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

2013-04-07 12:15王洪才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者发展

王洪才

(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开放大学与远程教育】

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

王洪才

(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终身教育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中国终身教育事业在新世纪呈现出十大发展趋势:在发展定位上逐渐走向高层次;在学习需求上逐渐走向实质化;在资源配置上逐步走向分散化;在组织方式上走向弹性化;在课程标准上趋向个性化;在发展目标上开始转向学会交往;在活动范围上走向国际化;在实施载体上趋向虚拟化;在实践主体上逐步走向集团化;在实现方式上转向制度化。这些趋势表明,我国终身教育发展正把我国带入学习型社会,而终身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则依赖于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十大发展趋势;学习型社会

在今天,终身教育正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这不仅发生在西方发达社会,而且也发生在中国部分发达地区。这说明,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这个阶段一般指达到小康水平,即人们的生活已经达到了温饱以上的水平。精神需求就开始逐渐地占据主导地位,[1](P77-81)这个转变的标志是人们对教育表现出越来越旺盛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公平的教育权利。如果运用该理论来观察当今世界发展状况就可以发现,西方的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就出现了这一趋向,[2](P92-93)终身教育国际化正是这一趋向的反映。中国则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才出现了这一明显趋向,其显著特征是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并出现了向后大众化时期转变的迹象。[3](P133-138)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在20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达到了小康社会水平,此时人们对教育需求越来越旺盛,而教育是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一个必须的手段,从而教育发展水平就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发展水平。这也是近年来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正是因为社会对教育具有旺盛的需求,所以才出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4](P1-20)我国今天大力发展终身教育正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内在要求的反映。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终身教育发展出现了以下十大趋势。

一、终身教育发展定位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

低层次终身教育是一种补偿性的教育,即为了弥补早期教育的不足而设置的;高层次终身教育则是一种完成性教育,即为了实现人格完善的目标而设立。从终身教育发展历史看,最初的终身教育是从成人扫盲教育开始的,它的出现率先打破了受教育的年龄界限。到目前为止,成人扫盲运动并没有结束。之后,随着义务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的重心逐渐转向新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因为新的职业出现要求工作必须不断变动与之相适应。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新技术革命浪潮,它给人们的职业观念和教育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正是这一变化才在国际上出现了终身教育运动。[5](P1-5,10)此时,影响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系列经典文献出现了,如《终身教育导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就是推动这一运动的代表。到20世纪末叶,终身教育开始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出现了后大众化现象和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6](P65-69)这表明,终身教育发展重心开始向更高层次转移,即开始实现高等教育的终身化。

我国终身教育发展长期以来处于一个徘徊状态,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需求,从而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不旺盛。直到20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开始进入小康阶段,人们对教育消费的需求才突然地迸发出来。[7](P14-16)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才是终身教育向高层次转变的真正入口。[8](P305)否则终身教育只能停留在补偿教育或职业培训的水平。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了,因为传统的教育是按照单一模式和一次性供给设计的,从而不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多样化教育服务,而进入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向多样化,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需求。这一需求驱动就促进教育资源快速丰富起来,以便为人们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如此,教育才可能越来越符合个性化发展要求。而且,只有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终身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移。

二、终身教育的学习需求从形式化向实质化转移

形式化教育指的是人们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一种受教育的标签,为了适应社会地位分层的需要。实质性教育则是为了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自我求知的兴趣。在目前我国,人们对教育的主体需求还是一种形式化需求,*形式化是指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主要限于对学历、文凭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外显价值而忽视它的内在价值,从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具有一种从众趋势,而缺乏一种独立主体精神。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实质化,*实质化是指人们根据工作变化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形式。这将给教育带来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它会将传统教育中的一切不切合实际的东西祛除掉,最终个体学习者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即把学习权利真正赋予个人,个体具有对学习机会充分的选择权利。在形式化阶段,教育活动还受授予机关决定,个体的可选择性很低,人们获得教育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流动和身份的提升,以便适应职业门槛要求。无论是为了社会地位还是为了经济地位提升,都不是从自身需要出发的。此时文凭学历是接受教育的主要驱动力。

在终身教育走向实质化的过程中,受到挑战最大的是传统的功利主义教育观。所谓功利主义教育观,指人们从即时的效果来考察教育价值,它所考察的是教育所带来的功利效果等暂时的快感而不关心其对人的精神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价值。而人们的精神价值提升则需要加大对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开发,这就需要人们之间进行敞开的交流。在传统的保守主义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一种私密性关系而难以形成一种开放的公共关系,这种私密性关系常常以血缘关系为基础。[9](P25-32)其结果导致了中国人的社会意识比较差,很难形成一个公民社会。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差,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公民素质比较差。所以公民素质教育也是终身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在教育活动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比较反常的现象是:在幼儿教育阶段,公民素质教育成效最显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则教育效果越来越差。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是因为随着年级越高,社会对知识性教育越来越重视,而道德教育则越来越放松,或者说还没有找到适合年龄发展的道德教育方式。无论如何,出现这种学校在某种程度上都说明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是比较失败的。从另一个侧面讲,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必须要担负起公民素质教育的重任。所谓公民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公民形成一种主体责任感,培养公民具有一种社会主体意识,培养公民具有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不无遗憾地说,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是缺位的,因此,终身教育就必须去弥补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因为只有当公民个人的主体意识兴起后,他才能自觉地去掉符号化的影响,主动地实现主体化和实质化。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那么所有的教育就是外部强加的,教育效果是不可预期的。只有当个体成为教育需求的真正主体后,教育才能发生实质作用,才能对个体人格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三、终身教育的资源配置从集中化向分散化转移

集中化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现了计划管理模式特征,分散化资源配置方式则体现了市场配置的特征。终身教育发展必然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因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是终身学习的一个基本原理。[10](P190-191)这意味着传统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由供应方来决定的局面将被彻底扭转,它将逐渐转变为由需求者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向和方式。在目前我国成人招生市场的变化客观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我国无论是成人教育还是民办教育或是职业技术教育,都出现了生源决定学校生存的局面,这客观地说明我国教育发展在转型,开始从供应主导转变为需求主导,而在成人教育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是说,终身教育发展不可能采用传统的国家统包统配的方式,而是越来越走向尊重学习者主体需要的市场化发展方向。这样的话,教育内容、手段和场所都将由政府主导的配置模式向学习者方向转移,具体而言就要从知识的集中地——学校,转向学习者的居住地——社区,如此,社区将是终身教育发展的主要场所。[11](P96-97)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终身教育将实现从学习与生活的分离走向学习与生活的统一。[12](P36-41)

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而随时随地提供学习帮助。在目前越来越发达的网络媒体支持下,人们已经打破了传统社会中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的观念,出现了一种时髦的微学习观念,*微学习(micro-learning),亦可理解为碎片化学习,区别于系统的课程化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内容的限制,不受教学的限制。微学习的核心理念应该是:随时随地学习,想学就学,文理百科。天地万象都是学习内容,学到一点就是一点。微学习又指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微学习指的是微观背景下的学习,比如教育和培训。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微学习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隐喻,指的是微观方面的各种学习模式、概念以及过程。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921237.htm这一观念的提出,使人们关于传统学习的认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必须承认,网络技术帮助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这种新的学习理念出现,要求学习资源的配置必须跟随人的生活空间进行转变,那么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就需要向人们所在的生活社区转移。教育机构角色需要转变,需要适应教育市场的转变。与此同时,新型的服务观念也将替代传统的权威自居观念。

四、终身教育的组织形式从固定化向弹性化转移

固定化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内部组织服从统一化组织原理,也即按照科层制方式进行组织,在组织方式上带有很强的强制性;弹性化教育则体现了教育组织的灵活性,更加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终身教育目前主要由学历课程组成,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未来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弹性化,越来越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要求,而是可以延续到整个生命历程中进行。不仅如此,它要求学习管理观念越来越灵活,从而可以使学习成绩由一个专门的学分银行负责计算,[13](P58-60)并且由此获得国家的财政补助,这样就使学习更加随机和弹性,不必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使一个人在整个生涯空间都可以学习。

在固定化教育组织状态下,教育的正规性比较强,教育所提供的主要是一种学历文凭,这种教育主要是授予学习者一种社会资格,它用以表明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存知识和技能,达到了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在弹性化组织教育状态下,教育更多的是以非正式的方式提供,人们所获得的主要是一种非学历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学习者个体对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和为了个体人格完善的需要。因此,教育组织形式的变化,是人们学习需求变化的反映。显然,这对教育资源管理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的固定的学年制的管理模式,而对这种灵活的弹性化的管理模式还很不适应。

五、终身教育的课程标准从一般化向个性化转移

一般化课程是面向所有人提供的,也可以说它是参照平均水平设计的,所以这种课程标准是粗放的;而个性化课程则是针对个别需要提供的,这种课程标准则是比较精细的。显然,按照平均标准设计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在设计成本上是比较节约的,是一种大工业生产模式;而个性化课程设计成本是高昂的,它需要学习者和课程提供者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所以也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和技术手段比较发达的状态下才能承受。随着我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我国终身教育的课程标准具备了从一般化向个性化转移的基本条件了。

目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课程资源配置基本上是按照一个标准化模式提供的,这样的课程设置往往较多地考虑到经济成本因素而较少考虑到对个体的适应性的因素。在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活动始终受经济发展状况限制,而且这一限制似乎是无法超越的。在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对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强和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了培养更具有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终身教育的课程标准必须变得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能够符合学习者自身的个性特征。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从不同的侧度来选择课程,这就促使终身教育机构在课程研制和开发环节上越来越灵活化。需要指出的是,在课程设计的诸要素中,不仅包括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即个性化课程,还包括配备不同的辅导者等,从而构成不同的课程模块。

我们知道,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介,因此课程标准的变化趋势最能够反映终身教育发展状况,从而它也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显示,故而也最能够反映教育活动的本质,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人。教育活动最浅层的目标是把个体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规范要求的人,而深层的目标是开发个体的内在潜能,使他的身心各方面都获得最大的发展。而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标准化和一般化,比较缺乏多样化和个性化。这造成了在我们社会里要尊重个性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甚至出现了我们人人要求被尊重但却很少想到首先要尊重别人的怪现象。我们认为这种单向性的思维模式形成与传统的专制社会的特征有关,也与专制的文化传统有关。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特别是市场经济运行越来越成熟,法制建设走向民主社会将是不可回避的选择。在民主社会,个性和自由追求就成为人们第一位追求的东西。因此,终身教育发展必须要适应这一社会总体发展趋势要求。

六、终身教育的目标追求从知识获得向学会交往转移

传统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次性教育来满足人的终生发展需要,所以教育活动就是在为个体进行知识储备,这就是传统教育的实质。这种教育观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不现实了,因为很多知识和信息很快就会被淘汰,换言之,人们根本不可能设计出终身需要的知识体系。所以,新的教育目标是转向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培养人具有学会学习能力。而学会学习的前提是必须学会交往,因为人们正是在交往过程中学习的。因此,如果不会交往就不会学习。

在物质生活走向越来越富裕的过程中,人们的学习目标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传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为了弥补认识上的空缺,是为了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相适应。在未来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习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学习目的主要是对自我内在兴趣的探索。这种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自我承认而不是外部承认。于是学习不再是为了获得一种知识的占有,而是为了获得自我的解放,[14](自序)为了使自己更能够融入于社会。

人们必须通过交往才能真正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和实现自己,而传统教育模式容易把人封闭起来,因为它把知识绝对化,认为知识是万能的,而且把知识局限于书本知识,从而把人的思想僵化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倾向于鼓励个体奋斗,不鼓励形成一个讨论的、探索性的学习氛围,从而把知识也弄僵化了。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建立一种讨论的、探索性的学习氛围,人们才能从多方面发现自己的潜质。因此,终身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立体的互动交流平台。

而且只有通过广泛的交往和互动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社会,不然人们只能被局限在体制化的牢笼里。但交往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性基础上,这种理性被哈贝马斯称作交往理性。[15](P32-35)这种理性必须通过学习而获得,因此就需要教育提供适宜的氛围来解决,而且这种学习是终身性的。因为它需要个人不断地去打破传统的认识框框,时时都必须以开放、诚实、规范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

七、终身教育的机会供给从本土化向国际化转移

传统上,实施终身教育主要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而在目前,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世界发展潮流,传统的教育活动边界已经被打破了,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实现教育的时空跨越。那么终身教育发展也不可能逃避这一趋势的影响。事实也说明,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教育活动已经跨越了国家边界限制,越来越走向一个开放的空间,这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可以说,高等教育市场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走向了国际化。在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的留学潮,而且留学年龄越来越趋向低龄化。据报道,“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之前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占全球总数的14%,位居世界第一。‘大众化’、低龄化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突出特点。”[16]事实上,我国也在积极吸引国际留学生。而且不同国家也开始了以争夺优质生源为代表的教育竞争,它直接带动了其他教育资源的流动,特别是优质师资的国际流动。这样,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在教育资源流动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希望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获胜,而这些竞争就构成了全球化趋势的一个重要侧面。客观地说,不同国家在教育资源竞争中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并且使不同国家教育的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但同时也伴随一定的文化冲突,甚至出现了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掠夺。不管怎样,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是无法阻挡的,终身教育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

对于我国终身教育而言,这种教育国际化趋势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之所以成为机遇,就在于我国终身教育可以借助于国际化有利时机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经验,完善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和资源供给方式,促进我国终身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目前,我国所签订的WTO协议在教育方面还是有限的开放,这一政策保护可以为终身教育发展赢得一个宝贵的发展机遇。但终身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因为我国终身教育发展还深受学历主义的束缚,还受到行政管辖的限制,还受到各种地方门槛的限制,这些都是我国终身教育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障碍。要破除这些障碍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知道,国际化教育必须以教育的多元化为前提,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超越功利主义,必须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目标。

当人们的教育需求是为了自我能力的提高时就会超越这些体制化的限制。现在从技术角度上已经实现了这个跨越,但人们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观念还远远不能适应这一趋势要求。所以,转变观念和自我学习境界的提升是适应这一转变的前提。

八、终身教育的实施载体从实体化向虚拟化转移

传统上,终身教育一般是依托学校机构等有形载体来实施的,今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逐渐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国网络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和正在构建中的开放大学,[17](P3-9,13)都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对网络媒体的开发和运用上,其教育效果逐渐凸显出来。事实上,目前在各类教育机构中,他们所进行的不少教育活动已经开始借助网络媒体技术进行传播,从而教育活动的形式越来越走向虚拟化,而且这种新媒体技术跨越了国别和语言文化的障碍,特别是还可以逾越经济成本的门槛,从而使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文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输。这就促使终身教育必须走向开放,不能过分狭隘化和画地为牢,而且未来的教育市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将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这客观地要求网络媒体技术进一步发达,从而在国际化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与此同时,如果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不能提供便捷的技术服务的话,其网络传输的渠道就将被阻断。

在目前教育活动走向网络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大阻力就是技术主义倾向,即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技术手段的应用,却忽视了具有深度化的学习内容的开发,从而出现了学习资源并没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而大幅度地扩充,相反却出现学习内容低质化的倾向。原因就在于开发深度化的学习资源非常困难,而且内涵丰富的传统学习内容在走向网络化过程中损失了许多难以为人们所琢磨的潜在信息,从而使学习内容变得干瘪枯燥,这样就使网络学习的魅力大为逊色。我们知道,在传统教育形式中,教师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教师的这一角色并不能自动为网络技术所替代,所以一旦失去了教师这一有形的载体后,教育的效果和魅力将失色不少。特别是人们发现,通过网络媒体获得学习资源的学习者感到自己处于一个严重缺乏情感交流的状态,这种缺乏表现在不仅缺乏课堂交流氛围,也缺乏一个校园的文化氛围,从而在学习者之间不能形成真正的互动,而且学习者与学习资源提供者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如此状况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将大大抑制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获得学习机会的热情。必须承认,教育活动与情感陶冶是不可能分开的,一旦教学过程缺失了情感交流,那么教育效果就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来弥补网络教育中的情感陶冶的缺失,是终身教育走向网络化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一个重大难题。

九、终身教育的实践主体从单位制向集团化发展

在我国,教育资源的主导配置方式是集中供给式的,具体是由自上而下形成的各个学校单位来负责,这样教育实践主体就由各个单位部门承担。这种单位制是依照传统的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教育系统的运作基础,而且它是与计划经济模式相一致的,在目前它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在未来,教育资源配置将转变为由市场作为基础的配置方式进行,而实践主体将打破目前由各个单位分散实施的状况,实行一种由教育团体负责的教育实践方式。这种集团化趋向是按照市场供需关系形成的教育资源组织和配置方式。

在目前,我国终身教育实施过程还是以比较零散的方式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情况非常严重,还没有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有机系统和规模化经营方式,这种状况就不利于终身教育资源的统合、深度开发和教育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随着未来网络技术的越来越发达,学习资源流转速度将越来越快,它要求必须打破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分割的封闭状态,那么各种教育资源之间将出现一个系统的重组态势,于是分散的资源分布状况将集结成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的学习资源集团并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有效配置。可以预计,这种学习集团类似于学习资源供应中心。

受传统的教育体制影响,目前我国的终身教育推行方式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画地为牢的情况,这种按照科层制组织起来的教学单位缺乏社会需要的有机适应能力,因为其功能单一,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发展能力,其资源本身也是有限的。在未来,分散的教育资源将整合成一种有机合作和相互协调的学习集团,它同时还具有一种开发学习资源的能力,从而能够灵活地实现学习资源的有效分布。这种学习集团与目前国内存在的民营的教育集团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但学习集团主体应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的,其采用的服务方式是多样的。它们既可以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之中,也可以独立运行;既可以接受国家委托,也可以独立经营。

十、终身教育的实现手段从个体化转向制度化

不可否认,终身教育发展始终都将受到客观的物质条件限制,同时也必然会受到学习者自觉性的限制,所以,在国家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学习保障制度之前,终身学习机会的获得主要是依靠个体的努力,换言之,个体学习积极性越高、自身的经济条件越好则其获得的终身学习机会越多。当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习保障制度后,那么终身学习的条件将大大完善起来,同时人们参与终身学习的热情也将大大提高。人们普遍承认,如果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终身学习,将大大提升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也将大大削弱由发展机会不平等所造成的社会隔阂,从而将大大促进社会的和谐。[18](P9-12)

目前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除义务教育阶段外,其他教育阶段都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还没有明确每个公民所应享有的教育权利,也没有规定国家对每个公民所担负的责任。我国已有部分地区率先开始了终身教育立法实践的尝试,已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在未来,国家必将出台系统的完备的法律鼓励公民参与终身学习,并将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决策出现。[19](P61-67)这意味着,关于终身教育的立法将成为一个非常急迫的重大课题提出,通过法律制度建设逐步走向完善,每个公民的学习权利将得到系统的保证。届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也将更加完备。

在当前,限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的法治文化还不健全,从而我国教育立法的程度还很低,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法律系统保护每个公民的学习权利,甚至连最基本的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还没有保障,因此就不可能实现充分的学习自由。可以说,如果一个社会缺乏一个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的话就很难形成一个公认的、比较可靠的、有效的教育系统。当然,要一下子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还缺乏一个比较公认的基本的教育理念和法律理念,这些不足也是我国在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必须克服的基本障碍。

结语:终身教育发展需要机制创新

终身教育思想自20世纪初叶发端以来,到20世纪中叶开始成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发展趋势,到20世纪末叶开始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导潮流。[20](P34-35)在新世纪初,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不断上升,我国终身教育发展逐渐汇入了世界终身教育发展的大潮中,并开始向特色化方向发展。但我国终身教育发展要获得重大进步,就必须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障碍,突破传统教育体制的局限,在教育发展机制上进行重大创新,如此才能在终身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占有优势地位。

[1][4][11][18][19]郝克明. 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7][20]王洪才.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全面小康社会的呼唤与回应[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洪才,曾艳清. 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5]王洪才,曾艳清. 美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启示[J]. 教育与现代化,2010,(4).

[6]王洪才,曾艳清. 英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现象及其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2010,(1).

[8][10][12][14]王洪才. 心灵的解放与重塑——个性哲学的终身教育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9]刘国芳,林崇德. 构建信任指数,建设和谐社会[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13]潘陶. “学分银行”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2004,(18).

[15]马俊领,刘卓红.从客观理性向交往理性的嬗变[J].广西社会科学,2009,(1).

[16]扬子晚报.我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九成靠自费[EB/OL]. http://news.eastday.com/c/20121007/u1a6903189.html

[17]高书国. 中国开放大学战略研究[J]. 天津电大学报,2011,(2).

Ten Big Trends of Chinese Lifelo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ANG Hongcai

(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is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Lifelong education in China shows ten big trend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orientation turns to a higher level; the demands of learning transfer to substantive; the allocations of resource go to decentralization; the styles of organization tend to be flexible, the modules of curriculum orient to individuation; the developmental goals turn to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the activity scope goe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carriers of implementation turn to be virtual; the subjects of practice go to grouping; the implementation style goes to institutionalization. These trends sugges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is to turn China into a learning society, while dri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pendent on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21st century; Chinese lifelong education; ten big trends; learning society

2013-05-27

王洪才(1966-),男,河北永年人,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和终身教育研究。

G520

A

1008-469X(2013)04-0021-07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习者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