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地理教育应有的变革与张扬——基于时代性冲突背景下中学生“社会化”渴求的思考

2013-03-27 13:23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省大港中学212028戴敖锁
地理教学 2013年16期
关键词:社会化中学青少年

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省大港中学(212028)戴敖锁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基本范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罗伯逊提出:“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简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交往作用,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很显然,社会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而社会是一个复杂体,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当代青少年面对什么样的社会冲突呢?在这种时代性冲突下,“社会化”的青少年渴求什么?中学地理教育应张扬哪些行动与价值来应对和满足当代青少年的这种渴求?

一、时代性社会冲突下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渴求

1.远离自然与人的“自然性”的冲突下青少年学生对自然的渴求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充满自然气息的土地,进入水泥丛林的城市,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自然背景,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不完整、越来越不健康。他们生活的是一个越来越喧嚣、越来越“去自然”的地理空间。生活在这样的地理空间中的青少年能健康地“社会化”吗?

《灵长类》一书记载,科特兰德教授有一次发现,一只黑猩猩花了整整15分钟的时间坐在那里默默地观看日落,它望着天边变幻的色彩,直至天色发黑才离去。可见,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适应丛林生活的遗传基因,是这些遗传基因造成它的生理机制在自然环境中能表现快感本能。人类当然就尤其突出了”[1]。作为人,首先是一个充满自然灵性与渴望的生物人,他必须生活在健康、平衡、完整的自然地理空间中。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极大地影响人的心理。江彦政和张俊彦研究不同的环境结构下对于受测者生心理反应程度,研究发现“影响脑波最为明显者,为林地结构。影响心跳最为明显者,为人工地盘、水体及林地结构,并藉由此结果指出进一步地探讨不同景观生态环境下受测者与环境间之生心理反应。”[2]也有很多实例证明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的“去自然”引起了人的生理、心理的失调和疾病,而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对自然的亲近对治愈人的生理、心理疾病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切都说明学生的“社会化”需要一个健康、平衡和完整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它的良好互动。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自然化”是“社会化”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自然化”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社会化”的品质。

很显然,生活在这个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里,越来越远离自然的青少年学生是非常需要自然及“自然教育”的滋养和教化。

2.家庭期望增高、社会竞争加剧的冲突下青少年学生增强能力和释放自我的渴求

由于计划生育的国策,当代大多数青少年属于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被百般疼爱。很多家长对孩子疼爱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物质上尽量满足,让孩子少吃苦少受累。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期望孩子学习成绩要优秀,能考上好大学。据上官子木1997年对北京市1500名家长的调查,87.42%的家长希望孩子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长希望孩子的学历超过大学本科,20.7%的家长还希望孩子能取得博士学位。对孩子未来状况的期望排名中,“有显著的工作成就”被排在第一位。[3]因此很多青少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上对父母依赖性强,而上各种培优班,请家庭教师,几乎成了很多人课外的必修课。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再加上庞大的人口,中国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社会个体对此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就业压力大。拿2012年的就业形势来说,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4],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的巨大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学历的竞争和能力的竞争。因此这种巨大的就业竞争必然会影响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

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家庭的高期望,使得当代青少年学生社会化面临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青少年需要培养以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和不断调节、释放自我的抗压力,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适应社会。

3.狭窄的校园生活与开放的社会的冲突下青少年学生对社会实践教育的渴求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体迅猛发展,当代青少年已经生活在多元文化交融且西方文化强势传播的开放社会里,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可以说,当代青少年生活的社会呈现出“高、大、快、虚”的特点。所谓高,就是社会开放程度高;所谓大,就是社会信息量大;所谓快,就是社会变化快;所谓虚,就是以网络为中介,突破了地域空间限制的虚拟人际社会逐步形成。毫无疑问,当代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社会生活空间比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层面更多,内容更丰富,时空跨度更大,可以说到了眼花缭乱的程度。

当代中国的学生生活在围墙之中,围墙外面的是日益拓展丰富的社会生活空间,而围墙之内的校园生活却是一个越来越去社会的状况。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家庭对子女的高期望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推波助澜等,整个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浮躁和功利,学校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去教育化”的倾向,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管理越来越封闭。功利、浮躁的教育管理者希望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去,更准确地讲就是用到文化学科的学习上去,考出一个好成绩。在校园中,与文化学习关系不密切的一切活动往往都被他们认为是多余或被应付对待。很多学生的校园生活成为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再加上很多教育管理者怕出事,学生在校期间很难走出校园,连一些非常必要的参观学习等活动也加以取消。现实当中当代中学生的校园生活越来越单调,越来越窄化。因此可以说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校园生活是越来越去社会化的。

毫无疑问,在多元、开放的社会中,生活在单调校园生活中的学生是多么需要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接受社会的教育。

4.竞争更激烈、合作更密切的全球化冲突下青少年对本土与全球关系理解的渴求

地理大发现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现代化交通、通讯、网络技术支撑下,整个人类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前所未有的碰撞和交融,国际政治力量和利益结构也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胜负,影响着这个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关系到这个国家每个公民的生活与尊严。而同时,各个国家因联系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气候变迁、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存在地区与全球利益的纷争。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以及全球环境的整体性使得人类被捆绑在同一辆命运之车上,生死相依,但人类的全球意识却十分滞后。一些人以国家利益为名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打着爱国主义旗帜违背国际社会准则。这些行为将会将人类推入无底深渊。在这全球化的时代里,如果我们没有世界公民的意识,不能有效地合作共同迎接人类的挑战,不能认识到自己属于世界公民,我们的青少年的思想将会极其狭隘,不利于中国未来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青少年能不能树立世界公民的观念,笔者认为主要在于能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本土与全球责任的关系,即对于自己国家的责任和对于全人类的责任之间的矛盾关系。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惑,处理好全球与本土的责任关系,使其成长为有益于民族与全人类的人。

二、中学地理教育应有的变革与张扬的价值指向

1.中学地理教育应成为亲近自然、提升境界的生命教育

教育生态学认为,人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被看作社会的人,又被看作自然的人。青少年的社会化存在着三种环境圈层,除了社会的和规范的生态环境外,还有自然的生态环境。[5]当今中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自然环境也越来越恶化,生活的社会也是竞争日益激烈。家庭对青少年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在压力下,青少年与社会上的人们一样也越来越功利与浮躁,内心也越来越脆弱。同时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纷繁复杂。如何让当代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不迷失自我,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内心强大起来?中学地理教育能在其中即满足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心灵需求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舞台,同样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类可以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也可以通过自然来陶冶人、教育人,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将教育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很多教育家的追求。大教育家卢梭更是让爱弥儿到乡村去接受大自然的教育。美国和加拿大曾经设计学园计划,充分运用自然的或半自然的生态环境,建立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想。[6]中学地理教学应尽可能利用学科的优势在引领学生学习自然时,将青少年带进自然,指导他们体悟自然、理解自然、与自然对话。让走进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成为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成为他们打发闲暇,调节内心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亲近自然,可以让处于重压之中的青少年“在忙碌和浮躁的生活间隙,放牧自己的心灵。求得心灵的平静与安宁”。[7]可以让青少年学生从充满诱惑的社会世界进入宁静平和的自然空间,这个宁静平和的空间将促使青少年静心地思考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最应该做什么。只有真正理解自然、体悟自然、感悟自然的力量和美,人类才能真正地从情意上尊重自然、控制自我贪欲,实现自我与外界的平衡,这样青少年才能感悟到生命和生活的真谛,才能对待纷繁的喧嚣更加淡定,竞而不争,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自我生命的和谐与完满。

2.中学地理教育应成为走进自然与深入社会的实践教育

现在很多中学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教师为了升学而教书,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学校教育越来越脱离现实社会,越来越缺乏体验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性教育活动。而实际上当今中国的青少年是最需要体验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性教育的,因为当代中国家长过度地宠溺孩子及包办孩子的一切,青少年学生缺乏应有的生活磨练,缺乏应有的自然与社会的砥砺。在这样背景下成长的青少年缺乏应对自然、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挑战能力。因此解决青少年日益狭窄的校园生活与日益开放的社会矛盾,满足青少年接受自然与社会的洗礼,在实践中增强才干的社会化需求,可以说迫在眉睫。中学地理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发挥自己学科独有的连接自然与社会且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特色。

地理学科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一门学科,学科内容丰富,关注自然、贴近生活。地理学科的学习依赖丰富的感性认识,需要学生更多地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去观察、体悟、思考、践行。如进行田野调查、社会调查等,而不是仅仅坐在教室里阅读文本与思考。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田野调查、社会调查等实践性课程非常欠缺。这一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对地理知识与规律的理解,影响了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中学地理教学应将学生推进自然、推向社会。在考察自然和调查社会的过程中接受自然与社会的砥砺,在砥砺中了解自然与社会,在砥砺中发展实践性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形成作为完整健康的自然人与社会人所必须的情感与意志。因此具有实践性的中学地理课程的建设既是地理学科本身的需要,更是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具有实践性的中学地理课程将有利于培养当代青少年应对自然和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独立生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生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总之,今天的世界,充满了竞争,我们要想让青少年在竞争中得以求生、发展,就必须让他们多多锻炼,经受磨练,经受考验。地理学科应该也必须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价值,这是当代中学地理教育最应该大力张扬的价值。

3.中学地理教育应成为爱国主义与国际理解相得益彰的公民教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与合作的冲突,需要当代青少年学会正确理解和处理本土与全球的关系。地理学科对于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国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彰显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行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别在课程目标中明确了地理学科的“爱国爱乡”的教育价值,同时也都提出了地理学科的“国际合作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都把‘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列为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如美国、日本、韩国、荷兰等国明确提出地理具有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价值;《宪章》及美国、日本、韩国、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都把‘国际理解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作为地理课程主要价值内容。”[8]经济全球化带来文明的大融合,也带来文明的冲突。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以什么样的行动来对待不同文明的冲突?中学地理教育对此应有自己客观与理性的应答。中学地理教师可以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观点与人地关系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不同区域社会、文化差异的客观性、规律性和平等性,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地尊重、理解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成对不同民族文明的包容与尊重的价值观。人类所依存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地区的任何一个自然因素或环节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都会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国家,也对人类承担了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里不仅本土是我们生存的地理空间,区域乃至整个地球也是我们生存的地理空间。因此当代的青少年应该走出狭隘的思想空间,形成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从而让青少年在全球化的今天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同时还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因此当代中学地理教育应在学科教育中大力体现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1]萨雷尔•艾然尔(S.Eimerl), 欧文[1]萨雷尔•艾然尔(S.Eimerl), 欧文•德沃雷(I.Devore).灵长类[M].北京: 科学出版社时代公司, 1982.

[2]江彦政, 张俊彦.乡村环境景观生态结构对生心•反应之影响[J].建筑学报(台湾), 2009(3): 131-148.

[3]童玉英.试析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差异[J].当代青年研究, 2001(2): 23-25.

[4]徐博, 赵超.2012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EB/OL].(2012-01-20)[2012-03-15].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1/20/c_111455203.htm.

[5][6]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7]雅虎视点.归去是一种生活的境界.[EB/OL].[2011-10-1].http://news.cn.yahoo.com/news/lifestyle/Guiyinshenghuo/.

[8]仲小敏.简析现代中学地理课程价值内容体系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07(8): 63—67.

猜你喜欢
社会化中学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在多解中学创新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