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话智慧的哲学阐释

2013-03-25 06:33王小莉韩鹏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讲话智慧思维

王小莉 韩鹏杰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点拨智慧。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与智慧的点拨集中体现于教师讲话的智慧。如何提高讲话的智慧?如何做到智慧地讲话?这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教师“讲话智慧”的题解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与“智慧贫乏”并行,致使人类生存危机频频上演。于是,“恢复智慧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化行动之一”[1]。那么何为智慧呢?

追溯到古代西方,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智慧”一词,他认为“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自知无知的人是最有知的”;亚里士多德也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对“智慧”提出确切的定义“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等。姚新中教授在文章中写道:“当代西方学者认为,智慧概念具有三重含义:认识的过程,美德和善。作为认识过程,智慧包括如何获得并扩展认识主体的知识;作为美德,它以价值的形式表现行为的社会性;作为善,智慧是个人欲求的状态或境况。”[2]的确,在对自然科学顶礼膜拜的西方,尚且对智慧如此重视。那么,对人文科学尤为重视的古代中国又会如何呢?

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的文字和文献记录中,“智”亦作“知”,具有聪慧、智谋、知识、才干等多层内涵。《说文解字注笺》曾解释道:“知,智慧及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因此,在古代中国人那里,智慧被解读成“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形成并通过特定的知识形式表现的”[2]。如同《易经·赛卦·象传》所言,“见险而能止,知矣哉!”智慧意味着趋利避害,在丰富知识基础之上作出明智之选。因此,荀子提出,“知有所合谓之智”。除此以外,《墨子·尚贤中》中讲,“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3]宋朝的梅尧臣在《桃花源》一诗中写道,“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不仅如此,在古代佛教中,也将智慧视为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从而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大智度论》卷中讲,“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4](此中“般若”意即智慧)《敦煌变文集》中更有,“神通能动于十方,智惠广弘于沙界。”

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方、中国还是古老印度佛教的智慧观,似乎都在明示,智慧是知识,但高于知识,因为“知识是一种从生活中分离、结晶出来的东西,是已然生成的东西,而智慧则是一种活生生的、永不封闭、永不僵化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向一切可能性敞开着的”[5]。故而,智慧是一种能力,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生活之道。通过智慧,“人类学会如何正确处理自身、自然、道德规则和宗教义务等问题,学会如何发现各种现象中的意义和规律,以指导人类的行为”[2]。

那么,何谓“讲话智慧”?这种卓越的智慧特定于教师,不仅是一种知识智慧,也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的职业特性使教师的智慧集中体现于出色的讲话,讲话不同于日常的随便说说,而是具有特定的时空范围,集中表现为教师的授课时段。教师讲话的过程也即教师本人卓越智慧的展现,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传播知识、点拨智慧的过程。教师讲话智慧具备“德”、“才”、“情”三大特质。

二、教师“讲话智慧”的特质

1.德

爱因斯坦曾言:“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同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被认为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但更重要的是德性的提高与完善。《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概括而言,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智慧成为大多数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认同方向。儒家更是将智列为美德之一,“三达德”、“四德”、“五常”中都蕴含智,肯定了智慧的道德蕴涵。可以看到,在传统儒家那里,作为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尤为重要的一环,智具有极为深广的伦理内涵和外延。智是对判断标准的把握,是善于知人与自知的正派作风,是个体先天判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孔子有言,“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孟子道,“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荀子讲,“知者知人”,“知者自知”。(《荀子·子道》)而“德”常被认为是智慧源泉的内在动力与力量。“德”由字形考证,由“心”、“彳”、“直”组成。其中“心”与情境、心态相关;“彳”意为行走或行为;“直”,取“值”。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注解“凡彼此相遇当曰值……古字例以直为值”,[6]意为相遇相当。故综合而言,“德”字本意为“心、行之所值”,引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在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尊重自然,循道而为,广积善行,发展社会,发展个人事业。先秦思想家老子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可以看到,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范畴,“道”即指自然与人世运行共通的真理;“德”指人的德性、品行及王道。正如《周礼·地官》注中所讲:“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7]故“德行”不仅意味个人的智慧道德,更意味着个人日常践行。明代理学大师李贽曾言:“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因此,“行”与“言”相比,更能体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故可以看到,王夫之所讲“身教重于言传”。在教师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言辞,更为重要的是日常自身的“行”,教师应将“行”视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过程。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才能赢得学生内心的尊重并成为学生行为的模范,才能达致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影响及效果。只有具备了个人之“德”,才能拥有“师之为师”的“行”,才具备了讲话智慧的前提。

2.才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先生一语道破教育的先决条件,即教学对教师的才学要求。那么,何谓“才”?“才”指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及授课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集中表达为教师出色的讲话,授课过程中语言文采的哲理性、精练性及流畅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话要讲得通透、明了、简短、流畅又不失典雅艳丽,使人百听不厌、如沐春风。如同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悟”一样,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原原本本的传授,更是一种心智健康发展的开发与陶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简练通透的话语表达,典雅悦目的文采展现及发人深省的哲理点拨,一点点地完善“教人而非教书”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如同《论语》所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的“因材施教”;“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这一切皆是教师“才”之体现。

3.情

“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中国古人讲“情深而文明”,“情”源自个体对生活的态度体验。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自身职业及自己的学生具有真情,其次要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具有热情,最后要对自己的课堂具有深情。具备了此三情,才能从自身做起,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学习过程,融入学习过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情”一方面使教师自身愉悦,另一方面会显著增强学生个体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孔子、王阳明、伊壁鸠鲁学派、卢梭等,都曾对教学中的情感力量提出有益见解。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进行情感教育,将教育中的理性因素与感性因素恰当地融合,已成为现代教育良好发展的必然趋势。纯理性的教育不仅压抑着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也深刻阻碍着教学的真正意义。因此,现代教育更应追求以情为本的人本主义的教育方式。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机械、死板的知识接传过程,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育人之过程。现代教育不是仅仅追求“知”的通识教育,而是追求“知的教育、意的教育和情的教育兼备的人性教育的系统工程”[8]。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德行、出色的言论、快捷的思维、卓越的智慧,才可以称之为“教书育人”的榜样,才能成为学生敬仰和效仿的榜样。

三、教师“讲话智慧”的炼成

教师“讲话智慧”需要凝练。“炼”即具有特定目标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沉淀与积累,形成的一种讲话特有的风格。“炼”的过程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炼思维、炼积累、炼表达、炼心理。

1.炼思维

贝斯特曾在《教育的荒地》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以及“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可以看到,“智慧”与“思维”具有密切、直接的关系,“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成分”。[9]的确,“思维”是真实又让人难以言喻的东西,它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能力。现代教育中的多种学科,例如哲学、语言学、神经科学、信息学,都将思维列为自身学科的研究对象。如果说,智慧是一种生活之道,那么思维则是智慧的方向标,思维要是错误,再有智慧也是徒劳。“思维”可以通过时间的培养与训练来进行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思维的培养与练习视为“讲话智慧”炼成的第一要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智慧与思维的双向互动,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2.炼积累

“积累”亦作“积絫”,意为逐渐聚集。《汉书·叙传上》中讲,“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絫之业,然后精诚通于神明,流泽加于生民”。[10]同样,对于教师而言,积累不仅指知识层面,也可涵盖教学经验、人生阅历等。古人言:“温故而知新”。积累不仅指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指个人综合认识能力,即教师个人对知识的储存不仅要具有专业性和丰富性,又要力求创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积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分秒秒的坚持。任何质的成功,都离不开量的积累,教育教学亦是如此。成功从来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开始起,持续累积锤炼而成。一个成功的教师离不开对知识日积月累的学习,离不开日益增多的教学经验,更离不开岁月沉淀的人生阅历,唯有此,才可能通向成功之路。

3.炼表达

法国艺术家丹纳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的确,对于教师而言,语言表达至关重要。语言展现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优秀的语言表达,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充分、更流畅、更有效。如果说,思维是前奏,那么语言表达则是思维最终的结果展示。“表达”涉及表达的技巧、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效果,它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的技巧、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效果分别代表“怎么说”、“说出来”以及“听进去”。中国人讲“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同样,教学中语言的表达亦是如此。教学过程中,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语言的吸引力和声音的表现力。生动活泼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洒脱自如的语速,必会使学生沉浸于艺术享受般的课堂,不仅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魅力,亦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将表达的训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表达,在表达中生活。做到日常生活表达的练习,优秀的课堂表达才会成为可能。

4.炼心理

“心理”指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反应,人的心理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这其中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也即知、情、意。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爱”,只有爱才能对生活、对工作、对学生充满真情、热情、深情;只有“爱”,才能在面对生活、工作、学生的难题时,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因此,在对心理的历练之前,应该先明白“爱”,唯有此,才能拥有健康心理的基础。其次,在良好心理的培养过程中,要对生活、对学生“从容、宽容、包容、共荣”,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通向良好心理的健康发展之路,才能通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

可以看到,无论思维、积累、表达还是心理同样都需要“炼”。这意味着在岁月积淀的过程中——境界的升华。

走笔至此,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讲话智慧,已深深镌刻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这个时代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教育也具有愈来愈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讲话智慧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主题。因为,它关系着一种能力,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教书育人的人本主义教育之道。

参考文献

[1] 赵汀阳.一个或所有问题.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姚新中,洪波.知识·智慧·超越—早期儒学与犹太教智慧观的伦理比较.伦理学研究,2002(1).

[3] 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 王丽芳,王海明等.大智度论(敦煌写经历代小楷精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 俞吾金.毛泽东智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 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 杨天宇.周礼译注——十三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4.

[8] 张再林.关于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4).

[9] 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 班固.北京:中华书局,2000.

(责任编辑 付一静)

猜你喜欢
讲话智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注水”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