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

2013-04-08 02:48周长波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横纹肌鼻窦肉瘤

周长波

患者,男,18岁。以发现双侧颈部进行性增大包块50余天为主诉收住院。查体:双侧颈部胸锁乳突肌上段前缘深面各触及包块1枚,左侧约鸡蛋大小,右侧约花生米大小。均质地较硬,边界尚清,触之光滑,无触痛,活动差。鼻外观正常,左侧鼻腔狭窄,外侧壁向内移位。嗅区可见绿豆粒大小暗红色新生物,表面尚光滑,触之易出血。鼻中隔无偏曲,右侧鼻腔未见异常,鼻咽镜检查增殖体肥大,双侧咽鼓管黏膜明显肿胀,未见新生物生长。鼻窦区无压痛,双耳外耳道正常,鼓膜无明显内陷,鼓室内无积液,听力正常。双侧面颊对称。双侧眼球活动好,未见突出,视力正常。鼻窦CT示左侧上颌窦、筛窦占位性病变,部分骨质吸收破坏。左侧上颌窦穿刺示窦容量约2 ml,回抽负压较大,进针无明显落空感,变换穿刺针方向回抽出少许碎屑样组织,连同祛除的左侧鼻腔嗅区新生物一同送病理,结果回报左侧鼻窦小细胞性恶性肿瘤,肌源性及血管源性肿瘤待排除。携病理切片去省级医院会诊确诊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患者家属要求转院到省级医院手术,遂予转院。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是横纹肌肉瘤的一种分型,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横纹肌肉瘤50%~60%,该肿瘤来自未分化的中胚层,为具有高复发率及低生存率的高度恶性软组织肉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头颈部、泌尿生殖器官及四肢,由于起源于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或源自专有的胚胎肌肉组织区,所以在正常无横纹肌的解剖区域也可以出现肿瘤,这就是在鼻窦也可以发病的原因。该肿瘤病程短,生长迅速,呈高度恶性,病变具有侵袭性,早期即可沿血行、淋巴系统发生转移,预后较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症状为痛性或无痛性包块,也可有眼球突出、鼻出血或涕中带血,鼻塞、嗅觉减退等。早期诊断较困难,明确诊断主要靠病理。CT、磁共振等对了解肿瘤浸润范围、有无骨质吸收破坏并以此指导手术有重要作用。治疗以手术为主,同时结合放化疗和(或)生物治疗。近来多主张在术前先行联合化疗,目的是降低肿瘤细胞活性,减少手术中肿瘤细胞播散。按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的标准分期:Ⅰ期:区域性病变,未侵及区域性淋巴结,可完整切除;Ⅱ期:区域性病变,有局部浸润或局部淋巴结受侵;Ⅲ期:肿瘤无法完整切除或仅做活检伴有巨大的残留病变;Ⅳ期:有远处转移。本文患者为Ⅱ期。

本文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局部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转移。故极易误诊,发病初期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炎就是例证。由此提示临床医师一定要注意开阔自己的知识面,避免经验主义错误,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必要时要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猜你喜欢
横纹肌鼻窦肉瘤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成人肺原发性横纹肌肉瘤2例CT表现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滑膜肉瘤的研究进展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