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以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为例*

2013-03-27 13:23西南大学附属中学400715张万琼龙雨娇付新民
地理教学 2013年16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库区中国梦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400715) 张万琼 龙雨娇 付新民

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方式确立了新坐标。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及的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抑或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到,我们的中学教育更应该思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因为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门学问,环境问题不仅是生态危机,也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危机,解决环境问题,除了依靠技术革新、科技进步外,更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而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则离不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因为教育是改变一个人知识、态度、行为的最有效手段,是现代社会最大的控制力量之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他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与尊重地球资源,它的目的在于让全社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增强作为“地球村”村民应该具备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责任意识,具有关心全人类明天的伦理观念和博大胸怀,激发起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

二、三峡库区环境教育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三峡库区概况

三峡库区涉及三峡工程的淹没地区以及与该地区紧密相邻并且有相似特征的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共包括19 个区县。库区东西长660多公里,面积58102平方千米,占重庆总面积的71%,人口1558万人,占重庆总人口的50.4%。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中,三峡库区是我国十分特殊的自然、经济区域,是长江流域经济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是东西部连接的重要交通通道和独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轴线[2]。

2.库区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是三峡工程长期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是长江中下游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但目前环境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地质灾害、水污染、珍稀动物濒危、文物古迹被淹等,面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加强环境保护与教育迫在眉睫。

要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加强库区中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因为中学教育是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三峡库区中学有责任、有义务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关心库区生态环境,掌握环保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中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达到“教育一个人,影响一家人,带动一社区,影响几代人”的特殊效果,使三峡库区全民环境素质得到普遍提高[3]。

3.当前库区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库区环境教育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但通过调查也发现诸多不足,主要是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的典型不多、示范不强,大多数地方的库区环境教育仍停留在形式化、平庸化、浅层次的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环境教育缺乏必备的条件,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一是环境教育意识需进一步加强。受应试教育的左右,教育主管部门未把环境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将环境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二是环境教育硬件设施缺乏。在教学中不仅缺适应本土的校本课程教材,而且还缺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校外教育基地。三是教材存在较多的问题。大多教材内容偏重知识介绍,对培养中学生实际环保行为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重视不够。四是环境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很多库区中学自身教育经费就很紧张,很难保障专项用于环境教育的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教育的深入实施。

(2)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一是大多库区学校环境教育处于无序状态,随意性强。据调查,超过1/3的库区教师对规定的环境教育内容采取了“有时就讲,没有时间就省略”的处理办法,教师自身就缺乏环境教育的主动性[4]。二是教育活动与学科教学未能很好结合,多学科渗透性不强,大部分的库区中学在进行环境教育时,一般采用单一学科授课模式,即主要以地理学科为主的环境教育,未广泛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多学科互补性、渗透性不强。三是环境教育时间不足,课程不完整,效果不明显,这说明环境教育在重庆市三峡库区还处于起步阶段。

(3)环境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较少,以被动型活动为主

一是开展的活动水平低、表面化、简单并低水平重复,开展的动因常常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非主动为之,即以被动型活动为主。二是环境教育的途径狭窄,长期以来以传统的课堂一般性讲授为主,教师说教多,学生课外的环境体验活动少,库区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未被很好的尝试和利用。据调查,库区学生对于环境知识的了解还是较好的,但对于环境教育行为和参与态度却较低,表现出“知”与“行”的脱节[5]。

(4)环境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系统培训机制不健全

库区教师普遍缺乏环境教育专业性知识,环境教育尚未变成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体系,机制不健全。据调查,库区68%的中学教师认为自己的环境意识“一般化”,50%的教师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能力“较差”,而能够带领学生开展各种环境教育活动的只有21%,与校外机构合作进行环境教育的只有8%,及时对环境教育活动进行总结评价的教师只有10%。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库区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系统培训与多元合作机制需尽快完善。

三、构建三峡库区中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策略体系

根据“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环境教育必须注重三个层面:一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有关环境的各种知识。二是在环境中的教育,即强调环境教育必须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和观察等活动,获取直接的经验来实现。三是为了环境的教育,即将环境的改善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责任感和激发他们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动机[6]。因此,根据上述理论,在研究分析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构建具有可行性、针对性的环境教育实施策略体系。

1.学科渗透策略——综合性与跨学科性的交叉

环境教育是不同学科重新定向和衔接的结果,对待环境问题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不能独立的去研究某一学科,需要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学和艺术人文学等各个方面,通过加强各学科的融合,突出学科间的交叉性来开展环境教育。

三峡库区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更要求我们不能单一的从一个学科来看待和理解环境教育,必须考虑其跨学科性的特点,在对三峡库区中学的环境教育中要采用渗透式的教学策略。例如,自然学科如化学、生物、地理学科,重在知识和技术层面,主要实现环境教育的认知目标,突出科学性;而社会学科如历史学科,则重在意识层面,主要实现环境教育的情感态度目标,突出人文性。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老师可谈环境的历史社会关系,地理老师可谈环境的地理形貌,生物老师可谈生态环境的发展,化学老师可谈环境问题的治理等,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环境知识,深化环境理论,拓宽环境视野,强化环境意识,使学生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综合性的、全面性的认识环境问题[7]。但是,在进行库区学科渗透时要注意课程与教学时间的整合问题,因为环境教育课程涉及多学科内容,各科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内容时,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时间,以便学生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形成关于环境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统一系统,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全方位环境教育。

2.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结构化与本土化的统一

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这为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区域条件。库区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广泛地采用角色扮演、模拟、独立研究、调查等其他教学手段,在学科课堂的基础上,融合科技教育、德育教育编写校本教材,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化”与“本土化”。

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以采用选择、改编、补充、拓展、新编、整合等不同的行为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结构。所谓结构化,就是从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出发,使所有的课程内容形成逻辑联系,包括三个层面(板块设计、层次设计和年级设计)和四个层次(板块或领域、科目或主题、单元、活动或课题)。在库区学校中,首先应以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为核心,结合库区内的各种资源,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整合,体现三峡库区环境教育的特色,再根据不同的情况,按照一定的逻辑线路,对课程内容进行斟酌、选择、取舍,结合实际实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创新性[8]。

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特征及环境问题高度相关的切入点,充分挖掘本土特色。如“三峡工程与库区水环境的变化”、“库区水土流失的治理”、“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状况”、“三峡蓄水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城市垃圾和污水的处理问题”、“三峡库区河流的自净能力变化”、“三峡库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防治”、“三峡大坝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内容。同时,在库区中学中,开展了《绿色校园交通计划》、《住读生用水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缙云山泉水水质调查》、《静观塔平寺古树调查与保护》等调查活动。通过本土化的环境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体现三峡库区中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实现结构化与本土化的统一。

3.国际合作教育策略——借鉴性与合作化的结合

目前,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其他许多国家也存在,因此借鉴其他国家的环境教育经验,开展国际环境教育合作,是提高库区中学环境教育的有利途径之一。

借鉴性:例如德国的“珍惜濒危动物—态度和情感的教育”。德国人提倡态度和情感教育,不乐于采取普通的说教方式以及现代化的手段,而是让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通过感受自然的美好,激发孩子们心里对于自然的喜爱。三峡库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在借鉴德国环境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这些濒危动物,在了解了这些动物的生存习性后,学生可以模仿或者角色扮演,来感受这些动物的生存情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这些动物现在生存的地方的环境,针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并在研究性学习后期做好总结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动物。

合作化:国际上许多国家在治理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等方面经验丰富,通过开展校际合作、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方式共建校际联合项目。如2002年2月,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了中瑞合作“环境小硕士”项目。该项目是国家环保总局和瑞典隆德大学联合主办的远程环境教育项目,项目主要是通过学生登陆瑞典隆德大学提供的环境教育网站学习环境理论知识,了解环境技能,并借助项目远程教育平台与来自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同龄人一起讨论、交流。项目成员完成了“璧北河污染现状调查及对策”课题,对璧北河水进行调查和水质分析,其结果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北碚区政府由此关闭了附近的造纸厂,并彻底整治璧北河。该课题也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第四届全球环境青年大会上获“最佳课题展示奖”。

4.师资培训策略——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要求

三峡库区环境教育水平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水平较低,如果没有充足的环境教育师资力量,就盲目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终究会使中小学环境教育流于形式,充分认识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推动我国环境教育发展的前提。

对于库区中学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主要采取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班的方式进行。环境教育培训,可以结合各专业内容开发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以适应环境教师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训对象,要进行分层,包括骨干教师、任课教师、一般教职工等层面,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培训内容包括环境问题、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教育理论、环境教育管理体系等知识。另外,在培训形式上还可以灵活多变,如观摩示范课活动,成立联合备课组,集体分析教材、探索教法、编写教案,以及充分利用电视、函授或教师自修等方式开展环境科学知识培训。通过多种师资培训方式的组合,进一步提高库区中学教师的环境教育水平,使得具备环境科学知识是每位中学合格教师所应该拥有的基本条件和素质[9]。

5.学生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主动性与实践性的融合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寻找一种突破点,就是关于,如果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这样的学习不仅是单调的,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创造性,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多地提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成长空间是扩展教育空间的一种突破点。在对三峡库区中学学生的环境教育活动设计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实践性。

主动性:环境保护教育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参与研究性活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加深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感悟,激发创新的欲望,形成质疑和探究的学习习惯。例如以探究长江支流嘉陵江的自净能力为例,给出了江河能“消化”生活污水吗?这样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就表现的十分积极,“嘉陵江的自救能力”也就是其“自净能力”,有同学们提到,排放的污水到河流,但污水会通过河流的流动,浮游生物的吸收,最终消失。也有同学提到,河流的自净能力并没有我们想到的那么强,在水量较小的枯水期,不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江河并不能被及时的稀释和分解,这样积极的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课下探索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实践性:现实生活中有效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在环境中的教育”。环境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在环境中的各种实践活动来理解环境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在对库区中学的环境教育活动设计中,可以对周围的环境变化等展开实践调查,通过对三峡库区现存的河流、湖泊等进行参观考察,教师可让学生亲自选择主题和设计方案,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结合课堂教学中地理和化学两种学科相应的内容,我们选择三峡库区长江流域支流马鞍溪为研究对象,探索长江支流的污染情况,了解该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在实践中,可以需求库区大学及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在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现场采取水样,并在大学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分析,定性定量实验对比,最后得出研究结论。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操作过程,使学生明白环境教育的实在意义,并且也能够为今后合理地治理三峡库区水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结语

在21世纪中国正在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时刻,环境教育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环境意识明确地纳入到整个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新教育的代名词,是对教育的重新定位,它日益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源泉,是开启未来发展之门的钥匙,是实现中国梦,构建美丽中国的必然途径。

[1]许嘉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N].人民日报, 2003(11).

[2]万明春等.论三峡库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 2005(8).

[3]李淑春.构建三峡库区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3(11).

[4]论坛.西部开发中有关环境教育的思考[J].环境教育, 2000(5).

[5]楼慧心.论证环境教育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8(2).

[6]肖征.国内外学校一社区环境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 2009.

[7]张万琼等.中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8]李淑春.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 2009(7).

[9]魏银光.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内蒙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库区中国梦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长江三峡工程涪陵库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