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全波形反演:芦山7.0级地震及余震矩张量解

2013-03-26 17:38林向东葛洪魁DouglasDreger苏金蓉王宝善武敏捷
地震科学进展 2013年11期
关键词:龙门山主震中国地震局

林向东 葛洪魁 徐 平 Douglas Dreger 苏金蓉 王宝善 武敏捷

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2)北京市地震局,北京100080

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

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震实验室,94720-4767

5)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

近场全波形反演:芦山7.0级地震及余震矩张量解

林向东1,2)葛洪魁3)徐 平2)Douglas Dreger4)苏金蓉5)王宝善1)武敏捷2)

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2)北京市地震局,北京100080

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

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震实验室,94720-4767

5)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

芦山地震;余震;矩张量;龙门山断裂

(作者电子信箱,林向东:lin@bjseis.gov.cn)

P315.3;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3.11.008

自2008年汶川发生8.0级地震以来,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数百个大于ML4.0的余震,但是,断裂的东北端以及西南端附近很少有较大地震发生。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再次发生了7.0级强震,该地震恰好位于龙门山断层带西南端的彭县—灌县断裂带上。主震发生后,截至4月23日,四川省数字遥测台网记录到了52个ML≥4.0的余震。为了研究清楚该地震的发震机制以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对该地震及余震的矩张量解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主震,国内外多家机构和研究小组快速反演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及破裂过程(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http:∥www.seis.ac.cn/manage/html/8a9080a125b29b1b0125b2a3093a0002/content/13_04/27/1367035859616.html);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刘超等和韩立波等(http:∥www.cea-igp.ac.cn/tpxw/266824.shtml);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刘杰等(201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http:∥www.itpcas.cas.cn/xwzx/tpxw/201304/t20130420_3823909.html);GCMT(http:∥www.globalcmt.org/CMTsearch.html)),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芦山地震的发震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但是,目前还没有人利用近场的宽频带资料对芦山主震及余震的矩张量进行研究。充分利用近场地震波形资料,对主震和余震的震源参数进行综合研究,将有利于更多地揭示芦山地震的孕震机制及应力场细节信息。

我们搜集了信噪比相对较高的宽频带数据,根据林向东等(2010)建立的3个不同的分别适合于四川盆地和龙门山断裂东南地区、西南山区、西北山区的速度模型;利用TDMT_INVC方法计算矩张量。考虑到减少单台数据受到随机性未知干扰带来的误差及龙门山断裂带地区速度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在每个地震的反演过程中至少使用了3个台站的波形数据,并且最终解的VR和DC值均要求大于80,充分保证解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反演,我们获得了芦山主震及16个余震的较好的矩张量解。根据Zoback(1992)区分断层类型的准则,对主震及地震断层类型进行了分类,并结合汶川地震序列结果对比分析,初步认为: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具有密切的关系,汶川地震的发生可能对芦山地震有触发作用;龙门山断裂具有走滑特征,但是相对沿着断层的走滑运动,逆冲运动在整个断裂运动中占据了主导作用。相对于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的影响,NNW向的构造应力对芦山地震的发生起的是主导作用。芦山7.0级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3 km左右,震源机制最佳双力偶解的节面I走向216°,倾角47°,滑动角103°,节面Ⅱ走向20°,倾角44°,滑动角78°,为走滑分量极小的逆冲型地震;大多数ML4.0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与主震震源机制类似,均表现为逆冲特征,而且震中相对集中,这有可能说明了发震断层单一,破裂尺度相对较小,应力有一定释放,并没有触发周边更多的断层活动。芦山地震的发生并没有触发同为龙门山断裂构造单元南端的茂县—汶川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的活动,这说明了龙门山断裂南端芦山地震的发生仅仅是应力局部释放的表现。

猜你喜欢
龙门山主震中国地震局
龙门山·卧云台
龙门山居图
等待白雪的龙门山(外一章)
连续梁桥在主震-余震序列波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基于MAX11068的大功率锂电池管理系统
h值和h’值在2016年门源Ms 6.4级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云南地区前震时空分布及其统计特征研究
致谢2014年审稿专家
近年来龙门山断裂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分析
利用深度震相确定芦山地震主震及若干强余震的震源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