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面子定义及其差异

2013-04-11 03:06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面子定义个体

李 欢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川 达州 635000)

中外面子定义及其差异

李 欢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川 达州 635000)

面子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源于中国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各个国家的面子都有其特色.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西方面子定义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差异.从综述中西方主要的面子定义着手,分析了中西方面子观的主要差异.

面子;定义;差异

“人要脸树要皮”、“打肿脸充胖子”、“无颜见江中父老”等俗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人的面子心理.面子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它能有效地描述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1]从某种角度来讲,面子反应了中国文化的特色.然而,面子并不仅仅局限性于中国,也不只是东方文化的产物,[2]867它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的概念,存在于各文化之中,但由于地域、种族、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再加之面子本身就难以定义,中西方对面子的认识有着明显的不同.

1 中西方主要的面子定义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最早对“面子”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中国人所讲的脸面不仅仅指头的前面部分,它对于中国人来说内涵复杂,其中包含的意义,比我们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3]但他却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中国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曾多次谈到面子问题,他认为中国人,特别是所谓的“上等人”,什么事情都“爱面子”,这是一种“面子主义”,它无非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观.[4]他也认为面子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有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而且对于面子的定义思考越多则会越困惑.这也说明面子的多重身份以及给其下定义的困难.林语堂于1936年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细致的分析,“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人,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是人生的第五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但他也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5]如此困难,却也阻挡不了学者们探索前进的脚步,他们不断尝试着给“面子”一个明确的定义,文章将从两个角度来综述中西方面子的定义.

1.1从社会性角度来定义面子

多位学者从“意象”或“心像”的角度来解释面子.Goffman认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是他人认为的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它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定义的自我意象.[6]213当一个人感知到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自己有些丢脸,他们会觉得很困窘或者羞愧.而人们所感知到的困窘会妨碍他们的社会交往,因此,人们会努力保护自己的面子从而使社交变得融合.类似的,陈之昭认为面子是“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之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7]他将面子视为一种自我公共心像,而这种心像可能是情境式的,即每一个面子事件造成一个基本心像,它也可能是个人经验过的面子事件所累积成的,此即社会我.可见,面子是每个人都想要为自己争取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8]同时,Brown和Levinson也提出,面子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面子,即个体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同的愿望;另一种是消极面子,即个体希望在他们的行动过程中不受到他人阻碍的愿望.[8]而在朱瑞玲看来,面子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个社会认可的“自我”,也是个人社会影响力的代称;它因社会互动而产生,又因这种社会资源进而影响人际间的互动关系;为了追求面子即有利的自我意像,个人逐渐习得各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当面子受到威胁时,情绪或情感的反应必然伴随而来.[9]24可见,面子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依赖性,要由互动对方或观众赋予才成立.

同样是强调面子的社会性,有学者则把侧重点放到“尊严”上,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的法则,以致在别人看来处于不利的地位.可见,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内在于每个人灵魂深处,也是外塑的,从外部获得的.周美伶与何友晖则将“尊严”进一步提升到了“社会尊严”的高度,他们认为面子是个人从他人获得的社会尊严;或经他人允许、认可的公众形象.[10]205面子的这种定义是从两个角度来加以界定的,一为社会尊严,另一则是公众形象.换句话说,面子既是一种心理建构也是一种社会建构,既具有情境性也具有持久性,指的是个人所声称的而且为他人所认可的社会尊严或公众形象.在这种定义下,面子就具有了三个层面:社会性层面、认知性层面、动机性层面.社会性层面是指:面子的产生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它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指面子是透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才产生的,在这个社会交往中所包含的内容都是构成面子动作的重要因素;另一指个人所属的文化,实则构成个人所追求的面子内容的基础,同时也构成对个人或他人行为表现是否有面子的判断标准.面子的认知性层面,则显示面子是人们对社会交往中的种种线索赋予“情境释义”而获致的.[10]254即,面子的社会交往其实是一种“符号互动”.面子的动机性层面则指个人在进入面子交往前所具有的动机,或采取某种行动时所意图达成的目标.[10]207

Ho从“面子不是什么”的角度来研究面子,他认为尽管面子与行为标准、人格变量、社会地位、尊严、声望等有很大程度上的相关,但彼此并不等同.[2]868因此他认为,“面子是个人基于他在社会网络中所占的地位、扮演的角色表现与被人接纳的行为操守,而从他人获得的尊重与恭敬;个人所获得的面子视个人及其关系密切者的生活举止与社会威望是否吻合而定;而在两个人交往的情况,面子可说是一种相互的服从、尊重与恭敬,是双方都付出,同时准备回报的”.[2]869王轶楠和杨中芳认为这种定义暗示了个人的面子是得于对团体规范的服从.[11]398同时,这种定义在强调面子的社会互动性的同时也强调了面子与个人的尊重等需要相联系.[11]340此外,Ho对大量的有关面子的文献进行了回顾,认为面子的定义中有两个独特的方面必须澄清,第一,面子可以根据一个人在公共领域中之社会自我的投射来加以定义,也就是一个人展现给他人的自我的各个方面,但面子也可以根据一个人被其他人外在地、集体地感受到的社会形象来加以界定.第二,面子可以根据情境进行界定,指社会际遇的特定情况.[2]884正如Goffman所说:“一个人的面子显然不是寄存于他身体中的中西,而是广泛地存在于事件流中”.[6]222

1.2从“脸”和“面”的角度来定义面子

胡先缙女士认为中国人的face实际上应该包括脸和面子两个方面,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脸”和“面子”的定义进行了研究,搜集并分析了25条(包括:丢脸、给某某人丢脸、脸皮厚或薄、给面子、要面子、没有面子等)有关脸和面子的短语后,将脸定义为“团体给予具有道德名誉者的尊重”,而将面子定义为“个人通过可见的社会成就及夸耀而拥有的声望和名誉”.[12]47即,脸反应了社会对个体自我的道德整合的信心,不仅是一种维护道德标准的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力,丢脸会使得个体不再能够很好地融入这个社会;面子则代表了个人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声望,而这种声望和名誉是通过个体的努力或明智的行为逐渐积累而形成的.[12]59这种定义凸显了脸的道德性而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或者说其社会性.她的定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是,这种把脸与面完全分割开来的理论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

金耀基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脸与面,认为将face译为“面”和“脸”两个概念的做法并不适合整个中国,一方面,“面子”一词的出现远远早于“脸”;另一方面,在中国南方的粤语或客家语中,只有“面”而没有“脸”.[13]137因此,“脸”的概念很可能是从“面子”概念中分化出来的.金耀基为了避免这种文字上的纠缠,用“面子”一词概括了胡氏定义中的“脸”和“面子”两个概念的内涵.[13]141他将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会性的面指社会赋予个人的,它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而道德性的面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它是人人可以拥有的.[13]138

Cheng Chung-Yin从脸面表述法着手来研究脸与面子.其中,他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给面子下定义,从主观上来看,面子体现的是社会关系及整个社会相关的个体自尊价值和自身的重要性;从客观上来看,面子是指个人被相同社会或社区中的其他成员认可的社会位置,或更多表现为在某些特殊场合被特殊人认可的社会地位或价值.[14]329换句话说,主观性面子是个人估计的社会尊重和社会地位,而客观性面子是一个人被他人认可的实际的社会地位.这恰与Ho的观点“面子既是个体被其他人外在地、集体地感受到的社会形象,同时也是个体的主观感知,是个人在公共领域中的社会自我投射”相符.与面子相对照,脸是一个人具有的特定的严格具体的脸面,它表示一个人拥有的基本的尊严和受人尊敬的品质,是对一个人的荣誉感、正义感和羞耻感的认同.从这方面来讲,丢脸比丢面子严重得多,因为丢脸意味着耻辱和蒙羞,而丢面子仅仅指他没有得到名誉或名誉没有获得认可.总之,面子和脸代表着一个社会中人的尊严、社会认可和社会尊重的两个限度.面子是一个人的尊严和社会尊重的上限,而脸是其下限,无论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威望、财富和权力怎样,脸是他在社会中拥有的最小的社会尊重,而面子则是我们具有的在脸的限度之上的某种东西,任何超越于个人最基本的或最小的尊严的东西都是面子.[14]348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我们会发现,面子和脸的实质都是社会尊严和社会地位,但它们的主要差异表现在程度上.

翟学伟在总结了多数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之后,总结出要解释清楚脸、面的内涵,必须从分析脸、面的语义着手,因此,他在对脸、面的语义进行了认真地分析之后,将脸定义为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印象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这两个定义有以下几个要点:(1)脸是指个人的形象和表现方式;(2)这种形象以其所处的社会圈为依托,即脸的争取和失去由该社会圈来认定;(3)一旦对脸的评定出现,也就是面子的出现;(4)正向的评定就是有面子,负面的评定就是没面子;给面子是指无论个体是什么形象,都给予正向的评价;(5)一单位体无论有无面子,都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如很有面子,有点面子,没什么面子及很没面子,由此在他人的印象中产生地位上的排列.[15]同时,他认为面子的建立不一定要以脸为起点,而脸的获得也并不一定导致面子的拥有,所以可以根据脸、面将社会上的各色人等分为四类:(1)有脸、有面子.这种人既能恪守道德规范,塑造自我形象,又能在他人心中获得较高的心理地位.(2)有脸、没面子.这种人属于那种刚正、铁面、讲原则、讲理想、讲骨气、笃信好学的人,但是他们在他人印象中并没有获得较高的地位,反而被讥讽为不通人情世故,不通情理,做事太认真,太正经,不会做人,等等.(3)没脸、没面子.这种人因为脸、面资源均不足而处在社会最底层,但追求脸、面的欲望也最强烈.(4)没脸、有面子 .他们非但不讲究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而且为人圆滑,有手腕,善于见风使舵,会耍赖阴谋,会弄权术,且他们一向受社会青睐.[16]

与此不同,朱瑞玲却认为面子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于是,中国人对于“脸”、“面”的分野,可以分别代表社会上对“道德”与“能力”的成就认可.由此发展出两种面子概念:一种是符合外在社会要求的面子(包括个人拥有的身份地位、政治权力、学术成就等),它是由社会所赋予的面子;另一种是个人道德行为,是来自自我要求的面子,不需要他人评价.[9]50

2 中西方面子定义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的面子观在表面上看来是一致的,都与印象管理、自尊、社会声望等因素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对面子的挽救都有防御性的特点.比起得到面子,人们更倾向于挽救面子.当个体感知到没有保护好面子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被拒绝了,而这种感受会使他感到困窘、羞耻甚至丢脸.[17]因此,丢面子或丢脸不仅仅会对个体本身产生负面影响,对社会交往情境也如此.但具体分析,中西方的面子观存在以下差异:

2.1 同西方对面子的定义相似,在各种社会情境中,个体都有在他人面前表现正面自我的动机.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面子工作和印象管理有些相似.[18]但是,印象管理理论假设个体会产生保护自己的正面自我形象的动机,而通过这样的途径去赢得他可以得到的回报.但是,亚洲人的面子概念假设个体会放弃可以得到的回报从而挽救面子,因为他们认为面子远比在社会交往中所得到的结果更重要.[19]此外,中西方人在他人面前表现正面自我动机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西方的自我概念强调自主、独立和独特性,他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动机是利用这些交往来满足自己基本的需要,即对他人表达、维护以及策略性地表现正面的自我形象.[20]与此相反,在东方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下,核心的文化规范是达到并加强与团体成员的和谐相处及相互依赖.更强调建立在个体之上的成员间的相互联系,而非个体以及个体所追求的个人目标.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与他人的期待相一致的行为比个人所期待的行为的道德成分更重.

2.2 Goffman假设个体是基于他们自己内部特质(如自主性、能力)的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面子.而中国学者则认为中国人的面子是基于外部的特质(如社会地位)而产生的.东方人有两种面子,一种反映了真正的自我(如感觉、意向及态度),另一种则反映了公共的自我(如社会地位),对不同的个体,这两种面子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换句话说,东方人的面子工作的实质是隐藏真正的自我(如自己的感觉、意向、态度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在集体文化中人们更强调公我而非私我.[20]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在集体中的相对地位才是主要的,而不是私我;在这种文化条件下的社会交往中,私我受到了控制,私我要服从于集体的相互依赖规则;当个体自己的内部特质没有控制而妨碍了集体的相互依赖的规则时,个体会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因此,他会很丢脸.可见,集体文化中的面子行为要求个体对私我的高度控制,以此使自己适应这个相互依赖的社交情境.在中国,面子是有社会特性的,它与所有的个人特质(如尊严)都是不一样的.

2.3 中国的面子是基于个人的社会地位而产生的.有时个人会为了保护自己长期的社交地位或长期的目标而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以此来挽救保护自己的面子,对中国人来说,丢面子或丢脸的结果对个体来说是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打击的,而不仅仅是使个体困窘,更多的是羞耻.

2.4 在中国,面子行为通常发生在有等级差异(如领导—员工)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其它影响因素决定了面子行为的实质.一般来说,人的社会地位越高,他对保护或挽救面子就越敏感.因此,社会地位低的人会感受到他们必须保护他们的上级或其它社会地位高于他们的人的面子,必须努力通过自己的谦让(或不出风头)给足领导或上级面子.即是说,即使你有才能,但也不能抢领导的风头.Yang认为如果个体被跟他相同地位的人战胜,他们会认为自己更丢面子或更丢脸.[21]因此,害怕丢脸就成了人们在能力、技能或知识方面不落后于同等级的人或相同地位的人的一个强烈动机.

2.5 中国人不仅会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还会因为处于同一团体的其他人的不当行为而感到面子受到威胁或觉得很丢面子或丢脸.一方面,中国人眼中的“自我”是通过他与所处团体中成员的关系来定义的.另一方面,由于受集体文化的影响,他们更看重集体的荣誉和地位,而非仅仅是个体自身的荣誉和地位.

[1] 吴铁钧.“面子”的定义及其功能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4):927-930.

[2] Ho D Y F.OntheConceptofFac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81).

[3] 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M].秦 悦,译.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1:36.

[4] Luxun.“on‘face’”[M].Pek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60:44.

[5] 林语堂.吾国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80-188.

[6] Goffman E.OnFacework[J]. Psychiatry,1955(18).

[7] 陈之昭.面子心理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D].台北: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2:36.

[8] Brown P, Levinson S C.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M] .London: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7:187.

[9] 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试论面子的运作[J].中国社会学刊, 1987(11).

[10]周美伶,何友晖.从跨文化的观点分析面子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运作[C]//杨国枢,余安邦.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7.

[11]王轶楠,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

[12]Hu H C.TheChineseConceptsof“Face”[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1944(1).

[13]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G]//翟学伟.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4]Cheng Chung-Yin.TheConceptofFaceandItsRoots[J].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phy,1986(3).

[15]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有关其向度的若干假设[G]//杨国枢.文化、心病及疗法.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338-348.

[16]Scheff T J.ShameandConformity:TheDeference-emotionSystem[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8(53):395-406.

[17]Joo Y K,Sang H N.TheConceptandDynamicsofFace:ImplicationsforOrganizationalBehaviorinAsia[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8(4):522-534.

[18]Dean.SocialFaceinConflict:ACritiqu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Tensions,1983(7):49-64.

[19]Markus H R,Kitayama S.CultureandtheSelf:ImplicationsforCognition,Emotion,and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s,1991(4):224-253.

[20]Hamaguchi E L.AContextualModeloftheJapanese:TowardaMethodologicalInnovationinJapanStudies[J].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1985:289-321.

[21]Yang M C.AChineseVillage:Taitou,ShatungProvin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36.

[责任编辑邓杰]

OntheDefinitionof"Face"andDifferenceinChinaandForeignCountries

LI Hua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re of Da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Face” is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originated from China but beyond it. The “face” in every nation has it own feature. From the macroscopic perspective,the difference of “face” in China and west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e.

“face”;definition;difference

2013-03-15

李 欢(1987—),女,四川达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B84

A

1674-5248(2013)05-0084-05

猜你喜欢
面子定义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面子
成功的定义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面子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