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排除式范畴化现象的认知与修辞动因

2013-03-23 02:03温锁林行玉华
当代修辞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归类范畴

温锁林 行玉华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300193)

提 要 当代汉语中有一种广为流行的“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称之为排除式范畴化格式。这类格式中包含了四种类型,文章在对这四种类型的排除式范畴化现象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独特的话语构建方式及产生的现实基础,揭示了这种范畴化现象的功能演变与动因。

语言范畴化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但之前的研究关注的大多是语言中已经完成了的范畴化过程,即从已经成为化石状的语言范畴化事实在共时层面表现出的变异中,模拟与再现其范畴化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从而对范畴化的动因与机制进行解释。我们更为感兴趣的问题是,日常的语言使用中,是否存在正在经历着的范畴化过程?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当代的语言使用时,发现汉语中的确存在一系列活生生的语言范畴化动态过程。如:

(1)a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排除式范畴化“不是所有的X都叫Y”)

b有一种占领叫撤退。(强加式范畴化“有一种X叫Y”)

c那才叫一个酷。(聚焦式范畴化“那/这(才)叫(一)个X”)

d你不是人,你是神。(隐喻式范畴化“W不是X,是Y”)

e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转喻式范畴化“W不是X,是Y”)

温锁林(2010,2012a,2012b)已经对其中的一些范畴建构现象做过专门的研究,本文拟讨论其中的排除式范畴化现象。我们将在对这类范畴化现象进行充分分类与描写的基础上,分析其独特的话语构建方式及产生的现实基础,并探讨这种范畴运作中的认知与修辞动因。

一、排除式范畴化的类型及其构建

1.排除式范畴化

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类时,一般采用的是把一个目标范畴置于一个背景范畴的归类方式,其句法格式是“X叫Y”,其中的X即目标范畴,为被归类项,Y即背景范畴,为归入项。所谓“排除式范畴化”,就是把已经混入或是可能混入范畴Y中的X予以排除的范畴化方式,采用的格式是“不是所有的X都叫Y”。显而易见,这种格式针对的是将“有的X叫Y”扩展成“所有的X都叫Y”而导致的范畴扩大化错误而进行的一种范畴清理与调整。格式中的“叫”也可以是表示判断的“是”或表示等同的“等于”。这类话语方式时下特别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常见于网络与报刊中,尤其是常见于报刊或微博的标题(本文用例不加句号均为标题)当中。

(2)a不是所有用盒子装的饭都叫“盒饭”(荆楚网,20090915)

b不是所有的荔枝都叫妃子笑(扬子晚报,20100519)

c不是所有的分行诗都叫现代诗歌(欧畅《现代诗歌原理》)

例(2)a是针对《广州日报》一则报道的议论。广州市政协在一次办学习培训班时特意安排参会的委员们到食堂吃盒饭。虽名为“盒饭”,却是用盒子装的丰盛的四菜一汤。这与普通人心中廉价快餐的盒饭名同实异,所以,记者才用排除式范畴化的方式,将官员们四菜一汤式的盒饭从真正的“盒饭”这一范畴中予以排除。同理,妃子笑是产自海南的荔枝上品,但普通的荔枝并非妃子笑。一些商人则把普通的荔枝冠以“妃子笑”之名来欺骗消费者,故作者以b句这样的排除式范畴化方式,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现代诗歌是分行的,但是,分行的诗却不一定都可叫现代诗歌,c句就是对这种认知偏误下的范畴归类扩大化现象的校正。

2.排除式范畴化的类型及构建

排除式范畴化采用的都是“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如果仅仅关注其格式,并不能发现这些众多话语内部存在着的细微差异,也不易解释当代网络与报刊突然之间大量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即从范畴X与Y所属的逻辑关系来看,可以发现它们内部的关系并不单一,也许正是这种范畴间关系的复杂性,才导致了实际生活中多种错误的范畴归类,从而引发出时下排除式范畴化格式的流行潮。根据范畴X与Y所属的逻辑关系,可将排除式范畴化格式细分为如下四类。

1)将部分隶属扩大为完全隶属

即范畴X只有一部分为范畴Y中的成员,可是有人偏偏要把所有的X都归入范畴Y中,由此形成了非逻辑归类。采用“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目的就在于揭示这种范畴归类的反逻辑性并予以纠正。

(3)a不是所有的给予都叫施舍(江淮法治,2007年第24期)

b不是所有的离职都叫背叛(大河报,20100424)

c不是所有的电视卖东西都叫电视购物(南方日报,20091203)

如例(3)a所示,众所周知,“施舍”必须通过“给予”的方式才能实现,所以“有的给予叫施舍”,但是“给予”并非完全隶属于“施舍”当中,若把范畴“给予”全部地纳入“施舍”当中,就会出现范畴归类上的偏误,a句正是对这种范畴归类扩大化方式的纠正。b句显示的是,“离职”只是“背叛”的一种形式,但若把所有的离职都看成是背叛,则是以偏概全、缺乏理据的,故用b句来为某些非背叛的离职正名。电视购物的表现形式固然是电视卖东西,但把电视卖东西都叫电视购物就是不妥的,c例的用意就是对此种变部分隶属为完全隶属的范畴归类的纠正。

2)将唯一隶属扩大为完全隶属

即范畴X中只包含了唯一的成员Y,可是若将所有的X归入Y中,就会形成变唯一隶属为完全隶属的非逻辑归类。为了澄清事实或消除误会,采用“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即可将混入范畴Y中的X从范畴中剔除。这又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假定性范畴归类错误。所谓假定性的归类,即假定有人把唯一隶属当作完全隶属而产生了非逻辑的范畴归类。如在牛奶这一范畴中,以“特仑苏”命名的只有一种,可以说“‘特仑苏’是一种牛奶”,或“有的牛奶叫‘特仑苏’”,但若把所有的牛奶归入特仑苏中,那就会形成非逻辑归类。但是,这种非逻辑归类,只是说话者假定的,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发生,说话者这种故弄玄虚式的假戏真做,无外乎消除人们范畴认识上可能出现或存在的误会,是一些商家刻意而为的品牌宣传策略,目的无非是引起人们对其产品独特性的关注。如:

(4)a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包头晚报,20090411)

b不是所有租车公司都叫森梦(杭州租车网,20100225)c不是所有的燕窝都叫燕行家(市长杂志,20100426)d不是所有建筑都叫上品格(搜房网,20110517)

特仑苏是什么样的牛奶?为什么别的牛奶不能冠以此名?原来,“特仑苏”在蒙语中是“金牌牛奶”之意,也是蒙牛乳业的一个牛奶品牌。它借自身高品质奶源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条件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名牌产品,所以该企业才打出了“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这样别出心裁的广告语,对其产品进行刻意的造势与宣传。例(4)b句是杭州森梦汽车租赁公司车队为宣传自己的服务品质而打出的广告语。其他的例子同样是为了宣传自己品牌而设计的广告语,这样的广告语为数不少。如“不是所有的音乐课都叫‘奥尔良’”(《新京报》20100316)、“不是所有的压榨工艺都叫5S压榨”(《新快报》20070912)等,打的都是此牌。

二是已然性范畴归类错误,即现实生活中真的出现了把唯一隶属当作完全隶属的范畴归类错误。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对新出现的事物或概念的认识与归类上,由于是新出现的事物或现象,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人们往往容易把它们归入旧的概念系统中从而造成范畴归类的失误。为了澄清本相,消除人们在范畴归类中的误区,特别是揭露有些人利用人们对新事物、新概念认识不足来混淆是非的做法,说话者用排除式范畴化方式揭示这种归类的非逻辑性,从而起到正视听、辨是非、识真相的认知效果。如:

(5)a不是所有的年份酒都叫“年份原浆”(中国食品报,20091126)

b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是文人(文艺报,20100205)

c不是所有第三方提供的服务都叫“外包”(中国电子报,20050125)

白酒市场“年份酒”泛滥,误导消费者,a句揭露的正是这种假以“年份酒”冒充“年份原浆”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现实中,把作家都称作文人、把由第三方提供的服务笼统地称为“外包”的情况屡屡发生,其实,这样的范畴归类并不科学,b、c分别对这些粗略的范畴归类进行纠正。可见,上面排除式范畴化的表达方式,具有匡正人们某种认识的作用。

3)将相似范畴扩大为隶属范畴

即范畴X与Y本来只有相似性,正是由于其相似性造成了人们有意无意间误将X归入Y中,从而出现了把相似范畴归入隶属范畴的非逻辑归类。采用“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就是要解除X与Y的假隶属关系,将X从范畴Y中排除出去。

(6)a不是所有的集体都叫团队。(财经时报,20020621)b不是所有的过敏都叫敏感性肌肤。(健康网社区,20081027)c不是所有的皮子都叫真皮。(胶东在线网,20100519)

“集体”与“团队”颇具相似性,但不宜混为一谈。因为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都可称为“集体”,而团队是具有某种性质的整体。可见,“团队”比“集体”的要求更严格。现代意义上的“团队”指的是为了某一特定任务或目标而结成的特殊组织,一般要求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所以,把所有的集体都称为团队是变相似为隶属的错误的范畴归类。例(6)a就是对这种浑水摸鱼式的范畴归类的一种匡正。其他例子的产生机制与此相同。

4)变等同关系为非等同关系,排除X范畴归类的唯一性

范畴X与Y本来具有等同关系,故而人们常常用“等于”、“等同于”、“意味着”和“是”等表示等同关系的词语来表达范畴X与Y之间的关系。这种等同关系建立在人们对两种范畴间本质关系认同的基础上,因而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接受度。但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主观体验可能带来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一致的认识。为了彰显说话者认知上的独特性,改变人们对范畴关系认定上一成不变的认知习惯,就得用“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来否定X与Y的等同性与唯一性,从而形成了下面的一些的表达:

(7)a不是所有的出轨都等于背叛(《伴侣》2009年第10期)

b不是所有浪漫都是爱情(天涯博客,20041112)

c不是所有的两情相悦,都叫爱情(合肥论坛,20100421)

所有的出轨行为都等于背叛,不管出轨出自什么原因,这是一般人的认识。有人硬是要为自己的出轨辩护,所以才有了a句的说法。在人们心里,男女间的浪漫就意味着爱情,但有人非要把二者分离开来,b句正是否定这种等同论来为自己狡辩。爱情无疑意味着“两情相悦”,否则何谈“爱情”?这也是大众对爱情最朴素的理解,说话人用c句来刻意否定两者的等同关系,才有了这种玩文字游戏式的表达。

从以上我们所做的关于“不是所有的X都叫Y”的分类中不难发现,排除式范畴化现象的大量出现,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与认知动因。下面我们对此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

二、排除式范畴化的现实基础与认知作用

1.排除式范畴化现象的现实基础

人的认识包括了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认识两个方面,历史证明,人们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新事物的大量涌现、旧有观念、范畴的不断更新,带来了范畴归类与重新认定等诸多问题。我们看到,排除式范畴化现象伴随着这些问题而来,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迹与现实的基础。

从排除式范畴化所要纠正的各种错误的范畴归类现象来看,可以发现其中大体分为已然型的与未然型两种类型。先看已然型的:

(8)a不是所有的顾客都叫上帝。(中华合作时报,20111118)

b不是所有的空地都叫公园。(合肥晚报,20110325)

c不是所有的冲动都叫爱惜。(《读者》2003年第1期)

d不是所有的美德都叫公正。(《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顾客即上帝”是商家从商的信条,但是现实中确有个别顾客的表现不配以“上帝”来称道;有的地方硬是要把一片空地称作“公园”;现实中有人把冲动与爱惜划上等号;有人把美德都归于公正之中。凡此种种,都源于现实中发生了这样的范畴归类错误,都有现实的基础与直接的针对性,是对这些错误的范畴归类的纠正。

再看未然型的。前文说的对假定性的范畴归类的纠正就属此类。这种现象尽管是商家为了突出自己产品的特殊性而虚晃一枪式的范畴排除方式,即假定有人想把一个不知名的产品归入到一个知名的产品中来,出于澄清范畴本相的需要,必须将这些混入范畴中的成员予以排除。很多商家用“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推出的广告语基本上都是靠这种假定性的范畴归类而着意炒作的,但也不排除现实当中确有出现此类现象出现的可能性。所以,这是一种防止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范畴排除方式,也有着现实的基础。

2.排除式范畴化的认知作用

客观世界是变化的,人的认知要适应这种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排除式范畴化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认知动因。从被排除出范畴Y中的范畴成员X来看,有的X是本来就是范畴Y中的成员,在人们心中享有稳定的认知地位;有的X则是新出现的事物,极易混入到既有的范畴Y之中;有的X与Y极其相似从而导致错误的范畴归类;有的X与Y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也容易造成人们归类时的错误。凡此种种,都有待做出范畴的梳理与调整,从而把在说话者看来误判到范畴Y中的X排除掉,所以,排除式范畴化的现象,其认知动因就是对各种现实的或可能出现的范畴归类错误所做出的校正。“不是所有的X都叫Y”这类话语方式的认知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校正与防止范畴的扩大化

即通过对既有范畴归类进行范围的限制,校正与防止人们把范畴归类做无限制的概括与类推,从而增进人们对范畴内涵的重新认识与把握。既有范畴的归类尽管反映了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成果,有着坚实的认识基础,但是,由于事物或现象的复杂性,如果不考虑被归类范畴X的特殊性,将其统统归入Y中,就容易出现用一般规律来代替特殊现象的范畴归类扩大化错误。请看下面的例子:

(8')a(所)有的顾客(都)是上帝。

b(所)有的空地(都)是公园。

c(所)有的冲动(都)是爱惜。

d(所)有的美德(都)是公正。

上面四例括号外的部分是一个非全称性命题,它们反映了人对事物(a、b)或是对抽象概念(c、d)的属性的基本判断,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范畴归类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有人将上述判断推而广之,将其用全称性命题来表述,就会造成以偏概全性的范畴归类错误,这就需要采用否定的方式予以纠正,从而形成例(8)那样的“不是所有的X都叫Y”话语表达。可见,校正与防止范畴的扩大化,是排除式范畴化格式使用的直接动因。

有的排除式范畴化,意在纠正与排除把种范畴与属范畴关系的颠倒而导致的范畴归类错误。众所周知,“X是Y”是常见的下定义格式,这种表达把被定义项(种概念)放进定义项(属概念)之中,也就是把特殊范畴置于一般范畴之中,是人们认识新事物、提供新知识是最基本的认知框架。如:

(9)a摄影作品是一种照片。

b传奇是一种经历。

也可以采用被定义项置后“有的Y叫X”的格式,形成下面的表述:

(9')a有的照片是摄影作品。

b有的经历叫传奇。

这种倒装式定义格式之所以成立,是对定义项进行了限制,即在定义项前加了“有的”,从而防止了把所有的属范畴都归入种范畴的类推错误的发生。有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定义格式中种范畴与属范畴的区别,把属范畴前的“有的”扩大为“所有的”,就会导致类推错误的发生,下面的排除式范畴化格式就是对这一认知错误的纠正:

(10)a不是所有的照片都叫摄影作品。(中国摄影报,20100402)

b不是所有经历,都叫传奇。(南京汽车论坛,20110224)

2)强调事物的特殊性,防止异类范畴的混入

为了彰显事物的独特性,引起人们对所述事物性质的关注,说话者假定有人在范畴归类上出现了混淆,于是采用了的排除异类混入的方式,这是很多商家在做广告和人物宣传时经常采用的模式,如前面例(4)各句。

3)凸显说话者的认识,防止范畴归类的简单化

范畴的认定与归类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人的认识是复杂的,特别是在对待抽象范畴上,可能见仁见智。为了防止人们囿于范畴归类的习惯性而产生的对范畴关系理解的简单化与固化倾向,突出说话者对范畴理解与归类的独特性,往往使用“不是所有的X都叫Y”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前面例(7)各句就是对传统的范畴归类单一性的一种突破,目的在于彰显说话者对范畴内涵的复杂性的独特认识,引发人们关注范畴归类的可变性与多样性。

三、排除式范畴化格式的功能演变及动因

1.“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的功能演变

“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如果仅就形式而论,并不是新生的。这种表达式的使用是基于向人们引进新事物、了解新知识的需要而进行的,受人的认知习惯的影响,当人们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或新范畴时,可能产生或存在范畴归类上的误区或困惑,格式正是对人们可能存在的这类问题而进行的否定性陈述,其话语功能是解释性的。解释性功能的一个突出语篇标志就是在这种格式的前后,都有一些说明性的或是解释性的话语与之相配,并且有语篇连接成分(如下例划横线的词语),共同完成一次解释性的言语行为。请看:

(11)a这地方不知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传统,剃头的多半也是吹鼓手(不是所有的剃头匠都是吹鼓手,也不是所有的吹鼓手都是剃头匠)。(汪曾祺《三姊妹出嫁》)

b当然,音乐不能包治百病,也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是灵丹妙药,必须以严格的科学态度进行大胆的实验,才能在这一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就。(健康网,20100111)

c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原始人的祖先和保护神,称为图腾;但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图腾。这些动物一经崇拜,禁忌也就随之产生。(诗荷《世界上少有人知的文化趣谈》)

上例a句中的两个回环型的“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并且放在括号当中,其解释性功能特别明显,是对前边“剃头的多半也是吹鼓手”这陈述的进一步解释。音乐对某些疾病具有治病的功能,但是如果推而广之,那就又会产生简单推论的错误,上例b句“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是灵丹妙药解释”对“音乐不能包治百病”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解说。上例c句用“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图腾”解释动物与原始人的图腾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不适当的类推。

当代汉语中的“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承继了这一格式解释性的表达功能。但是,当代汉语中的“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更多地体现在其反定义的功能上。所谓反定义功能,即对某种已经给出的全量肯定式定义予以否定,以明示其范畴归类的非逻辑性。它的特点有二:一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用于纠正某个定义或命题所包含的范畴归类错误,这与传统格式只是为了对有可能出现的范畴归类偏差进行事先的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功能对立;二是在语篇中使用的条件不同,从例(11)可以看出,传统格式的话语功能是解释性的,所以需要有其他解释语句的配合与协助,共同完成一次解释的任务。而当代格式是针对某种言论做出的纠正与反驳,所以一般在语篇中极少使用,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标题出现或单独使用,具有明显的反定义或反命题特点。比如,时下常有人用“有一种X叫Y”的格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认识,即把某个/些本来不属于某个概念范畴Y的X强行拉入Y中,我们称之为“强加式范畴化”,因为被说话者强行加入范畴Y的X并不属于范畴Y中的典型成员,社会接受度不高,所以极易给“不是所有的X都叫Y”式的排除式范畴化的使用制造针对性表达的条件。请看:

(12)a1有一种倒下叫站起。 a2不是所有的倒下都叫站起。

b1有一种泪水叫坚强。 b2不是所有的泪水都叫坚强。

c1有一种智慧叫放手。 c2不是所有的智慧都叫放手。

d1有一种快乐叫低调。 d2不是所有的快乐都叫低调。

强加式范畴化格式是对传统范畴归类方式的突破,目的是将不在范畴中的某一成员强拉进来;而排除式范畴化格式的使用,则是对范畴扩大化的解除,目的在于把不属于某一范畴的成员清理出去。可见,“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其功能已经突破了传统格式的解释性功能,以反定义功能为其基本功能。在话语功能上,与传统格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与区分。

2.排除式范畴化格式兴起的修辞动因

范畴并非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它是通过我们的身体及心智对真实世界的特性进行能动处理的结果;在客观现实因素之外,更有生理、心理、文化因素的作用。认知范畴理论特别注重范畴化过程中存在人的因素,强调范畴建立的过程。本文讨论的排除式范畴化现象,展示的正是在范畴的重建与使用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加入而形成的范畴化的动态特点。需要是创造之母,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开放,带来了深化认识与价值观多元的外部条件;而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的不断涌现,给人们的观念系统与范畴归类带来了重组与调整的客观需要;人们要适应社会发展、拓展认知与更新观念又成为进行范畴重组与创新的主观需要与内在动力。正是这些外在与内在因素的触发,排除式范畴化这种新型的反定义型的话语方式才在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被创造出来并迅猛地流行开来。它不仅是汉语的表达手段的创新,而且也是对人们认知的新的拓展。我们更应该看到,“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从解释性话语演化为反定义性的范畴排除格式,其功能流变的背后,固然有多种因素的促动,但是,把排除式范畴化的表达因素与“不是所有的X都叫Y”表达格式系联起来的外部动力来自修辞。

首先,“不是所有的X都叫Y”这一格式具有突破传统范畴归类的单一性与固定化的语用号召力,切合了彰显对新事物、新概念的独特认知的表达需要。这种号召力来自格式对范畴归类的柔性处理,它并不否认“有的X叫Y”,否定的只是那种把“所有的X都叫Y”的绝对化做法,又不直接亮明到底“什么样的X才叫Y”,这种留有余地的柔性表达极易给人一种亲和力,并且让人有一种急欲知其所以然的期待感,所以格式一经使用,就在网络与报刊中流行开来。最能体现对这一格式创造性运用的当数蒙牛乳业为自己的产品设计的广告语“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这一广告语单独出现,不加任何附带的说明,让人产生一种想要了解什么样的牛奶才叫“特仑苏”的冲动,为彰显自己的品牌及产品的独特性进行了最巧妙的广告策划。几乎所有的“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都出现于标题的事实也充分说明,把表达排除式范畴归类的刚性用柔性的格式包装起来,是这种“不是所有的X都叫Y”格式有别于其他格式的最大的修辞特点,也是其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作为一种排除式范畴化表达的新方法,“不是所有的X都叫Y”这一格式不仅在于其表达做到了刚柔并济,而且还在于其装载了丰富的内容,可以适用于对不同的范畴认定的否定。仔细观察“不是所有的X都叫Y”这一格式,我们不难发现,它通过否定“所有的X都叫Y”这样的全量判断,表面上好像传达的都是“有的X不是Y”的内容,但是,仔细观察,它们意欲传达的内容十分丰富。请看:

(13)a1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是上帝。 a2有的顾客不配叫上帝。

b1不是所有照片都是摄影。 b2照片和摄影不是一回事。

c1不是所有河蟹都叫大闸蟹。 c2有的河蟹不叫大闸蟹。

上例中的后一句是前一句中意欲表达的信息,但是,这些它们并未直接表达出来,而是以形成说话者使用“不是所有的X都叫Y”进行表述的原因或潜台词的方式,暗藏在话语之中。因此,正确理解“不是所有的X都叫Y”所表达的真实信息,需经过由结果(已明言的命题“不是所有的X都叫Y”)到原因(未明言的命题)的推导过程。以上例的a句为例,因为“有的顾客不配叫上帝”,所以才说“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是上帝”。可见,追求意在言外的修辞效果是排除式范畴化格式共同的表意特点。因此我们觉得,修辞因素才是促成“不是所有的X都叫Y”这一格式由解释性话语演化进而到固化为反定义性的范畴排除格式的真正动因。认知的因素总是内在的,语法的格式也只是提供了意义表达的一种框架,能把人的内在的认知要求与表达特定意义的语法格式系联起来的纽带正是修辞,是修辞手段创新的需要。这几年来,构式语法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但是很少把关注视野从较狭隘的句法-语义的构式观转向句法、语义-修辞的宏观构式观。特殊的句法与语义只有联系其特有的表达倾向才是一种构式赖以产生与存在的重要前提与保障。时下,人们乐于用这一格式来表达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的独特理解,看中的也许正是这一格式中蕴含着的意在言外的表意功用。

猜你喜欢
归类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数列易错点归类剖析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余模范畴中的余倾斜预包络和余倾斜挠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分式方程应用题归类解说
三角范畴中的(n,m)-强ξ-Gorenstein投射对象
不能把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