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曙先生技术之“思”的历程、特色与贡献

2013-03-31 12:14吴致远
关键词:陈先生哲学研究

吴致远,王 皓

(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南宁 530006)

陈昌曙先生技术之“思”的历程、特色与贡献

吴致远,王 皓

(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南宁 530006)

陈昌曙先生将大半生献给了中国的技术哲学事业,是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拓荒人。陈先生的技术哲学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技术哲学发展初期的学科特色,因而探析其技术哲学特色具有学科史上的重要性。通过研读陈先生的相关著述,笔者认为,秉承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进行具有工程学倾向的技术哲学研究、重视技术哲学的基础研究、注重对中国古代技术思想挖掘等构成其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探讨陈昌曙先生的技术哲学特色可以为我国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找到诸多启示。

陈昌曙;技术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技术哲学的工程学传统

陈昌曙先生是我国技术哲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与远德玉等老一辈技术哲学家开始致力于技术哲学研究,经过三十余载创榛辟莽、辛勤耕耘,至今这片学术园地已经硕果累累、生机盎然。今天,当我们分享这份成熟与收获之时,不免饮水思源、结草衔环,因为对于当今国内从事技术哲学研究的年轻学者来说,他们都曾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从这片园地中吸取营养,在先生营造的学术氛围、学术条件中和学术基础上成长。在陈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缅怀先生的学品、人品,重新探讨先生思想中的永恒价值,对于晚生后学,对于技术哲学的继往开来,有着重要意义。

一、陈昌曙先生技术之“思”的历程

陈昌曙先生是中国最早进行技术哲学研究的学者之一。1982年10月1日及15日光明日报所刊载的文章《科学与技术的统一和差异》是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与技术哲学有关的文章”,[1]也是当时国内最早的公开发表的与技术哲学有关的文章。该文章通过范畴、价值规范、革命方式、创新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来说明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这篇文章在当时具有重大价值,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往往对科学与技术不做区分,统称这两类活动为“科技”甚至是“科学”,即使是先生本人也称自己当时“把从事科学发现的活动和技术发明的活动统称为科学劳动”。[1](P1)探析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对于人们正确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科技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活动,有着重要意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是技术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自那时起,陈先生就开始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构建一个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先生还把眼光投向国外,致力于研究与引介日本的“技术论”思想,并对中日技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如在《关于中日技术发展比较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陈先生就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中日技术发展与社会条件的关系,[1](P188)从而为当时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新思路。总之,致力于技术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借鉴日本的“技术论”思想是陈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陈先生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为了深入了解国外技术哲学进展和动态,在去美国探亲的时间里,陈先生查询了大量的国外技术哲学文献,对欧美技术哲学做了细致的文献研究。通过此番了解,陈先生感到日本“技术论”的思想虽然关注技术实践但缺乏应有的哲学高度,驳杂而缺乏统一的体系,于是开始把学术目光转向当时更具有学院派风格的欧美技术哲学。在《美国技术哲学文献简介》一文中,陈先生详细介绍了美国技术哲学的发展状况,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米切姆、伊德等人都有提及,并对米切姆的著作《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有详细的书评。[1](P97)在《技术哲学引论》一书中,陈先生对欧美主要技术哲学家都做了介绍,对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2]在介绍欧美技术哲学的同时,陈先生也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论与西方技术哲学的思想进行消化、吸收、总结与批评,初步形成了其技术哲学思想体系。1999年,先生的著作《技术哲学引论》出版,此书是先生近二十年技术哲学研究的总结,也是当时中国技术哲学研究水平的体现。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技术哲学的对象、历史和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探讨了“技术本体”的基本特点,包括技术结构、技术活动和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第三部分讨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技术批判理论,第四部分则是对未来技术哲学的展望。先生虽自谦此书只是用较多的力气来修建技术哲学的构件,但是其实整书已基本建构了技术哲学理论的大体框架,包括了技术本体论、技术价值论、技术方法论、技术建构论的主要内容。此书的出版,标志着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技术哲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成型。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的技术哲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学科发展在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也开始出现多元路径协同演进的局面,在一些重大的基础性、方向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和争论,这客观上反映了陈昌曙先生开创的技术哲学事业正在走向繁荣昌盛。多年来,陈先生虽然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科研究范式,但对制定“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问题一直持谨慎的态度。2001年,张华夏、张志林两位教授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当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一文,这是两位以科学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者对技术哲学研究纲领提出的首次设想。此文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技术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此情形下,陈先生与远德玉教授认为有必要在这个关键问题上阐明自己的学术主张。针对张华夏、张志林教授提出的“认识论”的研究纲领,他们也于2001年第7期《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发表了《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的文章,对张华夏、张志林教授的文章价值进行了肯定,同时以科学与技术的划界和技术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划界为基点,提出了技术哲学的“价值论”研究纲领。此后,双方又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对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讨论,通过这次学术争鸣,使我们这些后学对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对我国技术哲学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年,在具有纲领性质的《技术哲学基础研究的35个问题》一文中,陈先生从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和性质、技术哲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技术的本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技术的价值、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六个方面开出了技术哲学研究的问题单子。先生将此文排入《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2002年)中技术哲学部分的最后一篇,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此文的研究纲领性质。《技术哲学基础研究的35个问题》的发表及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的论争,为中国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指示了方向,促进了中国技术哲学繁荣期的到来。

二、陈昌曙先生技术之“思”的特色

作为中国技术哲学的奠基人,陈昌曙先生的技术之“思”是中国技术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其技术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技术哲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学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综合分析陈先生技术哲学思想,可以概略出以下特色。

1.秉承历史唯物主义传统

马克思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构建了一种‘实际性’的解释历史的方式,技术则是这种‘实际性’的十分重要的支柱”,[3]因此,研究技术哲学必然需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多处关于技术的论述,这些论述涉及技术形态学、技术人类学、技术史、技术批判、技术哲学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其真知灼见对于今天的技术哲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陈先生早年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段工作经历,使其对历史唯物主义情有独钟,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原则解决问题成为他的一个治学特色。如在《简论技术哲学的研究》一文中,先生认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关技术的论述和观点,并将其作为技术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的《资本论》、《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和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对技术的结构、技术的发展和意义就有深刻的阐述”。[1](P54)在《技术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中,陈先生更是提出研究技术哲学,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要学会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要真正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技术的全部论述”。[1](P67)先生对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秉承,不仅体现在研究内容上关注马列原著,也体现在“自然改造论”思想中。如在《技术哲学引论》中,先生认为在以人与自然关系作为哲学的中心内容和根本问题的情况下,技术哲学与自然改造论尽管有区别但是大致上是同一的,并从自然改造论的角度来分析了技术哲学的十个方面的研究内容。[2](P10-12)由于对历史唯物主义原著的精髓具有深刻的领悟,先生的技术哲学研究往往能高瞻远瞩,具有一种唯物史观的先见性与切合现实的深刻性。

2.工程学倾向的技术哲学研究

在技术哲学发展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两条若即若离的路线,这两种路线被米切姆等人称为技术哲学的“两种传统”:一种是工程学传统,一种是人文主义传统。工程学传统的技术哲学着重从对技术及技术人工物的分析入手,打开“技术黑箱”,具体研究技术的结构功能、技术的形成过程、认知方式、技术的价值构成等问题,往往对“技术本身”持肯定的态度;而人文主义传统则对应着哲学家的技术哲学,往往以理论批判为基点,侧重从外部透视、解释技术,批判技术“架构”对人的生存的压迫与危害。技术哲学产生之初,工程学传统的技术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现代技术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人文主义传统的技术哲学才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4]如前所述,中国的技术哲学起步较晚,所以一开始也具有明显的工程学倾向。这种情况也与陈先生的个人经历有关。陈先生是工科出身,又长期在地方工科大学工作,在马克思“自然改造论”影响下,陈先生等人的技术哲学研究不免具有工程学的倾向,正如先生自谦所言,“如果有点哲学,也只是工程性的技术哲学”。[1](P2)在平时的研究中,先生往往重视从内部分析技术,关注技术的类型、工程的方法及技术世界与天然自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如其对“人工自然”、“天然自然”、“产业自然”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等过程的分析,事实上都体现出来“工程学的倾向”。由此,陈先生“历来不认同技术悲观主义,也几乎不讲技术批判主义有多少可取之处,主要是以肯定的口吻评述技术”。[2](P238)虽然具有工程学的倾向,但陈先生从未忽视对人文技术哲学的研究,他认为技术哲学应当既是工程师和企业家的哲学,也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哲学,应当既有工程性也有人文性。两种学派应当彼此承认,争鸣共处,不同学派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对学科发展有好处。这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为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生态。

3.重视技术哲学的基础研究

在陈先生的技术哲学研究中,对“基础”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视技术史的研究。技术史是技术哲学的基础,没有技术史的支撑,技术哲学只能空谈理论,失去内在生命力。陈先生一直重视对技术史的研究,如在《技术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中,先生认为了解现在、学习理论、借鉴历史是研究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研究方法,而且将借鉴历史专门列出,进行详述。另外,在陈先生的动议下,由王前、陈凡等人翻译了由辛格主编的七卷本的《技术史》,足见先生对技术史研究的重视。其二,注重生产实践而不空谈理论。技术本身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很多技术来源于生产实践,脱离了实践的技术就是无源之水。先生注重研究技术与生产实践的关系,认为生产实践与技术不能等同,认为生产与技术有一种互相需要的关系:生产实践的发展,需要管理和经营的参与,但是根本上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而技术同样也需要生产,技术是生产力,但前提是社会生产对技术产生现实的需求。二者的辩证关系是现实的、具体的。其三,关注产业与产业技术。产业是任何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技术则决定着产业水平的高低。产业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上联系着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体现着国家的技术战略布局。因此,技术哲学必须把产业及产业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体现其为当代社会现实提供指导,进行服务的能力。不关注产业与产业技术,意味着技术哲学可能成为只开花不结果的学问。有鉴于此,陈先生提出:“技术哲学需要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一般性质,也有必要从哲理的观点略为具体地分析不同种类技术的特点,并把这两个层次的研究结合起来——没有最一般的讨论不是哲学,没有对类技术特别是产业技术的研究,只是抽象地议论什么是技术,技术哲学就有架空的危险。”[1](P247)可见,在先生观念中,对产业技术为代表的类技术的研究,属于技术哲学基础研究的范畴。其四,重视对技术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陈先生历来重视对技术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通过《技术哲学引论》、《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等著作,他系统探讨了技术、人工自然、劳动、工程、高技术等基本概念的内涵,研究了自然改造论、技术选择论、技术批判理论等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列出了技术哲学基础研究中的35个基本问题,提出了带有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特色的技术哲学研究纲领,这些工作,都体现了陈先生对技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

4.注重对中国古代技术思想的挖掘

在中国古代先贤思想中,不乏有对技术的真知灼见,这些技术之“思”,无疑是今天的技术哲学有待挖掘利用的宝贵资源。陈先生对中国古代技术思想涉猎广泛,钻研透彻,采撷集萃,承前人之思而成当世之学。先生在论述中对中国古代的技术思想信手拈来,如在《技术哲学引论》中,先生述评了中国古代主要的技术思想,认为“五行说”可以看做是当时技术活动的写照,是一种朴素的自然改造论,五行之中对金、木的重视是与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相关的,而五行中相生相克关系的表述,则有耕作、水利、冶炼金属和木器加工的影子;认为《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观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工程技术活动的理解;认为老子的“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民多利器,国家滋昏”的观点,反映了一种对技术的批判否定态度,而庄子“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则纯白不备”的观点则表现了对技术“异化”的忧虑,对于今天的技术社会仍具有警示作用。[2](P21-23)对上述这些古代技术思想学说的挖掘体现了先生对古代思想资源的重视,也体现了先生致力于实现中国技术哲学“本土化”、“特色化”的努力。因为,中国的技术哲学要想在国际学术界确立自己的地位,必须有自己的独立学说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三、陈昌曙先生对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贡献

陈昌曙先生技术哲学的研究之路是我国技术哲学研究历程的缩影,其研究特色体现了技术哲学在我国的原创性和本土化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品格和特质,对于中国技术哲学的发展已经和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

陈先生在中国是最早涉足技术哲学领域的学者,三十载呕心沥血、笔耕不辍,从不因已有成绩而停下脚步。从八十年代初期“自然改造论”技术哲学范式的确立,到九十年代对产业哲学问题的探讨,再到二十一世纪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即使晚年抱恙,亦未曾中断学术研究,在病榻上的最后时间里,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通俗哲学简编》一书。他以自己的践行完成了一个学者“永在途中”的宿愿。他对真理,对知识的追求精神,将成为我们晚生后学永远的财富。

先生不仅学术精湛,教化后学亦是楷模。八十年代初,陈先生与远德玉先生共同努力,联合东北其他研究技术哲学的老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技术哲学为方向的研究所——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开启了我国技术哲学的建制化时期。时至今日,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已成为我国技术哲学的研究重镇,成为国家“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全国技术哲学研究者半数与“东北学派”有联系。先生对后辈的照拂远不限于东北,清华大学的黄欣荣博士曾回忆,“由于一些问题几次请教过先生,每次他都及时地亲笔回信作详细的解答,令我们这些晚辈受宠若惊又深受感动”。[5]多年来尽管建树颇丰,陈先生却一直低调随和,陈凡教授在《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笔谈会上就提到“先生为人谦和,从不宣扬自己的成就”,并以“育桃李传智慧堪为学界楷模”之语[6]盛赞先生的学术道德。

在学科建设方面,先生在第八次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上,就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讲了三句话:“没有特色(学科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基础研究)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现实价值)就没有前途。”[1](P106)这段话在技术哲学发展的关键期提出来,无疑为我国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今天,先生的这三句话已经成为一切新兴学科发展的“金科玉律”,在学术界广为流传,深得认同。这是陈先生对技术哲学的贡献,更是对整个中国学术界的贡献。

[1]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9.

[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5.

[3]吴致远.技术与现代性的形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3).

[4]吴致远.经典技术哲学阶段性特征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

[5]黄欣荣,王英.陈昌曙与中国技术哲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6]陈凡,周春彦,朱春艳,陈红兵,王健,曹东溟,包国光.技术时代的哲学反思-《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笔谈[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责任编辑 刘范弟]

The Process,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Thought of Chen Changshu’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WU Zhi-yuan,WANG Hao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 530006,China)

Professor Chen Changshu,who has devoted almost half of his lifetime to the cause of Chi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i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To some extent,his personal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reflects Chi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years;therefore,th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n Changshu’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carri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sciplinary history.By analyzing Chen Changshu’s theories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the author thinks that: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having the tendency to engineering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paying attention to the basic study o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the discover of Chinese ancient technological thoughts,etc.,are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Chen’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The study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n’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can also enlighte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Chen Changshu;philosophy of technology;historical materialism;engineering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N031

A

1672-934X(2013)03-0018-05

2013-03-27

吴致远(1967-),男,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哲学、科技史及STS研究;王皓(1988-),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史及STS研究。

猜你喜欢
陈先生哲学研究
永远的怀念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菱的哲学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逃逸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