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3-04-06 20:25王海峰
关键词:科学化科学理论

王海峰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 410125)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命题,自党的建设科学化新命题提出来后,我们党对其认识和定位不断丰富。习近平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促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党的十八大深化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认识确立了其统领地位。十八大报告阐述加强党的建设的八项任务,都体现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精神,使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点与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相统一。党的建设科学化说到底就是要顺应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趋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根据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既是时代发展和人民民主的客观需要,也是党自身有效执政和长期执政的内在需求。全球化的时代需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被纳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必定影响国家的存在方式和治理方式。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党作为中国这艘巨轮的舵手,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首先就必须要保证自身建设的科学化。人民民主的中国国家本质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人民民主是内在统一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提高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人民民主的本质需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有效执政和长期执政也决定了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中国共产党要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不断增强领导国家和社会、执掌政权推进现代化的能力,而这一切均要取决于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因此,研究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党的建设创新,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努力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一、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最高峰,终究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想要走向繁荣昌盛,以强者姿态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科学而且不断发展的理论作指导,而理论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求建立起来的,党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又在中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身。共和国60年来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成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世人:中国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这一方面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为指导,是搞好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政治建设主要是通过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发展的实践,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保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党的组织建设也离不开思想理论建设。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和干部,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才能造就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搞好作风建设同样需要从思想理论建设入手,因为党风是党员世界观的直接体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需要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支撑,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的。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另一方面是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客观需要。党的事业是靠全体党员带领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来推进的,而共同的思想理论是形成强大战斗力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本身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需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高执政能力的基本前提就是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先导,解决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使我们党的执政理论能够与时俱进,使我们党不断创新执政理念,扩大执政资源,优化执政环境,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展,首要的任务是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把党员重新凝聚起来。为此,党应该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更为具体的党的奋斗目标和党的基本价值体系。”

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关键是要保持理论的科学性,而理论的科学性则取决于理论本身的实践性、国际性和发展性。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实践性是科学理论的根本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但是它要成为党领导和执政的永久理论和思想资源,就必须回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之中。理论要科学指导实践,理论本身必须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在实践中焕发勃勃生机,唯有以之为指南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思想体系,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只有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发展。

全球化是世界的趋势,国际性是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志。全球化反映了一种广泛的认识,在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世界正在被塑造成一个共同分享的社会空间;在全球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够对另一个地方的个人或社群的生活机会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的问题放到全球化的背景和空间中去思考,与世俱进,以世界眼光从国际战略上谋发展促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保持理论的国际性一方面是要抓住机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的扩散日益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这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保持理论的国际性另一方面是要迎接挑战。全球化时代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思考一个基本问题:在全球的空间中国家应如何存在和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应对可能发生的挑战和冲突,这不仅涉及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制度建设,还涉及到执政党自身的系统建设。

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发展性是科学理论的生命力所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经典作家总是根据发展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理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而形成的,发展是理论形成的关键,发展性是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建构科学的理论,实质是在于对发展规律和逻辑的把握。建构科学化的党建理论,“重在深刻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分析和界定党与国家、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科学分析和界定执政党的政治和社会功能。”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总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把握时代特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任务,并领导人民群众为之奋斗,这体现了继往开来的最佳结合,坚持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制度的根本属性是人创造的用来规范人类生活的规则。当人类进入国家的空间之后,制度则是国家实现其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工具,任何制度都必然是内在约束性和保障性的有机统一。在共和国60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已经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之中,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大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的执政党,不过,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要彻底转化为党稳固执政和长期执政的先进性要件,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来规范和保障。因为制度是党的组织基础,而制度化是党产生组织力量的关键。在现代民主政治下,提高政党自身的制度化水平,是其聚合和积累组织力量的重要途径。当强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有了制度的规范和保障,政党的先进性就会最大限度地彰显。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时曾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制度建设对于党的建设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用制度不仅可以把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还可以把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其符合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规划;用制度不仅可以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使得党的领导与执政同社会发展始终保持内在的统一和协调,还可以推进人民民主的发展和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使得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永葆先进性。因此,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伟大工程,是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支撑,而厘清制度建设的基本范畴是实现制度科学化的前提。对于党的建设而言,制度建设的范畴涉及三个层面:

(一)领导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既是领导党也是执政党,领导制度建设一方面是在党内领导体系中展开,这主要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领导制度的精髓。二是在国家体系之中展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与社会的全面领导是通过执政的方式来实现,因而党的领导制度须运作在国家体系之中。这就要求党必须把握宪法的精神和国家制度的内在规律,并由此出发安排党在国家机构中的组织与活动。

(二)工作制度建设。工作制度是党为巩固和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形成的具体社会工作体系。它包括党的社会宣传和教育工作体系、党服务社会的工作体系、党联系和参与社会的工作体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三)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制度是基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而形成的对党员和干部的管理体系。包括党员管理体系、党的干部管理体系、党的组织管理体系。这里的关键是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这三个层面的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系统工程中是相互协调作用的,只有明确了制度建设的这三大范畴,制度的科学化才得以可能。

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关键是要实现制度的科学化,因此科学化对制度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坚持制度人本化的理念,人本是制度科学化的核心要义。政治的使命是创造优良的公共生活,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制度科学化的核心要义是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和实现作为首要考虑,有机协调党的整体利益和党员个体利益,既要考虑党的整体利益,又要考虑党员的个体利益,更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坚持制度的有效化,有效是制度科学化的基本前提。制度的使命是规范人类社会生活,满足人类需求,创造有机的公共生活,制度是否科学,一个基本前提是看制度是否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是否有效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制度的科学化要求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真正发挥作用,有效作用于经济和社会。

第三,坚持制度的规范化,规范是制度科学化的本质诉求。制度的本质是调适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规范公共权力的实践安排和实际运作,保障社会个体的合法利益与正当权利,使之符合人类的需要,获取人们在思想和心灵上的认可。因此,制度科学化在本质上要求制度逐步规范化。

第四,坚持制度的创新化,创新是制度科学化的重要动力。我们党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这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继续坚持。但是,科学化的制度要求制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遵守时代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这是制度科学化的重要动力。

第五,坚持制度的协调化,协调是制度科学化的重要特征。科学化的制度在实际运作时一方面是要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构成制度的要素必须相互协调,各个具体制度条文在内涵上要协调统一,在范围上要明晰划分,在效力上要相互衔接,协调是制度科学化的重要特征。

三、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和科学制度保障,也需要科学方法的推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遵循客观规律是根本,科学理论指导是前提,加强制度建设是保证,运用科学方法是途径。”方法是否科学,关系到理论和制度在实践中的运作,关系到党的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关系到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推进。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其行动战略就是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以科学方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以科学领导统率党的建设。科学领导是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要以科学领导统率党的建设。为实现科学领导,一是要有效领导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科学领导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要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二是要依据法治精神,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因此,依法执政是党实现科学领导的重要保障。依法执政要求党注重法治理念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统一,其精髓就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执掌国家政权。三是要开发协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中国,协商既是一种制度,保障了多民族、多党派、多团体的协商;同时也是一种民主的实现形式,体现为多元的参与、表达、协商和共同决策。协商制度的运作和功能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对话沟通、利益表达、利益协调,从而使党有效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

以科学决策指引党的建设。科学决策是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的关键。决策既是党保证领导和有效执政的基本形式,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指南,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以科学决策指引党的建设。为实现科学决策,一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任何决策务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立足于人民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主张,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将理论有机统一到实践之中。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中,分析事物的规律性特征,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性趋势,以提高科学发展、建设国家和社会的能力。三是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统一筹划、全面照顾,是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在决策中的运用。把握和使用统筹兼顾方法,决策就必须树立全局观念、长远观念、双赢观念。因此,科学的决策就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着力做好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决策,要着眼于长远谋发展,注重前瞻性决策,避免一味地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避免由于追求今天一时的发展而使明天的发展丧失必要的条件;要着眼于组织的总体目标,根据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不同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功能统筹安排工作、分配任务,实现组织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协调和双赢。

以科学管理运作党的建设。科学管理是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的基础。党自身的组织和管理是党执掌政权的基本前提,也是党自身运作的支撑体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以科学管理运作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运作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自我维系和管理的根本组织原则,所以,一定意义上讲,实现科学管理就是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为此,一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内民主是否充分发扬,一方面取决于下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意识、平等参与意识和依章依规保障自主权益意识的强弱,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党组织在处理同党员的关系上,上级组织在处理同下级组织的关系上,有无牢固的群众观点和良好的民主作风,要有真心实意听取党员和下级组织意见的思想。所以,科学的管理需要不断完善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不断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二要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的有机结合,坚持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的有机统一,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

以科学监督完善党的建设。科学监督是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的重点。接受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重要武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以科学监督完善党的建设。科学监督的关键是保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有机统一,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和运行有效的监督体系。为此,一要加强党组织内部的监督,切实加强班子内部互相监督,充分发挥纪律检查部门监督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加强各级人大监督职能,各级人代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三是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新闻舆论是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有力监督工具,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新闻舆论机构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四是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因此,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五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总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深刻领会和认真把握现代政党执政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根据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领导和执政,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8.

[2]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3]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57.

[4]胡建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

[5]胡 伟.理论、制度与方法:党的建设科学化取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7]刘启春.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创新进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6).

[8]万峰宇.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4).

猜你喜欢
科学化科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