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研究

2013-04-06 06:46
关键词:句末口气商务印书馆

倪 宇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拥有语气词是汉语的重要特征,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属于虚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数量有限却使用极普遍,在现代汉语中有重要作用。语气词分为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本文选择较为典型的句末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从来源、称谓、界定、分类、语气意义、语用功能以及连用等方面进行考察,以便更好地认识并运用好语气词。

一 语气词的界定

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界定有多种,如黄廖本《现代汉语》中定义为:“语气词常用在句末表示语气也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①胡裕树《现代汉语》中为:“附着在句子末尾,表示语气”。②这两种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是实质相同,表达了两层意义:位置多为句末,功能表示语气。但笔者认为这种定义存在一些问题,在词类划分时这种定义并不能成为分类标准,如果运用此标准常常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下面两例。

(1)我已经把东西吃了。(2)他是卖菜的。

此处“了”“的”如果按照传统的定义,很难说它们不是语气词,但是现代汉语学界的观点却是此处的“了”是动态助词,“的”为结构助词。如果把例1与下面的例3进行比较问题则更加明显:

(3)别把东西丢了。

例3中一般认为“了”是语气词,为什么例1与例3中的“了”一个是语气词一个不是,通常我们被告知因为例1没有表示语气,而例3表示了语气。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它陷入了所谓的循环论证,并且表示语气的不仅仅是语气词,还有语调,副词,等等,所以不能够仅仅凭借感觉上是否表示语气来给语气词下定义。

如何给语气词下定义,也就是语气词的划分标准,一直还不太明确。现代汉语词的分类有三层。第一层词语可以分为组合词、非组合词。第二层,组合词又可以分为实词、虚词;非组合词分为感叹词(唉、啊等)、应答词(嗯、噢等)、呼语词(喂、嗨等)。第三层,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等;虚词分为介词、助词、语气词等。语气词处于第三层中,而一般的词类划分标准很难贯彻到底。如一般我们公认的语法功能标准在划分时适用于第一层,第二层的组合词划分,以及第三层的实词划分。非组合词由于不在组合当中,所以不可以用语法功能标准再进行区分,只能从语用功能方面考虑。而虚词情况较为复杂,朱德熙曾把一类虚词称作结构性虚词,包括介词、连词、结构助词等。这种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在作词类划分时还是可以考虑语法功能的,因为这些词在句子中和词或短语发生关系。语气词则不同,它不与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因而从语法功能出发来界定语气词就有些行不通。史冠新在《现代汉语语气词》一文中曾给出过全新的语气词界定方法,但笔者认为过于繁琐,操作困难。所以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前,本文中暂时采用黄廖本的定义:“语气词常用在句末表示语气。”

一般语气词的分类多以表达的语气不同作为依据,如黄伯荣把语气词按照语气分为表示陈述的:的、了、吧、呢、着了、嘛、呗、啦、啊等。表示疑问的:吗、吧、呢、啊等。表示祈使的:吧、了、啊。表示感叹的:啊。③再如高名凯把语气词分为表询问的询问词:么、吗。表命令的命令词:吧、罢呀、啊、哇等。表感叹的感叹词:啊、呵、呀、哩、咧等。④

笔者认为对于研究者来说,把语气词分为基本语气词和派生语气词相当重要。基本语气词包括:的、了、呢、吧、吗、啊、呕、来着、罢了、而已、不成。派生语气词则为剩下的,如:啦、喽、呗、呀、嘛、哇等等。基本语气词顾名思义就是最基本的语气词,这些词通常是历史沿用下来,有的是实词虚化而来比如“了”就是由完成义动词“了”虚化而来,还有些是对原来词的替换,比如“吗”就是替换的“么”。而派生词则是由这些基本语气词派生而来,派生的方式有语气的连用如“了”“啊”连用就派生出“啦”,或者是由语流中的音变引起,如“气啊”中“啊”受前一音节“气”的影响会派生为“呀”。既然是派生出来的,那么派生语气词与原词不论在用法和语气意义上都非常相似,也就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负担。

二 语气词的语气意义

语气词属于虚词,意义空灵,所以语气意义的研究难度相当大。我们在研究中常常会在结合句子的过程中把句子中某成分,或者句调所表示的语气与语气词的语气意义相混淆,所以我们还需注意语气与口气的区别。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语气词的语气意义。胡裕树对语气口气作出了这样的区分:“语气只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四种。口气是指句子中思想感情的种种表达法如,肯定,否定,强调,委婉等。”②笔者认为语气和口气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语气是句子身上特有的表示话语功能类型的语用成分,口气是话语传达出的主观情感,通常人们在交际时都是先考虑话语的功能,然后再添加上感情。本文中的语气意义应该同时包括传统所说语气与口气,而语气词的语气意义,更多的是指口气。明确这些后,笔者通过替换法对几个主要语气词进行语气意义的分析。关于替换法,需简单说明,替换法就是通过替换来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在语气词的研究中,比较分析,尤其是“零替换”后的句子的比较分析,可以排除句子结构和语调等对语气词意义的干扰,以及防止口气与句子语气的相互混淆,这种把语气词孤立起来的研究,是比较好的方法。首先看语气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也是公认的疑问语气词“吗”,如以下例子:

(4)今天是星期天吗?今天是星期天?

(5)你不上课吗?你不上课?

(6)难道你常说的人就是他吗?难道你常说的人就是他?

(7)难道不对吗?难道不对?

上面四例分别代表了是非问句,反问句,以及它们的否定形式。经过零替换后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不用“吗”的句子中,表示疑问的同时都带有强烈的质疑或吃惊,且较为生硬、直率、急促。而在用了“吗”的句子里,也表示疑问,但口气就较为缓和。所以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吗”的语气意义更多的是表示口气的缓和,而不是只表示疑问。

再如“啊”,如以下例子:

(8)今天的考试不难啊。(9)你是谁啊?(10)你要注意安全啊!(11)这孩子多么漂亮啊!

这四个例子都含有语气词“啊”,不过这四句话却表示了四种不同的语气,如果用替换分析法,采取零替换,也就是去掉“啊”字,我们发现句子的语气并没有变,依旧分别是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只是口气比前先前减弱。所以“啊”字并没有表示出语气,而表现出口气意义即强调,强调就是此处“啊”的语气意义。

对语气词“吧”我们也可以作类似分析,如下:

(12)这人坏吧。(13)你出去走走吧!(14)你说你带了多少钱吧?

这三句话也是分别表示三种不同语气:陈述,祈使,疑问。采取零替换,发现语气并没有改变。只是口气程度上有所加重,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里“吧”的语气意义只是消减语气。这里笔者对三个基本语气词例子的说明是想指出口气在语气词的语气意义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语气词上的语气意义包括了传统所说的语气意义和口气意义,并且也应该明确句子本身的语气与语气所表达的语气意义的区别。

注释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5.

②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8,376.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5.

④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商务印书馆,1986:471.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

[3]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5]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6]朱德熙.朱德熙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9]张静.汉语语法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0]孙汝建.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句末口气商务印书馆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松了口气
松了口气
商务印书馆120年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