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3-03-27 03:48成金华陈军易杏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2期
关键词: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成金华 陈军 易杏花

摘要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加剧,我国矿区资源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迫切需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将引导矿区克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矿区生态化发展,实现区内文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阐述了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矿产、土地的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矿业生产和矿区生活的节能减排、防治矿区地质灾害、保护矿区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促进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等内容,并从研究重点的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指标使用频率等角度,对现有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相关指标体系进行回顾与总结。基于指标选择的原则、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指标体系的构成等三个关键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完善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可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2-0001-10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2.001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世界各国努力的方向。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产作业和居民生活区域,矿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矿物原料与能源供应基地,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空间载体。然而,受矿业生产规律的制约,矿产开发利用会改变矿区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当前,在社会历史与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很多已建成的矿区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困境。加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对矿区生态文明展开评价与认识,并依此寻求解决矿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对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矿区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矿区赋存的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矿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矿产资源与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开发由此也不断加快,生态系统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表现为:

1.1 土地资源影响

矿区内的矿山开发对土地资源产生着重要影响。一方面,矿产开发过程本身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其资源开采行为对土地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另一方面,矿区内露天采掘、倾卸固体废石、尾矿坝和地面沉陷等导致矿区土地难以重新利用。表1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矿山占用破坏的土地面积为1 739 152 hm2,其中,尾矿堆放、露天采坑和采矿坍塌所导致的土地破坏面积分别达到926 162 hm2、536 582 hm2和248 459 hm2,其中,黑龙江、青海与内蒙古等省区矿山占用破坏土地的面积巨大,已经成为全国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面积最为主要的地区。2010年,我国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面积为2 484 184 hm2,这一数据为2008年的1.43倍,增幅为43%。与此同时,矿产资源开采中产生大量的粉尘、烟尘和有毒物质沉积于土壤表面或渗入土壤,改变了矿区土地资源的结构、功能与性质,进而破坏原有的植被与生态,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复垦难以实现。矿区矿山开发所导致的土地资源破坏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1.2 水体资源影响

矿区内矿产资源开采中排放的矿坑水、废石场的雨淋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年。

污水以及选矿厂排出的洗矿、尾矿废水共同组成了矿山废水。这些废水大部分含镉、铬、铅等重金属离子。重金属是一种永久性污染物,能在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也能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矿业废水中还包含氰化物、氨氮等各类化学物质,选矿废水、露天矿、尾矿、废石堆等受雨水淋滤后排出的废水及矿区其他工业排放的污水也是重要的废水污染源,如不经处理而外排也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矿业废水排放及其污染构成情况(见表2)显示,2008-2010年之间,随着我国矿业开发程度的提高,煤炭开采与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所导致的污水排放总量呈现了较快的增长趋势。金属和非金属采选业的污水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且逐年减少,但是,从总量上看,其数值依然较大。另外,通过对表2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矿业污水中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分别是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等物质,包含这类物质的污水影响了区域水体水质,势必对矿区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威胁矿区居民健康。

1.3 大气环境影响

矿区内矿产资源开采伴生着严重的大气污染。矿产开发中凿岩爆破、挖掘运输、矿井排风、瓦斯抽放、燃煤锅炉、煤矸石自燃以及各种金属矿产品加工厂等生产流程,产生大量的CO,NO,CO2,SO2,H2S等气体和粉尘。表3中提供的2008-2010年近3年间全国矿业废气排放数据显示,尽管最近三年我国煤炭开采和选冶和有色金属矿采选的废气排放总量略有下降,但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及非金属矿采选三个行业的废气排放总量。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2011年。

依然呈现增长趋势。在排放结构上,无论是能源类矿业开采还是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业,SO2、粉尘排放及烟尘排放绝对量十分巨大。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与扬尘与湿气结合,形成酸雨和污水,危及地面农作物,造成森林、草场、农作物大面积死亡,并侵蚀人体健康,对矿区的局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4 地质环境影响

矿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也产生着危害。资源开发活动导致矿区地表植被的破坏,长期裸露的露天矿边坡、废石堆、尾矿库每年可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甚至垮塌形成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尾矿库的溃坝而形成泥石流、岩土崩塌、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表4提供的数据显示,除了个别年份外,2003-2010年之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为2003年的1.98倍。而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量也增长快速,2010年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人数已达到2003年的2.58倍,直接经济损失由2003年的504 325万元上升到638 509万元,上升幅度为27%。矿区与矿山开发所导致的地质环境影响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

2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将加大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强度,矿区生态环境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按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目标,建设矿区生态文明是中国矿业走集

约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缓解矿区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要建设矿区生态文明,首先需要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运用正确有效的指标体系对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状况展开评价。只有应用指标体系监测矿区生态文明状态,才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建设方案解决问题。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认知矿区矿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提供依据。因此,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具有鲜明的行动导向作用,其评价结果将引导解决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不断促进矿区生态化发展,进而实现区内文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结合当前我国矿区资源、环境、生态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矿区生态文明评价需要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2.1 矿产节约与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是矿区存在的基础,矿产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矿区生态文明评价,首要任务就是要在系统认识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源条件、技术水平和开发强度等问题的基础上,判断正在实施或已经实施的矿产资源开发行为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是否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否有利于矿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进而调整实施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开发方式,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效果。在生态文明评价结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完善矿区资源、经济、技术与管理政策,激励矿山企业加强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的科技攻关和工程示范,促进矿区内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水平。这对于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具有现实意义,也是矿区生态文明评价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2 矿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在矿山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加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重点分析矿产资源开采对矿区土地资源占用及破坏的规模、结构及影响等情况,从土地资源对生态保护的内在关系和基础作用出发,揭示矿区土地资源利用与损害规律。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对土地资源粗放利用、污染破坏及复垦困难等问题的关注,对促进各级管理部门进一步高度重视土地资源在巩固矿区生态基础、保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资源环境问题凸显,我国越来越重视矿山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问题。结合矿山土地占用和破坏面积巨大的现实,矿区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形势依然严峻。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将为完善矿区土地利用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和激励矿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循环发展为前提,以符合区内生产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法规为向导,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考评、监督与整治,并在相关技术的支持下,减少和降低土地破坏的程度和范围,恢复土地使用价值,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使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率不断得到提高,促进矿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2.3 矿业生产和矿区生活节能

能源利用是矿业生产和矿区居民生活的基础环节。节约利用能源资源是矿区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是矿区适应市场经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高度关注矿业生产和矿区居民生活能源利用的总量、结构、效率及方式等问题,深入分析区内能源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影响,评价区内能源利用是否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改善的现实需要,有效把握矿区生产和居民生活能源利用的特征与变化规律。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将提高人们对矿业生产和矿区生活能源节约利用重要性、紧迫性问题的认识,在支持完善能源节约利用管理制度和政策上,引导和激励矿区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落实管理责任、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动居民参与,将矿区节能降耗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保护和技术进步相结合,突出重点领域,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经济鼓励机制,健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推动从项目设计直至生产建设的全过程节能,全方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4 矿业生产和矿区生活减排

矿业生产和矿区居民生活所导致的污染排放是影响矿区生态健康的主要因素。减少污染排放是矿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和优化发展空间的内在需要。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充分把握区内矿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在数量、分布、强度与重点等方面的情况,准确把握这些污染排放对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健康的现实影响。矿区生态文明的评价结果经过信息发布,将发挥舆论与行动导向的作用,促进矿区环境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区域减排规划、监测与评价体系,加强污染防控监督执法,实施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机制创新,并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生活方式优化的目标指引下,激励和约束矿山企业生产及居民生活行为,形成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清洁生产与低碳消费相结合的矿区减排路径,为矿区深化总量减排,改善空气和水土质量,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历史性转变指明方向。

2.5 防治矿区地质灾害

矿业生产活动对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直接作用,防范和减少矿区地质灾害发生是保障矿区经济社会建设成果,规避区内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风险的保障条件。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结合矿区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技术经济特征,系统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影响及区内地质灾害防范治理的努力程度等问题,客观呈现地质灾害预警与治理在矿区生态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在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结论的启示下,政府管理部门将更加重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科学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强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监测与防治,完善与实施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方案,及时调整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管理政策,督促矿山企业调整矿业生产行为,从源头上减少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灾害风险。

2.6 保护矿区自然生态系统

矿区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区内生产生活提供了维持生态平衡、土壤涵养、调节气候、减缓灾害和净化环境等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矿区内以动植物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运行,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是实现矿区生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结合矿区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要素构成与变化特征,科学认识矿区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环境胁迫与生态系统之间作用机制、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合理认识生态系统本身的负荷能力、恢复能力以及矿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功能发挥的程度等问题。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所展示的结论,将为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的手段与技术创新,调整矿山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竞争关系,增强矿区居民生态道德意识,实现区内矿业与其他产业互惠共生等方面提出保持促进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的调控措施和合理化建议,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促进矿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2.7 促进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全面实现生态文明的微观基础,实现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诸多生态问题的现实国情下,展开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是把握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诸要素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必要前提。因此,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站在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全面分析和判断区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现实表征、协调程度和内在机理,从区域发展的综合视角揭示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水平和制约,系统把握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的结论将为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提供认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证据,同时成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检验标准,指导其在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创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激励矿山企业和居民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实施技术和制度变革,矿区因地、因时制宜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3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现有的指标体系评述

20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资源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凸显,国内外学者和有关组织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属于生态文明评价的早期阶段,为当前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具体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矿区作为具有特定经济功能和社会影响的发展空间,其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也与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相关评价体系具有内在关联,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是矿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雏形和基础。

就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学者设计的矿区生态文明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运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个主要问题,即: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绿色矿山指标体系、矿区土壤大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矿区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等。本文根据评价对象本身的差异,将上述研究内容划分为以矿区整体生态环境和以矿区特定可持续发展内容为重点的两方面生态文明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表5、表6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评价研究所涉及的代表性文献来源及其研究内容进行了列示。

通过对表5、表6所展示的文献与内容加以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上述文献虽然直接以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为分析重点的数量较少,但是,已有的关于矿区可持续发展、绿色矿山、矿区土壤和大气质量、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内容分别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和对象对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或要素展开了评价研究,这为人们在生态文明核心要义与丰富内涵指引下,直接、全面和系统设计指标体系评价矿区生态文明提供了认识的条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同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发现上述评价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1,在分析重点的选择上,已有的研究主要涵盖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绿色矿山和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等内容,同时,人们分析问题的角度逐渐从矿区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逐渐转移到矿区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上,形成了不断丰富考察重点,拓展分析视角的研究轨迹。当然,由于评价内容本身具有内在的本质和边界,因此,不同的

评价对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所指向的主要问题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矿区经济发展方式及其水平的考察,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则突出了从循环经济与标准化管理层面分析矿山生产中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问题,而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则从社会文明系统的综合视阈囊括了人类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显然,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试图使人们更好地对矿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状态和发展规律进行更高层次的认识。

第2,在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上,主要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REES)系统和压力—状态—响应(PSR)这两个维度展开。如在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强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观察矿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这一复杂系统及其基本运行模式,构建评价层次选择评价指标;而在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矿区土地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中,则通常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理论模型,选择和构建生态压力、状态和建设能力指标,分析矿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以上两类指标体系的构建分别从动态与静态的维度来阐述矿区生态文明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从不同侧面理解考察对象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安全等问题上的基本状况和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为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启示。

第3,在指标使用频率上,通过收集与分析国内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30余篇重点文献(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发现了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指标。如图1所示,常用的前30位指标中依次为:万元GDP能耗、人均GDP、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森林覆盖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饮用水源达标率、清洁能源使用率、万元GDP水耗、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COD排放强度、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恩格尔系数、公众对环境保护满意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自然保护区面积占省辖面积的比例、农药使用强度、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化肥使用强度、单位土地产出值、基尼系数、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绿色GDP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这些指标与矿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健康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能够从一些方面反映矿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问题,对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其应有的功能和导向,在指标的选择上,除了需要考虑已有的符合生态文明本质要求且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之外,还需进一步从生态文明发展的效率、质量、动力和福利等更加系统的维度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设置,如此才能客观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的全貌和本质。

4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构想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是促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而指标体系的构建在评价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已有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运用为更好地推进矿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也必然要求在理论与实践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对此,本文从指标选择的原则、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指标体系的构成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构想。

4.1 指标选择的原则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指标较多、结构复杂、系统性强的特征。基于此,在现实的研究中,指标数量过少则不足以反映评价对象的系统性特征,若指标选择过多则会增加资料获取和评价的难度,甚至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为使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反映矿区生态文明系统的本质特征,增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调控可行性,设置指标体系时,应该在遵循简明科学性、整体完备性、可比可量性、独立性、层次性、不可替代性、相关性等一般性原则[20]的基础上,针对矿区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点,突出满足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普适性指标与特色性指标相结合。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状态与基本特征,能够促进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之间的衔接,使指标体系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且结构、功能与导向明晰的整体。因此,指标选择要基于揭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的需要,既选择符合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的普适性指标,又要选择反映矿区这一特定对象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及人口发展等方面的特殊性指标,使指标体系一方面能够描述矿区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又能增加评价建模和规划实施的可能性。

二是约束性指标与选择性指标相结合。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既能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状态,另一方面能在时间尺度上刻画矿区生态文明水平的高低。由此,指标选择应具有描述、监测、预警和评估矿区生态文明的功能,以实现对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选择和调控,引导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沿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基于此,指标选择要坚持约束性指标与选择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对影响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占用、水体破坏、大气污染和地质灾害等主要因素和问题,需要设置约束性指标对其进行反映与评价,而对于矿区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普遍性影响的指标,如经济、社会与人口发展类的指标,则可以结合设计一些概括性强、容易获取和所代表的信息量大的选择性指标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应

避免评价指标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以降低信息的冗余度,同时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为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

4.2 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

完善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科学认识矿区这一特定对象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需要,更是监督、指引和促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科学规划、定量考核与具体实施的依据。完善这一指标体系,具有现实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1,引导矿区发展尊重自然。矿区生态文明是矿区文明进步的高级形态,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对矿区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价与认识,其最终目的就是发现矿区在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启迪和促动人们在矿区发展进程中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遵循自然世界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形成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第2,促进矿区实践符合国家战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有效应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矿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单位,其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进行。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和运用,为矿区政府、矿山企业与矿区居民更好地调整生产消费行为,保护资源环境,使生产生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供认识的基础和行动的导向,对更好地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产生积极的导向、监督、指导、激励和促进作用。

第3,解决阻碍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问题和法律手段问题。当前,由于受GDP增长主导的发展观、地方政府政绩竞争下重复投资冲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矿区的资源环境保护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现行的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体系化不强,矿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完全理清,政策协调性与效果有待加强。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完善与运用,重点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的评价结果指导矿区建立完善与区域工业化模式、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消费模式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体系和法律手段,为解决长期以来阻碍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利益分配、权力监督和激励约束等经济和法律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第4,促进矿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创新。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技术与管理特征。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突出对区域性、流域性的资源环境演变的经济、技术与管理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评价研究的实施,将为矿区内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和标准的出台提供科学的论据,以促进矿区组织开展科技与管理变革,带动区内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

4.3 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当前我国矿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实际,结合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和各地实践经验,在总体结构上我们将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总体层,即评价对象,综合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总体水平;第二个层次为系统层,由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保障等五个评价子系统构成;第三个层次为目标层,即子系统运行应达成的效果;第四个层次为指标层,根据生态文明发展目标,在每个评价子系统项下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形成一系列单项指标(见表7)。

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是实现矿区内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中系统层各子系统的有序运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在资源利用系统内,强调资源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利用,选取矿产资源储采比、矿产资源回采率、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量、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单位GDP能耗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等指标;在环境保护系统内,强调矿区环境质量的改善,选取非矿产业比重、噪声治理投资、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具活力的内容,主要以清洁生产方式得以展现,选择工业SO2排放达标量、工业粉尘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烟尘排放达标量、“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社会和谐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人民满意是生态文明建设肩负的使命,选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环境保护满意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居住面积、就业率、职工健康危害指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加以评价;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系统的安全保障,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选择矿山占地恢复治理投资、矿山恢复面积、地质灾害发生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塌陷土地复垦率和政策法规贯彻力度等指标加以评价。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一项具有探索

性、复杂性的工作。如何科学界定、选取指标,需要有效的经验判断,且存在着诸多技术与方法的困难。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主要考虑了矿区这一特定对象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在特质,在突出了其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获得

性。当然,随着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改进现有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一些具体指标选取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更加真正客观、准确、公正地评价矿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有效指导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有待拓展的任务。

(编辑:李 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汤万金.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2):114-119.[Tang Wanji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ning Areas[J]. System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1999,(12):114-119.]

[2]李堂军.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48-51.[Li Tangjun.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ning Areas[J].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999,(6):48-51.]

[3]耿殿明.综合评价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J].中国煤炭,2003,(3):25-28.[Geng Dianming. Coal Mine Are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es System: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J].China Coal, 2003,(3):25-28.]

[4]徐君.矿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煤炭,2003,(5):25-27.[Xu Jun. A Research on Mining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J]. China Coal, 2003,(5):25-27.]

[5]黄敬军.绿色矿山创建标准及考评指标研究[J].中国矿业,2008,(7):36-39.[Huang Jingjun. Study on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Standard and Its Check and Evaluation Index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08,(7):36-39.]

[6]黄敬军.金坛盐矿绿色矿山创建的主要考评指标研究[J].中国矿业,2010,(2):79-81.[Huang Jingjun. Study on the Main Evaluation in Jintan Salt Green Mines to Create Indexes[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0,(2):79-81.]

[7]张德明.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12):11-13.[Zhang Deming. Study on th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s of Green Mines [J]. Recyclable Resources and Circular Economy, 2010,(12):11-13.]

[8]乔丽,白中科.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属矿山,2009,(11):113-118.[Qiao Li, Bai Zhongke.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y Civilization in Mining Area[J]. Metal Mine, 2009,(11):113-118.]

[9]乔丽.矿区生态文明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57-59. [Qiao Li.A Case Study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Pingshuo Mining Area: Theory,Method and Practice[D].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0:57-59.]

[10]陈龙乾.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评价方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5):449-452.[Chen Longqian. Method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Quality of Reclaimed Soil [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1999,(5):449-452.]

[11]陈永杰,白中科.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8,(4):43-49.[Chen Yongjie, Bai Zhongke. Study of the LargeScale Opencast Mine of Loess Area Soil Quality Indicator [J].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8,(4):43-49.]

[12]魏娜.采煤塌陷区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徐州矿区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1,(3):35-37.[Wei Na. Study on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Setting Xuzhou Mining Area as an Example[J]. Shandong Land and Resources, 2011,(3):35-37.]

[13]黄秋香.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1):62-64.[Huang Qiuxiang. Assessment Method and Indexes System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Mining Areas[J]. M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9,(1):62-64.]

[14]黄铿杰.煤炭矿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探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4):60-63.[Huang Kengjie. Coal Mining Areas Ecological Capa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J]. Resources Inhabitant And Environment, 2009,(4):60-63.]

[15]邹长新.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矿业,2011,(8):56-59.[Zou Changxin.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1,(8):56-59.]

[16]孙静芹,朱文双.现代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0,(6):45-47.[Sun Jingqin,Zhu Wenshuang.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Modern Mining Area[J].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2010,(6):45-47.]

[17]索永录.采煤引起的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煤矿安全,2010,(5):120-122.[Suo Yongl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in Mining Areas Caused by Coal Mining[J]. Safety in Coal Mines, 2010,(5):120-122.]

[18]王广成,闫旭骞.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煤炭学报,2005,(8):534-538.[Wang Guangcheng,Yan Xuqian. Study on Indicator System of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in a Typical Mine Are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05,(8):534-538.]

[19]刘惠君.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现状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2):154-158.[Liu Huijun. A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Ecosystem Health Status in Mining Area[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9,(12):154-158.]

[20]王文清.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5):17-19.[Wang Wenqing. Study on the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 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 Edition, 2011,(5):17-19.]

猜你喜欢
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泥中寻金
矿区迎来今冬第一场雪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