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陈毅统战思想的独创性

2013-03-23 02:08郭金雨
关键词:姜堰苏北陈毅

郭金雨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根据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制定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陈毅作为新四军主要领导者之一,在率领新四军将士驰骋大江南北、奋勇杀敌的同时,既全面贯彻执行党中央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又根据华中地区的实际情况,独创了一些具体的统战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其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不同的统战对象,采用不同的统战方法

抗战时期,陈毅做统战工作时,接触的统战对象除广大人民群众外,还有顽固派、地方实力派、文化界人士、地方开明绅士、社会名流、国际友好人士、地方武装以及日伪军等。针对不同的统战对象,陈毅主张采取不同的统战方法。

对待友军和顽固派方面,陈毅曾指出:“对友军中不明大义受人煽惑的挑衅行为,则采取一再退让的办法来促进对方觉悟,只在退让无效而危及自己根本生存的时候,才采取严肃的自卫手段,一待对方退去,本军又继续待以友好态度,力求再度实现抗战的团结。”[1]如对待像韩德勤这样的顽固派势力,陈毅始终坚持“合作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合作”的信念,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方法,很好地实现了“灭敌、联李、反韩”的方针;对待像“二李”(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等地方实力派,陈毅坚持“既合作又斗争”的方针,采取政治与军事结合,既团结又斗争[2]的正确策略。

对于地方武装,陈毅认为应区别对待,“其中官兵多属爱国人士,动机纯正,热情甚高,此种优点加以发扬,不难立臻强大光辉之城”,“游击队问题在加强其领导而非取消、吞并、限制、分化诸办法可以收拾也”[3]。如对待土匪武装许维新部问题上,陈毅虽知道许维新部是苏南一支土匪武装,但是在得知许维新曾杀死过两个为非作歹的日军后,陈毅坚决不同意将其武力消灭,而是写信对其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很好地改造了这支300人枪的土匪武装。后来,许维新部被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独立营,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对于许多社会名流、开明绅士等知识分子,陈毅针对他们精于琴棋书画的特点,与他们诗唱诗和,棋琴酬答,以文会友,由文友发展到政友,宣传党的抗日统战政策,与他们结下了深情厚谊,得到了他们对于中共中央统战路线的理解和支持。如开明地主邹鲁山喜欢下围棋,于是陈毅时常与其围棋对弈,逐渐成为了生死之交。再如针对苏北文化界人士云集的特点,陈毅指导成立了湖海艺文社,并关心艺文社的发展,积极参加艺文社活动并大量投稿,通过艺文社活动加强了与苏北文化界人士的交往,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在恰当的时机,陈毅积极争取邀请他们加入到抗日工作中来,扩大了苏北文化统一战线。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地看待问题、制定有效的统战方法

陈毅在领导新四军发展苏北期间,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一切问题都从实际情况出发,并且采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和解决问题,制定有效的统战方法。

在对待帮会、刀会、两面派和同情抗日的伪军争取问题上,新四军中很多同志从狭隘的“阶级立场”和“左”的观点出发,表示不可理解,甚至坚决反对。但是陈毅却总是从当时实际情况分析,团结、教育、改造了一大批人,使其成为抗日的力量。如针对当时民众武装很多有枪有地盘的情况,陈毅制定了团结、争取、扶助发展和逐步改造的方针,同这些民众武装建立了广泛联系,帮助他们调节纠纷,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并且还派党的干部去加强民众武装的政治教育,教会他们如何打游击。

针对国民党或者蒋介石的嫡系黄埔军校毕业的将士,有些同志没有进行调查,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就武断地否定了这些人的爱国之心,认为他们都是极端顽固派,主张坚决抵制、拒绝合作。而陈毅运用远大的战略眼光,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统战方法。如陈毅带领新四军发展苏北时,苏北有4个主要军事势力:一是占据主要的交通干线和主要城镇的日伪势力;二是控制着苏北大部分地区的鲁苏战区副总司令、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约7万人;三是位于泰州一带的苏鲁皖边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部,约3万人,以及位于曲塘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四是由陈毅领导的,刚进入苏北地区的新四军。新四军刚进苏北,人数少,兵力单薄,按陈毅的说法,是4个主要势力中的老四。其中,韩德勤、“二李”以及陈泰运均属国民党系统,但“二李”与陈却长期受到韩德勤的排挤,其中,“二李”被压迫尤为严重。“二李”原为国民党江苏省保安处正副处长,由于受到韩德勤的排挤,保安处长的位子被韩的亲信取而代之,因此“二李”与韩德勤同床异梦,互存戒心,双方明争暗斗,冲突时常发生。陈毅正是根据上述敌强我弱的苏北格局,敌寇、顽军、伪军等军事分布情况以及“二李”、陈与韩德勤的矛盾,迅速地制定了“灭寇、拉伪、打顽”的正确方针。最后,统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建立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三、坚持政治先行、军事后盾的原则,灵活运用先拉后打、打后再拉等统战手段

陈毅在统战工作中,纠正了战斗开始即统战终结的错误思想观念,坚持政治先行、军事后盾的原则,主张对顽固派、地方实力派灵活采用先拉后打、先打后拉、打拉结合的手段。

新四军刚进苏北时,陈毅了解到,李明扬是老同盟会员,有很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因此决定深入虎穴做其统战工作。1939年夏,陈毅一进泰州,拉开了对李明扬部统战工作的序幕。陈毅向其推心置腹地分析了战争的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宣传了我党的抗战主张和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申明了利害关系,并且“陈毅带去了以朱德、毛泽东名义写的问候信,谓‘玉阶(朱德字)与师广兄(李明扬字)皆属同盟会反袁起义军伟人’”[4],再加上陈毅在交谈时态度恳切,答应帮助护送皖南王敬久军长送给李明扬的10万发子弹到江北,此次会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赢得了李明扬对新四军以及陈毅的好感。12月上旬,陈毅乘帮助李明扬成功运送10万发子弹之机,趁热打铁,二进泰州。再次向李明扬宣传了我党的抗日主张以及统一战线方针,希望可以与其继续合作,共同抗日。李明扬当时就表示绝不会跟着韩德勤反共,并答应“商定时机助我东进”,表现出了友善的态度。但是不久,由于新四军大力争取李明扬部队工作的保密不够,引起李明扬的疑虑,再加上韩德勤从中极力挑拨煽动,李明扬的情绪更加不稳定。陈毅得知后,冒着生命危险,于1940年3月三进泰州,再次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当前的战争形势,要其分清利害,不要上韩德勤的当,并直言劝告李明扬,在苏北这种杂乱交错的环境下,要想生存就要多为自己考虑后路。李明扬见陈毅热情坦诚相见,于是表示谅解,再次申明了自己的中立立场。

1940年6月,新四军挺进纵队进驻郭村,李长江受韩德勤的挑唆,在李明扬不在泰州时,指使13个团10倍于新四军挺进纵队的兵力进攻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郭村。陈毅得知后,第一时间给挺进纵队司令员叶飞连发数电,指出:在苏北,新四军第一是对付日伪,第二是对付顽固派,“二李”作为中间实力派,是我们必须积极争取的。7月2日,挺纵和苏皖支队在“二李”火力的猛攻下,被迫奋力反击,歼灭“二李”3个团,迫使“二李”全线溃退,一直到泰州城下。当时如再继续进攻,泰州唾手可得。陈毅得知此情况后,立即命令部队停止进攻,指出战役和战术的胜利并不是战略的胜利,并且主动提出与李明扬议和,释放俘虏,归还枪支弹药,退出郭村及所占“二李”防区。“二李”在此情形下,不得不当面道歉,并对新四军表示感激,许诺让新四军通过其防区,保证自己会严守中立。后来,“二李”兑现诺言,在新四军通过其防区时,“二李”命令部队向上放空枪。

1940年,韩德勤采取“堡垒推进”方针,命令张少华断粮,并杀害当地的干部群众。为解决粮源,9月13日,指挥部命令二纵、三纵等部队攻下了姜堰镇。不久,陈毅拜访韩国钧、朱履先等苏北有名望之人,希望他们可以召开“停止苏北内战,一致团结抗日协商会议”。除韩德勤之外,各方人士都表示赞同。会议开始之际,韩德勤不但拒绝派代表参加会议,还给韩国钧来电:“如有合作诚意,新四军首先退出姜堰、海安,再言其它”[5]。陈毅从抗战大局出发,于9月27日在苏北军民代表会议上,主动表示,新四军为苏北抗日,尊重苏北父老意见,同意撤出姜堰、海安。这一做法在政治上夺得了先声,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但是,后来韩德勤又得寸进尺,提出“新四军一定要撤出黄桥,开回江南,才可进行谈判”的无理要求,使苏北各界人士以及人民群众认清了韩的反共面目。10月韩调集3万兵力,大举进攻黄桥,发动了黄桥战役。陈毅表示坚决反击,给予其严厉打击,致使韩德勤溃不成军,败退兴化。为形势所迫,韩德勤被迫与新四军达成和平协议。但是,1943年3月,韩德勤乘日军对新四军进行扫荡之际,乘虚进攻第4师根据地,陈毅对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表示坚决实施武力反击。最后,韩部基本被歼灭,韩德勤兵败被俘。为了表明我党宽厚的态度以及统战的诚意,陈毅向新四军军部以及中共中央提出立即释放韩德勤。

陈毅用高超的统战艺术,把军事仗与政治仗,自主的原则与以退为进的策略结合得十分巧妙,是一面拉一面打、先拉后打、打后又拉的出色战例。

四、注重调查研究,采用问候、写信以及送礼等方法达到统战目的

陈毅每到一处,都要首先开展调查工作,针对苏北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开明地主绅士等,采用问候、写信、送礼等方法进行统战,并且努力搞清统战对象的人事关系和基本利益,以此作为制定统战方法的依据。如陈毅刚到苏北,就注重调查,了解到了“二李”与韩德勤以及陈泰运与韩德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和冲突,据此,陈毅制定了“联李、孤韩”的策略。并且,在做“二李”统战工作时,陈毅曾假借朱德、毛泽东的名义给其写问候信,并且信中称谓亲切,态度谦虚,措辞恳切,“二李”颇受感动。在“二李”子弹稀缺时,同意帮助其从江南运送10万发子弹,并且在新四军子弹稀缺的情况下,赠送“二李”2万发。1940年,为了揭露韩德勤的反共阴谋,陈毅同意撤出姜堰,但是却将姜堰交李明扬接防。李明扬深为感动,流泪说:“仲弘兄真是够朋友的!”[6]陈泰运得知后也来要东西,陈毅打开军械库让他随意挑选,送了100多条枪给陈泰运。

通过调查研究,陈毅还了解到苏北文化界人士常常聚会,于是乘机成立了湖海艺文社,积极参与其中,加强了与苏北文化界人士的交往,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特别是对于韩国钧、朱履先等在苏北影响巨大的社会名流,陈毅都是亲自登门拜访,以表尊重,而且交谈中语言谦虚恳切。如拜访韩国钧时,陈毅就毕恭毕敬地说:“紫老为我省耆宿。德高望重,只要登高一呼,军民一定景从。我和管文蔚等一定持戈待命。”[7]他还曾三顾道观,请得爱国医生为新四军治病;“三顾茅庐”完成了对民族资本家、士绅纪振纲的统战工作,成功收编了他的队伍。

五、顾大义不计小利,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在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时,有些同志思想狭隘、僵化,不懂变通,陈毅则深谋远虑,常以大局为重,即使舍弃一些局部利益。如郭村保卫战后,我军虽让出郭村给“二李”,但是换来了“二李”助我军东进黄桥,一失一得大家还可以接受。但是在新四军付出流血牺牲的巨大代价攻占姜堰之后不久,应韩德勤要求,要主动让出时,很多人都思想挣扎,想不通。陈毅则指出,主动让出姜堰,是为了在政治上更好地孤立韩德勤,使其找不到任何制造摩擦的借口,以揭露其假团结、真反共的真面目;军事上,更便于新四军集中力量以应付韩德勤的突然进攻,而且将姜堰交接给“二李”,既赢得了中间势力的同情和支持,又加深了韩德勤与“二李”的矛盾,可谓一举两得,我们必须放远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二李”还借此机会向韩德勤索要了十万元,他们从此事件中意识到,在此环境下,保持中立,一脚踏两船,不仅无害,反而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发展。

对于郭村保卫战中“挺纵”的一些不妥做法,陈毅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要求大家要认真总结这次战斗的经验教训。在东进黄桥,管文蔚暂时离开去做地方工作时,陈毅就曾嘱咐他:“‘挺纵’暂借郭村是触动了‘二李’实际利益的行为,你们无论如何也不应当呆在郭村,逼着他们来打你们。你们只要把队伍移动一下,不就好了吗!”郭村这次战斗打了中间势力,差点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幸亏打胜了,取得了话语权,教训了“二李”,进一步巩固了与其统战关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一定要认真记取郭村战斗的经验教训”,记住“不善于做好地方实力派的团结工作,就休想在苏北站稳脚跟!”[8]确实,郭村战斗多亏陈毅及时的补救,不仅在政治上取得有利地位,而且还教训了“二李”,震撼了其他中间势力,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对新四军做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抗战时期,陈毅不仅坚决地运用和贯彻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而且还结合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践上对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毅的统战思想既是陈毅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为我党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提供宝贵借鉴。

[1]计高成.新四军在盐城[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1:38-39.

[2]李佳禾.刘锦旺.陈毅统一战线思想与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J].中国统一战线,2004,(9):38.

[3]郑复龙.论陈毅统战艺术在“发展华中”进程中的运用[J].福建党史月刊,2002,(5):40.

[4]陈毅.陈毅军事文选[C].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6:110.

[5]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政治部.陈毅致朱、彭、叶、项电[A].苏北摩擦真相[C],1940.

[6]人民的忠诚战士——缅怀陈毅同志[C].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300.

[7]刘小清.陈毅在苏北开展文化统一战线[J].铁军,2011,(12):9.

[8]管文蔚.陈毅在大江南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77.

猜你喜欢
姜堰苏北陈毅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泰州姜堰区 实行“三检查、两确认、两注意”
姜堰永远的骄傲——溱湖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浅谈苏北地区香樟树黄化病的防治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