样使读书活动真正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怎样解决因时间而导致的讨论脱节的问题?怎样让每一位共同体的成员有归属感,真正得到发展?为此,我们召开了部分成员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如何使我们这个网络学习共同体能够健康地成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为了调动共同体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持共同体的活力,实现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发展,它需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激励和评价反馈机制,来保障活动秩序科学化。同时为了让每位老师都能参与其中而不受时间的限制,我们引入了漂流瓶,以漂流瓶的形式将这样的讨论得以延续。

第三阶段:虚拟和现场结合的主题沙龙

活动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进每两周一次的网络读书活动,在读书活动日当天,会由正副班长、主办学校负责人协同主持人一起推进读书活动过程,主持人在有课务时段要委托专人负责推进,做好衔接工作。为了使互动更激烈、问题讨论更透彻,每个学期结束,我们会举办一个面对面的现场读书活动。在现场活动之前,每位成员都必须围绕主题写出自己的原始想法,形成文字,交由学校负责人打包发送给教研员。现场活动,围桌而坐,自由交互发言,为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发言时间控制在三分钟左右。主题沙龙后,每个成员对讨论的主题应该会有更为深刻、多方面的想法,再形成结论。

活动情况分析:由于领导团队分工到位、各司其职,且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人心,参与者积极响应,网络主题沙龙讨论越来越热烈、越来越深入。

现撷取其中的一个片断与大家分享。

戴恩宇-南中(807658240) 8:01:08

通过前面两期的读书活动,相信每个人对前面四章所学的内容会有巨大的学习效果差异。我想很多老师都迫切想知道和继续探讨一些核心概念和怎样应用新理论指导教学。我初步拟定了一下本期读书活动的主题:

1.谈谈什么是事物的关键属性?以“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如何拟定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该内容的关键属性有哪些?

2.到第四章为止,书中多次提到“变易”,你认为“变易”指的是什么?以“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请你设计一个运用“变易理论”的教学环节来解决关键属性。

秦兆吉—竹中(113735037) 8:05:13

读书活动紧紧与教学备课相结合,有意义。

李开春—埭头(41009844) 8:24:46

这本书有点难懂,有的要读几遍还不是很清楚。

符晓赟—二中(408090310) 8:29:35

关键属性是指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相应能力的关键点。一个知识会有许多属性,教师要学会分辨出哪些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关键属性(即难点)。教师往往用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所以常常找不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关键属性。识别关键性属性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关键属性,而不能简单的让我们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

李开春 -埭头(41009844) 8:33:50

关键属性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预期能力的关键之处。我们如何理解一个事物或现象,关乎我们聚焦于什么关键属性。

秦兆吉—竹中(113735037) 8:35:45

这个关键属性还是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搞清楚教学目标是什么,关键突破什么

戴恩宇-南中(807658240) 8:35:50

关键属性,能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节课的重难点?

秦兆吉—竹中(113735037) 8:36:24

我有这方面的感觉认为 不知道正确不正确

符晓赟—二中(408090310) 8:36:28

我是这么理解的

符晓赟—二中(408090310) 8:37:01

但是可能重难点关注的是教学内容

秦兆吉—竹中(113735037) 8:37:03

对于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这节的内容重难点我觉得是教会学生分析事物的思路

秦兆吉—竹中(113735037) 8:37:44

对于流域的开发和利用之前要了解它的自然条件或者是自然背景

符晓赟—二中(408090310) 8:37:48

关键属性不仅包含了教学内容,还有教法、学法

现场读书活动的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使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学习不再受干扰。两次“说故事”形式的现场读书活动,使每个人都在倾听中审视自己,发展了一种彼此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存在问题:一是网络读书日“自说自话”现象仍然存在。在读书日这一天,大家唯恐落后,快速、大块头的往上发帖。有的老师刚刚发上一大段文字,还没来得及细看明白,其他老师又刷刷的贴上了;或本想就某人的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三言两语把观点打出来,中间又不知插入了多少发言,那个观点早不知被挤到哪里去了。二是现场读书活动往往“讨论时声势浩大、反思时偃旗息鼓”。两次故事会,每个人都有精彩的发言,有的发言甚至引起了许多共鸣,但在后来交上来的个人反思中并没有几个人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反思:读书沙龙是一种分享与理解、是一种倾听与反思,唯有心中有他人,才能取长补短,学到你所视而不见或淡忘的东西。

读书活动开展两年多来,从最初的自发学习到现在的主题阅读、专题讨论,从开始的初步尝试到逐步的做精做优,我们的地理E团队在参与人数、组织建设和学习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开始享受读书的乐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逐渐被唤醒,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不同层次教师的文化底蕴在不断提升……在区域内,我们地理E团队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理老师要求加入地理E团队。网络学习共同体在不断地成长着,不断地壮大着。网络学习共同体改变着地理教师的学习形式,转变着教研文化。

[1]孟昭宽, 杨丽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8): 74-77.

[2](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猜你喜欢
共同体读书活动
“六小”活动
爱的共同体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