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

2013-03-27 21:58吴德成周森鑫
大众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工业化融合信息化

吴德成 周森鑫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问题是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党的“十五大”提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命题,再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信息化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这‘四化’同步发展。”可见,信息化建设定将成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长期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国需继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增强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撑服务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及其相关关系

1.1 信息化和工业化定义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所谓信息化,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通信经济学中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信息管理学中指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管理信息化”。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新世纪我国突破性地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第三,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1.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其内涵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衍生等多个层次实行融合,是生产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全面剧烈转变的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发生在工业领域,也发生在社会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活领域。[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体分为四个主要方面:①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战略融合;②信息资源和技术与能源、材料等工业生产资料融合;③信息装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1.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

(1)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宏观基础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从宏观社会层面看,必须突破重点、明确目标、方针正确、切实可行、有力保障。两化融合需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明确融合的短中长期目标,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保证实现路径切实可行,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宏观层面的融合,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技术融合,大大地解放生产力,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生活模式融合,产生新的生活模式,进而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可以促进信息文明最大程度地传播,促使人们转变原有的生产生活观念与思维模式,促进社会和谐;使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确保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

(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中观基础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从中观层面看,核心在于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形成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既克服产业内在的惯性与僵化,又加快竞争要素的创新,将目标集中在科技投资、信息、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带来整个产业及区域的更大的经济收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升级换代,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2]

推进中观层面上两化融合,可以重构原有产业和各生产单元的管理、销售、资源配置等格局,使整个工业领域的产业结构更为合理、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传统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循环利用资源和能源、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式转变。

(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微观基础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从微观层面看, 其根本就是实现企业的全面信息化,以信息化重构企业价值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微观层面融合的价值是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企业流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认识并实现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在企业流程中的价值成为信息化与工业化微观层面融合的关键。[3]正是由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实现信息化,核心业务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许轶旻,孙建军(2012)认为信息化的应用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使信息技术与自身的业务和流程相结合的程度。[4]

1.4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相关关系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前者涉及的是工业社会,后者涉及的是信息社会;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信息化的发展又须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促互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源,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信息化是工业化的直接产物,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增长的“引擎”,它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化的意义,它是现行的“工业化”。[5]

实证研究表明,与信息化相比,工业化是个更大的系统工程。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影响速度要大于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影响速度,并且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影响更为稳定。信息化波动对工业化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工业化波动对信息化的影响。[6]

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影响要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个受到内外部多种要素影响的系统性工程。从其内部看,分为动力要素、支撑要素、政策要素。从其外部看,信息技术和管理制造仓储物流等领域的大幅度进步形成了两化融合的大环境。

2.1 动力要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质是推动企业、产业及区域的技术、管理和知识创新。因此,市场需求和竞争、企业主体创新能力、政府政策、信息技术进步、产业协同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与组织等成为两化融合的动力要素。

2.2 支撑要素

①资金支持。充足的资金保障是两化融合的基础;②政府政策。政府是两化融合的提出者、规划者和推动者,正确的方针政策是两化融合的强大推动力;③行业标准化。行业标准化是两化融合的技术基础,帮助企业快速制定配套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执行统一的行业标准便于产业集群的资源共享互通,降低单个企业的运营维护成本;④公众服务平台。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电子商务效率。政府性采购,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⑤科技中介服务。中介服务对技术的交流和市场的培育起到催化助推作用;⑥专业化人才。人是现代技术的实施者应用者发明者,专业化人才是两化融合的关键性力量;⑦专家公司咨询。此类专业专家咨询公司掌握计算机技术、管理方法以及 ASP(Application Services Provider),能够帮组企业迅速构建信息化系统并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持。

2.3 政策要素

两化融合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照两化融合的基础,联系企业和区域实施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得出影响两化融合的政策因素。从微观角度看,针对企业的政策环境(如财税政策、人才引入培养政策、技术扶持和创新政策等)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并与工业化融合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从中观角度看,产业振兴计划的制定和政府促进的行业内行业间信息化成果交流以及行业标杆企业信息化经验学习共享是产业融合的主推手;从宏观角度看,以往信息化建设效果不明显,两化融合效果不显著,使得各级政府企业信心不足。区域融合立项仓促与国家融合充分论证冲突,区域和国家的两化融合政策需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走适合国情的融合发展道路。

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长三角地区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所有制形式来看,包括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从行业覆盖面来看,包括汽车、纺织、建筑材料、制药、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 8大产业领域。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总结目前两化融合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3.1 企业层面关键环节两化融合主要问题

从调研数据的分析来看,微观企业层面融合的主要问题表现在:①企业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②缺乏信息化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的专业知识;③两化融合成本过高,缺乏建设资金;④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⑤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⑥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足且能力不够;⑦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之间系统集成度不够;⑧高效率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亟待提高;⑨仓储管理信息化水平滞后;⑩企业两化融合经验得不到分享,企业间缺乏交流学习平台。

3.2 产业、社会层面关键环节两化融合主要问题

从调研数据的分析来看,产业和社会层面融合的主要问题表现在:①中小型企业两化融合步履维艰,对产业融合造成阻碍;②城乡两化融合水平差异大,对农村信息化关注度低,缺乏扶持力度;③有利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政策体制尚不健全;④信息化行业标准建设缓慢;⑤市场上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商数量少价格高;⑥缺乏信息化人才培养、引入等鼓励机制;⑦缺乏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⑧政策资金投入面狭隘,在节能、减排、降耗、可持续方面的技术投入片面,资金缺乏合理配置;⑨政府组织的企业间两化融合经验交流偏少;⑩对于信息化创新的鼓励与支持缺乏。

4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保障体系建立

为更快更好地完成两化融合,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这“四化”同步发展。针对融合过程中各层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建立两化融合保障体系。

4.1 企业层面保障体系

①大力普及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工业自动化生产。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推动 CAD/CAM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产品设计效率。普及信息化产品设计制造是两化融合微观层面的工作重点;②努力增加产品的信息含量。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在于不断创新,将信息科技进步成果应用到实际产品中,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间接推动产业升级;③企业上线与业务流程配套的ERP。借助SCM、CRM、MIS、DSS等逐步实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形成对客户的整合营销,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决策以及信息化运作水平,降低物流供应链诸方面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④继续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制度改革。企业各层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贯彻到企业文化的骨髓中,对于两化融合,信息制度改革也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⑤坚持培养引进新一代管理和信息化人才。高素质管理信息化人才作为衡量两化融合水平的重要标准,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引进策略,将会直接决定企业两化融合的速度和质量;⑥积极主动学习先进企业两化融合成功经验。学习参照两化融合成功企业的经验教训,找到一条符合企业实际的融合发展快速路。

4.2 产业和社会层面保障体系

①政府明确法律法规保障,加大政府政策支持。为进一步加快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如2006年5月8日颁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8年3月11日发表的《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等,从金融、税收、财政等方面分层分类制定实施具体政策。政府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主体部门,能够为两化融合提供良好的侦测环境,并能够通过资金,技术支持等增加中小企业对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业务融合等的实施,从而达到推进两化融合水平的效果;②扎实有效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宣传工作。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系统化培训。特别地,对中小企业进行广泛宣传,使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建设提高重视,并在企业内部做好宣传动员,在思想上扫清两化融合的障碍;③加快行业信息化标准建设。重视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改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环境。建立与国际接轨、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的标准化体系。按工业门类组织编制其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努力构建并完善两化融合知识产权保护体系;[3]④构建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现代网络型组织,打造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的前期高投入和短期效益不显著,是阻碍工业企业信息化改革的最大阻力。政府建立公众信息服务平台,直接降低单个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企业能够获得更充分的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是两化更紧密的融合推手;⑤设立两化融合实验基地。能够提升区域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催生一批新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增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区域绿色安全发展能力,便于构建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并制定因地制宜的地方扶助政策支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工作;⑥建立监督机制以保障规划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注重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投入和落实,确保信息化资金充分合理配置;⑦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和工业化建设的投入。农村市场经济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使得农村信息化工业化硬件设施和两化融合氛围严重滞后;农村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流通渠道不健全、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效益低;增长方式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这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保障农村信息化工业化建设的宣传和投入力度,缩小城乡两化融合差距,促进城镇化进程;⑧发挥支柱性制造业带头作用,树立两化融合成功企业典范。制造业是最需要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行业,也是最受关注和投入最大的行业,两化融合也是走在其他行业的前面。应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立足于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紧抓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这些产业做强、做优做好服务,使得两化融合工作推进快、效果好;⑨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测度体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的高低,侧面反映着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如何引导、评价和推动两化融合工作,要有一个量的测度。要做好两化融合的评价,需要对企业、行业、区域层面做全面评价;⑩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引入机制。政府牵头,科教兴国,设立两化信息化人才培养引入专项基金,加速推进两化高质量融合。

5 结语

两化融合、两化深度融合任重道远,它将伴随着工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伴随着工业由大变强的全过程、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国的两化融合任重道远,需要扎实稳步前进,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两化融合新路径。

[1] 王晰巍,靖继鹏,刘铎,马思思.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关键要素及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8),68-72:80.

[2] 童友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层次和方向[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7),4:6.

[3 张海涛.信息化与工业化微观层面融合的价值计量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9(4),174-175.

[4] 许轶旻,孙建军.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3(5),134-138:165.

[5] 姜爱林.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2(7),36-41.

[6]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学,2009(1),34-40.

猜你喜欢
工业化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