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越窑青瓷的传统地域文化载体功能

2013-04-11 08:51魏建钢吴学忠
关键词:文化

魏建钢 吴学忠

(绍兴文理学院 上虞分院,浙江 上虞312300)

传统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地域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总结和提炼。某一历史时期,人们总会将当时的社会理想、社会要求、社会人格对象化为某种文化,凝聚在具体生产的某一产品上,通过日常生活对物质产品的广泛使用影响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1]。浙江东部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古越国核心地,这里分布着大量越窑,汉宋间持续生产出越瓷千余年。越瓷既是一种日用品,又是一种艺术品,所以在越瓷的色、饰、型中能够找到千百年来越地先民的智慧和技法,成为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越瓷釉色记载着越民族朴素的“天人合一”宗教思想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形成发展过程经历过两个不同阶段,早期是原始宗教信仰阶段,表现为自然的天与人合一,天是至高无上,统摄一切,人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天”“人”含义的理解发生变化,“天人合一”思想就演化成儒家哲学思想,要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必须保持和谐发展,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适应环境,改变环境。

越窑青瓷釉的发明与随后的变化真正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窑就开始生产施青釉的原始瓷,并成为古越国祭祀的主要礼器。青瓷为什么要施青釉?这与越地先人尚青习俗形成有密切关联,《庄子》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2]越人尚青习俗的出现显然反映了越民族“与天和”的原始宗教思想。东汉越窑烧制出成熟青瓷后,青瓷器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成为展示当地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工具,茶文化、酒文化等饮食文化内容都在青瓷器的釉色中得到体现。青瓷釉色的变化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东汉三国形成期为豆青色,两晋、南朝至唐初发展期为青灰、微绿至黄色,唐中期至宋初鼎盛期为艾青色,北宋中晚期起衰落期又为青灰色。为何鼎盛期越瓷追求艾青色?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视觉审美的需要。江南地区终年青山绿水,长年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越地先民,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眼前“郁葱的林木,娇绿的草地,青翠的山峦,蔚蓝的天空,苍碧的河海”,“他们的眼睛便适应了环境的青绿色调,这种适应性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被固定下来。”[3]越人创新制瓷技术,不断改变越瓷青釉之色,其目的就是让越瓷外表的着色尽可能接近当地自然环境,满足人们已经形成的视觉需要;其二,茶文化提出的要求。盛唐时期,越地盛行饮茶之风,品茗成为文人墨客生活的一种时尚,唐代一改过去煮茶之法,而用煎茶法制成茶汤,供人饮用。从史书记载来看,茶汤颜色显红、黄色,如“茶作白红之色”或“茶色丹”[4]。怎样的青瓷茶具才能更好地衬托出茶色?当时人首选艾青色,也就是唐五代文人诗中所称的“捩翠融青”之色[5],具有这种色泽之青瓷也叫秘色青瓷,以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为佐证。陆羽认为用这种釉色的越瓷茶具盛装茶汤才会达到“青则益茶”[6]的理想效果。文人墨客用艾青之色的越瓷茶具装茶汤,品茗时就能看到满桌青绿之色,让人随时融合在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之中,满足了人们的视觉需求;同时,用越瓷茶具品茗,看到嫩叶般的瓷壁沾满晶莹的茶水“露珠”,闻到从莲蓬型茶盏飘出的阵阵茶香,一定会让品茗者产生和谐、舒适、兴奋的生理感受。

二、越瓷型饰反映了越民族自然的“生态情感”道德规范

《中国21世纪议程》界定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的权利,并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的权利,人类要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其实这种生态道德行为的教育在古代越地早已存在,并且通过越瓷这一日常生活用具进行传承。越瓷所包含的生态道德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生动形象的鸟形器反映长期以来越民族敬鸟爱鸟,关爱自然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越地就有“鸟田”之说,这在《越绝书》《吴越春秋》《论衡》等汉代著作中都有记载,鸟成为越人自古就有的帮助农民农业生产的好助手。《十三州志》载:“上虞县有雁为民田,春拔草根,秋啄除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有刑无赦。”[7]说明在越地确实存在益鸟,帮助农民除虫拔草。到了宋代,当地人把益鸟神格化,典型的例子是越人在乌篷船头上饰“鹢”,“鹢”改变了鸟的形状,当地人认为益鸟不仅有“鸟耘”之功能,还有镇恶辟邪的作用。越地至今还是候鸟的栖息地,冬有大雁春有燕子,自古以来当地人保留着代代相传的燕子在居民家筑窠繁衍的习惯。每当春天来临,每一户农村人家房子里都会出现人燕共栖一屋、和睦相处的情景。越瓷中鸟形器十分普遍,汉晋时鸟形常以堆塑件形式出现在五联罐、堆塑罐中,预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东吴鸟形杯、西晋双鸟钮盂、五代鸳鸯形注子等器物,鸟的形象栩栩如生,这种装饰既可增添人们平日的生活情趣,又是一种形象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素材。越瓷装饰鸟纹或制成鸟型器,其目的是让使用者永远记住,只有像爱鸟一样地爱护整个自然界,自然环境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需要的方向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现代人的生态道德内容。

其次,水纹装饰揭示越人对自然水环境的能动作用。越地多水,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认为,古代越地“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变渠”[8]。造成越地多水的主要原因是全新世发生的海侵海退现象[9],河姆渡遗址就是越人因海侵而退居山地前的最后一个平原聚落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海水的退去,很长一段时期,当地先民就要面对大片充斥盐卤的沼泽地进行开发,治水、用水一直成为越地先民早期地域开发历程中的主要内容。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在会稽郡守马臻的主持下,山(阴)会(稽)平原上建成有蓄洪和灌溉功能的鉴湖水利工程,确保当地农业旱涝保收[10]。越人治水所取得的成功自然成为越瓷装饰的主要内容,在千余年的越窑发展中,水纹是越瓷持续时间最长的装饰。水纹主要有水波纹、波浪纹和波状纹三种,早期越瓷水纹以刻画、模印为主,形状机械简单,线条粗犷,代表越人治水的奋斗历程;到了唐宋时期,水纹常常作为背景,纹饰制作细腻,成为越瓷装饰图形组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水纹为背景的装饰,显示越人生活已进入运用水资源的时代。

再次,水生动植物装饰揭示越地和谐的“人水环境”。三国东吴起,越瓷兴起水生动物造型,如越瓷蛙型尊、蟾蜍水注和堆塑罐上的蛙型塑件等,蛙和蟾蜍均为两栖动物,以昆虫为食,当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一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动物也自然成为人类的好朋友。用蛙和蟾蜍作为越瓷器型,可以引导人们开展保护生态、爱护动物的环保行动。唐宋时期,人们又把水生植物搬上越瓷装饰之中,最典型、最大量的要数荷叶荷花饰纹和荷叶莲蓬器型,常见的越瓷刻划纹有荷花纹、莲瓣纹、缠枝荷花等,荷叶荷花型也是越瓷器物造型的重要内容,如文人品茗用的茶盏。荷叶、荷花是江南水生植物的重要标志,人们喜爱植荷,因为荷叶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用荷叶荷花作为越瓷装饰题材,反映了当时越人从被动适应水环境到主动利用水资源的行为转变。

越人利用水生动植物来装饰越瓷,除了器型装饰美观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后人有很大生态道德教育意义。一个地域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类只有尊重生命、善待自然,才能确保自然环境良性发展,同时,合理开发、积极改造自然环境,适度消费自然资源,不仅能使人地之间关系变得更为和谐,还能使人类的物质财富变得更加丰富,让人类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越瓷组合记录了越民族追求富足的“餐饮文化”生活享受

越瓷出现的首要目的是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越瓷组合的出现却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美的一种重要形式。

饮食器越瓷组合变化是越民族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反映。越瓷饮食器以碗、钵、盘、碟、盆组合为主,还包括贮藏食物的罐、坛等。中唐以前越瓷饮食器造型简单、讲究实用,往往一器多用,器物组合类型较少,体现当时饮食单调朴素,如早期碗既是饭碗也兼作酒碗、茶碗使用;唐宋时期,越瓷饮食器种类繁多,常常器面釉色均一青莹,器壁胎薄质细,装饰轻巧精制,有的还在器口镶金镀银,显得富贵豪华,越瓷饮食器种类不同,功能分工比较明确,如碗类中的海棠碗(杯)、玉璧底碗与普通碗使用时功能完全不同,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之后,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的一种表现。当人类还处在“饭稻羹鱼”时代时,人们生活追求的是温饱,饮食需要的是数量而非质量;但当越人进入食物富足的盛唐时期,餐桌饮食要求就会从“生理需求”向“艺术享受”转变。以物态形式存在的越瓷饮食器具,其历代组合很好反映了越人饮食发展史。当人们站在现代生活的角度,去逐一认识不同朝代越瓷饮食器的组合,能够让人从不同视角欣赏到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对餐饮的审美价值。

专门越瓷酒具组合的出现表明越人向高品质的生活享受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国语·越语》记载:“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猪)”[11],越王就用酒来奖励生育;汉晋时期,酒是越地寻常百姓家酿之物,曾留下王羲之兰亭“曲水流觞”佳话;到了唐宋时期,陆游诗句“城中酒垆千百家”“倾家酿酒三千石”,更能说明越人酒文化之盛况。用越窑陶瓷器当作酒具使用的历史比较悠久,先秦时期已发现印纹陶酒杯和酒盉。汉晋时期,饮酒器除了普通的碗之外,还出现比较专门的饮酒器羽觞,魏晋时出现象形杯;盛(或称注)酒器在东汉时有酒樽和温酒樽两种,西晋起出现鸡首壶;贮酒器为瓿、钟二种。唐宋时期,越瓷酒具变得日益丰富,饮酒器常用直口的“海棠杯”,后期出现仿金银器杯,有些金扣碗也兼作饮酒器;盛(注)酒器一改两晋时的鸡首造型,出现造型简洁的盘口执壶;贮酒器为体型硕大的罂,贮酒数量明显增加。从越瓷酒具演变中可以看出,越地饮酒是一种文化,而酒具更是酒文化现象的载体,自汉至宋,越瓷酒具器型越来越灵巧,装饰日益精致,组合更加讲究。酒是越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不同场合使用不一样的酒具饮酒,可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让人学会尊老爱幼的行为习惯;从注酒器和饮酒器组合来看,越人饮酒追求小酌慢饮,注重酒酿对人体健康以长久的影响;酒本身是一种兴奋剂,有时用直口瓷碗饮酒也是越地兴国安邦不可缺少的方法;用越瓷象形器酒具饮酒,不仅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也能增添更多生活情趣。

文化只有在不断传承中才会变得更加丰富,才能引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地域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也是历代人们教育资源积累的重要来源,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精神象征。越瓷凝结着越地先民千百年来的文明,是越地文化的精髓。越瓷其本身就是一件精制的造型艺术品,同时更是地域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研究越瓷文化,实际上就是利用渗透在越瓷中的文化元素去教育现代人,使越瓷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12],让传统在时空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仪宏斌,马明.庄子·天道第十三[M]//诸子集成:第一册.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299.

[3]李刚.古瓷新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06—107.

[4]沈冬梅.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65.

[5]徐夤.贡余秘色茶盏[M]//全唐诗:卷七百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8174.

[6]陆羽.茶之器[M]//卡卡,译注.茶经:四.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1.

[7]王云五.十三州志[M]//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45.

[8]郦道元.沔水注[M]//陈桥驿等,注.水经注全译·卷二十九[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029.

[9]周子康,刘为纶.杭州湾南岸全新世温暖期气候的基本特征[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80—86.

[10]孔灵符.会稽记[M]//鲁迅全集:第八卷·会稽郡故书杂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105.

[11]尚学锋,夏德靠.国语·越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369.

[1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十七届六次全会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