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性健康教育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2013-04-01 19:43张爱梅松滋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湖北松滋4342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儿科输液家属

张爱梅 (松滋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湖北 松滋434200)

小儿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地给药方法在儿科多种给药途径中占有不容置疑的首要地位。但由于该项治疗手段环节多,时间较长,加上目前临床上开展的健康教育多针对疾病护理,而对于基础操作的健康教育开展的不够[1],而儿科静脉输液针对的又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患儿及家属对输液知识缺乏了解,因此,这项操作常常成为护患纠纷的焦点。我们对我科静脉输液的患儿实施了全程计划性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针对患儿新入院时、静脉治疗全过程的各个不同环节进行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属消除对输液的恐惧,减轻输液引起的不适,增加对护理人员工作的信任度,使静脉输液这一护理操作不仅停留在机械操作的水平上,而是促进整体护理的发展,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73例,其中男93例,女80例。年龄1月至3岁,均为儿内科住院患儿。

2 组织实施

2.1 基本方法

根据儿内科病床数,选择1至2名儿科护理经验丰富、具备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沟通技巧的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培训后从事专职教育护士工作,负责病区健康教育工作。专职教育护士每日参加科室交班会,熟悉病区内患儿情况,制定病区患儿全程健康教育计划并连续开展,科室其他护士协助。静脉输液健康教育对象包括病区所有患儿及家属,健康教育护士指导患儿家属掌握小儿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和技巧,在患儿静脉输液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减轻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适。

2.2 健康教育方式及内容

2.2.1 基础性教育 健康教育护士将静脉输液健康教育内容列入工作常规,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如利用科室宣传栏介绍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患儿家属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技巧,每日在儿科病区播放小儿静脉输液的视频短片,利用月公休会和科室周会进行集体教育,对新入院患儿发放自编的宣传材料及健康教育处方等,普及关于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

2.2.2 计划性教育 这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专人负责[2]。根据患儿及家属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多种需求,从患儿新入院时的相关知识介绍,到入院后输液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的知识宣教,以及在输液过程中根据患儿及家属的需求开展随机性教育,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评价。

1)新入院患儿的健康教育。入院初,患儿及家属对陌生的环境不了解,对小儿静脉输液的过程及操作方法更是缺乏经验。针对这些情况,专职的教育护士把新入院的患儿及家属集中起来,通过和新入院患儿及家属的交谈,评估患儿及家属对静脉输液这一治疗手段的了解程度和心理状态,同时介绍小儿静脉输液的操作方法,并作简单的演示,对本科静脉输液的时间、地点及流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对患儿及家属担忧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沟通。在首次健康教育过程中患儿及家属对小儿静脉输液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静脉输液是儿科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知识的掌握和良好的心理准备会降低患儿及家属对静脉输液的恐惧,提高对护理人员操作的依从性。

2)小儿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的教育。小儿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的教育是计划性健康教育的主要阶段,专职教育护士利用患儿及家属接受健康知识的最好时机,就静脉输液原因,输液目的,输入的药物,药物的作用、副作用,输液的速度,输入液体所需的时间,输液不良反应的表现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知识培训,让其尽快掌握输液过程中配合的技巧及需要观察的要点。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患儿及家属积极配合护士,增加穿刺成功率,减少输液过程中的不适及异常情况,提高患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防止护患纠纷。①心理护理宣教。护理人员热情礼貌、态度和蔼,利用温柔的眼神和肢体性语言营造亲和力,对能听懂话的患儿应用赞扬性语言,消除患儿紧张心理。同时,对患儿家属做好解释与宣教工作,消除患儿家属的顾虑,增加其信心,发挥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从而给患儿以积极的心理支持[3]。②对所用药物进行宣教。教育护士应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以及用药时间、剂量、用药次数及注意事项,并将这些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儿家属,使其能掌握药物作用、副作用、用药剂量、时间、次数及如何观察不良反应,并仔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让家属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能做到心中有数,良好有序地配合护理人员完成治疗,增强患儿及家属的安全感以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并感受到本科室可及性护理服务的品质。③良好的技术服务。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人员的基本功,掌握娴熟的输液操作是儿科护理人员最基本的素养,只有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提高穿刺成功率才能赢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减轻患儿不必要的痛苦,成为健康教育的良好开始。④保护穿刺部位。除了精湛的穿刺技能,护士应掌握多种固定方法,根据穿刺部位应用不同的保护方法,如头部可应用长胶布绕头1周,手、脚应用纸板固定或者应用弹力绷带。同时告知患儿及家属保护穿刺部位的重要性及固定方法,教会患儿及家属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患儿采取不同的体位以及家属采取适当的照顾姿势,取得患儿及家属配合,以免漏针造成局部疼痛而增加患儿痛苦。⑤护士加强巡视及时观察患儿输液情况,与此同时进行计划性的健康教育。患儿输液过程中,当班护士应加强巡视,仔细观察患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不良反应并解决,按照患儿疾病分类进行疾病的健康宣教,如哮喘患儿,告知患儿家属避免食入过敏的食物;腹泻患儿注意饮食调整,观察大便的量、性状等;给予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关于雾化操作的示范性健康宣教。⑥拔针后的宣教。小儿静脉输液可选择穿刺部位少,穿刺难度高,因此拔针后做好静脉保护宣教尤为重要,为此我科规范护士拔针手法,应用左手食指在针尖的上方约2cm处绷紧患儿皮肤,右手持针柄略抬高,快速拔针,立即用左手拇指垫棉球纵向按压,减轻拔针时的疼痛,保护血管[4]。同时对家属进行宣教,增加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消除患儿拔针时的恐惧;教会家属按压手法,配合护理人员减轻患儿拔针时的疼痛。

2.2.3 随机性教育 在患儿及家属需要时随时进行教育,由当班护士完成,并实行 “首问负责制”,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或患儿及家属有疑问时,当班护士立即给予纠正和解答,这种随机性的健康教育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记忆牢固,教育效果好。

2.3 效果评价方法

首先由专职教育护士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根据结果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再教育。其次,护士长对病区患儿进行不定期抽查,既协助评价健康教育效果,又考核督促教育护士的工作。最后,患儿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中设置有关静脉输液知识及技巧掌握程度的专题部分,根据问卷结果,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3 实施结果

本组患儿平均住院日为6d。出院前健康教育评价结果优良153例 (88.4%),中17例 (9.8%),差3例 (1.7%)。本组患儿出院满意率为90%以上,投诉为零。

4 讨 论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也是护患纠纷发生的焦点,我科通过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有计划地贯穿于静脉输液的全过程,对静脉输液知识进行了全面、全方位宣教,增强了患儿及家属的理解、记忆和掌握程度,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及护理操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增强患儿及家属对静脉输液知识的知晓度和应对能力,从而减少了护患纠纷,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1]吴容,陈雅琴,孟美珠,等 .健康教育在手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2,37(7):514-516.

[2]李新粢,戴慧珊 .对静脉输液健康教育中的问题的调查分析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65.

[3]刘苓,汪昌玉,宋道岚,等 .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 [J].中国护理学杂志,2002,37(2):91-94.

[4]李宝军,关小宏 .防止输液拔针后局部出血瘀斑新法 [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54.

猜你喜欢
儿科输液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圆梦儿科大联合
颈枕输液袋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