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时代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3-04-06 06:46石智生
关键词:民办校园文化办学

石智生

(泉州师范学院软件学院,福建泉州 3632000)

民办高职院校自创办以来,已走过近三十年的历程,在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已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伴随着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其校园文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借鉴模仿到创新发展,既继承了公办高职院校乃至所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优势,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当前新媒体风生水起的时代,探讨新媒体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民办高职院校特定环境下,以高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建设为主要空间,涵盖高职院校领导和教职工,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也是民办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1.“民办”的发展理念决定校园文化定位。民办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民办”二字,主要是指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是没有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或很少得到国家财政支持的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因而,市场的理念和定位,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规划方针政策拟定的理论依据。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职业办学特色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1]从这一定位出发,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树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坚持质量效益型的办学规模,正确处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行业特色的关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2.“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体现校园文化特性。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源。为了吸引和留住更多学生,保证生源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宗旨与理念、办学定位与目标、校园设施与环境、文化建设与内涵等方面,都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特性。从这一目标出发,民办高职院校必须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原则,立足院校实际,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

3.“职业性”的办学内涵彰显校园文化特色。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使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这种“职业性”的精神特质要求民办高职院校要遵照“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思路,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目的,紧贴社会需求设置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打造特色专业,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结合,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 新媒体时代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1.环境文化育人功能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具有“自主办学,自筹经费”的特征,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与效益挂钩,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比较缺乏,特别是运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上认识不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标示牌、名言警句的悬挂,是雕塑、题字及环境绿化等外在物质文化的装饰,忽视了新媒体在环境文化中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提升和拓展。

2.精神文化激励功能不足。由于生源数量逐渐减少,不少民办高职院校降低入学门槛,生源质量下降,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文化素质和责任感不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呈现出纪律懒散、自卑心理严重等精神不足的状况。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势,进一步弘扬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以及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等内容的精神文化,提倡健康心理、励志向上的和谐校园生活,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3.行为文化引导功能不足。民办高职院校由于主办者独立的原因,往往在制度设计上缺少民意调查,或者在制定校园规章制度时没有认真听取学生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管理上呈现“以学校为中心”的状态。师生员工在从业、为学、休闲娱乐时的具体行为展示,需要彰显自身的个性,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行为文化需要注重加强互动、传递出现场感,全方位地契合校园生活,这需要在管理体制上进一步营造起师生行为文化的存在感、参与感与亲切感。

4.形象文化的感召功能不足。每一所民办高职院校需要具备独特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CI),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是学校形象文化的内涵所在。由于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起步晚、时间短,没有历史的沉淀、积累和提炼,无法在形象设计上下大力气,体现出了急功近利的倾向,这也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低层次化,影响和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 创新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1.发挥引领作用,增强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是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的一种群体意识,凝聚着学校学风、校风、工作作风的整体素质,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需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树立“学习、创新、服务、和谐”的校园文化发展理念,倡导改革创新精神,发挥引领作用,增强育人功能。职业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引领文化的重要力量,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自信教育、专业教育、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内在成才意识,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用具有特色的职业文化育人,用高品位的审美文化育人,把民办职业院校建设成为文化育人基地,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更新思想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把人放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首位,与时俱进,努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树立和谐教育、自我教育的思想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感情与说理相统一、身教与言教相协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积极营造更为和谐、更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3.创新活动载体,拓展文化领域。民办高职院校要以“职业育德,潜移默化;职业育智,健全人格;职业育健,全面发展;职业激情,张扬个性”为目标,尊重教育对象,正视民办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社会阅历、思想基础、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体现教育内容的实践性。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地开展以职业辅德、以职业益智、以职业养性的各项工作,使职业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既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2]

4.打造物质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主要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支撑。其中,校园设施是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行、寓教于乐活动的重要阵地,让师生员工在求知、求技、求美、求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职业教育。要抓好环境建设,树立学校良好形象。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物质环境,包括新颖别致的教学楼、闭路电视多媒体、图书馆、阅览室、自然仪器室、语音室,这样的环境本身就是学校的招牌,就是学校的形象。这样的环境对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等是大有裨益的。软环境即精神环境,要创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使学生进入校园,便置身于校园的文化氛围之中。

5.加强精神文化,张扬学生个性。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也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要在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的前提下,鼓励教师自主发展、个体创优,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把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活,努力实现由以往的抓突击性活动向经常化、常态化转变。通过一系列校园活动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锤炼学生的品格,在活动中渗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言警句、景观布局等,形成班级健康的环境文化,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积极的班级环境。还要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师生员工在工作、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校园精神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3]

6.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民办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合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模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让先进的企业文化扎根于校园文化的土壤之中。要让学生了解企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强化就业创新意识。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走“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模式,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中实习,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融入到企业员工之中,让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接受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文化内涵。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与“用”的转换,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市场导向,顺应大潮,来发展教育,形成品牌,辐射社会。民办职业院校对接开发区企业,促进职业教育与高新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7.构建新媒体平台,拓展文化功能。民办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构建起新媒体平台,拓展校园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功能。要积极参与新媒体建设,构建学校官方微博、知名教师微博、共青团体系微博、学生会微博、社团微博的一体化微博发布体系,构建全方位、立体型的文化渲染平台。要进一步掌握微博等新媒体的功能和发布形式,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学校形象文化内涵。官方微博可及时公布校史馆、图书馆等建设状况和使用方式,生动展现学校建筑风貌、校园美景,传递办学历史和人文情怀,激发师生校友对母校的热爱之情。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开展推荐经典书目等学习栏目,提倡健康心理、励志向上的和谐校园生活。共青团微博客通过校园活动、晚会现场直播等,注重内容深度,传递出独具特色的现场感,加强师生与学校的存在感、参与感和亲近感。

8.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建设实效。民办高职院校还要进一步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维护学生的公共秩序,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建立保障机制,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工作,做到校园文化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工作到位。加强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远离毒品教育,以“文化长廊”为带动,让“墙壁说话”“一草一木说话”,强化育人功能。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与优秀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为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服务。

[1]张宪立,马延军.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33-35.

[2]赵冬梅.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建构状态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25-28.

[3]陈宋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36-37.

[4]方泽强,刘星.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新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93-96.

[5]朱雪良.刍议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95-96.

猜你喜欢
民办校园文化办学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