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超市结账存“猫腻"

2013-03-19 09:03
大众标准化 2013年5期
关键词:小包装小票原价

超市如今已经成了人们日常主要的购物渠道,人们与超市的购物纠纷也是屡屡发生。矛盾主要集中在诸如货品结账时价格与标价不符合,大包装价格反倒比小包装更贵等问题。消费者以后购物时,要留个心眼,当心这些消费“陷阱”。

结账价高于标价

据了解,今年消协接受投诉最多的还是超市货品结账价格和标价不符合的问题。有的是同一商品被重复计价两次;有的是明明促销的赠品却被计价;有的是促销降价的商品结算时却按原价计算。

近日,市民刘女士在小区附近一家超市购买了2瓶芝麻油,标价为20元一瓶。可收款时,小票上的金额却变成了24元。“怎么一下子多出了4元?”刘女士询问收银员,却被告之货架上的价签是以前促销时张贴的,现在已恢复原价,还没来得及换。

由此看来,消费者应该在每一次购物后保留好小票,结账后细心查看,发现问题后及时与超市交涉,刷卡族更应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大包装反而更贵

很多消费者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性思维,这也成为了超市的一种“销售心理战术”,使消费者吃了这个惯性思维的亏。

李先生不久前升级做奶爸了,现在去超市买米买油的“体力活”也由他包干了。上周末,李先生去某超市买米的时候,发现10kg包装的某品牌米标价120元人民币。而拐弯走到5kg包装的各类大米区,醒目的看到5kg包装的同一品牌的米标价51.9元人民币。买两袋的话也才103.8元,与一袋10kg的比还便宜了16.2元。对此,消协给消费者支招,其实现在很多商品的大包装价格都比小包装贵,而且这些商品的重量、价格往往不是整数,比如480g、458g等。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妨留个心算一算,看哪种包装更划算。

本刊说两句:经常逛超市会发现,许多商品的价格都在“无声无息”地悄悄增长着。即使你偶尔发现哪款商品搞个“特价”,来个“促销”什么的,赶紧“抢”上那么几件,结账时你的欣喜往往也会落空。解释多半是“活动期过啦,恢复原价啦……”这还是心细的消费者,其实很多时候人们都是懵懵懂懂地沉浸在享受特价的欣慰中,殊不知自己该掏的银子一分都没有少。真是难得糊涂啊!

猜你喜欢
小包装小票原价
“以小票之名”浪漫传情
小包装中药饮片应用中的利弊探讨与建议
是赚还是亏
如何计算打折销售问题
有人在打购物小票的主意
蓝月亮洗衣液 厂家直销 前100名还赠送原价798元《四快高效学习法》一套
某三级中医院小包装中药饮片使用情况分析
大包装一定比小包装划算吗?
残缺的购物小票
小包装中药饮片在我院的使用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