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丧葬礼节

2013-04-11 08:26孔令姗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招魂死者礼仪

孔令姗

(安徽财经大学 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 蚌埠233030)

丧葬礼俗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我国由于历史的悠久、民族的众多,这一特殊的传承文化现象显得特别多姿,独具风格和特色。我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最早起源于人类笃信的灵魂不灭的宗教观念,同时又包含了祖先崇拜的因素,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礼仪。

汉代是我国古代史上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封建王朝。两汉时期的丧葬礼节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先秦的礼制,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征,在我国丧葬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两汉期间,统治阶层对于先秦的丧葬礼仪不断地进行修补,使得其礼仪制度逐渐完善并趋于成熟,到了东汉时期已经相对完备,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丧葬礼俗是在沿袭先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并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习俗和制度。具体的形式可以从丧礼和葬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丧礼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即旧时居丧,举办丧事,处理死者殓殡和拜祭哭泣的礼节。

(一)告丧

人死之后,要将噩耗告知于众。汉代帝王驾崩,朝廷派专使讣告诸侯和臣民,帝王驾崩称为“国丧”,诸侯迅速赶赴京城奔丧,地方官吏率领吏民望都而哭,举国哀悼;大臣辞世,要首先通报皇帝和朝廷,皇帝亲自到其家致哀或派专使前往吊唁。皇帝赐赠财物给丧家以供其料理后事之用;平民过世,家人要告知亲戚及乡里。长辈死后,子女立即通知亲戚朋友,重要的亲戚孝子会亲自前往,一般的亲戚则发书讣告。

(二)奔丧

“奔丧者,居于他邦,闻丧奔归之礼。”[1]653奔丧之礼,闻丧,首先要哭尽哀,之后要尽快奔赴亡者家中。汉代的奔丧礼有大臣、诸侯奔天子之丧。天子崩,“四海之内咸悲,臣下若丧考妣”,为“观君父之棺柩”[2]1572,大臣、诸侯一般都要到京师奔丧;父母过世,要求子女必须要回家奔丧,尤其是儿子,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此外,比较突出的还有门生、弟子奔师丧,故吏奔举主之丧。奔丧者还应居道素食,不近女色。遭亲丧是一件悲痛的事情,所以在奔丧路途中,要同在家持丧一样,吃素食不食酒肉,不亲近女色,以表示对亡者的尊重和沉痛哀悼,否者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或者法律的惩处。

(三)护丧

护丧是指丧家治理丧事或主持丧事的过程。汉代的护丧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民间办理丧事,由乡里豪杰或是有威望的人主持;二是王公、贵族、大臣的丧事,由皇帝本人或委任使臣或派遣宫廷近臣护丧。“光毙,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3]2951这是奉旨为大臣护丧的开始,此后持节护丧便渐渐成为汉代一种制度。东汉时,宦者也有使使者为此护丧之荣典。“及程卒,侍御史持节护丧事。”[2]2517

(四)吊丧

吊丧,也称为“吊唁”,“哀悼死者称吊,安慰死者家属称唁。”[4]167吊丧其实是以逝者客人的身份去慰问哀悼。

汉朝统治者对于吊丧非常重视,在朝中设有专管吊丧的官职,对于王公贵族及朝中大臣有丧事者,皇帝往往派遣他们去吊丧。汉代大臣、贵人过世,使者吊丧时还往往赠以印缓,或策书诔溢。“霸薨,上素服临吊者再,至赐东园秘器钱帛,策赠以列侯礼,溢曰烈君。”[3]3353此外,吊丧之礼在民间也很盛行。

吊丧时吊者往往赠送丧家财物。凡吊丧都有助丧财物。从汉代史籍及出土材料来看,吊丧者的助丧财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口含、衣服、钱帛、车马、棺椁,等等。

(五)赙赗

赙赗,是指在吊丧时给丧家捐助器物、财物的一种礼仪。“赙赗者,何谓也?赙者,助也;赗者,覆也。所以相佐给不足也,故吊词曰:‘知生者则赙赗。’货财口赙,车马口赗。”[5]549丧礼不是由主丧之家单独完成的,除主丧者之外,丧家邻居、亲戚以及朋友都会帮助主丧者操办丧礼。除了为之奔走操劳的体力活动以外,还有金钱、车马、布帛等物质上的资助,所有这些物质上的帮助统称为丧赠。

赠赙礼。主要是赠束帛。汉代常赠以束帛为赙,作为助丧之资。这一礼仪延续的是先秦的礼制。除了赠束帛之外,还有赠钱财,赠粮食,赠家田,赠爵,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汉代的“视死如生”的观念。

赠赗礼。汉代的赠赗之礼主要有:赠以口含,口含的特殊性决定了该礼必须在死者饭含以前举行。“使右中郎将张良持节临吊,赠车骑将军印绶,位特进,赐含赗襚有加。”[6]124赠襚,是指向死者赠送衣衾,致襚的时间必须在死者殡殓之前进行,所以在小敛之前和小敛之后赠襚都合乎礼仪。根据致襚者与丧者的亲疏关系不同,丧主与之行礼的繁简程度也是不同的。“大功以上亲属襚不用向丧主通报,直接把襚衣放在东房中即可;若是小功以下亲属及同姓襚则要向丧主通报,丧主要向襚者行拜礼;朋友襚不仅要行拜礼而且还要哭,但不踊”[7];赠车马,“载光尸柩以辒辌车。”[3]2951辒辌车本为天子死后载柩的专用车,此处“载光尸柩以辒辌车”,说明柩车是天子所赠;赠奠,即对宾客赠送奠祭物,其礼仪与先前赠马的仪节同;赠棺椁等随葬物,即宾客如果向丧家赠送随葬物,要请宾进庙,其仪节与先前丧赠之礼同。

(六)居丧

居丧也称守丧、值丧或者丁忧、丁艰,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居丧的礼节大致可以体现在饮食、居处、容体、哭泣、言语、衣服等六个方面。

节制饮食是居丧期间的一项重要内容。亲人死后,居丧者必须节制饮食,以表示哀悼之情,孝子往往只能啜粥,不食酒肉,更有甚者不食盐菜。居丧期间饮酒食肉,则被视为非礼,是会受到谴责和惩处的。同样,在国君死后,嗣子、宗室成员、公卿大臣及黎民百姓等,也要为之食粥。

居丧期间要住在特定的地方。服斩衰丧的人,在父母未葬之前,由于“亲在外在土,孝子不忍反室自安”[8]366,这时就开始住在倚庐内,墙壁可以涂泥,但不能进行装饰。入殓之后,丧主的住宿条件可以得到一些改善,墙壁可以用白灰粉饰之。

对居丧者言语方面的要求,以不言乐,沉默为守礼。“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母有服,声闻焉,不举乐。妻有服,不举乐于其侧。大功将至,辟琴瑟。小功至,不绝乐。”[9]1107如果居丧期间,办理与居丧无关的事情,常常被认为是不居丧的表现,往往要受到人们的谴责。

汉代以居丧者“哭泣尽哀”为守礼,居丧哭不尽哀为非礼。哭泣的悲哀程度,视居丧者同死者的亲疏关系而定。与丧者关系越近,哭泣的就越悲哀;关系越远,哭泣的悲哀程度就越低。不仅在古代如此,在今天也是这样。

两汉时期,对居丧者在容体方面的要求是,斩衰要呈现出黎墨色,齐衰要呈现出枯黯之色,以居丧哀戚为守礼。

二、葬礼

葬指处置死者的习俗。古代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这些灵魂可以享福,也可以作祸,因此,人们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并对尸体进行一定的处置加以保护,以讨好死者的灵魂,由此便产生了葬俗。

(一)招魂

两汉时,流行招魂复魄之术。古人认为断气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有经过招魂仪式后不再醒才算是真正死亡。所以在断气后,要为死者举行招魂仪式。人刚刚过世,要先登上屋顶,招魂大呼死者名字使其归。当时凡死者刚亡,都要招魂,欲求重生。“疾病,公卿复如礼。”[2]3141《后汉书·赵咨传》记载,赵咨令故吏在其死后为之薄葬,特别提出不行“招复含敛之礼”[2]169,这说明在当时招魂之礼非常盛行。当确定死者不得重生时,才真正进行丧礼。

(二)沐浴

沐是洗头,浴是洗身,为死者沐浴在招魂之后进行,当死者即将咽气或者刚刚咽气之后,洗其头发和尸体。“登遐,皇后诏三公典丧事。……沐浴如礼。……梁冰如礼。”[2]3141沐尸时先设袭床,将死者要穿的衣服放在上面。再设立浴床,将尸体移到浴床上面,脱去死者病时所穿衣服及覆在尸体上的复衣。沐尸完毕后,再为死者修剪手足指甲,束发髻,插笄,换明衣裳,把尸体放到原来的位置上。接着主人进入室中,各就其位。

(三)饭含

两汉继续沿用先秦的饭含礼。“所以有饭含何?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唅。”[5]548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含”。由于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饭含的具体物品有等级之别,各代也不尽相同。古人认为饭含是尽孝道,与迷信有关。

(四)铭旌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为让死者的灵魂有所寄托,就要制铭旌,用以依神。“表以旌铭之仪”[2]3141,铭旌由丝麻制成,呈长条状,上面或有图案、或无,但都书写着墓主人的籍贯、姓名等,以表明死者身份或代表死者灵魂。铭旌有一定的等级,历代制度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旗幡的长度显示尊卑。汉代,上至天子,下至官僚地主在丧葬中普遍采用铭旌这一制度。在死者初死之际,就要设铭旌,制重。重制好以后要将铭旌悬挂其上。下葬之前要置于茵,葬礼之后一起埋入坟墓,重则埋于庙门左侧。

(五)小殓

汉代沿袭先秦礼制规定,也在室内举行小敛之礼。汉代史籍中有很多关于小殓礼仪的记载:“南阳人董班亦往哭固,而殉尸不肯去。太后怜之,乃听得襚敛归葬”[2]2088,“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3]1916小殓在死后第二天早晨的户内举行。在行小敛之礼前,首先要在房中陈设衣服。小殓时无论尊卑贵贱,衣服都是十九称,以像天地之数。不同的等级阶层,小敛时摆放衣服的位置及衣服的质地不同。在汉代,不同的等级,小殓的日期也是不尽相同的。

(六)大殓

大殓之礼在死者卒后的第三天进行,同小敛礼一样,大殓前也要先陈设衣服。大殓时因为死者等级高低不同,所穿裹衣服称数也不同。在举行殓殡礼仪过程中,要用衣衾把尸体包裹起来,依死者的身份地位使用不同质地的衣衾。在汉武帝之后,皇帝、诸侯王等皇亲国戚多用玉衣作为殓服。大殓之后,要停柩待葬,“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9]340可见停柩待葬的期限也各不相同。

(七)出殡

把灵车运到安葬或寄放的地点。这一过程有一段间隔,称为葬期。葬期的长短因人而异,贵贱有别。

运载尸体的车称为柩车,柩车分为两类:一是辒辌车,用这种丧车的,死者生前地位一般当为公、贵臣等高级官吏。二是牛车,其死者多是家贫或身份比较低的人,或者是死者生前以廉洁为荣,临终前遗言薄葬者。

汉代流行送葬,即出殡时陪送灵柩至茔。出殡时柩车起行。送丧者执绋前导,称为发引。执绋就是牵引柩车的绳索以送葬。执绋之俗在汉代也有。执绋挽丧车前行之人口唱哀悼死者的挽歌。汉代葬礼,出殡前先奏丧乐,灵柩出发之时,再伴以挽歌。到了东汉末年,形成了从挽歌送葬、鼓吹助丧到方相逐鬼一整套完备的仪节,这为后世宫廷丧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下葬

下葬之前,要将随葬的器物提前摆放于墓道两侧,然后送葬人员要各自就位。送葬人员站好各自的丧位后,要进行方相氏驱鬼的仪节。“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10]2493驱鬼完毕,接着就要下葬。当棺柩下入墓坑时,要在墓地读溢策,此后行哭踊之礼。棺柩落葬后,接下来就是丧主赠丧的仪节,赠丧,也就是向死者赠以财物,赠丧完毕,用车载着逝者遗物回到宗庙。司空带领士兵填土覆盖墓道,成封。这一系列的礼节多见于帝王。

经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丧葬仪式,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将灵柩运到墓地。众孝子与逝者作最后的告别,助葬者将棺椁和各种随葬品放入墓穴,封闭墓门,堆起坟头。至此,丧葬仪式才算是告一段落。

生死是自然规律,但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为什么会对个体的死亡犹如诞生一样重视呢?这是因为人们不仅把死亡看成是生物性的事件,更将其看成了一件社会性的事件,是文化的事件。在丧葬礼俗中,从古至今,都显示着人类的社会关系。丧葬礼俗的形成以及延续都证明着它本身的价值。它在家族和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而正是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代的丧葬礼节较之先秦更加隆重与复杂,在继承先秦礼仪制度的基础之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两汉之后各朝代的丧葬礼俗都是在汉代的基础上发展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丧葬礼俗,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 班固.汉书·卷六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64.

[4]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 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 宋洪适.隶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 范志军.长沙马王堆女尸所穿裹衣衾探析[J].中国文化研究,2005,(4).

[8] 仪礼·丧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 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 郑玄,吕友仁,孔颖达.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招魂死者礼仪
ORGANIZED GIVING
招魂(短篇小说)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招魂
自杀还是他杀
古代的“招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