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青年“海归”教师发展助推措施探讨

2013-03-23 02:08戴叶萍
关键词:海归学术思想

戴叶萍

(东华大学 党委统战部,上海 201620)

近年来,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入一大批中青年人才充实到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其中大部分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而今,这批“海归”人才进入高校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以及发展等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更好地为中青年“海归”教师服务,助推他们在国内和校内的发展,亟待高校组织、人事、统战等相关部门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以东华大学为例,党委统战部针对全校110余名在海外取得学位的中青年留学归国人员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63份,回收率78.8%。调研结果如下:

一、目前我校中青年“海归”教师发展状况

1.总体情况

根据学校现有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我校中青年“海归”教师中男性占56.6%,女性占43.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70.8 %,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7.9%。他们普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也拥有国际化的思维和理念、广泛的国际学术网络,在各个专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学术带头作用。

2.思想状况

通过调研了解到,我校中青年“海归”教师的思想状况总体比较积极乐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

一是比较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政府各项改革措施。有87.3%的“海归”教师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另有12.7%表示说不清楚;90.9%的“海归”教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国务院实施新一轮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正式启动等表示满意;92.8%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持有比较乐观的信心。二是较为关心时事政治。76.4%的教师会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尤其是对“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我国首艘航母试验平台‘辽宁舰’正式入列”等非常关注。三是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绝大部分“海归”教师对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教师考核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表示赞同,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同时,所有的教师都会通过课间休息或课后主动找学生交流,设立专门接待时间,答复学生邮件、电话、短信,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等方式去关心学生。四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或民主党派组织比例较高,调研数据反映:有51%“海归”教师的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17.6%为民主党派,31.4%为无党派或群众。

3.工作状态

经了解,我校“海归”教师绝大部分都爱岗敬业,积极投入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他们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理念、政策制度、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总体评价满意率为80.4%。如果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困难,86.3%的“海归”教师会通过向主管领导反映或找学校相关部门等方式去主动寻求解决。从教学工作看,35.3%的人认为目前在教学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考核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15.7%的人认为是“教学任务量大,教学任务的分配不合理”,还有15.7%认为“教学方法缺乏指导和培训,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从科研工作看,62.7%认为目前最大的困扰是“科研压力大”,21.7%的人认为目前在科研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学术引路人”,19.6%认为是“科研配套服务跟不上”。而对于个人发展方面,19.6%认为目前发展遇到的最大困境是“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困难”,15.7%认为是“发展规划不清”,还有认为是项目申报困难、缺少平台与认可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4.生活现状

我校中青年“海归”教师目前的生活状况较为稳定,有固定的经济收入,82.4%的人拥有自购住房。但是,仍有45.1%的人感到目前主要的生活压力来自经济收入,43.1%的人认为是子女入学入托及成长发展等方面。而对于“海归”教师来说,社会交往较少,更多只是通过QQ、MSN、微博、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在网上所进行的主要活动也仅局限于了解新闻、搜索、查阅资料、收发邮件等。

二、中青年“海归”教师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需求

1.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虽然我校中青年“海归”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积极向上,但其理论素养仍需要提高。尤其是45岁以下的青年“海归”教师,他们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海归”,又长期生活在国外,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少。大部分“海归”都集中于理学、科技工程类专业领域,他们更偏重于专业学术研究,思想政治理论的修养和锤炼仍不够。

2.学术领域影响较大,社会影响相对较小

高校“海归”教师均属学校引进人才,大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影响,但参与的社会活动不多,在社会上往往缺乏一定的影响力。我校中青年“海归”教师中,除学术领域方面的社会兼职外,拥有参政议政、党派或团体社会兼职经历的比例只有7.1%。

3.学术科研工作缺乏指导,与现有的学术团队相容性不够

有21.7%的青年“海归”教师反映,在科研工作方面面临的最大压力是没有学术引路人。也有教师反映,在学术科研工作中因研究方向不同、学术传承等原因较难融入到校内现有的学术团队,也缺乏指导,往往单兵作战,很大程度地阻碍了自身的学术成长和发展。

4.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欠缺

调研中,有不少“海归”教师提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而目前国内高校为教师提供和创造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仍有待拓展,包括在为教师国际交流合作服务过程中的签证办理、经费支持、出国期间课程安排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5.适应国内生活压力较大

目前,高成本的生活负担、全新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生疏的人际关系以及迥异的文化背景等,对于长期生活在外而刚回国不久的“海归”教师来说,要逐步适应、顺利发展,必须克服各种现实困难,无疑是严峻的挑战。

三、“海归”教师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1.“海归”教师自身内因

一是思想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中青年尤其是青年“海归”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不够,从主观来说也是因为其自身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调研数据显示,有45.1%的人对学校和学院组织的思想理论学习、主题教育活动表示感兴趣,也会积极参加,而54.9%的人则因工作繁忙或不感兴趣而很少参加。

二是对国内、本地区、校内情况了解不够。许多“海归”教师回国后,因工作繁忙、人脉缺乏等原因,很少参加社会活动,获得的信息量也相对较少。有一部分“海归”教师更是成天埋头于学术研究,不太关心窗外事,导致了他们对国内、上海市以及校内的许多情况都不太了解,从而产生了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三是跨文化心理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海归”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多年后回到国内,必然会面对着教育背景、工作环境、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冲突,这种冲突也就是跨文化心理学中所谓的“文化冲击”,“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与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1]。要完全从原来的文化体转型进入新的文化体,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跨文化的心理适应。

2.组织保障外因

一是对于“海归”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引导不够,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一方面,学校针对“海归”教师的思想理论专题培训相对较少,培训的手段和方式也过于单一,多为辅导报告、座谈交流等,缺乏教育实践、社会考察等生动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党组织引导、表率和感召不够,调研中也发现,有33.3%的“海归”教师认为身边的党组织在凝聚教师、促进业务发展方面做得不够。

二是对如何更好服务于“海归”教师发展方面研究不够。首先,学校相关部处深入联系“海归”教师不够,不能有效全面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其次,对于“海归”教师的特点和工作规律性把握不够;再者,对于“海归”教师的思想心理及利益需求了解和调研不够。

三是工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对于“海归”教师,各个高校都较为重视,从校党政到统战部、人事处、科研处以及各个学院党政等都会针对“海归”人才开展一系列工作,为他们提供服务。但总体来说,没有形成很好的、系统的工作机制,往往各自为阵,开展工作相对零散,有时因部门相互之间协调不够,导致工作或政策执行冲突,使刚从海外回国的“海归”们感到有些困惑,甚至不知所措。

四是为“海归”教师发挥作用的平台搭建不够。学校所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更多从广泛适应性考虑,面向全校所有教师,确保公正、公平。但在具体操作时,还是应该考虑到“海归”教师的特殊性,为其发展提供和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为“海归”教师搭建各种平台,如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校内外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交流等平台,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优势,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助推“海归”教师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内外并举,强化理论培训引导

思想理论建设是“海归”教师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前提,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海归”教师的思想理论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他们认真、自觉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共同努力奋斗上来。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外、校内各种资源和平台,抓好“海归”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培训。一方面,积极推荐“海归”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级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和学习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好学校党校理论教育主阵地作用,将“海归”教师的思想理论培训纳入党校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切实帮助他们坚定信念、掌握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2.深入调研,切实排忧解难

在对“海归”教师的服务工作中,要防止短期操作和急功近利倾向,避免出现“重引进,轻服务”的现象,进校后仍需持续关心。学校党委、统战、人事等相关部门,应加强与“海归”教师的联系和沟通,深入开展走访和调研,真正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同时,在服务“海归”教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科学处理好“适当照顾”与“一视同仁”的关系[2]:既要从“海归”教师的特殊性出发,适当照顾这一群体的某些权益,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凝心聚力,激励他们更好地参与教学、科研等工作;也要注意“海归”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同等待遇,这样更有利于为他们创造和谐融洽的环境,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当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3.统筹协调,构建联席工作机制

“海归”人才工作是学校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工作协调,建立联席工作机制,针对“海归”教师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利益需求,开展专项研讨,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有效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

4.广泛拓展,多方搭建服务平台

学校可以多渠道入手,搭建各种平台,使“海归”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施展才能,积极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一是区校和校企合作平台,注重发挥“海归”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帮助他们把专业知识转化到实践应用领域,既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又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挂职锻炼平台,积极举荐“海归”人才到地区、各类社会组织及团体挂职锻炼,让他们近距离了解社情民意,增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素质,有效地服务社会。三是参政议政平台,努力培养“海归”教师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他们为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真言、献良策。四是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海归”教师具有广泛国际学术网络的优势,为他们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联系交流创造更多的条件,不断拓展学术交流的平台。

5.人文关怀,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在重视解决“海归”教师实际问题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其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不断营造自由、宽容、民主、和谐的氛围,助推“海归”教师在国内愉快、轻松、顺利、成功地成长发展。

[1]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40-341.

[2] 上海市委统战部研究室.新时期侨务工作的规律研究——以上海侨务工作实践经验为例[R].上海:市委统战部,2011:16.

猜你喜欢
海归学术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思想与“剑”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