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歌》证治特点浅析

2013-04-01 19:43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武汉430061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尺泽配穴选穴

沈 峰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430061)

胡 珊 (汉川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湖北 汉川431600)

《肘后歌》[1]是一首流传较广的针灸歌诀,出自明代高武的 《针灸聚英》,后被 《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等书引入。歌中所列腧穴多位于肢体远端,临床取用方便、回手即得,因而冠以 “肘后”之名。本歌共102句,出现33个腧穴名称,论治35种病症,其中不少治疗方法至今仍在临床广泛使用。现就《肘后歌》中所体现的证治特点浅析如下。

1 辨证特点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肘后歌》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临床症候,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结合八纲辨证、经络辨证而选用不同的穴位和刺灸方法。

1.1 辨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反映了疾病中素体阴阳的偏盛偏衰。综合分析疾病的寒热性质,并结合邪气所在经脉,指导临床选穴。如 “疟疾三日得一发,先寒后热无他语。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对于3d发作1次的疟疾,表明邪已深入三阴经,大多是先发振寒,继以高热。此时,如果寒多热少,说明感受寒邪或素体阳虚,邪在少阴经;热多寒少,说明感受暑邪或素体阴虚,邪在厥阴经。又 “经主喘咳寒热 “(《难经·六十八难》),疟疾以寒热往来为主,故选取足少阴经和手厥阴经之经穴复溜、间使来治疗。

1.2 脉证合参

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结合具体脉象,对症候进行虚实之辨,脉证合参,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则泻,去其有余;虚证则补,益其不足。如 “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此指伤寒在三阴经所致的证候,经过适当的治疗,邪气衰退,阳气渐复,就会回还到肢暖脉浮,里证转表,使三阴经病转变成为三阳经病,这样由阴证转变为阳证的情况,与伤寒热病过程中的由表入里,自阳至阴依次转化的规律恰恰相反。绝骨即足少阳胆经悬钟穴的别名,是八会穴之一的髓会,也是足三阳的交会穴,主治髓病及足三阳病。患者如果出现寒象,同时伴有沉细脉,提示阳气不足,当在绝骨穴施行补法;出现热象,同时伴有浮洪脉,提示邪气尚盛,则当在绝骨穴施行泻法。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1.3 痛辨新久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来说,新病的、突发的、强烈的疼痛多实证,为 “不通则痛”;久病的、持续的、隐隐的疼痛多虚证,为 “不荣则痛”。对于疼痛之症,《肘后歌》尤其注重新久的辨别。比如腰腿膝部的疼痛,《肘后歌》中有多处提及,但因新久之异,取穴亦有变化。“腰膝强痛交信凭”,风寒等邪气导致经脉闭阻,血凝气滞,引起腰部连及膝部发生疼痛,取交信。交信穴属足少阴肾经,又是阴跷脉的郄穴,可宣通郁滞,从而获得止痛的效果。但如果患了慢性的腰膝疼痛,病程较长,此时应取足太阴脾经的大都。大都为脾经 (土)的荥穴,五行属火,“虚则补其母”,取之可以补益后天脾胃之气,以旺血气,从补虚的根本上入手,病情就能日见好转。正如歌中所言 “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大都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同样,“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消散及时瘳。”即,腿膝疼痛可以选取后溪、太冲穴治疗,若是 “经年痛不休”则宜选取昆仑与吕细 (即太溪穴),也体现了对于疼痛新久治疗选穴上的差异。

2 针灸处方特点

2.1 主穴远取

《肘后歌》开篇第一句 “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是针灸临床远部取穴的范例。远部取穴,又称远道取穴,是依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体现了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灵枢·终始》篇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临床证明,凡有关气结、火郁、结聚不通、闭壅有余的实症之类的病症,一般都适宜采用远部取穴,疗效极佳。“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也均是针对不同的主证选取远部穴位的具体应用。

2.2 穴有法

配穴是针灸处方中的重要内容,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如临床上常见难治之症的鹤膝风,属于中医 “痹病”的范畴。因其以膝关节肿大疼痛,而股胫的肌肉消瘦为特征,形如鹤膝,故名鹤膝风。病由风寒湿侵于下肢、流注关节所致。“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风府可用针。”筋骨疼痛,取尺泽,宣导气血,舒筋活络,恢复气机正常升降;取曲池,治痿独取阳明也;加刺风府,以通督益阳,更祛内外风邪,三穴同用标本兼治,病愈可待。此外,“昆仑并吕细”治疗 “脚膝经年痛不休”,为表里经配穴;“大杼曲泉”治疗 “风痹痿厥”,为上下配穴;“先于痛处下针攻,后向承山立作效”治疗 “打扑伤损破伤风”,为远近配穴等等,均是临床上常用的穴位配伍方法。

2.3 刺有深浅

针刺深浅是影响针刺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肘后歌》对针刺深浅问题非常重视,并有较详细的论述。如 “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刺深去不仁,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对于手臂拘挛,不能自由伸屈,取尺泽,必深刺方可祛邪以解不仁之感;腰背受风,挛急而痛,取曲池,必刺一寸五分方可攻邪外出。“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寻,神奇妙穴真有之,复溜半寸顺骨行。”对于伤寒少阴病,四肢厥逆,脉象沉伏微细,取复溜穴,深刺至骨达五分之多,才可散除寒邪,使气血通畅。

3 针、灸、药并用

针、灸、中药三者历来被视为中医临床施治的三大法宝,虽方法各异,然治病之理却同。《肘后歌》102句中有12句提及针灸药并用,足见其对于针灸药并用的重视。如 “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疟疾,急冷急热,治疗时要辨清寒热虚实,针取间使透支沟,并灸大椎以宣阳和阴。此为针灸同用。如 “百合伤寒最难医,妙法神针用意推,口噤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百合病患者神志恍惚,牙关紧闭,双目闭合,行动、饮食皆不能自主,此时先取合谷,开窍并可醒神,再行药物调治,一针两用效甚奇。此为先针后药者。再如 “狐惑伤寒满口疮,须下黄连犀角汤,虫在脏腑食肌肉,须要神针剌地仓。”狐惑伤寒,虫啮五脏则唇口生疮。除服黄连犀角汤外,须加刺地仓。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唇边,近可除疮治其标,远可泄湿散热治其本,湿祛热除,则虫无以生。此为针药同用者。又如 “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蛔乌梅可难攻,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寒邪直中三阴,脏寒胃虚,出现腹部冷痛,蛔虫在腹中不安而动,此时仅用杀虫之乌梅丸很难奏全效,应取胃之募穴中脘灸治,可温中暖腑,祛肠胃之寒,既能止腹痛,又可调胃气,而发挥回阳之功。此为先药后灸者。诚如明代杨继洲在 《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2]中所言:“人之一身,犹之天地……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

总之,《肘后歌》作为针灸歌赋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明代以前针灸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古代针灸医家的智慧结晶,它对针灸从辨证到治疗、从选穴配穴到刺灸法操作等诸方面,都作了较系统的阐述,是中医针灸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部杰作,值得我们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1]明·高武著 .闫志安,张黎临,李惠清校注 .针灸聚英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36-237.

[2]明·杨继洲著 .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校释 .针灸大成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59.

猜你喜欢
尺泽配穴选穴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选穴规律研究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针灸大成》歌赋之对穴配伍规律研究❋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尺泽穴蜂针临床应用
杨金斗松筋点动配穴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