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2013-04-07 00:19苏永刚吕艾芹陈晓阳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养老保险

苏永刚 吕艾芹 陈晓阳

(山东大学 人文医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注按照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如果某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那么这个社会就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老龄化的不同程度,文献中会有不同的界定或术语。例如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4%时称为“老龄社会”、“老年社会”或者“中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21%时可称为“超老龄社会”或者“重度老龄化社会”等,80岁及以上老年人往往被称为高龄人群,文献中使用“高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步伐在逐渐加剧。“养老”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面对或者将要面对的问题。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其中两个基本的核心内容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相互补充和促进才能够保障“健康养老”问题的真正实施。

人口老龄化是个世界性的问题。2001年全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00%,其中发展中国家为5.65%,发达国家为14.27%,欧盟国家为16.37%,已经属于老龄化社会。注李德水主编:《国际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继法国187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瑞典、挪威和英国等国相继出现人口老龄化,因此西欧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让·皮撒(Jean Bourgeois-Pichat)和弗兰克·洛里默(Frank Lorimer)等学者相继开展人口老龄化研究,并为各国政府采取响应的对策提供了重要借鉴。如今,美国和西欧的养老制度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能够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老年人为社会、家庭做出了大半生的贡献,到了年老体衰之时理应得到社会和家庭的供养。“老有所养”和“老有所终”是评判人类生存质量的基本标准之一,也是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社会保障政策可行性的重要参照,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能够折射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进步程度。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养老问题不仅涉及“老有所养”和“老有所终”,而且还包括“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医”的健康养老模式。本文拟分析中国社会老龄化的特点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老年人医疗保障方面较为成功的对策和经验,探讨适合中国的健康养老模式。

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基本状况

全国老龄委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而且,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给中国社会经济、社会保障、文化传统等带来的压力逐步显现。

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一个特点就是老龄化发展迅速。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从70年代开始执行,历经30多年已经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专家对80年代中国人口情况分析后指出,“中国近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生育率的急剧下降。”[注]中国网:《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198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5%,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1.48%[注]《关于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90年10月30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1.07%[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1年3月28日。。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年平均增长率为0.57%。[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然而,这一成就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从另一方面看,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目前这种状况还在持续,甚至更加明显,从而导致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虽然中国目前的老龄化程度还低于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出现的。通过比较中国和日本老龄化进程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这种差别。例如,“日本于1970年老龄化率达到7.1%,进入老龄化社会;1994年达到14%,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达到20.5%,进入超老龄社会”。[注]田香兰:《日本人口减少及老龄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兼论日本的人口政策及效果》,《日本学刊》(京)2011年5期。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6.96%,2010年老年人口占13.26%。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数据,日本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974美元,1994年进入老龄社会时为38822美元,2005年进入超老龄社会时为35782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49美元,2010年步入老龄社会时的数据为4434美元。可见,在老龄化程度大致相似的情况下,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中国的2.08倍和8.76倍。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做客人民网时所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可以用“未富先老”来形容,“妥善处理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是所有国家都没有的,难度极大”[注]人民网:《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解读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等发面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这就意味着中国在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处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才会遇到的问题。

中国老龄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城镇和农村倒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出中国人口的一个新的特点:“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城镇,农村为7.35%,城镇为6.30%……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已经使农村老人赡养问题凸现了出来”[注]http://www.china.com.cn/renkou/6thrkpc/2010-08/19/content_20746721.htm.。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较低,2000年时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尚未全面展开,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更加严峻。根据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乡居民的经济状况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1%”[注]《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1年2月28日。。农村老人的赡养较为普遍地表现为经济方面的困难。到了2006年,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并且还表现出新的严峻态势: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常感孤独的老年人,在城市为18%,农村为30.9%……有过自杀念头的老年人,在城市占2.6%,农村为4.9%”[注]中国人口信息网:《〈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这就意味着农村老人对养老问题表现出的担忧更加明显,尤其值得关注。

城镇养老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城镇一般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庭户均规模较小。2000年城镇和农村户均人口分别为3.1人和3.65人。2006年调查显示,城镇中有49.7%的老人独居,随着这种人口模式的持续,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化”。即便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供养和医疗保健的问题,但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生病老人的家庭护理以及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需求等问题同样突出,急需解决。可见,老龄化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第三个特点是高龄人口的比例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导致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从2000年到2006年底,“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从1199万增长到1619万,增加了35.0%,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从9.2%增至10.7%,年龄结构的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注]中国人口信息网:《〈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高龄化对养老保险、老年人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以及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龄人群的慢性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医疗保健是老年人实现健康养老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不断努力,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医疗保障制度和救助制度,使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截止到2006年底,城市中仍旧有25.9%、农村有55.3%的老年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注]《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1年2月28日。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在社会保障方面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政府迅速反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刻不容缓。

二、中国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

截止到当前,中国在养老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中国老年人保障主要涉及:基本退休金或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覆盖面正逐步扩大,初步开始消除医疗卫生保障上的城乡差别;传统的家庭养老正在逐步向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转变,对养老机构的数量和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改善。目前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总体而言,无论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补充性商业保障体系都难以满足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态势。

老年人社会保障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建国以后的40多年里,社会养老体系基本遵循的是企事业单位职工基本退休金制度,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由家庭自行解决,依靠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得以维持。随着改革的进展,企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制度纳入到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和城镇普通居民的养老制度于1991年开始启动。1992年1月,民政部公布《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开始在山东等地开展较大规模的试点。提出此方案主要针对的目标人群为“市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并且确立了建立个人账户以及具体的保证期限(10年)等基本框架。[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92年1月3日。该方案实施4年之后,报告显示:截止到1995年10月,“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已有近5000万人,积累保险基金32亿元”[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1995年10月19日。,虽然总体来看养老金储备积累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人均水平非常低,仅为64元;加上通货膨胀,真正能够享用的养老金远远无法满足需要。199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强调了建立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性,但是在《基本方案》试行后的近十年中,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此进行调整。直到2009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称为“新农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农保采用1992年农保方案的基本形式,采取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结合的形式,但是改进了缴费形式,遵循“多缴多得”的原则,同时养老金待遇有了重要调整,使得这种保障体系真正开始具备“保障”功能。从过去三年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实现了“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注]《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2009年9月1日。

针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8号),基本原则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相同,只是考虑到城乡在基本生活消费方面的差距,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有所区别。2011年的新政策还规定,在8月31日之前,年满60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本人不缴费也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国家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给予部分补贴,各省市情况有所差别。以山东省为例,到2012年10月底之前,全省城乡居民参保人数已达4276.9万人,发放养老金人数1235.1万人,参保率和发放率分别达到了98%以上和100%,大部分地市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在60~80元之间,基本实现了“政府养老”。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一步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保险整合,统一实施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届时,参保居民的养老金将实现同步发放,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除了山东省之外,上海、江苏等地基本也实现了养老保险的全覆盖。这的确是建国以来一项了不起的巨大成就。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金的基本保障水平还非常低,目前也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2010年城镇居民月平均退休金为1527元,而农村老人仅为74元。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的年平均收入分别为17892元和4756元。[注]吴玉韶:《201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情况》,全国老龄办,2012年7月10日。城乡差距依然十分明显,还有许多困难需要逐一解决。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注]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基本医疗保障是其中的一个核心,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养老尤为重要。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城镇中实行职工公费医疗,在农村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无论哪种形式的医疗保障都无法满足现状。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总体的身体素质下降、患病率高、占用的医疗资源较多,往往是青年人的3.5倍。2002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原有合作医疗制度基础上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中央财政从200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资金投入,着手建立“新农合”制度。到2006年,城镇老年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从51.6%上升到74.1%;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开展和覆盖面的逐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有了更加明显的改善,享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比例从8.9%提升到44.7%。[注]《〈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中国人口信息网。城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医保模式和农村“新农合”覆盖率提升明显,到2012年7月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然而,城乡间差距依然十分显著,农村老年人缺医少药和看病难的问题依旧十分严重,往往会出现“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2010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重点提出“提高报销比例”和“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等措施,以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并且还特别提出加强农村医疗从业人员的培训以及加快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配置。2012年8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着手解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问题。针对重大疾病费用高、经济负担重的情况,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引入市场机制,保证重大疾病的医保报销比例不低于50%。同时针对老年性疾病或重大慢性疾病建立门规制度。这些医疗改革措施虽然并非主要针对老年人,但是毋容置疑,老年人作为疾病高发人群的确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健康养老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养老设施的配置和完善。如前所述,随着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即使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精神慰藉或者生病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单纯依靠家庭的力量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逐渐能够接受社会养老。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和农村明确表示愿意与子女生活的老年人比例分别是37.2%和54.5%,能够接受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城镇和农村比例相当,分别是16.1%和15.2%,但是他们能够承担的费用差别明显,分别是月均710元和121元。[注]《〈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中国人口信息网。而2010年的调查显示,在入住养老机构意愿方面,城镇和农村老年人有明确意向的各占11.3%和12.5%,能够承受的费用分别为1016元和172元。对比2000、2006和2012年的三次调查,可以看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呈下降态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有养老机构总体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机构的数量和服务质量都亟待提高,多种筹资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养老机构需要相互补充,日间看护、护工服务、家政服务以及老年饭桌和送餐等其他类型的老年人服务体系需要完善和规范化。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12月16日。但是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78亿,平均每百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床位数1.77张,显然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另外,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公办养老院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大量民营养老资源闲置。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社会认可度、国家政策方面的扶持等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政策扶持、加强一体化管理等措施充分利用民营养老机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实现养老机构筹资和运营的多元化以及管理上的一体化和规范化。

三、西方国家老年人基本保障的经验及其对我国“健康养老”的启示

目前全球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基本呈倒挂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高。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利。虽然各个国家的具体方式有所差别,但是研究表明,养老模式呈现以下几种特点:多层面养老保险体系,多元化保障措施来增强养老保险储备金的偿付能力,养老、医疗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国家层面的主体养老保险制度,如美国的联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英国的国家养老金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日本的国民年金制度。发达国家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采用“现收现付制”,即“年轻一代养年老一代”的方法,养老保险金由此实现了代际转移——在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但是真正受益却是在其退休之后。其次,建立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实行储备基金制度,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应变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例如美国实行预留积累制,使保险计划内的缴费水平能够保证留出一定的储备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的多余部分转入信托基金,由社会保障署统一管理,用于投资或者购买债券,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此外,提高养老基金支付能力的常用办法还有提高保险费或者养老金的缴纳比例,以及延迟退休等办法,以此缓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给养老金支付所带来的压力。另外,西方发达国家还往往充分利用其较为成熟的商业保险体系,鼓励公民利用商业性保险,作为法定养老保险的附加和补充。比如德国鼓励私营企业开展养老保险,并通过立法保障其根本利益和运营的合法性,从而形成了以这两种形式为主体的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

医疗和养老的一体化是西方半个世纪以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另外一个重要成功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例子是英国。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198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11.5%,老年人的赡养和医疗保健对社会医疗保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例如,目前英国阿尔奇默氏症患者为70万人,政府每年投入的费用大约为170亿英镑。1948年建立起的英国国民医疗保健体系(NHS),在老年人医疗保健方面成绩卓越。英国最有特色的医疗和养老一体化机构是各种形式的养老院,其中有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也有老年日托所、老年全托病房和家庭病房。2007年3月,英格兰正式注册的老年全托病房为18500所,床位442000张。[注]苏永刚、马婷、陈晓阳:《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慢性不可治愈疾病的患者,其中绝大部分为老年人。实际上,这些机构大都是从中世纪的养老院或者济贫院发展而来,他们不仅提供医疗保健,还提供日常生活照护和精神慰藉服务。例如,日间陪护(Day Care)是非常典型的养老形式。因此,这些机构充分体现了养老和医疗的一体化。

西方国家的这些经验为我国实施“健康养老”理念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如前所述,健康养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经济保障和医疗保健。社会统筹职工退休金、城乡居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是健康养老的资金主体,家庭、社会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是服务主体。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

第一,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养老模式。除了国家的基本社保基金之外,政府可以鼓励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企业等其他机构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政府可以给予商业投保人适当的补贴,鼓励职工投保商业性养老保险,作为附加养老金。企业年金制是一种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于2004年5月1日起实施。《人民日报》2012年6月27日发布的“2011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表明,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经有4.49万户企业建立起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达到1577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的总结存额为3570亿元。政府还可以在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除了对企业年金税收上优惠之外,对于覆盖广、业绩好的商业养老保险,政府可以允许公民在缴纳个税之前扣除商业养老金。另外,健全各种商业保险、及时调整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以及实行弹性退休制度都将助于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

第二,积极募集社保基金、拓宽使用范围,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我国目前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社会养老基金的支付能力,以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支付压力以及通货膨胀造成的基金的相对贬值。截止到2005年,中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规模已达到18435亿元。“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社保基金积累的资金越来越多,对于基金管理,第一是确保安全,第二是实现增值”[注]田成平:《管理社保基金首先是安全其次才是增值》,新华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部门可以把剩余的部分基金用于投资或者债券,但是同时必须通过法律监督防止在此过程中的权力滥用,以确保基金的安全。政府还可以通过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和缴纳养老金年限,扩大养老保障面、提高基本征缴率以及发行社会保障债券等方法来增加社会养老金储备。在此基础之上,提高养老金发放额度,逐步缓解当前养老难的现状。

第三,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建设。2005年“上海社保基金案”给社保基金的管理安全敲响了警钟,究其实质是由于制度没能有效地对权力加以制约。督促相关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基金的使用,这就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2006年1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切实管好、用好,确保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这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24/content_5371314.htm.党的十八大之后,党的高层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象地指出今后建立健全有效的惩戒、防范和保障机制的目标,这对于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将是有力的保障。2010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运营机构的职责。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国务院、财经委等主管部门和职能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已经开始将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第四,尝试医疗和养老的一体化模式。鉴于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养老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并且其运行已经纳入正规,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养老体系中接纳不同类型的关怀机构: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社区老年全托病房和家庭病房。由于老年人是很多慢性病、衰老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如果把医疗和养老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缓解“养老难”和“看病难”的两大难题,达到健康养老的目的。

四、结语

传统的居家养老已经无法适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因此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建立家庭、社区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健康养老形式。在实施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实现几个“接轨”,即养老机构和医疗保险的接轨,民营养老机构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接轨,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养老病房的接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展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发动不同社会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注]苏永刚、马婷、陈晓阳:《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31个省份建立起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在山东等13省市进行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在27个省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国家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些都为多种形式的健康养老模式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养老保险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