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

2013-03-24 06:03娄平才
海南医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肠套叠包块灌肠

娄平才

(石阡县人民医院功能科,贵州 石阡 555100)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段套入到相连肠管的腔内,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2岁以内者发病率最高(其中3~9个月年龄段发病者占40%),只有10%的小儿肠套叠病例是年龄超过3岁年龄[1]。小儿肠套叠早期症状不典型,早期确诊,在48 h内灌肠复位成功率高,如果时间延长,出现肠管坏死,则需手术治疗,否则会危及患儿生命[2]。本文收集本院经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小儿肠套叠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及超声影像特点,旨在探讨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超声诊断并手术证实的小儿肠套叠患者19例,分析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主要症状、以及肠套叠的类型和位置、治疗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状态等。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AloKa4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普通探头频率3.0~5.0 MHz,高频探头频率7.5~10 MHz。对于一直哭闹的患儿,要先使用镇静剂使其平静,一般为0.5 mg/kg水合氯醛通过肛肠给药[3]。受检患儿取仰卧位,先对腹腔实质性脏器进行常规检查,然后对腹部进行连续广泛扫查,探及腹部包块时,要行纵、横、斜断面结合,用普通探头与高频探头结合,注意包块的大小、位置、血流情况,并观察有无肠管扩张、腹腔积液等。

2 结果

2.1 患儿年龄性别分布和基本症状 患儿年龄5个月~6岁,大部分患儿属于6~24个月年龄组(73.68%),两岁以内患儿比例为84.21%。19例肠套叠患儿中男性13例(68.42%),女性6例(31.58%),男性与女性之比约为2:1。见表1。

表1 患儿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19例肠套叠患儿中,发病时间最短1 h,最长8 d。观察到患儿中便血3例;烦哭、便血5例;烦哭、呕吐,便血3例;腹痛4例;阵发性哭闹伴呕吐,解果酱样大便4例。腹部未扪及包块15例,腹部扪及包块4例。所有患儿均进行过X线检查,X线均未提示肠套叠;提示高位肠梗阻7例,不全梗阻8例,未见异常4例。

2.2 肠套叠类型 本组19例中回盲型11例(占57.89%)、回结型 5 例(占 26.32%)、回回结型 2 例(占10.53%),小肠型1例(占5.26%)。

2.3 超声表现 低频超声声像图表现(图1、图2)呈“同心圆征”12例,呈“假肾征”1例,呈“车轮状”2例,不典型超声表现的4例呈不规则型肿块。高频超声可以更好地显示套头位置,套块内的淋巴结以及套块内肠系膜血管血流情况(图3)。超声图像上可见19例均有腹腔积液。本组中有17例(占89.47%)低频超声有明确的肠套叠征象,1例(占5.26%)低频提示可疑肠套叠、1例(占5.26%)低频未见明显肠套叠征象。19例在高频超声中均见明确的肠套叠征象。肠套叠包块大多位于右上腹部,少数位于中腹部及左下腹部,位置与肠套叠的类型及套入的深度有关。

图1 超声显示“同心圆症”

图2 超声显示“假肾征”

图3 套叠包块内部的淋巴

2.4 治疗结果 19例患儿中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16例,经手术治疗复位的3例。治愈率为100%。

3 讨论

肠套叠的发生最常见于儿童,是婴幼儿急诊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婴幼儿肠套叠多发生在2岁以内,且多发于男性婴幼儿,2岁以内发病率为80%[4]。本组病例数虽然不多,也体现了这一点。19例患儿中,两岁以内患儿比例为84.21%。男性与女性之比约为2:1。

据统计,约90%的肠套叠开始于回盲部,以回盲部套入结肠或回肠套入回肠再套入结肠套叠多见,即回肠盲肠型(回盲型)和回肠结肠型(回结型)[5]。在本组病例中有16例属于这两种类型,共占84.21%。

肠套叠的四大典型临床症状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包块[6]。几乎所有的肠套叠都伴发肠梗阻[7]。本组19例病例中有的出现类似的症状,有的症状不是很典型。由于肠套叠患儿往往先出现1~2个症状,如患儿未出现血便或未触及包块,临床症状不典型时,需要仔细多方位扫查,避免漏诊。

本组中有17例(占89.47%)低频超声有明确的肠套叠,而19例在高频超声中均见明确的肠套叠征象。也就是说低频与高频超声相结合可更好地避免漏诊,诊断准确率更高。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套叠也是有可能性的,超声检查时一定要仔细认真,结合低频及高频超声对全腹进行检查,部位不只限于右腹部,也有可能在中腹部或左侧腹部。声像图显示小儿肠套叠典型特征为“同心圆征”、“假肾征”、“车轮状”等,声像图不典型表现为混合性不规则型肿块;近侧肠腔内有类似肠梗阻的积液[8]。本组19例的声像图显示符合小儿肠套叠的特征,且19例患儿都经过空气灌肠或者手术治疗成功复位,治愈率为100%。有研究表明[9]低压脉冲空气灌肠术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注气压力治疗小儿肠套叠取得较好的复位效果,其适应证宽,不良反应少,无并发症,更安全、可靠。因此只要掌握了小儿肠套叠的超声特征和临床表现,超声诊断此病的准确性就会提高,以便更好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为了防止漏诊和误诊,超声检查肠套叠时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0]:伴有腹痛、呕吐的急性肠炎;横切显示固定“同心圆征“的闭孔疝、小儿急性单纯阑尾炎、肠道肿瘤等。

综上所述,当在工作中发现可疑肠套叠患儿时,应采用高频、低频探头结合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无辐射、无创性、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可重复、可随访、且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不典型临床症状小儿肠套叠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1]Dahnert W.Radiology review manual.6th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2007:845-846.

[2]廖雪燕,王建文,郑俊琼,等.小儿肠套叠60例诊治分析[J].海南医学,2010,121(12):112-113.

[3]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6-637.

[4]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中册)[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88.

[5]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015-1016.

[6]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3-244.

[7]徐志章.现代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84-286.

[8]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495-1496.

[9]庞恩文,黄志强,文樟泰,等.低压脉冲空气灌肠术整复小儿肠套叠的应用研究[J].海南医学,2011,22(17):6-9.

[10]段雅琦,王建华,丁桂春.小儿肠套叠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9):2034-2036.

猜你喜欢
肠套叠包块灌肠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以腹部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子宫内膜癌一例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P物质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