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传播视域下的《凤舞神州》

2013-04-10 21:33李显杰
华中学术 2013年1期
关键词:楚文化图腾凤凰

李显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影像传播与影视批评

影像传播视域下的《凤舞神州》

李显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凤舞神州》作为第一部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凤凰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内涵与特征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具有开拓性意义。该片文化蕴涵丰厚,将凤凰的意象与精神乃至和楚文化的内在关系,从其发展脉络、历史风貌、文物见证、风土民情和精神内涵作出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展现,进而刻画出风凰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所蕴涵的开拓精神、和美气象、浪漫主义情怀和高远坚韧的志向与品格。影片结构富有创意,立足宏观、突出微观,纵横交织、经纬一体的网状结构,较好地揭示和展现了该片的思想内涵、意象精神、历史维度和文化诉求。影片在影像营造上非常精致,富有匠心的镜头调度和巧妙精美的声画组合,使整部影片的视听形象异彩纷呈、美轮美奂,不但给人传达出人文历史知识的信息与资讯,而且给人提供了视听感知觉上的美好享受。

《凤舞神州》 影像传播 文化蕴涵 结构特色 影像魅力

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影像传播已成为文化建构与播撒的有力手段与途径。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集团、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湖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和湖北省凤舞神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十集人文历史专题片《凤舞神州》,于2012年12月26日至30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成功播出后引起的广泛关注,再一次印证了当今“视、听、文”一体化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

《凤舞神州》作为一部探讨凤凰精神与意象和楚文化历史源流、精神内涵、风土民情和文化气韵的专题片,本身其实是一个带有浓郁学术研究色彩的课题,要将这样的文化内容转化成直观的视听影像传播,其难度是可以想见的。难能可贵的是,该专题片的编创者不避艰辛,知难而进,用影像的方式,将如此宏大的课题及其所涉及的林林总总、方方面面,集中和聚拢在“凤凰”这一图腾和意象下,以“凤凰”的传说为契机,以“楚人”的历史足迹、“楚文化”的发展脉络为经纬,编织出一幅精美而独特的神鸟飞天图。本文仅从其文化蕴涵和结构特色作一简要分析。

一、《凤舞神州》的文化蕴涵

从文化蕴涵的角度看,凤凰的传说历史久远,凤凰的意象与精神象征意蕴丰厚,是华夏文化中与龙图腾、龙意象相并举的带有民族整体图腾象征意义的形象符号。

站在地域文化角度,从凤文化的起源看,凤凰图腾、意象与精神并不是单属于我国南方文化或楚文化,而是整体中华文化的图腾和意象,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是凤文化的起源地和崇奉者。如《说文解字注》所描述: “凤,神鸟也。天老曰: 凤之像也,麐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一解作‘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1]所谓出于“东方君子之国”,“见则天下大安宁”之语,段玉裁注解为“黄帝,周成王之世是也”[2]。可见,凤凰作为图腾与意象在远古传说中就已经出现,并且是作为华夏民族的吉祥鸟而出现的。或者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在最早的意义上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我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做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3]。尽管在封建社会“宗法—专制”文化的意义上,闻一多对“龙凤”已成为“帝德”与“天威”的标记, 给予了尖锐的抨击和讽刺。但从龙凤作为民族文化的图腾意象与文化象征的源头与核心看,说龙凤文化共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意蕴和内涵是完全成立的。龙凤当是华夏文化中两位一体、不可偏废的文化象征,龙凤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完整形态和风貌。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龙凤图腾与意象在进入到封建社会之后,一定程度上有所分化,龙的意象被放大成为代表统治者的帝王皇权之象征。所谓“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史记·高祖本纪》),所谓“真龙天子”、“龙体欠安”、“龙袍加身”等一系列与帝王天子相关的龙言话语形成。一如钱其琛所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说中,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等代表人物,都是龙的部分或全部化身。这种善良的愿望,以后曾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他们自称‘真龙天子’,把自己的身躯称做‘龙体’,把自己的衣服称做‘龙袍’,等等,企图以此来维护和延续自己的统治”[4]。因此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龙文化占据了相对正统和中心的价值地位,得到了相对广泛的传播和规范。当然,封建统治者借用龙的意象和形态来强化自身的权贵地位,根子仍然建立在华夏各族人民对龙文化所代表和象征的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这一基础上。由是龙的意象与精神、龙的图腾作为中华文化之核心意象才能够成立并得到国民和世人的广泛认可。相对而言,凤凰的意象与精神,凤文化的传播则相对薄弱。这种消长的内在原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个中的因素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从政治的到经济的,从地理环境的到风俗习惯的,等等,对此笔者无意置喙。这里仅从龙图腾与凤图腾的意象差异性上作一推论:龙的图腾与意象更为宏大和神秘,呈现出的是上天入海、腾云驾雾的力量和刚性;而凤的图腾意象则更为华丽和柔美,呈现出的是鸾凤和鸣,凤舞九天的和睦与安详。因此,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政权更迭、权力转换更需要借助龙的强力来实现称王称霸的基业,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礼教”伦理、“入世”哲学更适合成为统治者定邦安国的工具,往往被独尊而推广。凤文化以及与之较为亲近的老庄之学则由于其秉持自然灵性和包容开放的姿态而泽被苍生,更关注民众个体的自由,因此往往成为统治者所排斥或疏远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传统。所以,“自封建社会始,实际上存在有重龙轻凤的现象。帝王为了显示君临天下的威严,以龙自居。在宗法等级秩序井然的封建社会,不仅是帝王,就是普通百姓也倾向于龙文化,谁个不想出人头地?‘鱼跃龙门’遂成为仕人最高的人生理想”[5]。当然,说凤文化弱于龙文化的传播,是相对而言的,尤其是相对正统文化而言的,并不是说凤文化就销声匿迹了。而且应当说越是远离中心的边缘地区,越是根植于民间的草根文化,越是未经开发的荒蛮之地越是更多地沉淀着凤文化的意象和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处于中原文化边缘区域的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地文化,反而比较多地保留和传承了凤文化的文化踪迹、意象风格和精神传统。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中国龙凤文化的分离和偏向虽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某种文化机缘所在。但就当今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讲,单一强调龙文化对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与推广却并非是全面和准确的,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世界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为要真正使世人完整、准确地了解、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风貌,不但需要看到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之威武不屈、刚强自立的一面,还应该看到中国人作为凤的后裔所具有的多姿多彩、和美包容的一面。因此站在中华文化的当代建设的立场上,合理适度地加大对凤凰意象与精神的重新认知和开掘推广是非常重要的。

就此而言,对凤文化的意象和精神的呈现与阐释就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而楚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中最能够代表和体现凤文化意象、精神的文化体系,从远古到近代,再到现当代,无不呈现出凤凰意象与精神的内在蕴涵,可以说是凤文化的现实体现和实际印证。很多现今仍然保留在江汉平原、洞庭湖区等的楚文化传统风俗就是凤文化意象与精神的活的见证。一如《凤舞神州》中所展现的:不论是古代文物的考古学发掘,还是楚地楚民性格的内在养成;不论是楚乐巴舞,还是风俗节庆无不打上了凤文化的深深烙印。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专题片《凤舞神州》具有丰厚的文化蕴涵和非常敏锐的文化目光。全片将凤凰的意象与精神乃至和楚文化的内在关系,从它们的发展脉络、历史风貌、文物见证、风土民情和精神内涵作出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展现,进而刻画出风凰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所蕴涵的开拓精神、和美气象、浪漫主义情怀和高远坚韧的志向与品格。应当说这是非常宝贵的文化建构,具有很强的当代文化建构意义。

毫不夸张地说,该专题片的推出为凤凰意象与和美精神在当代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完善和推广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化视角和产业化方向。同时也为凤凰精神与意象——楚文化的特征与内涵在中国电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彰显出编创者富有前瞻性的文化眼光和匠心独运的影像结构能力。

二、《凤舞神州》的结构特色

从《凤舞神州》的叙事结构看,该片用凤之缘、凤之雏、凤之鸣、凤之殇、凤之和、凤之灵、凤之韵、凤之润、凤之烈、凤之翔作为每一集的名字,高度凝练地体现了编创者的艺术构思、结构特征和文化取向。

从凤之缘起到凤之飞翔,它呈现出的是一条历史脉络的纵贯线,贯穿了从远古到今日的凤凰图腾、传说、意象和楚文化特色、精神发展的全部图景,刻画出古老的凤凰图腾意象与今日楚文化的和美精神的一脉相承。从上古时期的“熊”、“梦”部落的融合,到古代楚国的蛰伏与崛起;从晚清民国时期大武汉的形成,到今天长江“中三角”经济区域发展的宏伟蓝图,凤凰的飞翔追求从未止息,楚文化的流变源远流长。同时它又呈现出一个圆,一部五彩缤纷、婀娜多姿、翩翩跃动、螺旋上升的凤凰圆舞曲。在这一圆舞飞翔的过程中,凤凰的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的形成、沿革、发展与更新展现出了多姿多彩、丰富厚重的气象和风情:从不畏艰险、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到“三年不鸣,一鸣冲天”的坚韧性格;从老庄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沉思,到以屈原的《离骚》、庄子的散文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建构;从古代楚人制造青铜器的巧夺天工,到近代武汉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四大重工业城市之一的辉煌;从“阳春白雪”的知音难求,到“下里巴人”的歌舞风情;从古代神话、巫术的出现与形成,到楚地一代名医李时珍的神奇与务实;从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壮举,到“二七工人大罢工”的刚烈;从土家族“摆手舞”的风姿到百岁老船工谭邦武的歌声,十集片子既从纵向上整体勾勒出了凤凰精神与意象和楚文化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每一集又侧重集中于一个横断面上作出爬梳、选择和刻画。这种纵横交错的结构方式颇具新意,既照顾到整体的宏观图景,又突出了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上的特色呈现、重点突出,很好地体现出该片从一种总体的文化精神蕴涵和人文精神风貌角度来刻画凤凰精神与意象和楚文化特征与内涵的主题风格。而对楚神话传说、楚民性格、楚地风土民情、楚人楚物楚舞楚貌的宏观勾勒和重点呈现,则成为揭示和呈现这种文化意象与精神文化特征最有力的载体和途径。就此而言,该专题片的结构是成功和得体的,其立足宏观、突出微观,纵横交织、经纬一体的网状结构,较好地揭示和展现了该片的思想内涵、意象精神、历史维度和文化诉求。

该片结构上的另一个创新特色表现在,一方面通过复制和展示现存的古代历史遗迹、古代文物、器皿的影像来营造文本风貌,这自然是该片获得历史厚度和具有一定文献性的重要因素。更为难得的是,影片不惜成本,将一些古代历史事件用故事的方式重现出来,用人物表演、场面还原、情景再现的方式营造和呈现古代楚人的生活场景、风土民情和一些劳动与战争场面,使历史的讲述更增添了影像的光彩和故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影片又把对古代历史进程的刻画与现代楚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画面巧妙结合。或是将楚文化演变进程中的历史事件与世界图景、现代社会中的历史事件作相应的映照和对比,或是在古代故事的讲述中编配上今人生活的动态画面和场景,这种融汇古今,结合中外的叙事策略,也显示出编创者立足于世界历史文化图景中审视中华文化的创新追求。它使该片的整体叙事既富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拥有比较浓郁的现代气息,而不是拘泥于历史事件的解说性描述和简单的画面图解,从而使观众在古今相通、中外映照的镜像话语中,观看、审视、理解属于凤凰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的神奇与瑰丽;感受、思考、想象凤凰的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的古往今来与未来景观。

三、《凤舞神州》的影像魅力

从影像表意的角度讲,该片在影像的营造上是非常精致的。全片从片头的处理,到每一集的具体刻画,其富有匠心的镜头调度和巧妙精美的声画组合,使整部影片的视听形象异彩纷呈、美轮美奂,不但给人传达出人文历史知识的信息与资讯,而且给人提供出视听感知觉上的美好享受。这里不妨拈出几例做些评点。

首先看影片片头的营造。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呈现的是一群赤着脊背、肩背纤绳、如雕塑般的青年群体形象,充满了力量和朝气;第二个镜头是一只正面的凤舞形象迎面而来;紧接着是一只金色的凤凰从画面左侧飞翔而出,穿梭于画面空间,然后是一穿红衣的女子形象和一个包裹头帕的南方少数民族女子形象相继出现,接着青年们面向飞翔的凤凰,俯身相望。其后呈现一位戴斗笠的老人手接一片凤尾羽毛形象(黄鹤楼作为背景影像)和一个留着娃娃头的儿童形象,再其后是三个儿童站立在三条粗木条上漂流而来的影像,他们像是在河流上漂浮,又像是在天空中飞翔;最后凤凰飞向宏大的宫殿,红衣女子在宫殿前的广场上和带有楚文化标记的古代器皿上翩翩起舞,片名推出。其间伴随着男生的号子声和女生的无词歌声。整个片头充满了凤凰意象和楚文化的符号特征,虚实相间,色彩斑斓,古今相映,信息量充沛,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一片头出现在每一集的开场,成为引导人们认知、理解、想象凤凰意象和楚文化内涵的有力导引。

再看不同片集中的画面与影像营造。在《凤之鸣》中,为了再现楚国崛起的雄姿,影片重现了当年晋与楚争霸的战争场面,其规模和气势可与大片中的战争场面相媲美;《凤之殇》中,将屈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橘颂》)的诗句与满山的橘树组合在一起;当描述屈原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所面对的入仕报国与愤世嫉俗的两难处境时,画面上展现的是辽阔的天空和险峻的山川沟壑,这里的声画组合,使诗的韵味与意涵得到了画面的铺垫和补充,使人物的内在心声化成了大地山河的呜咽与呐喊。特别是当影片用一连串的大特写镜头展现五彩斑斓的凤凰形象时,就进一步将屈原所代表的那种不同流合污的阔大情怀与凤凰意象所蕴涵的“不是梧桐不栖,不是醴泉不饮,不是竹实不吃,不与燕雀同群”的高洁精神特质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影像蒙太奇组合中,一种沧桑与悲悯之情乃至“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坦荡气节和不拘一格的狂放精神溢满屏幕。《凤之和》中,用玻璃杯中的冰块渐渐融化的影像,讲述公元前11世纪楚人的首领鬻熊所认识到的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刚与柔的辩证关系,巧妙地描述了时间的流逝所带来的变化与正反转换。在表现“上善若水”时,运用各种不同角度拍摄的水的镜头形象来加以呈现:有激流奔腾之水,有坠落四溅之水,有缓缓溪流之水,有平静如镜之水,形象地刻画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自然规律和哲理蕴涵。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这种通过光影交织、声画组合的影像表意,其所抒写传达的凤凰精神与意象和楚文化的天地人文之美,鸾凤和鸣之情,是很难用文字来诉说和描述的,有许多来自影像的视听魅力。像影片中对古云梦泽的影像刻画,虽然并非云梦古泽原始风貌的影像记录,但那云雾缭绕、湖光山色的精美镜头画面,依稀让我们窥视到古云梦泽的神秘倩影,提供给我们以美的观照,令人陶醉,催人遐想。像刻画土家族“摆手舞”的镜头段落,把荆楚大地上生活的人们之淳朴和风情如实呈现,满溢着泥土的芳香和大地的情怀。类似这样的镜头画面在影片中很多很多,使整部专题片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相对充沛的信息量。尽管在作古今相连、中外映照的展现中个别例举尚可商榷,但总体看,这种结构手法和叙事策略显示出该片所具有的开阔文化视野、全球化历史眼光和开放的思想情怀。同时也表明在当今全球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影像传播的文化建构力量正在迅速得到普及和强化。特别是对于那些旨在从一般社会文化传播意义上审视某种具有久远历史的文化意象与精神的刻画,对特定的人文地理风貌与流变进行梳理与展现的专题介绍,再没有比影像传播来的真切和生动了。这就像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一书中所谈到的,“除了影像,还没有任何一种遗物或古文献可直接确证各个朝代人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在这方面,影像比文献精确、丰富”[6]。

概括起来看,《风舞神州》作为中国电视屏幕上第一部展现凤凰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特征与内涵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其影像表述带有总体观照,鸟瞰式呈现的综观性质。就凤凰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言,该专题片尚属拓荒式的初步展现和探讨,其所概括的很多方面都可以或者说尚需做分门别类的专题性拓展,因此对凤凰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特征与内涵的影像表述任重道远。相信伴随着该专题片的播出与讨论,凤凰意象与精神的风采、楚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会在国内和国际文化舞台上绽放出更加斑斓的色彩、放射出更为璀璨的光辉。

注释:

[1]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61页。

[2]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61页。

[3] 闻一多:《龙凤》,《闻一多全集》(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69页。

[4] 钱其琛:《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欧清煜编:《中国龙文化词典》(前言),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5] 陈望衡:《为了和美的世界》,参见庞进:《中国凤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293页。

[6] [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

【主持人语】本期的两篇论文主要从影像传播和文化空间生产角度,讨论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建构问题。《影像传播视域下的〈凤舞神州〉》一文,从影像传播角度分析评论了十集纪录片《凤舞神州》的文化蕴涵、结构特色和影像魅力,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影像传播的影响力是十分重要和有力的,《凤舞神州》对凤凰的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的特征与内涵的影像再现,对国内、国际重新评估楚文化,全面认识、建设和推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江南城市文化空间的再生产:视觉循环性的宏观构拟》一文,以视觉循环性为基点,分析和探讨了江南城市文化空间从传统印象式到当今景观式的转换。其中从消费时代与文化认同的角度,认为景观的再造实质是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重估、重塑。从流动的景观体验,地方性文化的符号化和视觉循环的生态学意义角度分析了江南城市文化空间建构的保留与代换,公共性与多样性乃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李显杰)

猜你喜欢
楚文化图腾凤凰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凤凰飞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关注食品安全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凤凰精选TOP10
无声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