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的体现

2013-04-11 03:06宫旭红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宗炳郭熙老庄

宫旭红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8)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的体现

宫旭红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8)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的思想基础是道家思想,从宗炳的“含道映物”到郭熙的“林泉之志”,道家精神始终贯穿其中.通过阐释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代表作《画山水序》、《林泉高致》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可以发现,正是老庄的道家思想促成了中国山水画理论与批评的丰富多彩.

中国山水画;道家思想;宗炳;郭熙

0 引言

中国山水画论的思想基础是老庄的道家哲学,中国山水画成为落实老庄艺术精神的最妙载体.老庄艺术精神实际是一种“潜在的山水精神”.老子的道法自然、顺任自然的思想及庄子的天地有大美、与物有宜、身与物化的思想,都对中国山水画创作及其理论与批评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山水画家崇尚老庄的“道”,追求素朴自然的精神境界,通过表现自然之“美”,彰显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说,“中国的山水画,是庄子精神不期然而然的产品”.[1]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促使大批文人名士选择归隐,掀起了“玄对山水”的风气,把道家的“虚静”思想作为摆脱现实痛苦的精神港湾,把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中国山水画应运而生.“山水”既能使文人名士与政治保持距离,又能寻求精神居所,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老庄的亲昵自然、超越尘浊上,归返自然的“隐逸”性格成为山水画的基本性格.中国山水画在道家思想的观照下,跃动着一条深邃的生命之流.刘绍瑾先生认为:“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老庄道家哲学,其本身就浸透了浓重的‘山水精神’.”这种精神一旦碰到“绘画”这种触媒,便会被激发出来,得到画家、文人的推崇.[2]庄子继承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思想,发展了“虚静”学说.应该说,从宗炳的“含道映物”到郭熙的“林泉之志”,道家思想一直渗透在中国山水画创作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促成了中国山水画理论与批评的丰富多彩.老庄认为理想的人格是不需要外界支持、不受外界制约的独立精神主体,道家的“虚静”理论提倡人只有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彻底摆脱外物的桎梏,从精神上超脱一切限制,恬淡虚静,这样才可以与山水之道相融通,感悟山川万物的性灵,达到“道”的境界.自古以来的画家、画论家宗炳、王微、荆浩、郭熙、赵孟頫,都有浓厚的隐逸情结,有一颗高洁的“隐逸之心”.即使在当代,深受道家“虚静”理论影响的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也时常折服着画家和欣赏画作的人们.

1 宗炳《画山水序》的观道畅神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我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在艺术本质、艺术欣赏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阐述了山水之魅力在于“以行媚道,质有而趣灵”的观点,宗炳以“媚道”与“畅神”作为绘画的主要功能,“畅神”是“媚道”的目的,“媚道”是“畅神”的前提.从此,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被提到了“道”的境界,道家思想在山水画中的美学地位得以确立.“道”是古人哲学中的最基本概念,指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总法则.“道”的介入,摆脱了汉魏以前艺术家对于绘画创作的功利教化的观念,进入“体道”的境界.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多次提到“道”,他“好山水,爱远游”,“每游山水,往辄忘归”,并把山水画下来,悬在墙上,“卧游”山水.在《画山水序》中,宗炳说的“道”主要是指老庄之道,把老庄之道与自然山水联系起来.

山水本身是自然存在,无个性,但可由人做自由的发现.宗炳认为山水“质有而趣灵”,因此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显现出道的灵气.历史上的先贤圣哲也大多喜好悠游山水,在山水中“洗心养身”.《画山水序》云:“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含道映物”的“道”即老庄之道,也代表艺术精神;“澄怀”就是使心灵处于一种虚静空明的状态,即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斋以静心”;“味象”就是以虚静空明之心去体味具体事物中所蕴含的自然之道.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的命题,实际是以审美的观点去看待人与自然之关系,主体人格所追求的精神家园与山水画对自然山水的映现相互交融,是对老庄美学的重大发展.

山水画有它自己的功能,那就是使人精神愉快的“畅神”作用.[3]宗炳认为山水形象之所以能成为审美对象,能“畅神”,是因为它是“道”的显现.“畅神”的思想表明绘画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倡导外在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而转为关注个人内在的精神情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将其观赏山水画的精神状态称为“独应无人之野”的“虚静恬淡”的观“道”境界.宗炳反复强调“山水以形媚道”、“圣人以神法道”等理念,画山水和观山水画都是超功利的,“畅神而已”,能很好地品味圣人之道,即虚静的精神境界.

2 郭熙《林泉高致》的体道神游

郭熙也是一位“澄怀味象”者,他所说的“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等皆是道家思想的体现.郭熙的《林泉高致》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记载了十一世纪时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是中国山水画理论最高成果之一,也是画家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一块心路里程碑,指导着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林泉高致》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郭熙的艺术思想,是研究人与自然的精神审美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山水画艺术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对后代的美学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郭熙少年时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少从道家之学”而又“本游方外”.他具备成为山水画家的基本条件,热爱自然,喜欢游历,遁迹山林.他的画论主张与宗炳的“畅神”论是一脉相承的.郭熙认为,人们都喜爱山水和山水画,是因为本性中有“林泉之志”.天地自然之中有“大美”,亦即老子的顺应自然和庄子天地有大美的观点,所以观赏自然或山水画“快人意”、怡悦性情.“林泉之心”所表达的这种超越俗世、解放身心的思想,是一种审美心境,虚静清澈,没有尘俗观念,可以看作是老庄“游”的美学思想的具体表述,建立在老庄“游”的理论基础之上.老庄认为回到恬淡、平静的大自然中,可以超脱矛盾的心理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心灵得到抚慰.如果不能亲历自然山水,可以把山水画当作最好的寄托.在欣赏真山水和山水画时,都要以林泉之心来欣赏山水,撇弃骄奢功利的目光.郭熙从“人情”本质上看待自然山水,“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人情即人性,人人都向往清静怡人的烟霞圣境.

黄应全先生曾指出:“庄学精神是艺术精神的观点是一个貌似高妙,其实含混不请的提法.”[4]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虚静和心斋的思想对郭熙的山水画创作与鉴赏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郭熙认为,绘画创作必须有庄子解衣盘礴的心境.《林泉高致集·画意》中写道,“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必须抱着庄子的“与物为春”的自然审美态度,意思悦适,胸中宽怀,产生仔细观察、体味与表现自然的欲望和行动,才能把握自然而画之于笔下.老庄哲学认为在自然的山水中才能真正的实现与道合一的状态,即最本真的自然,要想兴起山水之乐,必须在审美追求上对大自然倾心.郭熙说“山水,大物也”,山水画是“原天地之美”的具体形式.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说,也同样体现了道家的美学价值与文化精髓,由“仰”、“窥”、“望”的动作而渐至飘飘缈缈的意境中去.“三远”即“高远”、“深远”与“平远”. “三远”是从三种不同的观看角度产生的视觉映象,以移步换景的远近游目方式对山川等自然物象进行全局性的体察,使画家在创作和精神释放上获得了极大自由和表现力,积淀着中国古代绘画尚“远”的审美旨趣.在“远”的视野中,个体生命得以与宇宙相接而逍遥自在.在庄子游心的自由放飞中,展开“极人目之旷望”的视野,游向天地之外.“三远”通过表现山水的“远”,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引人们入更高的人生境界,使山水画家实现对自然精神的体验与追求、人文精神的表达.远处真实的山水与飘渺的宇宙相互贯通,充满诗意的“远”代替了“空间”的物理概念,人们心灵随视线之远导向无限之中,得到超脱与解放,在无限中印证了“体道”,在高雅的艺术中解放精神,这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山水画和《林泉高致》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所在.郭熙对“远”的发扬光大,也影响了此后山水画对于“远”的意境,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追求.

3 结语

老庄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的影响巨大而持久,其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身心自由的特征渗透在山水画的境界论、神韵论、透视论、性情论中.老庄思想超越世俗,将个人的自由与幸福从人的社会属性中解放出来,迷恋自然,回归原始天性,和山水有着天然的亲和性,使得山水画和画论成为老庄思想的艺术载体是必然的选择.庄子独特的剥离系统所成就的“道”的审美境界,正是中国古代画论对“艺”的终极诉求.[5]中国山水画在道家思想的观照下,跃动着一条深邃的生命之流.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0.

[2] 石了英.徐复观“中国山水画论史”视野中的“老庄艺术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2010(2):235.

[3] 葛 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2.

[4] 黄应全.魏晋玄学与六朝山水画论[J].文艺研究,2001(4):56.

[5] 郑 笠.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

[责任编辑邓杰]

EmbodimentofTaoistThoughtinAncientChineseLandscapePaintingTheory

GONG Xu-hong

(Literature Schoo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8,China)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ory is Taoist thought. From “Han Dao Ying Wu” (Taoism in Things) by Zong Bing to “Lin Quan Gao Zhi” (The Thought of Forest and Rivers) by Guo Xi, Taoist thought is thoroughly express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aoist thought in the two representative ancient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ory works “Hua Shan Shui Xu” (Preface to Painting Mountains and Waters) and Lin Quan Gao Zhi (The Standard of Forest and Rivers) make sure that it is the Taoist thought of Master Zhuang that enriches and colors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theory.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Taoist thought;Zong Bing;Guo Xi

2013-05-20

宫旭红(1982—),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J205

A

1674-5248(2013)05-0105-03

猜你喜欢
宗炳郭熙老庄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大树爷爷
宗炳故里 黄桃之乡 秀美三湖 “三湖杯”建场六十周年 全国诗词楹联散文新诗大赛征稿启事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宗炳山水画论及影响
宗炳《画山水序》研究比较
谎言
解析郭熙的山水画特征
老赵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