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

2013-04-02 04:54黄碧静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普通话发音方言

黄碧静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1 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一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解放前的几十年里,普通话的定义一直存有多种看法。新中国解放后,也曾多次对普通话的定义加以修改,直至1956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将普通话明确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一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和周密。普通话中“普通”二字的涵义即是“普遍”和“共通”之意。

2 高职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意义

首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推广普通话是我国语言政策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讲好普通话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讲好普通话不仅是学生个人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促进交流、扩大交往,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毕业生在面对用人单位面试时,如果操着别人听不大明白的方言普通话回答提问,会令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痛失就业机会。无疑,具备流畅、标准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能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求学、求职和事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且,随着信息处理、传输手段的不断发展,人类即将进入人机对话、口语机译的时代,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是适应办公现代化、高效率工作的必备条件。

最后,学习普通话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普通话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师生以拥有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得体的个人谈吐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不仅能加深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构建和谐校园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 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不足。尽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高职院校从上至下对普通话教学工作的重视仍然不够。校方和学生认为,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就是来学习专业技能,是为掌握谋生的利器,普通话的学习无关紧要。

(2)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受其成长环境、地域差别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从而加大了普通话教学的难度。

(3)普通话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从事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到一级乙等(92分)以上,这是成为普通话语音课教师的基本条件。②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汉语》知识,熟悉各类方言发音特点,掌握各类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③获得国家级或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熟练掌握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且经常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具备丰富的测试经验,具有较高的听辨音的能力和测试水平。近年来,国家和各省语委每年都举办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但对于我国日益发展的高职院校来说,普通话教学师资仍显不足。部分高职院校仍没有配备专职的语音教师,普通话教学是由语文教师兼任。一些语文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不高,或只是普通话发音较标准,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的培训,达不到普通话教学师资的要求。

(4)教学设备不完善。由于受资金等条件的制约,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语音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供普通话教学使用,普通话教学只能在普通教室进行。

(5)教学班级设置过大。目前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大多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一个大教室里,少则六、七十人,多则一、两百人,对语言学习来说,这是不可取的。班级人数过多,教学的针对性就不强,教和学的效果都不突出。

(6)部分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覆盖面小。在理工类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毕业、就业没有普通话水平等级的要求,其普通话课程设置多以选修形式出现,只有极少部分学生选修该课程,普通话教学的覆盖面很小,不能辐射到所有或大多数学生。

4 如何开展普通话教学

高职院校普通话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标准或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工作和交际,提高方言与普通话的辨析能力,提高普通话的运用技巧。

4.1 了解学生状况 采取分层次教学

准确把握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具体情况,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确定教学重点,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教师在第一次的课堂中进行一次普通话摸底活动,以“自我介绍”、“我的家乡”、“我的理想”等题材为话题,让学生用普通话进行表述,以了解学生普通话实际水平,将普通话基础薄弱和普通话基础较好的学生,分别编入普通班和提高班,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材料,有的放矢地进行语音培训。

普通班的教学应从最基础的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词语、音变训练开始,逐步达到会话阶段,教学目标旨在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纠正方言发音,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班的教学任务旨在寻找语音缺陷,纠正个别声、韵的错误发音,加强语感和语流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努力向标准普通话靠齐。

4.2 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4.2.1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

普通话教学内容包括:21个声母、39个韵母的准确发音;阴阳上去四类声调的运用技能;语流音变的规律等。对于平时很少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学生来说,普通话的学习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单调的语音训练极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适当引入优秀作品鉴赏、经典朗诵、名人演讲、《中华诵》节目视频等,通过学习优美文章,播放优秀播音员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艺术美,激发其学习热情。教师还可适当引入一些方言段子、群众口语、外来语或与学说普通话有关的趣闻趣事等作为教学题材,加深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照了解,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4.2.2 开发教学资源 提升学习信心

教师要充分利用PPT课件、幻灯、录音设备、网络等媒介教育资源。如在讲解不同声、韵发音教学时,可通过幻灯或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将发音器官纵切面图片加以展示,这样就能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不同声、韵母的发音部位,便于学生准确、直观地掌握发音位置和发音规律,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自信心。

4.2.3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在原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试将班级学生按不同方言区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小组方言语音特点,剔出本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之间易错、易混的特色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各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听辨、纠错和评分。这种学习训练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听辨音能力与评判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4.3 示范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4.3.1 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

语音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语言的学习,必须让学习者经过一段“口耳相授”的训练过程。教师正确地教授语音知识的同时,必须能使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国家普通话的要求,用词准确,表情达意富有科学性、教育性。

4.3.2 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语音的改善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几十个学时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课外实练相结合。在完成课堂语音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音辨正后,应拓展一些课外诵读活动,让学生用辨正过的音进行口语表达,在说话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和巩固语音面貌。

其一,普通话训练教材中60篇朗读作品和命题说话是最好的训练题材。朗读训练时,除了语音规范、语意准确外,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控制声音的技巧。教师强调各作品重难点字句的表达要求后,可将学生的朗读进行录音,学生将自己的朗读录音与示范录音加以对照,可直观感受到自己语音和表达上的不足,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其二,采用绕口令、顺口溜、数来宝等生动活泼、精炼实用的内容进行语音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发声、气息、声色、节奏,锻炼口型和嘴部肌肉的灵活度,使学生的基本功得到很好的训练。

最后,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语音竞赛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激发潜能,也是锻炼和检验普通话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经过学习和参与竞赛活动,结合普通话教师给予的一些指导,学生的口语水平都会有相应程度的提高。

4.4 注重个体差异性

语言学习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对语音很敏感,容易接受和改变自己的语音习惯,也有少数人,其发音器官的活动形成了习惯性定势,很难纠正,或缺乏听辨能力,无法把握语音标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个体差异情况,认真分析造成其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笔者在教学中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因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或边远农村,从未学习过汉语拼音,甚至从未开口讲过普通话,缺乏普通话语音认知基础和语音辨别能力;有些是受方言声韵发音的干扰,难以改变发音习惯所致。针对这些情况,教师为这些学生“量身定做”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案,加以科学指导,学生若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训练,普通话口语水平一定会得以提高。

猜你喜欢
普通话发音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17
Playing with u_e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