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自觉的意义及途径

2013-04-06 19:30潘金志黄旺生
关键词:自然界伦理环境保护

潘金志,黄旺生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生态是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自然界是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组合与环境的统一体。[1]人类对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正确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非常多的思考与实践。如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美国生态学家莱奥波德在其 《大地伦理学》中论述的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伦理关系、瑞切尔·卡逊在其科普著作 《寂静的春天》提出的生态伦理问题。当今,人类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刻不容缓。人类应当具备对环境伦理关怀的生态自觉,对人类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发展前景具备自信。

一、生态自觉的时代内涵

人类种群数量的剧增以及生活空间的扩大,造成自然资源锐减,生态失衡,大气污染等生态问题。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却伤害自然,这有悖于伦理。人类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劳动,积累了非常多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再加上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于是就开始自鸣得意,盲目认为人类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主宰者,任意妄为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无论从人类与大自然的伦理道德还是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人类都应该从意识上觉醒,转变错误观念,并且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价值观导引,与自然和谐相处。

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着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的反省。[2]生态自觉是从生态中心主义出发,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必须对人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前景具备信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带来了浓厚的生态危机氛围,然而现实并不是那么糟糕,生态中心主义为我们指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方向。大自然的自组织能力使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和物质按照客观的自然发展规律向前变化发展着,人类应当树立生态自觉意识,遵守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树立生态自觉的意义

从时间的角度看,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在经过漫长的自组织过程之后才出现的。起初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对自然充满恐惧和敬畏感,与大自然保持相对融洽的关系。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生存发展技能的提高,愚昧地认为人类才是生态系统的主宰。一方面,这些片面夸大人类地位和能力的人在理论上为自己肆意践踏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另一方面,在行动上打着自然工具价值的旗号,为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毫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捕杀动物、排放污染物。这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灾难,更是人类的灾难。人类应自觉处理好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否则,从漫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人类在地球的出现将会是昙花一现。可以想象,人类如果继续这样无休止地破坏生态系统,那么先是人类残忍地使其他生物从地球消失,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最后也会葬送自己在地球的生存权。尊重一切人的生命,尊重无害 (包括利大于害)于人类的一切生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的一项伦理义务和社会责任。[3]

另外,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是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运行的一部分,生态系统在无形中促进人类的发展。人类社会在完成技术觉醒和社会觉醒之后,必将完成生态觉醒,再加上科技进步带来的积极作用,完全有可能与环境良性互动。比如说一些高新科技的应用,带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所以,不要由于对生态系统的生存资源抱着消极的态度,认为自然资源总有一天会开采殆尽,于是就随意采掘,这样会加重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还有,应该认真看待一些自然灾害,有很多灾害是人类破坏活动的结果,也有很多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人类无须对这些灾害感到恐慌。面对灾害,需要人类自觉纠正自身的破坏活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人类对自身力量没有一定程度的自信,对大自然的力量过于崇拜,就无法探知大自然的神奇规律,更不能履行自然生态系统交给人类的使命。这些人类活动说明,人类如果没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对自然界不断地探索,就无法促进自身和环境不断向前发展。

从空间的角度分析,生态自觉和生态自信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人类继续忽略生态的内在价值,片面夸大自身的主体作用,就容易缩小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比如说滥砍乱伐,会导致沙漠化面积扩大,人类将失去立足之地;人类如果持续无节制地捕杀动物,会使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断裂不说,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剩下人类和为数不多的几个种群,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即使地球的面积不会减少,但是呈献给人类的将是荒凉而狭隘的生存空间。因此,人类应该自觉地给予生态更多伦理关怀,才可以保障和优化自己的生存空间。

生态问题是全球问题,仅凭某个国家和地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越多的国家重视并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空间就会越大,也就能够更加增加人们对生态系统发展前景的信心。这样,人类就会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纠正人类和社会发展就必须以大量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错误认识。对自身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就能够更加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生态伦理观对于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活动是既批判又引导。生态环境反映着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类的文明程度,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志。[4]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利于人类当前的生存发展,更可以获得未来人类和自然共同美好发展的动力。

三、增强生态自觉的途径

生态伦理观要求人类与自然建立伦理道德关系,改变以往过度强调人类的主体作用,把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主张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是平等的,应当践行生态伦理关怀,实现自然界各生物间共同发展。生态伦理观是战略意识,它从价值观和社会活动两个角度要求继承前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思想,保护以往塑造的环境文化;对于当前的自然环境同样具有保护义务,并且不能损害未来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这就要求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有深刻的自觉。最后,生态伦理观给予了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和鼓舞,实际上在为人类增加信心。接下来就如何增强生态自觉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正确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工业时代的人类无不对科学和技术顶礼膜拜,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困难。被彻底启蒙了的人类丧失了自我,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5]人类受现代科学思维的影响,习惯把事物分为 “主体和客体”,再加上人类在特定阶段认识的局限性和误区,过分夸大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就使自己陷入一厢情愿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应该自觉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大自然是有机整体,具有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大自然的工具性价值在于其是人类生命的诞生地和它对生命的支持。它的内在价值在于能够演绎出一整套自然的历史,是一个有建设性计划的系统,人类只是计划的一部份。对于其他生物物种而言,它们和人类都是生态系统的成员,并不是说它们的重要性不如人类,而是在自然界中的分工不同。事实上,人只是生物队伍中一员的事实,为有历史的生态学所证实。[6]明确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是形成和加强生态自觉的前提。

(二)自觉增强人类的生态责任感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看,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体现在人类维护自然界协调多样性发展,最后受益最多的是人类。人类要生存并生存得更好,就必须以人类智慧优化自然环境。[7]如果资源枯绝、物种减少、环境恶化,显然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道德伦理关系的角度看,人类是自然之子,人类理应尽到照顾和保护大自然的责任,这是人作为 “手段”的体现。生态责任要求人类具有意识上的自觉和行动上的自觉。意识上的自觉要求人类有充分的环境责任感,不停地督促人类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行动上的自觉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人类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绿色消费、防止污染等。人类应该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在全球的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已经是客观事实。我们将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协同学理论三者结合起来思考,如果人类持续烧山毁林、残害动物,生态系统就会越来越单调荒凉,储存的能量就不会越来越多,组织就不可能越来越有序,生态系统就不可能不断繁殖扩张向前发展,人类就无法生存。环境保护既是人类对环境的责任也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责任,人类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尽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三)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生态伦理观前瞻性地指出了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存在的危机,但是我们并不用因此而感到恐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探寻生存发展途径的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认为,彻底解决环境破坏与生态恶化的问题、构建自然的和谐,需要对我们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8]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遏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支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开拓环境保护市场,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市场的财税制度,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利用经济发展为实施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违法成本,查处企业污染行为。生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各国应通过一系列条约的制定,加强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

(四)研发和运用生态保护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一些科学技术的不恰当应用带来环境问题。著名生物学家巴里·康门勒认为,某些科学技术尤其是那些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被广泛应用的技术,都是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实际上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罪魁祸首,而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的方式不当,所以要使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就要求人类提高生态意识,避免科学技术的使用带来的负效应,如容易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技术要谨慎使用。鼓励开发研究并广泛应用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技术,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途径处理水和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堆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三大产业中,发展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人类不仅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社会生产,还要积极研发生态保护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

(五)提升生态伦理关怀

生态伦理即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扬弃了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消极影响,摆脱了将自然界纯粹工具化的思维方式的奴役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天人合一”境界。[9]举个例子,一位农民在炎热的夏天把瓜藤下面的杂草除掉了,两天后他发现没有杂草的瓜藤接近枯萎,而有杂草的瓜藤长势良好,原因在于杂草能在瓜藤根部积蓄水份。这说明,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自然界的繁荣。基于伦理关怀,人与人之间讲求资源配置的公平,那么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理所当然也要进行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最基本的是不能限制和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人类必须认识到自然的内在价值,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在其自然活动和社会活动中要自觉增强生态意识,加强生态道德观念,关怀大自然,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走向和谐,实现生态伦理的价值。

综上所述,生态保护是人类的责任,在一个稳定多样、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福祉。我们不可能只是为了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更持久地利用环境,是为了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整体利益。[10]反思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应当协调审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应当从整个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出发,增强生态自觉意识,特别是要自觉确立自然整体主义价值观。人类必须在其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生态伦理观的原则和规范,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运用生态保护技术,提升人类的生态伦理关怀,保护其他生物和自然界,以促进整个生态系统多样有序、和谐美丽地发展。

[1]林文雄.生态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

[2]丰子义.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 [J].新华文摘,2010(23):41-43.

[3]李崇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 [J].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4]张永红.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 [J].生态文化,2011(2):4-5.

[5]郭健彪,曾正滋.探析生态中心主义的共同体思维及其制度实现 [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1-96.

[6]A·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2.

[7]周松峰,黄旺生.论生态伦理的时代自觉及其实践路径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5):525-530.

[8]孙道进,孙越.从 “自觉的辩证法”到环境伦理学的 “生态自觉”[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19.

[9]张志丹.论伦理生态:关于伦理生态的概念、思想渊源、内容及其价值研究 [J].伦理学研究,2010(2):14-19.

[10]袁记平,贺碧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中心主义 [J].井冈山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09(3):28-30.

猜你喜欢
自然界伦理环境保护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环境保护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例说“自然界的水”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