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聚智 托起“东方硅谷”之梦——瞭望嘉兴科技城

2013-04-07 08:56柏中建
今日海南 2013年1期
关键词:领军嘉兴科技

□本刊记者 柏中建

“嘉兴科技城内生活着183名博士、305名硕士,其中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名省‘千人计划’专家。”嘉兴科技城管委会主任孙旭阳的介绍,引发“全国党刊嘉兴行”采访团记者们一阵惊叹。

一个地方的发展,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2012年10月初,《今日海南》记者走进嘉兴科技城,走访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与研究转化中心、人才公寓等,深入探究嘉兴是如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

经济转型建起聚集创业者梦想的平台

2003年,嘉兴人均GDP突破3800美金。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资源储备和环境容量趋近饱和,嘉兴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由以往的投资拉动为主向创新驱动、科技进步为主进行转变。嘉兴科技城就在这个时候应势而生。

嘉兴地处浙江、江苏、上海交界地带,“上海、杭州、宁波、苏州”四大城市的中心点,长三角的“中央花园”成为嘉兴城市发展战略的新定位。2003年底,嘉兴决策兴建科技城,贯彻“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推动人才科研资源集聚,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开创了自主创新的崭新模式。嘉兴科技城定位六大功能:应用研发和高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和孵化、高技术产业示范和知识产业培育、教育培训、技术转移、现代生活新居和生态文明新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集聚”的原则,将其建设成为区域技术、信息、人才最为集中的核心高地。

嘉兴科技城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更多的是以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主要使命。以科技城作为载体所引进的科研团队,能准确了解嘉兴本地情况,科研成果更易于本地化。而建设集科研、科技、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嘉兴科技城,能科学、合理地挖掘嘉兴临近大都市的区位优势,让优势真正成长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强大内动力。目前,嘉兴科技城已逐步形成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与研究转化中心为龙头,软件园、通讯园、芯片园、材料园、生物园、孵化园蓬勃发展的“双核六园”格局。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是最早进入的科技实体,2003年12月31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约共建,为正厅级事业单位。该院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人才,面向国际竞争,面向浙江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继续教育基地,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与研究转化中心成立于2004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和嘉兴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是中科院创新体系布局中的首个平台型工程研发与转化中心。中科院嘉兴中心一期园区总投资1.1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已建成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工程中心12个。

软件园已先期入驻26家实力雄厚的软件类及软件培训企业,其中华点软件学院携手IBM、微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大学,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第一个IBM软件产品实训项目;通讯园里的闻泰手机产业化基地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稳居国内手机第三方供应商出货量第一。还引进了德晨电子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是目前国内最完善的实验室之一;芯片园里的嘉兴斯达半导体有限公司的IGBT功率芯片和模块设计开发项目打破欧美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国内唯一能够实现规模生产的厂商;材料园以国际合作为主要特色,通过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院、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等国家科研机构在新材料领域进行合作;生物园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生物医学及遗传工程开放实验平台,吸引著名生物医学科研机构入驻,共建生物高技术企业并推动产业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生物企业;孵化园为科研团队和留学归国人员的创业项目和人才培训项目提供相关配套条件和服务。目标建成为全省规模第一、国内一流的区域科技创业中心。

政策扶持支撑人才在经济转型中发挥作用

虽说“栽好梧桐树,总有凤凰落枝头”,但要留住人才,让创业者的梦想变成现实,真正发挥高端人才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配套服务。

近年来,嘉兴市先后实施的“归雁计划”“创业助飞计划”“海鸥人才计划”“孵化基地提升计划”“引智大使计划”等,在引才、育才、用才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每年一次的“星耀南湖”人才峰会,通过项目洽谈、人才交流、才富论坛、创新项目大赛等形式,邀请海内外人才与全市科创平台、工业功能区和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对接,推进“智”和“资”融合。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领军人才,最高可获财政3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对研发性项目,落户地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三年免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在嘉兴购买首套住房,财政给予最高30万元的补助。同时,还在贷款融资、风险投资、税收奖励、学术活动资助、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多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待遇。

另外,嘉兴还创新出了“领军人才生活绿卡”制度,组建了资源集中、服务集中、政策集成的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通过“生活绿卡”的“一卡通”功能,由创新平台建立专门机构,落实专人为领军人才提供全程代理服务。服务内容涵盖创办企业过程中有关工商登记、科技项目和产业扶持、人才招聘、财政税务扶持、融资以及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出入境等各个领域。持有“生活绿卡”的人,可凭此卡享受政策规定的各项优惠待遇,包括医疗保健服务、教育服务、户籍及居留服务等,并可在专属服务窗口得到快速办理。

记者们看到一份《嘉兴科技城领导干部联系领军人才项目情况表》,科技城管委会的10名干部分别对口负责一百多名领军人才项目工作,大到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进度、研发和产业化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小到领军人才的思想状况、工作情况,包括领军人才家属就业推荐、子女入学等问题,无不细致入微。

高平,原本是德国海登堡大学医学博士,在海外工作近20年,事业发展得不错,但他还是被嘉兴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了回来,通过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平台选择来到嘉兴科技城创业。

汪鸿涛,嘉兴科技城比尔安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告诉记者,嘉兴扶持政策很吸引人,同时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公司注册、银行开户,甚至连刻公章这么小的事情也一手包办,完全解决了公司的后顾之忧。

陈秋荣,中国科学院一名科技人员,在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他以自己主导的镁合金项目成立了嘉兴中科亚美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嘉兴科技城有国内一流的创新平台,新的机制解决了科研人员的身份和权益归属。”他说。

在浙江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徐本亮博士踌躇满志地领着记者们参观。他本人在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以后,一直在新西兰一家上市公司做数据库设计,待遇优厚,这次回到祖国,妻子和一对儿女也迁到嘉兴落户。依托研究院的资源、清华的影响力,和浙江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不到两年时间,项目一个个接踵而来。智能家电网络,也叫物联网,就是徐本亮们的研究项目之一,“家用电器都能加入到物联网,比如冰箱、微波炉、空调等,都可以智能控制,远距离控制。简单一点说,你在下班路上,就可以用手机遥控设定家里空调温度,指挥电饭煲烧饭等。现在我们正积极争取这一项目在嘉兴一些小区进行先期推广。”他很自信地娓娓道来。

有技术也有创业头脑的徐本亮被嘉兴市评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有这个称号意味着他能够得到科技城200万元的项目资金资助。“这些资金全部投入了科研,别看这个实验室里设备不多,价值却在千万元以上”,在信息技术研究所机器人应用研究室,六七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做着试验。徐本亮参与创办的浙江清新长泰电子科技公司展览室,里面摆放着公司研发的多种终端产品。其中一套TH200系列直播卫星接收定位模块,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并且已经完成了1000套样机生产,今年预计能够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

仅浙江中科院物理所工程中心研发的硅太阳能电池一个项目,就成功孵化出10多家科技企业,累计吸引企业投资2.65亿元。今年科技城新能源产业预计总产值超5亿元。嘉兴科技城正逐渐显现出对嘉兴乃至浙江创新发展的推动价值。

仅2010、2011两年,嘉兴引进的博士数量超过之前25年之和。至今,全市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9人、省“千人计划”27人,领军人才创业创新项目174个。仅今年,嘉兴共有海内外625名高层次人才申报了第三批“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项目634个,其中博士380人。2010年嘉兴市第一批入围的70家领军人才企业工商注册资金共计8.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注册资金超过1100万元,平均拥有专利数超过5项,其中有3家企业2011年度销售收入过亿,2家企业已在筹备上市。研发、孵化、加速、示范、商务、宜居,有机融合、持续发展,嘉兴,“东方硅谷”的雏形已经形成。

猜你喜欢
领军嘉兴科技
红船:从嘉兴驶到金水桥
嘉兴瑞节耀汗青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组织奖
浙江嘉兴卷
科技助我来看云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