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建设——以安徽省为例

2013-03-27 05:05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黄梅戏安徽特色

宋 蓉

(安徽省图书馆,合肥2300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区域文化的研究更是倍受关注,各地纷纷打造“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发挥地域文化的巨大精神力,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它不仅能存史,而且能资政、育人,是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依据,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遗产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其实质就是对安徽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1 安徽地方文献和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上自先秦,下迄近世,历代先贤在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文学各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从先秦哲学、汉代经学,到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学人辈出,著作如林。以徽州文书和徽州典籍为主要内容的徽州文献因其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学术价值高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座资料宝库。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而得名。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蒋元卿的《皖人书目》一书收录了皖人著者6600余人,著述17000部。这些对于研究安徽地方文献、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特点,安徽自北向南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大文化圈。淮河文化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老庄哲学、建安文学、魏晋玄学在此碰撞、交流。皖江文化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剧、黄梅戏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省立安徽大学、发达的基础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新安文化也称徽文化,其内容极其丰富,诸如程朱理学、经学都在这里有很好地弘扬。此外,新安医学也很发达,有新安医学派,著作甚丰;在建筑学方面,有徽派建筑和徽州四雕;经济,有徽商和理财专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惟一提到的中国人);国画,有新安画派和黄山画派,成为大家者有渐江、石涛、黄宾虹等大批人物。特定的环境、漫长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安徽地域文化;文化的繁荣、积淀必然催生丰富的地方文献。文化通过文献得以传承发展,地方文献在地域文化的发展创新中体现其价值。[1]

2 地方文献对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与作用

2.1 对地方群众文化自信心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群众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共同特质,每个地区也都有着令当地群众引以为自豪的风土人物和史实。地方文献积累越丰富,越有助于提高本地群众自信心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热爱乡邦的意识。

徽州文献对于徽商传统与徽文化的传承就是典型的案例。明清两代,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2]徽商无论在从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进入近现代之后,徽商和徽文化从鼎盛走向衰落。但是,这并未影响到古徽州作为地方文献积累最为丰厚的“文献之邦”的地位,这点给予整个安徽人极大的文化自信。20世纪,安徽仍然产生过陈独秀、胡适这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进入21世纪后,一代新徽商迅速崛起,大有重现徽商历史辉煌之势。这种历史的传承,唯有通过文献的记载才能实现。

2.2 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提供史料依据

旅游景区都包含有深厚而悠远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的窗口。为此,重视地方文献在地区旅游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充分挖掘地方文献资源,以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支撑旅游发展,才能使旅游业具有更强的优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历史资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成果看,黄山命名的由来与黄帝有关。轩辕黄帝是造车的始祖,黄山民间的滚车活动就是车轮崇拜;黄山区还留有多处祭祀黄帝的遗迹就是证明。黄山区委区政府对黄山黄帝文化非常重视,2007年设计兴建的总图幅165幅,总长1.8公里的黄帝文化墙在夫子山旅游景区正式亮相。文化墙以黄帝征战一生的故事为背景,是打造轩辕黄帝旅游文化品牌的精品之作。[3]因此,地方文献中的真实记载对地区旅游文化的建设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2.3 对继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作用

地方文献对促进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复兴和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文艺形式包括民间文学、音乐、戏剧、美术、曲艺、舞蹈、杂技、花卉、陶瓷,甚至饮食、方言等内容。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文化遗产,使一个地方原有的特色文化项目发扬光大,是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性建设。[4]

安徽省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中,将与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有关的专题文献作为本馆的收藏重点之一,对该类文献资源进行不断积累完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安徽杂技》、《工艺美术》、《安徽戏曲》、《安徽美术》、《徽派建筑》等特色数据库,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为积极参与和主动服务地域文化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对黄梅戏发展高度重视,制定并实施“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确立了以黄梅戏为龙头带动文化事业整体繁荣的文化发展思路,促进黄梅戏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第5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有关黄梅戏的全景式纪录作品《黄梅戏》开始首播。该片主创人员从浩淼的历史文献中一点点钩稽出有价值的史料,再现了百年安庆历史以及黄梅戏形成发展的历程,增加了记录片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黄梅戏的风采与魅力。

2.4 为编撰地方史志提供原始资料

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是地方志编纂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做好做实此项工作,编出来的地方志才会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才能成为一方信史。

《颍州府志》系清代颍州知府王敛福亲自动笔修撰,是当时惟一的一部府志,初版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现存的《颍州府志》已寥寥无几,且大都保存在外地图书馆古籍部,既不便于借阅,也不便于阜阳人研究。同时,原书存在残页、字迹模糊、没有标点符号等问题。为此,阜阳市地志办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对原志从史籍中引用的资料,尽可能找到出处,将志书中模糊、残缺的部分恢复、补全,并与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安徽省博物馆资料部、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南京市图书馆古籍部、扬州市图书馆古籍部等单位所藏的乾隆《颍州府志》进行了互校,并利用工具书进行了订正。此书的出版为热爱阜阳、身在阜阳、研究阜阳历史的市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5]

3 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搜集、整理和开发地方文献是为了有效地利用,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地域文化建设服务,使地方文献的价值得到真实体现。

3.1 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地开展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地方文献有效开发利用的前提是通过多种途径对地方文献进行征集。征集的方法既可以是传统的订购、征求、交换、收集和复制,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来采集信息。要取得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争取地方文献采购经费单列,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同时,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地方文献工作的优劣,因此还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6]

为全面、系统、完整地保存安徽地方文献,便于后人查看利用,安徽省于2006年建立了地方出版物呈缴制度,省内各报刊社、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在出版物出版30天内向安徽省图书馆呈缴两套样本。安徽省图书馆对呈缴的样本进行登记、分类收藏,定期编辑《安徽省地方文献目录》。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还建立了网上征集、社会认捐、民间征购等地方文献征集长效机制。

3.2 开辟地方文献特色阅览室

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同时肩负着文献的保护传承和为读者服务两大任务。因此,在广泛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专辟一个地方文献阅览室,用其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先进优质的服务吸引读者来查阅和研究。

为了让读者对安徽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在了解安徽历史文化的同时,能更多地挖掘安徽历史文化的内在价值,以至为安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安徽省图书馆于2011年5月成立了“安徽地方文献研究室”。现有藏书3000余册,内容涉及安徽名人及著述、安徽方志与年鉴、徽州文化、老庄哲学等,从而使读者能够更轻松、直观地了解安徽、关注安徽、热爱安徽。

3.3 构建地方特色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是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可根据馆藏特色和读者阅读需求以及地方文化动态,选择学术价值、史料价值、使用价值高,内容丰富、富有代表性的地方文献资料,编制地方特色数据库。[7]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应协同建设,成立共建共享协调机构,加强不同系统、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共建,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这不仅是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对地方文献的保护和开发。

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通过现代化手段,将分散于各学科零散的地方文献资源挖掘出来,定期进行整理、编排,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数据库。目前已编制了《徽州建筑文化特色数据库》、《徽商特色数据库》、《李鸿章特色数据库》、《陈独秀特色数据库》,既满足和方便了读者的需求,为教学研究提供服务,又展示和弘扬了安徽特色文化。

4 并非结语

一个地方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的根基在于文化。安徽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梁启超曾将安徽与江苏、浙江并列,慨叹“一代学术几为江、浙、皖三省所独占”。但与江、浙两省相比,我省的地域文化研究还相当落后。虽然近年来,我省各地都很重视发掘地方文献资源,为本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但总的看来,不少地方还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着眼于当前,急功近利,档次不高,管理失序,造成了地方文献资源的极大浪费。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各方面加大力度,采取措施,努力做到最有效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地域文化建设服务,走出独具徽风皖韵、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强省之路。

[1]杨 勤.地方文献资源与安徽地域文化建设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15-17.

[2] 徽州文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93347.htm,2012-05-23.

[3]余恕诚,莫增荣.“文化安徽”:关于发掘地方志等文献中的资源 展现安徽历史文化的建议[EB/OL].http://www.ahcss.gov.cn/include/web_content.php?id=256,2008-07-25.

[4]骆 伟,朱晓军.试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J].图书馆论坛,2000,(5):3-6.

[5](清)王敛福.颖州府志[Z].合肥:黄山书社,2006:1217-1220.

[6]袁海波.试析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管理观察,2011,(25):207.

[7]黄祖祥,俞仲英.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图书馆,2010,(2):77 -79.

猜你喜欢
黄梅戏安徽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中医的特色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完美的特色党建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