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在舆论引导中善用“减法思维”

2013-04-07 08:57董三仁
今日海南 2013年1期
关键词:风波灾情南海

南海网作为海南当地唯一的主流新闻网站,近年在探索和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上,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在三亚隧道塌方、罕见暴雨洪灾、抢盐风波等一系列重大舆论风险事件中,主动作为,靠前作为,在时效、空间和逻辑链上采用“减法思维”创新报道模式,排除一切信息传播中的干扰、失真因素,收到了切实的好效果。

最短的时间值:在第一时间相信群众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率先启动“滚动直播”,始于2009年6月4日23时发生的三亚绕城高速公路迎宾隧道塌方事件。南海网记者在一个小时内赶到现场,在准确核实塌方情况、事故中被困人数、身份等信息后,于6月5日凌晨2时发出第一条消息。在此后的三天救援时间里,南海网对省委部署、救援方案的实施与修改、进展、被困人员生命迹象及家属等情况分时段、分类别报道,启动了“生死大救援现场直播”。

根据当时的经验,重大灾难发生时,“捂”“瞒”是地方领导处理信息披露的一贯做法。南海网领导及时与三亚当地沟通,认为“如果不在第一时间相信群众,主动披露信息,那么‘天灾必有人祸’的思维将在社会舆论上进一步发酵,形成灾难性的影响”,并最终达成共识,“让救援透明化。既然只有透明了才能降低风险,那么干脆一步到位,用实时的直播取信于民,让网友看看我们到底是怎么做的。”南海网在当时动用网络、视频、手机3种媒体形态,直播、摄影、消息、通讯、特写、图示、评论、社区帖文等8种报道形式全面铺开,发出文字消息和直播快讯154篇,图片21组58张,视频16条,对事件作了“全景式直播”,排除了因时间差以及过多中间环节介入而导致的信息传播失真。

事实表明,取信于民者为民所信。整个事故中,近千万人次通过网络、手机关注这一救援过程,但没有引发一边倒的负面舆论风险。网友给出的评价是,“海南的这一次大救援,是一次在全国都前所未有的‘完全、彻底透明’的大营救。网络媒体的直播式、全方位报道,不但让人即时了解现场的救援情况,有效防止了猜忌、骚乱和恐慌等负面因素,还间接地对政府部门的救援效率实施了监督。”

最短的空间线:原生态呈现第一现场

在2010年国庆长假期间,海南遭遇了60年不遇的罕见暴雨洪灾,全省市县全部受灾严重。但社会舆论上的早期反应却很奇怪、很负面,在网上主要集中于两类意见:一是海南遭灾根本不严重,是瞎哭;二是海南受灾活该,绝不捐助。这样的声音,对于抗洪救灾十分不利。

南海网在做舆情研判的时候,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网上说“海南受灾不严重”,是因为对海南连续的台风、暴雨双重夹击的灾情认识不充分;说“海南活该”,是因为在年初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国家战略获批后,春节出现了天价房、宰客风,游客在海南旅游的体验不好,心存怨恨,且认为海南受灾时不少政府部门不作为。因此,南海网认为,要让网友相信,并取得舆论上的谅解,必须将网友的目光以他们最相信的方式,带到灾情的第一现场。

为此,南海网做了三件事:一是从10月2日起,所有采编人员全部中止休假,全员出击,经过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推出了“凝集力量,风雨共济——南海网全程关注海南罕见洪灾”的大型专题,共设置了滚动、高清、图片、视频、动态、南海网论、感动瞬间、八方驰援、灾后重建、卫生防疫、抗灾救援、市县灾情、为海南祈福等13个栏目,对灾情进行了滚动报道,全面披露信息。二是鼓励海南省内网友,特别是文昌、琼海、万宁等重灾区的网友在社区开展“随手拍灾情”活动;鼓励外地网友给海南亲友打电话,了解灾情;南海网对重点抢险救灾行动,予以网络视频直播。这样通过网友的亲自参与、亲友讲述、视频直播等“最放心、最不容易作假”的形式,排除了地理距离带来的“信息传播疑虑”,准确向外传递灾情和抢险实况,取信于民。三是以编辑部的名义,发出系列时评文章,列举海南人民在历次国内外自然灾害中的积极表现,回击幸灾乐祸的言论,激励各界奋起抗灾。

因为当时正处国庆长假,所以这一切,是南海网在海南省内绝大多数报纸停刊或休假,电视、电台报道反应滞后的情况下,及时作出的举动。网友看到了南海网的报道,各灾区网友的拍摄,结合海南亲友的讲述,在“原生态报道”的影响下,舆论迅速转向了同情海南、踊跃捐助。中宣部新闻局在新闻阅评时认为,“南海网自觉服从抗洪抢险救灾大局,以客观全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报道,让全国人民及时了解海南受灾情况,为夺取抗洪抢险救灾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最短的逻辑链:在信息流瀑中抽刀断水

当人们觉得一则谣言中的内容非常重要,却又知之甚少,那么信息就会逐渐趋于融合,形成一种极端倾向的信息流瀑,引发社会恐慌。2011年3月,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波就是一例。

由于受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影响,称海水已被污染、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最后引发了3月17日的全国性抢盐风波,海南自然也不例外,盐价飙升至平常的数十倍,且很快售罄,正常的公共生活受到了严重冲击。而此时的舆论引导却出现了困难。这是因为,此前专家和一些政府部门在核辐射的问题上解释、辟谣多有反复,因此在抢盐风波时再出来辟谣,人们根本不信,照抢不误,专家和一些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降到了低点。如果新闻媒体仍然按照旧的思路,对核辐射的问题予以解释,一则自身不专业,二则专家已经碰壁,所以不可能收到快速平息风波的效果。

南海网的做法是,理清谣言的逻辑链,从最容易突破的链条环节处入手。只要有一个链条被斩断了,谣言就无法传播。于是经过审慎分析,南海网在当天中午在首页头条推出评论文章《在食盐专卖制度下,抢盐抢的就是吃不完的“谣盐”》。谣言的逻辑链是:海水已被核污染——碘盐可以防核辐射——中国库存食盐不足——连吃盐都成问题,还不快去抢购?此逻辑链较长,看似也合理,且“海水被污染、碘盐防辐射”一事又解释不清,因此评论文章将重点放在了“吃盐到底成不成问题”这个落脚点上,认为在中国食盐专卖制度下,食盐属于战略物资,与2003年非典时期抢板蓝根的性质不同,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食盐配给制,因此根本不可能出现没盐吃的问题,抢盐是不明智的。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只需要最基本的常识就可以明白,所以南海网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路,选取了最短的一条逻辑链,找准谣言的“七寸”,快刀斩乱麻。

时评文章一发,被广泛转载,特别是在微博、QQ签名上传播得极为普遍,深入人心。再加上针对政府部门、盐业公司的采访,南海网在文章中断言“抢盐风波最多一天内平息”,后来确实如此,次日一早抢盐潮就已消退。(董三仁)

猜你喜欢
风波灾情南海
盐城市夯实灾害灾情管理基础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考虑属性和空间逻辑的地震灾情数据清洗器设计与实现
“打断腿”风波
迟到风波
“灾情”
「南海」——歴史、国際法尊重を
南海随笔
改名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