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2例观察

2013-04-07 16:40冉映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骨板肩袖肱骨

冉映梅

(重庆市丰都县中医院骨外科,重庆 丰都408200)

肱骨近端骨折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发病机制多为间接暴力,预后不佳,常残留肩关节功能障碍。2007至2011年,笔者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三、四部分骨折32例疗效确切,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32例中,男19例,女13例 ;年龄42~78岁,平均68岁;二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11例;伴肩袖损伤9例。

2 手术方法

全麻或臂丛麻醉,患者平卧位。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将头静脉保护好后向外牵拉暴露肱骨近端并检查旋转肩袖是否破裂或撕脱。骨折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C形臂X线透视机下确认骨折端复位良好,将LCP接骨板置于肱骨近端,钻速应较慢。肱骨头一般用2 ~ 3枚锁定螺钉,骨折远端为皮质骨可用锁定螺钉固定,也可用普通3.5mmAO标准皮质骨螺钉,如有旋转肩袖破裂或撕脱,冈上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可用5号不可吸收线将其固定在接骨板的缝合孔上,活动肩关节以检查固定是否可靠,放置负压引流逐层关闭伤口。术后颈腕带固定,术后3天开始腕、肘关节功能锻练,术后2周肩关节摆动锻练,术后3周肩关节上举锻练。

3 疗效标准

采用Neer100制评定标准:疼痛35分,功能30分,运动限制25分,解剖复位10分。术后总评定分数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

4 治疗结果

优22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1%。

5 讨 论

肱骨近端二、三、四部分骨折为近关节或经关节面的骨折,同时大结节和小结节分别为肩袖的附着处,骨折后易发生明显移位,复位后也难以维持。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骨不愈合、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高。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原则是争取理想的复位,尽可能保留肱骨头的血运,保持骨折端的稳定,并能早期功能锻炼。传统普通钢板在生物学上的缺陷是其对骨膜加压,影响骨折断端的血运,较易发生的并发症有结节的复位固定不牢固、内固定失败、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与传统钢板螺钉系统相比,LCP可通过头部带螺纹的螺钉直接与接骨板上带螺纹的螺孔相锚合,形成1个内固定支架,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能防止在普通钉板系统中经常出现的过度拧人所导致的骨内螺纹切割,造成螺钉与骨的咬合力下降,因而可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的脱钉和骨折移位。LCP具有成角稳定性,抗拔出能力较强,内固定效果可靠,术后无需外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将LCP作为内固定支架使用不需要进行精确预弯。近来LCP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并发症残留肩关节功能障碍、肱骨头坏死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LCP不适用于所有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对于切开复位难度大,预计术后稳定性差,不愈合率及肱骨头缺血坏死几率高的四部分骨折患者,可采用工期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

猜你喜欢
骨板肩袖肱骨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肩峰下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结合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肩袖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L型解剖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应用体会
接骨板四点弯曲测定中屈服载荷的获取方法
小型犬桡尺骨骨折的PRCL-S5型锁定骨板固定术诊疗
MRI及三维超声对肩袖损伤诊断方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