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

2013-04-11 04:57艳,常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谷物工业化粮食

任 艳,常 伟

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已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世界大国中,唯有英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历经过长期衰退[1]。英国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何以衰退?它对于我国有什么样的启示?笔者对此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解释。

1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农业政策演变

1.1 近代英国的农业革命

英国农业革命前的土地制度是敞田制(Open Field),它是原始农业的产物,不仅不便耕作,不利于改良品种,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随着“圈地运动”的推进,这一制度逐渐瓦解。这一时期,牧草种植推广、诺福克轮作制、人工肥料和农业机械的采用、畜种的改良等农业重大变化被称为“农业革命”[2-3]。正是得益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土地占有制度的变化,在18世纪,尤其是18世纪下半叶,英国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据有关统计,1750年至1850年,小麦增长225%,大麦增长68%,燕麦增长65%[4]。牛育肥期则从18世纪的10年降低到19世纪初的五六年,到19世纪中期,进一步降低到2年。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工业原料,也提供了大量粮食和畜产品。

农业发展对于英国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意义。英国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粮食和畜产品,从而满足了人们生活和工业生产对于农畜产品的需求。正是得益于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英国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并保持了粮食的基本供求平衡;正是得益于农业的大发展,加之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英国战胜了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进而建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霸权。尤其应指出的是,英国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发展。1720年至1760年,英国对于铁的消费量从4.1万吨增至6.3万吨,这种对铁制品的需求和消费主要来自农业进步。农业进步扩大了对铁制品的需求,进而刺激了煤炭业的发展和冶铁业技术的创新[5]。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在农业革命期间,英国地主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发起圈地运动,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并通过从事农牧业试验和农业改良试验,以及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等方式促进了英国农业发展[6]。

1.2 《谷物法》的出台实施

所谓谷物法(Corn Laws),是指英国1672年制订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出于赚取金银、稳定谷物价格等目的,通过实行出口奖励金制度等方法对谷物市场进行干预。这一政策受到亚当·斯密的严厉批评,认为它是“人为的愚蠢法律”,《谷物法》再度受到关注始于拿破仑战争[7]。

17世纪前期,英国几乎每年均有粮食出口,很少从国外进口粮食。但自17世纪中叶,由于肉类价格昂贵而粮食价格低廉,许多耕地转化为牧场。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幅增加,英国逐渐从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自法国大革命后的20多年对英战争,尤其是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使得英国粮食进口变得更加困难,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本国生产粮食,粮食价格随之上涨,地租也水涨船高,甚至增加到以前的5倍。这就导致了此前变成牧场的大量土地重新变为农田。在粮食价格上涨过程中,土地占有者获得了丰厚回报。1814年后,随着由于战争导致的进口障碍的扫除,粮价随之下跌。但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在上院、下院和内阁的优势,于1815年实行《谷物法》,提高对于农业的保护力度。1815年,《谷物法》规定,在粮食价格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或超出这一价格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

经济学家也围绕谷物法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代表的两派经济学家就谷物法问题进行了长期争论。李嘉图用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国家整体福利水平的基本原理而赞成废除谷物法,马尔萨斯则从粮食安全视角阐述了取消农业保护的后果[8]。

李嘉图等人认为,在工商业发展较快的情况下,人口与资本累积日益增加,各行业的利润率会不断降低。随着肥沃耕地的耗竭,农业部门会去耕作更加贫瘠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施行高关税壁垒,必然会导致工人实际购买力下降(因为粮价太高),工商业工资和原料成本不断抬升,结果使得物价水准远高于谷价低廉的国家,进而导致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出现产品滞销,工商业萧条,失业率爬升等消极后果。最后,导致本国辛苦挣回来的外汇倒流出去购买外国廉价产品。因此,谷物法保护的是地主们的短期利益,就长期而言是一种“自己打败自己”的错误政策。

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则指出,19世纪初的英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部门的人口与产出是经济重心,如果让廉价谷物自由流入,农业部门必然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价格低落,农民收益大跌,地主收入剧减。一国如将农业供应寄托在外国身上,战时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就很危险;谷物贸易放开应是渐进的,谷物价格惨跌会引起农业大衰退并造成社会动荡。谷物自由贸易进程应同工业制成品保持一致。在工业品保持关税保护的情况下,谷物自由贸易会导致农业衰退,进而可能导致英国社会阶层制度、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破坏。但马尔萨斯后期也注意到了谷物法带来的消极后果,并且表明了赞同废除《谷物法》、支持自由贸易的态度[9]。

《谷物法》并非一无是处。一方面,《谷物法》的实施,使得英国在1815~1846年间的农业政策维持了相对稳定,并为英国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缓冲期,使其免遭灭顶之灾。在《谷物法》保护下,英国农业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在人口快速增长时期,粮食价格较低,足以表明英国粮食生产能力已达到很高水平。《谷物法》废除后的1846~1849年间,即使面临歉收和爱尔兰饥馑,英国粮食进口也没有因此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它减少了英国工业化成本。在工业尚不足以吸纳较多人口就业的情况下,为维持社会稳定,英国不得不动用大量财政收入用以济贫,这也给财政状况造成了巨大压力。《谷物法》对农业的保护,延缓了小农场主破产兼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压力[10]。

1.3 《谷物法》的废除及其影响

《谷物法》的实施,导致了粮食价格急剧上升,工人随之要求增加工资,外国则要求提高英国工业品的进口关税,这些均对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构成了损害。1836年,伦敦成立了“反谷物法协会”,1838年,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协会,到该年年底,各地的反谷物法协会纷纷成立。1839年3月20日,全国反谷物法同盟在伦敦成立。曼彻斯特作为工业革命的中心城市,资本家和中等阶级实力强大,加之反谷物法联盟的重要领袖史密斯、科布登、威尔森等人均来自曼彻斯特,因此,在各地反谷物法协会中,尤其以曼彻斯特反谷物法协会更为活跃,也更为成功。在反谷物法活动过程中,他们通过议会年度动议、议会竞选、议会演讲、组织募捐、创办杂志等活动扩大影响,并通过到城市和农村讲演的方式逐渐争取到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阶层支持。1841~1842年英国经济严重萧条局面的出现,使得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反谷物法层面具有了共同利益。与反谷物法联盟相对立的则是里奇蒙公爵,出于护卫谷物法的目的而于1844年创立了“中央农业保护协会”。

导致谷物法废除的导火索是1845年开始的爱尔兰饥荒,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这次饥荒中死亡的爱尔拉美人约有110万,另有100多万人在饥荒期间离开了爱尔兰[11]。土豆歉收也直接导致了粮食价格的升高,然而根据《谷物法》,关税随粮食价格不断增加并导致粮食进口减少,这又进一步导致了粮食短缺,使低收入家庭陷入困境。爱尔兰作为英帝国殖民地,反抗英国人的斗争长期持续不断。如何找到缓解饥荒的办法,便成为当务之急。英国首相皮尔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一边向印度和美国购买大量粮食以解燃眉之急,并临时降低农产品关税,另一方面也在酝酿废除谷物法。随着爱尔兰饥荒的严重升级,1845年底,政府宣告将于次年元旦召开国会废止谷物法。1846年1月27日,首相皮尔发表演说,宣称谷物法将在三年后废止,但关税在这三年间会逐步调降到每夸脱只课以1先令。此举遭到了谷物法护卫者们的强烈反对。皮尔在多重压力下提出了《废除法案》(也被称为《1846年进口法案》),并于同年5月15日和6月25日在议会下院和上院获得通过,《谷物法》由此终于废止。

《谷物法》废除的积极成果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认识:

第一,为确立英国主导下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奠定了坚实基础。英国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1849年废除了航海条例,1852年议会宣布自由贸易原则是英国的国策。英国为推行其贸易扩张政策,又先后同包括法国在内的各国签订降低关税的双边贸易协定,为欧洲和全世界开辟了一个自由贸易的新时代。与其同时,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上力量和工商业经济实力,迫使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与其进行自由贸易,使这些国家逐渐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些措施把英国推向了世界经济政治霸主地位[12]。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及其统治下的人口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土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全球24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第二,为运用国际分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海运费用的降低和铁路的发展,粮食运输成本大大下降,来自于北美、俄罗斯、澳大利亚的粮食、肉类等廉价农产品得以进入英国,这大大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得益于外部廉价农产品的输入,英国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随着法国、美国、德国工业化进程的相续推进,英国工业占世界的比重从1850年的39%下降至1860年的36%,继而下降到1870年的32%,但英国依然是世界工业生产第一大国。在这期间,英国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或移民海外,英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第三,改变了英国阶级力量的对比。《谷物法》维护的是地主的利益,而损害的则是包括商人、资产阶级等几乎所有其他阶级的利益。围绕《谷物法》的去留存废所展开的斗争可以看作是土地贵族和新型工商资产阶级的角力。从制度上说,土地贵族在《谷物法》废除后,其特权失去了国家保护,命运只能取决于市场。

第四,缓和了因粮食价格过高而导致的过于紧张的社会关系。在《谷物法》废除后不久,一些坚持《谷物法》的政治家也逐渐改变了对于谷物法的看法。《谷物法》废除的第二年,英国乃至欧洲大陆均发生了严重的歉收,许多国家甚至发生了革命和政权更迭。如果《谷物法》不废除,那么1848年对于英国将是一大考验。

应该说明的是,废除《谷物法》后,由于英国农业要素禀赋较差,当美国、法国等在技术和制度层面赶上甚至超过英国后,英国农业不再具有优势。从这种意义上讲,《谷物法》的废除又埋下了英国农业衰落的伏笔。

2 工业化后期的英国农业衰落的原因与后果

19世纪70年代,英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这一时期,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均出现了农业危机。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农业危机经历的时间最长,受到的打击最严重,并导致了英国农业的持久性衰落。

2.1 英国农业衰落的原因

英国农业衰落的外部原因是外国廉价农产品竞争,内部原因是自然灾害以及不合时宜的国内政策[13]。

第一,国外廉价农产品冲击。19世纪70年代后,俄国、印度成为世界粮食供给的新来源,加之拥有广袤肥沃土地的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能够大量廉价地生产羊毛、肉类、小麦等大宗农产品,这对于本已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英国农业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而冷冻技术的应用则对于英国农业又构成了沉重打击。1875年,澳大利亚建成第一个服务出口的肉类冷冻厂,并于1880年成功地把冻肉运到英国。由于英国本土肉类价格高出澳大利亚四五倍,英国从国外进口的肉量不断增加,1870~1900年间,英国人均肉消耗量增加一倍,对于牧民而言则是致命打击。

这一期间,铁路和汽船的出现减少了运费并缩短了运输时间,进而降低了农产品价格。19世纪70年代后,航海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铁船、钢船逐渐代替木船,汽船代替帆船。到1880年,在主要海运国家中,汽船已占一半以上,从而使得国外谷物能在英国市场上以低于英国本土谷物价格出卖。1873~1887年,从纽约运往利物浦的单位小麦运费降低了76%。19世纪70年代,在廉价农产品冲击下,许多农民因破产而离开土地去城镇或者到海外发展。

第二,自然灾害的影响。直接导致农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恶劣的自然天气。英国气候潮湿,而在1875~1880年间,英国气候潮湿阴冷,导致农业歉收,谷物质量低劣。恶劣的气候不仅直接打击了种植业,也使得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打击。1879年的口蹄疫等疾病致使约300万只羊病死,1880~1881年,英国死掉的牲畜达到600万只。这对于那些因从事种植业收益不高,打算转向畜牧业的农民来说则是一个沉重打击。

第三,国内税收制度的影响。不合理的国内税收制度也是加重英国农业萧条的重要原因。教育税、卫生税等使得农业不堪重负。而铁路税收政策也不利于国内农产品与外国廉价农产品竞争,1854年通过的《铁路与运河关税法》中的有关条文支持不公平的里数收费及实行有利于外国产品的优惠税,以至于从美国至伦敦的运货税额比从利物浦到伦敦还低。国内农业生产受到不公平竞争打击,进而加重了农业危机。

2.2 英国农业衰落的后果

第一,进一步削弱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这次农业危机后,种植业进一步衰落,农业在国民经济和国民收入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小部门化趋势日益凸显。就耕地面积而言,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耕地面积从1871~1875年的近600万公顷减至1911~1915年的450.5万公顷,40年时间减少了近四分之一。就英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言,1867~1874年农业在国民净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15.17%,1875~1884年占11.19%,1885~1894年占8.17%,1895~1904年占6.18%,1925~1934年占3.19%。英国农业生产结构随之发生了重大调整。畜牧业比例扩大,种植业比重进一步缩小。为满足城市居民需要,抵消种植业衰败的影响,农民们转而种植水果、蔬菜,相关产业朝着地区专业化方向发展。伦敦等大城市都有了专门的蔬菜和鲜花供应基地。一些农民转而生产没有外国激烈竞争的鲜奶,并从中获利。农业结构调整使得英国农业从混合经营转向专业化发展。

第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1873年,农业危机使许多农民放弃耕种土地,成千上万的人去附近城镇或去美洲、澳大利亚寻找工作,留在农村土地上的劳动力多是老弱病残,年轻力壮的劳动者大多离开了农村,这也是造成农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收割机、脱粒机等现代化农业机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也为劳动力向城市和海外转移创造了条件。1868~1878年的10年中,英国削减了大部分国内小麦消费量的生产,并从海外进口肉类需要量的近一半。英国农业非农化趋势进一步加剧,1851年,英国农业劳动力有210.7万,到1881年下降到163.3万人,而到1911年仅剩下149.6万人[14],从这种意义上讲,1873年的农业危机促使英国从工业国家向工商业国家的演变进程加快。

第三,英国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自1870年至1910年这段时间里,英国人口从1870年的3 160万人增长到1890年的3 780万人,继而增长到1910年的4 530万人,40年时间里增加了1 370万人,增长率为43.35%。同期,英国小麦消费量从1870年的2 200万夸脱,增长到1890年的2 860万夸脱,继而增长到1910年的3 490万夸脱,同期增长1 290万夸脱,增长率为58.64%。同期,英国小麦产量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1870年的1 340万夸脱下降到1890年的940万夸脱,继而下降到1910年的710万夸脱,同期下降47.01%。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小麦进口量从1870年的860万夸脱增长到1890年的1 920万夸脱,继而增长到1910年的2 780万夸脱,同期增长了223.26%[15]。

第四,为粮食供给安全埋下了隐患。英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走过了一条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路子。在工业化实现的同时,英国农业却衰落了。不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趋下降,而且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自给率均出现了下降趋势。1873~1894年,英国小麦种植面积从147万公顷下降到57.5万公顷。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进口的小麦占国内消费量的50% 以上,而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则进一步上升到64%,到了1910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79.66%。这是因为,当英国建立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世界政治经济霸权后,在英国政府看来,只要能保持其殖民体系,英国农产品供给就不存在问题,农业也因此显得无足轻重。但这是建立在其全球经济霸权以及庞大殖民体系基础上的,随着经济霸权和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必然会因其农业的衰败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一战中,英国对外交通曾因德国潜艇封锁而部分中断,农业衰败及对国际市场严重依赖造成的严重后果暴露得异常充分。此后,英国采取措施鼓励本国农业发展,并取得一定效果。但一战后,随着对外交通的恢复和20世纪20年代农业长期危机的出现,英国政府改进农业的努力化为泡影。

二战及战后初期,英国粮食短缺甚至引起粮荒。为提高国内食物生产自给程度和避免此类困境重现,英国对于国内农业大力度地实行补贴和保护政策。并通过农业基础建设补贴、农产品津贴、农产品价格补贴、对欧盟外进口农产品强制性施加关税等农业补贴和农业保护政策向农业注入了大量资金。就农业补贴规模而言,20世纪80年代末为4.9亿英镑,1995年提高到24亿英镑,1998年增加到26.73亿英镑,2002年进一步增加到53亿英镑,农业补贴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超过了农业总收入。尽管如此,农业发展的总体效果仍然不理想。时至今日,振兴英国农业仍然是历届英国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

3 英国农业兴衰的启示

英国的工业化无疑是成功的。作为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工业化的相关经验教训对于那些有志于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而言,均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农业为工业化的推进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英国顺应历史潮流,废除《谷物法》等相关做法也不无值得借鉴之处。但时至今日,在世界上已实现工业化的大国中,唯有英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极为明显的农业衰落过程。仅此而言,在处理工业化和农业发展上,英国农业政策确有失误和值得检讨之处。因此,英国农业的相关教训也可以为我国农业相关决策提供以下借鉴和启示。

3.1 强大的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

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一农业大国,我国同样面临着在粮食安全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协调平衡问题,在这方面,英国《谷物法》变革可以为我国农业政策调整提供重要的启示:其一,农业政策的调整必须谨慎而稳健地进行;其二,一国实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手段不是单一的,不同的选择成本不同,如何选择一个成本最低的方案是公共决策的关键所在。由于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约束,与农业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比,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放弃粮食生产转而从国外进口粮食,可以改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但就当今世界而言,粮食武器化是当今一些国家经常使用的国际政治斗争手段。基于国家安全考虑,确保较高的粮食自给率仍然是一些国家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不仅如此,廉价农产品的大量进口也会对农民的利益构成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沉重压力。即便是英国,也曾遇到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并给粮食供给能力带来严峻考验。而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没有强大的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不仅粮食安全无法保障,经济运行也必然会遇到巨大风险。

3.2 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时调整农业政策安排

在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农业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本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之际,通过《谷物法》对于农业进行保护,不仅有效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为期几十年的缓冲期限,并且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工业化的成本。在这期间,英国农业生产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而工业尚不足以吸收较大数量的人口就业时,这一法律对农业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与代价。而在完成了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确立,其工商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均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如再维持《谷物法》,则将人为地削弱其在工商制造业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英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以爱尔兰饥荒为契机,借助于外界压力废除了限制农产品自由贸易的《谷物法》。英国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主动调整经济政策的稳健做法,也是那些至今有志于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国家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3.3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与海外移民政策相结合

应说明的是,英国在解决农产品供应问题中,不是就农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也不是局限于国内解决农业问题,而是着眼于全球视角,通过发展生产、国际贸易和海外移民等措施多管齐下地解决问题。以海外移民为例,自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大量英国人移民海外,这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国内人口压力,也使得英国本土与这些地区建立了广泛而亲密的联系,从而也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广泛影响打下了坚实基础。英国向新大陆的移民开始于17世纪初,18世纪后期达到了很大规模。1830年,英国向海外的移民达到6万人,1842年达到13万人,1849年,美国加州发现特大金矿,当年离开英国的人数达30万[14]。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每年有多达9万人离开英国,这些人对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的人口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815~1930年间,约5 200万欧洲移民来到美国,其中就包括超过1 100万的英国人和700万的爱尔兰人,尽管大约有1/3的移民后来又重新回到英国。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成功做法为日本所效仿,自20世纪初期,日本政府一直有组织地向海外移民,并专门成立了皇家移民公司为移居海外的日本移民提供开拓资金,海外移民不仅在工业化时期缓解了国内人地矛盾,也密切了移入国与日本的联系。对于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张,并且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的我国而言,这种做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新版[M].沈金虎,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7-95

[2]郭爱民.英国农业革命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J].中国农史,2005,24(2):101-107

[3]滕海键.论近代早期英国农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32(4):6-9

[4]杨杰.英国农业革命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J].世界历史,1996(5):32-38

[5]何洪涛.论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6-143

[6]何洪涛.英国地主与农业革命[J].求索,2007(6):28-33

[7]Hollander,Samuel.Ricardo and the Corn Laws:a revision[J].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9(1):1-47

[8]Dorfman.Robert:Thomas Robert Malthus and David Ricardo[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9,3(3):153-64

[9]Hollander.Samuel:Malthus's abandonment of agricultural protectionism:a discovery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3):650-9

[10]黄少安,郭艳茹.对英国谷物法变革(1815-1846)的重新解释及对现实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6(3):18-23

[11]格雷.爱尔兰大饥荒[M].邵明,刘宇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5-88

[12]任烈.大国力量的消长与国际贸易政策走势的历史考察[J].经济研究,1996(11):20-25

[13]刘杰.19世纪70年代英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J].世界历史,1999(3):36-40

[14]高德步.英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10-13

[15]康宛竹.试论英国近代农业的自给率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32-37

猜你喜欢
谷物工业化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我的粮食梦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