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赋》创作特色论略

2013-03-24 04:55陈会丽
关键词:西征潘岳用典

陈会丽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河南 郑州451450)

西晋文人潘岳的赋在六朝时期就备受推崇。魏晋年间,朝代更迭频繁、战乱频仍,文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散逸非常严重,但潘岳遗散下来诗赋哀诔等作品却不少,足见其文学创作成就之大。潘岳作品中有赋22篇(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其中《寒赋》、《朝菌赋》、《果赋》3篇仅余残句,一般不再计入,所以各类著作中往往只提到潘岳的19篇赋作。潘岳赋作内容丰富,在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深刻影响。潘岳的《西征赋》继承了前人纪行大赋的创作传统,而且征引更为广博,规模更为宏大,语言更为清新,内涵更为深厚。

潘岳所生活的时代政治极其黑暗恐怖,司马氏篡魏自立、贾后诛杀杨峻、构陷太子等大残杀和大株连事件接连发生,潘岳和同时代的其他仕途中人一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统治集团内部腐朽残暴、相互倾轧,潘岳身不由己地陷入种种政治斗争漩涡之中,并最终于公元300年(永康元年)三月,被诬谋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为乱,被诛杀,并被夷灭三族。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深深影响着潘岳的思想和创作。《西征赋》就创作于贾后诛杀杨骏之后第二年。作为在党争之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官员又要离家赴远,赴任途中唯一的幼子又不幸夭折,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境万分悲苦,这使他对社会政治黑暗的认识更加深刻,对统治者的残暴更加愤慨,对生活在动乱社会中的百姓倍加同情,这些民本思想在《西征赋》中得以展现,也在无意之中开拓了赋这一文体的表现境界。

一、鸿篇巨制,展示了商周至西晋的千年历史画卷

潘岳的纪行叙事大赋主要有《西征赋》、《籍田赋》、《射雉赋》等,而《西征赋》则是其纪行赋的代表作。该赋篇幅宏大,长达四千余字,以抒情的笔墨记述了他公元292年(晋惠帝元康二年)从京都洛阳赴任长安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西征赋》的开头部分主要记述潘岳赴任长安县令的背景。变幻莫测的政治仕途,令他心有余悸,感慨万千,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由京官放外任,命运难卜的仕途悲凉和受杨骏案牵连几乎性命不保的危惧,使这篇著名赋作一开始就展示出宏大的社会政治背景,抒发了当时文人较为普遍的凄凉与悲苦心情[1]。

接下来的“因地怀古”部分是该赋的主体。作者以洛阳至长安一线所经历的地域为先后顺序,以商周至西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为写作内容,详细记叙了沿途所经之地的山川形势、人物古迹,在对历史兴亡的感叹中总结历史教训,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暗讽。该赋所记述的经过之地达70多处,历史人物140多个,涉及历史事件数十起,赋作所蕴含的历史人文内容达到历代纪行赋的峰巅。因此,该赋成为文学史上记述历史人文知识最多、体制最为宏大的纪行大赋。

纪行赋始于汉魏,写作缘由或是作者因自身仕途多艰,谪迁异地时,记述所经山水人物,感叹怀才难遇;或因作者身处社会动乱之中,漂泊难以安定之时,借纪行沿途见闻,抒发生不逢时之感慨。《西征赋》也沿袭“因地怀古”的记述形式,但该赋所记述的行程是自京都洛阳出发,途经新安、曲崤、函谷关、潼关、华岳等地,最后到达长安。这一行程所经之地大多为周、秦、汉、魏的统治中心,在这些地域上活动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不胜枚数。悠久辉煌的人文历史客观上为潘岳提供了其他地域不可比拟的创作素材。一路走来,多有前代帝王的宫廷旧址、逐鹿鏖战的历史痕迹,因此,该赋可写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作者本人崇尚儒学,博学多才,熟读五经,谙熟历史,能够提纲挚领地抓住有史以来涉及治乱兴亡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在结构上,潘岳将上下近千年与纵横近千里的时间和空间、历史和地理融会在一起,从而创作出了《西征赋》这一史诗般的纪行大赋。

二、善于用典,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西征赋》创作风格上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引经据典,赋中经典多引自《左传》、《诗经》、《书经》、《易经》、《礼经》等著作。其中引自《左传》的典故多达27处,出自《诗经》的有13处。例如,《西征赋》开篇部分论述自己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时就提到:“唯生与位,谓之大宝”。该句化自《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历史典故的精妙运用使《西征赋》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典雅明丽的面貌。因此,《西征赋》一文的人文内涵通过历史经典在无形中得以提升。

我国经典的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圣人贤士的话语、著作中的语句等,均可作为经典材料被引入到作品的写作内容之中,早在屈原的创作之中,就多有用典,引经据典的创作之风发展到汉末魏晋时已大为盛行。潘岳才情过人,熟读“五经”,在其赋作中即大量用典,在《西征赋》中用典的形式更是变幻多样,由于潘岳本人对于“五经”思想精髓的掌握,使得该赋虽用典丰富,却不着痕迹,令人不觉晦涩。正是这些文史典故使该赋的历史厚重感得以增加,作者每行至一处,便追踪记述此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从而展示出自商周至西晋近千年的历史画卷,从而使《西征赋》成为汉魏两晋纪行大赋成熟的、史诗般的代表作品。潘岳的赋作在六朝时期能够备受推崇,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丽而不浮,创设了清新明快的语言意境

《文选》收录潘岳的赋作达8篇,这表明萧统对其赋作是极其认同的。六朝文人对于文学语言形式美的追求表现在赋类文体的创作上就是大量运用对偶修辞、骈词丽句。受时代文学审美风气的影响,潘岳赋作的语言在对偶声律上也非常讲究,其文也因此显现出“烂若披锦”“巧构形似”之美。其《怀旧赋》与《闲居赋》整体用骈,是典型的骈赋作品;《西征赋》则是以骈句为主,间或运用其他不同句式。有些段落的文字句式则是骈散结合。潘岳《西征赋》中的偶对字数、句式相对,词义上正好相对或相反,相对两词的词性也尽量追求一致,如对偶句“行乎漫渎之口,憩乎曹阳之墟”为动宾句式对,“麟趾信于关雎”与“驺虞应乎鹊巢”则为主谓句式对。《西征赋》中不仅长对精细,短对也相当工整,整齐骈偶句的运用令《西征赋》虽洋洋四千余字,读来却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晋书·潘岳传》称潘岳“辞藻绝丽”[2]。李充在《翰林论》云:“潘安仁为文也,犹翔禽之羽毛,衣被之绡”[3]。潘岳受时文创作风尚的影响,其《西征赋》中展现出一种“浅而绮”的风格。《西征赋》引用典故频繁,骈偶句式大量出现,又多次涉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但读来却不觉得生硬晦涩,能够给人一种清新明快之感。

四、借古讽今,彰显民本思想

《西征赋》一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有论述。其怀古、述古内容中最具有进步性的一个方面就是揭露、抨击历代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残暴极恶。借历史讽喻现实,彰显出作者的“民本位”仁政思想。例如,《西征赋》开篇部分就提到:“唯生与位,谓之大宝”。此句意为天地人是相互关联的,天地之大德就是使万物生存,圣人就要取法天地自然,施仁政,以天下财聚天下人,以仁义治国安民。这一历史典故表达了潘岳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的政治思想。另外,能够旗帜鲜明地对历史上的暴君奸臣进行批判,对明君贤臣进行赞颂,也是该赋最大的创作特色之一。作者因具备深厚的儒学功底,更拥有大济苍生的民本思想,所以,能够提纲挚领地抓住夏商周秦汉暴君、昏君的重要罪行进行揭露与抨击,对秦始皇、汉武帝等暴君的嘲讽与批判尤其激烈、辛辣,字里行间更显露出对百姓困顿生活的关注与同情。潘岳《西征赋》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述,更侧重于那些关涉历代王朝治乱兴衰的内容,最终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

三国纷争之后紧跟着就是魏晋易代,百姓历经长期战乱,生活极其困苦。但是,以司马氏为首的西晋士族大家奢侈腐化;统治阶级腐朽贪婪;贵族官僚地主阶级子弟沉湎于声色犬马,处于社会底层的庶族百姓生活更为艰难。《西征赋》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记述,在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暴戾残酷进行揭露与抨击的同时,进一步彰显了自己的民本思想。

五、叙事议理,关注民生,拓展了赋的表现境界

《西征赋》在艺术上能够超越同类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采用叙事议理相结合的手法,该赋以作者的行程为线索,每到一处便思接千载,追踪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及相关人物,每叙述一人一事必加以议论褒贬,态度鲜明地赞扬关注民生疾苦的明君、忠臣、良将、贤士,揭露与抨击那些鱼肉百姓的昏君、奸臣、贼子,弘扬正义,批判邪恶。潘岳以叙议结合的手法,从诸多历史事件中总结教训,在揭露统治者残酷暴戾、腐化淫乱的基础上,关心民生疾苦,“忍生民之减半,勒东岳以虚美。超长怀以遐念,若循环之无赐。”作品中鲜明民本思想的展现,是潘岳对赋这一文体表现境界的拓展。

《西征赋》在传承汉赋的同时,亦多有创新。从形式上继承了“因地怀古”的创作传统,而体制更为宏大,征引更为广博,用典更为丰富与灵活,充分显示了西晋赋文重视文采、讲究铺陈的特点。文化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不仅增添了该赋的历史厚重感,更表现出潘岳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无比眷恋。此赋虽然规模宏大,但叙事却条理清晰;用典较多而不晦涩;骈散结合,句式灵活;语言轻敏流畅,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特别是叙事议理相结合,关心民生疾苦,展现鲜明的民本思想,则是潘岳对赋文表现境界的拓展。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9.

[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07.

[3]李充.太平御览:文部:品质:翰林论[C].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卷五百九十九.

猜你喜欢
西征潘岳用典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假 寐
漫谈诗词“用典”
青春激扬 为梦想西征
依水类浮萍寄松似悬萝
——关于潘岳婚姻的论争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
美男子潘安是谁
左宗棠西征与西北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