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语境中社会风险的危害及应对——清末民国时期风险思想的启示

2013-04-10 16:46谭爱国
实事求是 2013年1期
关键词:革命思想

莫 凡 谭爱国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北京 100032 2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桂林 541006)

7月23日在北京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在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指出:“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1]同时“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1]所以,要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必须破解社会风险难题。中国传统思想中“险”、“难”、“危”等词汇都具有接近“风险”的内涵。因此,在社会风险问题的研究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评析与比较中国古代的社会风险思想,从而借鉴其中的有益思想成果,优化社会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机制。

中国传统思想中“险”、“难”、“危”等词汇都具有接近“风险”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评析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社会风险思想的历史演进可分为三个时段:先秦时期“辩证、伦理、民本”的风险思想,秦汉至明末清初“修身、人治、循规”的风险思想,以及清末至民国“适度、西化、革命”的风险思想。本文着重对清末民国时期的风险思想作一番评析。

一、适度的风险思想

清朝的统治到了嘉庆以后,政治日渐腐败、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因而社会风险的累积愈发加剧,已经走到了社会危机的边缘。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他们不仅面临着众多国内风险,而且已经受到各种外来风险或输入型风险的冲击。在这些风险中,帝国主义的武力和经济入侵是主要方面。在这一时期,为化解社会风险、挽救民族危亡,众多仁人志士纷纷探索救国之道,从而涌现出一系列社会风险思想,成为当代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思想财富。

魏源是清末的地方官员,也是善于著书立说的著名学者,官员与学者的双重身份使得他能够将执政实践中遇到的风险状况上升为理论思考,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风险思想。魏源的代表作《海国图志》主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来应对外源性风险,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是,从总体上看,《海国图志》并不是一部哲学著作,因而其探讨风险问题的理论深度并没有体现出来,魏源仍然沿用了中国古代学者的常用方式,即借圣贤经典之口来言说自身的理论观点。所以,他的风险思想很大程度上集中于《老子本义》、《孙子集注》等著作中。

在《老子本义》中,魏源继承了道家一贯主张的“法天之道”的思想,认为面对未知风险时应当把握适度原则,知进知退,常存知足之心。例如,在财富的积累问题上,基本的需求理应满足,但是超出基本需求的财富并不能过分追求,这样就无法规避失去财富的风险因素,正所谓“盖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2](P8)那么,“夫何以能不溢不危哉!法天之道而已”。[2](P8)如何能够不过度积累财富而规避风险呢?那就是用“法天之道”的方法。在这里,“天之道”就是太阳升到正午位置后会逐渐西下、满月之后必会月亏、功成必须身退等,亦即“适度”的方法论原则。同时,魏源还摘引“陈氏懿典”认为:“言察於安危,谨于祸福,莫之能害也”。[2](PP47~48)在这里,魏源在朴素层面提出了风险监测、评价与预测的想法,考察风险安危的目的在于不被危机所害。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一次沉重打击统治者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中,洪仁 的《资政新篇》作为运动末期重要的施政纲领,在中国风险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大量借鉴了来自西方的社会风险思想,从而改变了中国学界自先秦以来的风险研究理路。在这部著作中,洪仁玕主张像西方一样兴办慈善机构,用社会保障的方式来防范社会风险。这些慈善机构涉及扶贫、教育等方面:“兴士民公会,富贵善义,仰体天父天兄好生圣心者,听其甘心乐助,以拯困扶危,并教育等件。[3](P16)对于身体健全、无重大疾病的人来说,他们不能白白接受施舍,必须有所回报,这样可以防止百姓滋生懒惰之性,鼓励自食其力;而对于那些有身体残疾的人来说,由于他们丧失了劳动力,因而可以接受施舍而不做回报。在这些慈善机构之中,洪仁 尤其强调了福利院与养老院的地位:“兴跛育(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一兴鳏寡孤独院,准仁人济施。生则教以诗书各法,死则怜而葬之。因此等穷民,操心危,虑患深,往多有用之辈,不可不以恩感之也”。[3](P19)兴办福利院,使得残疾人学会一技之长,不致于成为“废人”;兴办养老院,活着的时候教授他们诗文书法,死后将他们安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乐善好施,还可以从中挑选可用之才,为国效力,因为穷人中也不乏有潜质之人,如果施恩惠于他们,就可以得到能效犬马之劳的能人。

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将领,他也有若干关于风险问题的观点和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写作的家书里。曾国藩认为官宦之路藏有未知风险,应当及早退出,从而保全身家性命;作为官员的家人,也理应较少参与朝廷之事,以免惹火烧身:“吾年来饱阅世态,实畏宦途风波之险,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家中一切,有关系衙门者,以不与闻为妙”。[4](P323)如果一个人处在高官之位,看似风光,却时刻隐藏着坠落的风险。从历史来看,位高权重者能全身而退的极少。由此,曾国藩担忧在位时难以关照家人,而蒙难时却连累家人:“至阿兄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深恐吾全盛之时,不克庇荫弟等,吾颠坠之际,或致连累弟等,惟于无事时,常以危词苦语,互相劝诫,庶几兔子大戾”。[4](P843)

二、西化的风险思想

在清末,“西学”大量进入中国思想界,为挽救民族危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严复是较早翻译、整理、介绍西方著作的中国学者,内容涵盖经济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其中也不乏风险思想。

严复在《说党》中认为文明社会的民众拥有自由权,这种权利意味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不得干预民众的生活,这种干预往往会给政府带来社会风险:“夫文明之众,虽号结习自由,顾所谓自由者,亦必在法典范围之内,有或干纪违法,政府固得干涉而禁沮之。但此等干涉,往往甚难,而为政府之险著”。[5](P88)而在《政治讲义》中,严复特别强调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风险状况。在他那里,社会进步无非是新旧交替,但是在旧事物尚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新事物也没有完全成熟之前,社会风险会较为突出:“夫人类之力求进步固也,而颠阶瞀乱,乃即在此为进之时,其进弥骤,其涂弥险,新者未得,旧者已亡,伥伥无归,或以灭绝”。[6](P45)正因为新旧交替时的社会风险,施政者才要掌握做事的规律与时机,伺机而动,在恰当时推出新事物,并努力促成新事物的成熟与发展。

在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资产阶级改良派是较早产生影响的流派之一,而“百日维新”则是这一派别的著名政治实践。作为改良派的一员,康有为在“大同”思想里论述了自己对社会风险的观点和看法。在《大同书》中,他说:“盖草昧之世,诸国并立,则强弱相并,大小相争,日役兵戈,涂炭生民,最不宁哉!故屯难之生即继于乾坤既定之后,吁嗟危哉!其险之在前,此则万圣经营所无可如何者也”。[6](P45)可见,诸侯崛起、四分五裂的社会状况最易引发社会风险,造成社会的全面动荡与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各个忠臣良将理应勇于面对,拯黎民于水火,救国家于危难:“孝子忠臣、义夫节妇、猛将修士,履危难,蹈险艰,茹苦如饴,合命不渝,守死善道,名节凛然”。[6](P5)能够化解社会风险的人都是忠义之士,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

三、革命的风险思想

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不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是在维持清帝统治的前提下引入资本主义元素,而是彻底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救国之急务》中多次论述了化解当时社会风险的对策与主张:“夫以民国成立已过八年之今日,何故尚须讲求方法以救之乎?则以中国今兹,正濒于最危之一步,所遇艰险实前此所未尝有。内忧现已当前,外患同时俱至。在内则有南北交争,在外则有强邻危我国脉。故万不能不采一有力之方法以救吾国也”。[7](P425)当时,袁世凯复辟导致曾一度明朗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内有南方革命党与北方保守势力的纷争,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入侵。

孙中山提出必须寻找一个强有力的方法来挽救国家和民族。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有两个选择,一是恢复国会,二是重新革命:“吾人欲救民国,所可采者惟有两途:其一则为维持原状,即恢复合法国会,以维持真正永久之和平也;其二则重新开始革命事业,以求根本改革也”。[7](P425)对于前者,这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但是北方保守派显然没有和谈的诚意;对于后者,尽管可以从根本上赢得共和,但却要付出更多的社会代价。对此,孙中山分析到:“救国之业仅能出他一途,即重行革命是也。或者曰:‘革命何为?吾人于革命尚未厌乎?'夫一班人以为革命党人只知破坏,不知建设,此大误也。就吾党观之,只见其急于建设,不能待破坏之完成,所以无用旧物尚多留置,未经破坏;吾人虽革去满洲皇统,而尚留陈腐之官僚统系未予扫除,此真吾辈破坏之道未工之过也”。[7](P427)在当时的情况下,孙中山认为革命是唯一出路。如果不进行革命,在旧社会的残余没有肃清的前提下就仓促进行建设,那么建设也无法顺利地进行。保守派会千方百计复辟旧的社会制度,从而阻挠新社会的进步。

因此,要从根本上化解民国初年的社会风险与危机,必须重新革命,为今后的国家建设打下稳定的基石。同时,要解除外患,也必须重新革命。孙中山说:“今者二十一条款暨他密约,已为北方篡窃之徒所允,危难即在目前。诸君亦既要求废约矣。但试问:此等军阀已完全为要求此卖国条约之势力所支配,如何尚能废约?……如使国会不能恢复以从事其本来之职分,则惟有重新革命”。[7](P428)要废除卖国求荣、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必须打到军阀势力,这时必须借助革命的手段。可以说,尽管资产阶级存在软弱性,难以真正完成中国的革命任务,但《救国之急务》一文是孙中山主张用革命手段化解社会风险的号角,代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四、结语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要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必须重视社会风险问题。清末至民国“适度、西化、革命”的风险思想对这一难题的解答,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像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但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攻坚克难的精神,还需要防范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社会风险,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借鉴各种有益思想,建立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机制。

[1]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07-24.

[2]诸子集成:第3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

[3]洪仁 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4]曾国藩全集:家书第1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5.

[5]严复著,王宪明.严复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6][清]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革命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机械革命Code01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